序:一些大赛获奖课均经仔细打磨,千锤百炼,往往“妙笔”连连,让人叹服,但在教学过程中因临场处理失当等原因,或多或少地会留下一些“败笔”,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擦亮自己的双眼……
许嫣娜《小动物过冬》
(本课教学获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实录见《小学语文教师》08年12期)
师:课前我们猜了很多的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什么啊?(生答“小动物”)这些动物又小又可爱,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物”字的书写)
师:今天三个小动物就要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在这些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出示相应生词卡片)喜欢它就要把它的字音读准,“蜂”是后鼻音。(生读“蜜蜂”)
师:小蜜蜂的胆子有点小,“蜜蜂”两个字都含有小小的虫字旁,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地、热情地呼唤它——(生齐读“蜜蜂妹妹”)
师:蜜蜂妹妹听见了。小朋友还喜欢谁?(生答“燕子”)小燕子到处飞,见识广。我们可以亲切地称它为——
生齐:燕子姐姐!
师:还有一个谁喜欢?(生答“小青蛙”)我听出来了,你很喜欢。“青”是后鼻音。小青蛙是怎么叫的?(生答“呱呱呱”)
师:多响亮啊!就像个神气的男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跟它打招呼,读——青蛙哥哥!
“妙笔”:课前活动既能让学生定神,又为教学做好铺垫,“课的发端,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拖沓的周旋”(高林生);在揭题的过程中,既指导了生字“物”的书写,又强调了“蜂”“青”的读音,体现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角色人物化也与本文童话体裁相得益彰。
“败笔”:不喜欢就可以不读准?此问题纯粹是教师为了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教学流程而问的,没有思考价值,这样的“问题”还是不问为好。
师:多么亲热的称呼啊。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请想一想,这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还会干什么呢?
生:唱歌。玩。跑步。
师:哦,比赛跑步啦。看来,奥运会将在动物园继续进行。那你会这样说吗?(屏幕出
示练习:三个小朋友常常在一起
,日子过得。)
生:三个小朋友常常在一起玩,日子过得很快乐。
生:三个小朋友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妙笔”:教师有语言训练的意识。低段有“写话”要求,学习一些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写好话的基础。
“败笔”:——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发散开,一个学生只改了一个词,一个学生照搬原文,训练是失败的。
单纯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日子有苦有甜,有快乐也有悲伤,但此处并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发散,因为与课文的语境格格不入,如强行发散,就破坏了“课场”,显然得不偿失。所以,此处训练不要也罢。
师:好朋友在一起,日子就是过得这样快乐!没过多久啊,秋天就到了——(播放秋风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秋风刮起来了。
师:树叶宝宝都怎样?(生答“掉了”)她的用词多准确啊!秋风的力气是那么大,连树叶都从大树上掉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我们就说——(生齐:刮。指导学生反复读“刮”)
“妙笔”:课标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刮”,符合低段学生认知规律。
“败笔”:教师为了引出生字“刮”,绕了一个大弯子。难道“又大又冷的风”只能说“刮”吗(教材中的句子是“天气渐渐凉了”,“凉”和“冷”也是有区别的)?“又大又热的风”该说什么呢?
“秋风的力气是那么大,连树叶都从大树上掉下来了”是一个病句,对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该吹毛求疵——谁也不敢保证不出口误,但问题还是要指出来的。
此处出现“败笔”都是“树叶宝宝”惹的祸,树叶“掉了”用词未必多准确。学生在回答“你看到了什么”时已经说出了“刮”字,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兜圈子——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优化每个教学环节做起。
师:秋风刮起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三个小动物想,我们该怎么过冬呢?于是它们就商量开了——(出示卡片:商量)
师:(指“量”)这个字读什么?(生答li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liàng,在这里它
读liáng。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两个字合起来以后读轻声。(生连读两遍)很好。三个小动物在一起商量。“商”字里面有一个口,意思是要说话。一个人怎么商量啊,要几个人在一起商量,所以商量的“商”下面还有一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量的“商”里面有什么?(略停)“八”和“口”。记住了吗?
