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下语文《五柳先生传》创新教案

2021-08-30 来源:星星旅游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桃花源记》。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生:《归园田居》。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

  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

  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

  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生:他是隐士,写上了名字就不是隐士了。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

  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

  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

  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

  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就叫“不求甚解读书法”吧。

  师:那你能不能为同学介绍一下这种读书方法呢?

  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为他解释一下?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

  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

  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生:“造饮辄尽”是什么意思?

  (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

  生:“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

  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风格画、人物画、肖像画、自画像……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 “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

  帮助你记忆的词语?

  生:课文中有很多个“不”。

  生:一共有九个“不”。

  师:大家看着黑板上的提示,试着背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

  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课文呢?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学生自评。)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你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生讲解意思。)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看注释知道的。(生笑)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陶渊明生活简朴,不慕荣利。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

  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

  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 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为什么要积累它?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闲静少言,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气质。

  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

  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

  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

  (师生在配乐背诵中下课。)

  [刘湘玉评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 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

  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叛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

  [课后谈]

  也说说“方法”

  刘占泉

  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

  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

  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准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白话文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

  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