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认定标准及扶贫政策:根据“规模控制、群众评议、程序合法”方法识别贫困户,综合考虑收入、住房、教育、健康和致贫原因等因素。扶贫标准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确定,脱贫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考虑发展能力、增收渠道、可支配收入和基本生活设施等。国家严格划分贫困人口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低收入、一般收入和高收入,统称弱势群体。
法律分析
一、贫困户认定标准
贫困户识别标准:按照“规模控制、群众评议、程序合法”的方法识别。既要考虑收入,更要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和致贫原因等因素。
贫困户扶贫标准:我省执行国家扶贫标准。2013年的扶贫标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2014年、2015年扶贫标准分别为2800元、2855元。
贫困户脱贫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即中央提出的“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为核心,综合考虑群众发展能力、增收渠道、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结构。居住地有相对完备的水、电、路、网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二、贫困户
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拓展延伸
贫困户认定的程序和流程是怎样的?
贫困户认定的程序和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相关部门会收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如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接下来,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审核,以确定是否符合贫困户认定的条件。然后,经过初步审核合格的家庭将被进一步调查核实,包括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以确保认定结果准确。最后,根据调查核实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贫困户认定的最终结果。整个程序和流程注重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旨在确保贫困户的认定结果准确、公平。
结语
贫困户认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旨在确保对贫困家庭的公正帮扶。通过综合考虑收入、住房、教育、健康和致贫原因等因素,识别贫困户。扶贫标准的设定根据国家要求,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准,逐年提高。而贫困户脱贫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综合考虑群众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贫困户认定的程序和流程注重客观、公正、透明,旨在确保认定结果准确、公平。这将为贫困家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扶持,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修正):第十章 农村经济发展 第八十五条 国家扶持贫困地区改善经济发展条件,帮助进行经济开发。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关于扶持贫困地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组织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理使用扶贫资金,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扶贫开发应当坚持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8修正):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法律对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和成员权益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修正):第十章 农村经济发展 第八十六条 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当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
国家鼓励和扶持金融机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投入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扶贫资金。审计机关应当加强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