“妙笔”:联系后面的写字环节,教师综合运用识、认、读、写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识记“商”字,重点突出,准确而到位。
师:睁开眼睛——(出示图片: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瞧!小燕子扑棱着翅膀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也来了,小蜜蜂当然也少不了。这就叫作——
生:聚到一起。
师:好,许老师不远千里,从江苏赶到江西,我们——
生:聚到一起!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
生:小动物过冬。
“妙笔”:由课文中三个小动物“聚到一起”迁移到教师和学生“聚到一起”,由书本向生活过渡不露痕迹。
师:小动物究竟是怎样商量,怎样过冬的呢?答案就藏在书中,请小朋友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到两遍,争取读得正确、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师:都读完了吧?考考你们,三个小动物是怎么商量的呢?先是谁和谁商量?(生答“先是燕子和小青蛙商量,然后和小蜜蜂商量”)它们商量的结果你知道吗?
生:我知道了燕子怎样过冬。
师: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呢?
生:是飞到南方去。
师:它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
生:因为冬天来了,北方太冷了。
师:南方很暖和,这是小燕子到南方去的理由。(出示“暖和”)谁会读这个词?“和”读轻声,请你读。(生读)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暖和)
师: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会感到怎么样?
生:很暖和。
师:你们看,这个“暖”字是什么旁?(生答“日字旁”)和太阳公公有关。暖的右半部分特别难写,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上面是一个爪子头,接下来是一短横,下面是一个朋友的友。我们一起来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师:刚才我们写的是“暖”字。天就要冷了,小燕子要到南方去过冬,这个办法可真不错。哪只小燕子要来读一读?
生: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师:小燕子说得可真生动。又正确又通顺。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生:春暖花开的时候。
师:春暖花开?小朋友,你们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
生:春天暖和了,花儿都开了,这就是春暖花开。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暖花开的画面,(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春暖花开。让我们记住这个画面,等待小燕子回来。我们一起读——
生: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妙笔”:形意结合识“暖”字。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联系生活是识字教学的要义。唯如此,字才能识得牢,记得久。
幼儿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多媒体播放“春暖花开的画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春暖花开”事半功倍。
“败笔”:“小动物究竟是怎样商量,怎样过冬的呢?答案就藏在书中,请小朋友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到两遍,争取读得正确、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阅读目标不集中,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求过高。
“先是谁和谁商量?”似无提问的必要。教师如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岂不更好?也许考虑是低年级的因素吧!
师:小青蛙是怎么过冬的?
生:它秋天就把肚子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好好睡大觉。
师:小青蛙原来是提早做准备,肚子吃得饱饱的,让我们请一只青蛙哥哥来说一说,它是怎么过冬的。
生: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我再请个青蛙哥哥,向他挑战。这一回不仅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做做动作。谁想来试试?(一生读)你读准了,但是我没看到你做的动作。哪个青蛙哥哥敢再来试一试?(另一生读,也不太流畅)
师:我感觉到了,小青蛙肚子吃得饱饱的。不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她忘了,没有了这个动作,小青蛙在这个冬天就不温暖啦。是什么动作?(生做钻土的动作)
师:还没有完全做出来,哪只小青蛙再来?
“妙笔”: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书。稚嫩的声音、天真的动作,营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不再是空话。在低段适当地运用这种读书方式确实能给课堂增色不少。
“败笔”:教师前后让六个学生读小青蛙说的话,显得拖沓。不如让一、两个学生试读,教师示范读,师生一起读,学生模仿读效果好。低段“教师示范”不可忽视。
师:啊,这一觉睡得好温暖啊!还有一个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生:小蜜蜂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这样到了冬天就可以吃很多很多了。
师:小蜜蜂真勤劳,提早做好了准备。我们就请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大声地给我们再介绍一下。(生读)
师:小蜜蜂,你知道什么是蜂巢吗?
