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提示: 《三个儿子》是课程标准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实孝敬父母贯穿始终。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起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欣赏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一、复习生字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谁来读课题。
评价:读得很准确,儿子的子在这里读轻声。谁再大声地读读。
咱们一起来。(齐读)
生字宝宝也来了,大家还记得他们吗?
个别读、开火车读。
“嗓”的平舌,后鼻音读的真准。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已经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点评:通过复习生字的环节,夸奖同学们的识字能力,顺势导入下一个环节)
二、生活情景导入。
师:老师刚才在夸奖你们呢!那平时妈妈是怎样夸奖你们的呢?
生1说:妈妈夸我是爱劳动的孩子。
生2说:妈妈夸我是懂事的孩子。/
评价:是的,爱劳动的孩子大家都喜欢
(点评: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朗读指导,学习课文:
1、师:这里,有三位妈妈在井边打水,听,他们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她们是怎么夸的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轻声地读2—6自然段,找出妈妈夸儿子的句子,并划上横线,再读给你的同桌听。(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划上线。互相读读。
师:谁来当第一个妈妈。出示: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生1读。
师:你的句子读对了,但不太像妈妈夸儿子的语气。谁在当妈妈夸夸。
生2读
师:你为什么把“既、又”读得这样重?
生:这样可以说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有力气,真是最棒的。
师:哎呀,这位妈妈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儿子啊!谁再来夸夸。
师:你为什么把“谁也”读重了?
生2说:说明妈妈觉得儿子有很多优点。
师:多骄傲的妈妈。咱们一起来夸夸。(齐读)
4、出示: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第二个妈妈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呢?
生1读。
师:谁来评价他的朗读。生2评:这样说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棒,妈妈感觉很骄傲。好象在和第一个妈妈比赛。
师:你真会评价,相信你更会朗读。你来读。(生2读)
师:多得意的妈妈呀!我觉得你的语气读得特别好,如果能加上妈妈骄傲的表情和动作,这样一定会更好。(师表演读)来全班同学一起来试试(昂起头、骄傲的眼神、竖起拇指)
男生当妈妈来夸夸。
女生当妈妈来夸夸。
5、 师:咦?当两个妈妈都在夸奖自己的孩子时,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直到有一位妈妈问她,她才说:(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听老师怎么读的。
师: 老师为什么读得这样平淡呢?
生:听读、思考。
生1: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长处。
师引导:1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
生2:虽然第三个妈妈嘴上什么也没说,但是她在心里夸自己的儿子。
生3: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前两个儿子那样聪明,有那样的好嗓子,但还是有很多的优点,她只是把爱放在心里
师:原来第三个妈妈把对儿子的爱藏在心里,没有像前面两个妈妈那样夸耀。。
师:读。看老师,注意老师的语气和表情。
生1:我发现老师是笑着读的。
生2:我发现老师的语气读得很平稳,听起来还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师:对,妈妈把爱藏在心里,却露在脸上。你们真了解老师啊,老师就是这样想的,这样读的。你们也来读读。
你来,你来,你来。
师:你们已经体会到第三个妈妈的那份爱。(我们一起来)
师:请同学们扮演三个妈妈,再来夸夸自己的儿子。
生1、2、3、按顺序读。
过渡:妈妈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那儿子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的呢?
6、。师:瞧,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过来了,听老师读课文第8自然段, 边提水边读。
师:谁也来当妈妈提提这桶水?生上台提水。
师:我来现场采访一下这位妈妈,请问什么感受?
生:水好重啊,我的手都疼了,背都直不起来了。
师:哪位妈妈再来提提?
师:水桶真沉,妈妈真累啊!我们一起来体会妈妈的辛苦。大家练读练读。
生:自由读,个别读。
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他读的怎样?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感到妈妈真累啊。
生:我看到了三个腰酸背疼的妈妈。
师:妈妈们,当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好累啊,谁能帮帮我就好了。
7、这时候,迎面跑来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出示挂图
指图,边板书。
请一生读课文9-11自然段,同学们找出三个儿子的表现划下来。再读 读。
第一个儿子,谁来?板书:好看
第二个,第三个呢?板书:好听
三个儿子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在妈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提水,帮妈妈分忧,懂得为妈妈着想,是个好孩子。
评:你真是乖女儿,请你读。
生:我也喜欢第三个儿子,
评:你真是孝顺的孩子。请你读第三句。
8、老师也很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她是懂事孝顺的孩子。我们再次夸夸他。
板书显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9、指图:这时候的妈妈,她终于笑了,笑得那样欣慰,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他啊帮助妈妈提水,他最关心妈妈!
齐读
生:(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
生1、2、3读。
齐读
10、师:一位老爷爷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是怎样评价的呢?请两个同学分别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老爷爷的话。
出示最后一句:“三个儿子?”谁来读?
注意“三个儿子?”后面的问号,
师: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和学习伙伴先交流交流。
生: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生:我来补充,另外两个儿子只顾着自己,没有用行动去关心妈妈,所以、
师: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11、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感人的一幕,一起分角色读读。
四、情感升华
师:两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样想?
师:第二天,妈妈们又去打水,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五、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第二天出现的情景写下来。
3、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评:激发情感,加强体验,促进自主学习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