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多重》教案

2022-01-06 来源:星星旅游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 “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