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近细胞

2023-02-06 来源:星星旅游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开篇没有绪论,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访谈,通过邹承鲁院士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过程,渗透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为国争光、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对传统教科书绪论的突破,见人、见事又见精神;有知识、有过程又有殷切的嘱托。它对新教材必修1、2、3以及选修课的学习甚至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岂能不重视?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呢?

  一、学习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领悟相关理念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一切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该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在于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除了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特别强调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封面目录导入,初建系统论,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必修1“分子与细胞”封面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和“分子与细胞” 字样,学生未打开课本前,先让学生猜猜该图是什么,引导学生到教材中找答案,简单介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如均有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为“科学家访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必修1“分子与细胞”等的学习埋下伏笔。打开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目录,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教师灵活应用,适当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目录分析和使用

  由目录附图引发的思考:

  1.(看图:高倍显微镜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植物叶片是绿色的,是因为细胞中有什么?

  2.(看图:蛋白质结构)血液是红色的,是因为血液的红细胞中有一种什么蛋白质?

  3.(看图: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4.(看图: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动物)细胞的最外面是什么?

  5.(看图:叶绿体立体结构示意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在哪里?

  6.(看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体内的细胞有寿命吗,细胞如果死亡了,如何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

  通过封面、目录的粗略学习,使学生对必修1“分子与细胞”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建立系统论的思想,初步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全书乃至整个必修、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体会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激起深深的思考

  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中,最吸引学生的是“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邹承鲁院士亲笔签名”“1966年人民日报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报道”“结晶牛胰岛素图片”和“邹承鲁院士神采奕奕的相片”。

  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中,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见人、见事、见精神,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大科学家锲而不舍、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感受到大科学家殷切的嘱托,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生物科技后备力量。一席谈中本人认为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若启发得当,对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来说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该用最重的语言来启发。“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的精神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传授知识,又教学生做人。

  四、利用新闻信息,引入更多更广的思考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的一代新人。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应注重与实际的研究应用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新闻,无疑是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最佳的桥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可以渗透以下几个来自报纸的新闻事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应注意从生物学的角度,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教师不仅是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信息的鉴别者、育人的教育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这个成功,我们需要长期用心去准备,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