生:蜂巢就是小蜜蜂的家。
师:真棒!巢就是窝的意思,鸟巢就是鸟窝,蜂巢就是蜜蜂的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蜜蜂的蜂巢。你们看,每一个蜂巢都是六角形的,想不到吧?蜜蜂不光勤劳,还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家呢!让我们一起来记忆,这个了不起的神奇的建筑叫什么?(出示文字:蜂巢。引导学生读两遍。)
师:到了冬天我们见不到小蜜蜂,那是因为它怎么样啦?
生:藏在蜂巢里。
师:“藏”是平舌音,再读!
生:藏在蜂巢里。
“妙笔”:由“蜂巢”到“鸟巢”,拓展适度。用“蜂巢”图片证明蜜蜂是“了不起的建筑家”,一举多得,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二类字“藏”的认读着力恰如其分。
师:瞧,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到事情多商量还是挺有用的。现在,我也有些心痒痒了。我想做那只小燕子,谁是我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来和大家商量商量。(指一生)就请你。其他小朋友拿起书,看看我们是怎么商量的。
师:冬天快要来了,虫子快要没了,我要飞到南方去,那里很暖和,还有很多虫子。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是你不会飞,怎么办呢?
生: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小青蛙,你是这么过冬的啊,我不担心你了。刚才我们俩在商量的时候,我发现这边的小朋友在笑嘻嘻地跟着我们读。瞧,他们多会学习啊!下面让我再来一次,我还当燕子,谁来做我的好朋友蜜蜂?(指一生)好,就请你。其他同学跟着我们轻声地读。
师:蜜蜂妹妹,冬天地上没有鲜花,你怎么生活呢?
生: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师:小蜜蜂可真勤劳!会学习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们想像我们刚才这样商量商量吗?那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相互练一练,商量商量。(学生自己练习分角色“商量”)
师:来,会商量的小青蛙和小燕子在哪里?其他小朋友听一听他们商量得好不好。
生: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
生: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这下你还担心小青蛙吗?(生摇头)可是在没有听到小青蛙的话之前,小燕子可是充满了担心。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会商量的小青蛙和小蜜蜂在哪里?我们商量一下好不好?左边的小朋友做小燕子,右边的小朋友做小蜜蜂,我们来试一试。(生齐读
师:我最后再请三个小朋友,最会关心别人的小燕子,最神气的小青蛙,最勤劳的小蜜蜂来商量商量。(生读)
师:他们约好了,第二年的春天再相聚。(出示“第”)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师:我们要用旧字记新字,就要找一个最恰当的旧字。我来考考你,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和“第二年”意思一样的词,你能找到吗?
生:明年。来年。
“妙笔”:以“商量、怎样过冬”为主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层次分明。鼓励学生“跟着读”一石二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生全员参与。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生字“第”,体现了识字教学的另一要义:自主识记。学生自己想方法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至于“方法”本身倒无足轻重了。
师:今天,课文就学到这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注意藏在其中的生字。每个人先在心里读一读。
(屏幕出示:商量、暖和、哥哥、刮起来、接着、钻到泥土里、飞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
师:如果你都会读了,就朝我微笑。(学生练读后向老师笑)我的火车谁来开,复习生字
卡片。(生读)
师:在这些字中有些特别难写。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含有八和口的字是什么字?(生答“商”)第二个字含有太阳公公的字是什么字?(生答“暖”,出示:暖、商)
师:“暖”字这样写——(师生书空“暖”)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两个字请到田字格中,写“商”的时候,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下面的框要写得大一点,为什么呀?因为里面要放“八”和“口”。“暖”字要将太阳公公写
得窄一点。(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师:今天这堂课上,三个小动物通过商量,各有各的过冬方法,我们通过友好的商量认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谢谢同学们,下课!
“妙笔”:回归“教学重点”——识字。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指导“暖”、“商”的书写,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总评:
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以随课文分散识字为主,体现了“识用结合”的基本思想。教学中,部分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会,忽视了“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一基本宗旨。对于一、二年级而言,识字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也就是说,课文在一二年级教学中只能扮演“配角”,决不可喧宾夺主。本课教学除了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尽完美外,无论是识字方法的渗透,还是课文的处理,思路都值得借鉴,夺得特等奖应属名至实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