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处理个人出售假货问题?

2020-01-13 来源:星星旅游

我国法律对于产品中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行为有明确规定,违法者将被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严重者可能构成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销售者在不同销售金额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将面临不同的刑事处罚和罚金。

法律分析

我国法律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拓展延伸

应对个人出售假货问题的有效策略

应对个人出售假货问题的有效策略包括: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公众对假货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举报机制,加强跨部门合作,加强对线上交易平台的监管,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和追溯,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假货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打击力度,提高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假货交易。通过综合施策,我们能够有效地应对个人出售假货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结语

坚决打击假货,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我国法律的底线。对于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的违法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停产、销售禁令、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为应对个人出售假货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和辨别能力,同时加强跨部门合作、加强对线上交易平台和供应链的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等。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我们才能有效打击假货,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衍生问题:

假货的界定标准?

1、假冒商品。商品在制造时,逼真地模仿其他同类产品的外部特征,或未经授权,对已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进行复制和销售,借以冒充别人产品。在当前市场上主要表现冒用、伪造他人商标、标志;冒用他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冒用优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和生产许可证标识的产品。

2、伪劣商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得到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我国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甚至是无标生产的产品。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定义,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劣质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行为人去销售假冒的产品,或者销售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品,以及去销售有关部门所没收的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品,应该对行为人处以罚款的处罚,罚款的标准是行为人售卖不合格的产品,这里面也包括行为人还没有进行售出的产品,按照这些不合格产品价值的三倍以下,这样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