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起诉应仅限于负责人,必须满足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条件,即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由单位内部人员实施、为单位利益或收益。如果检察院仅起诉自然人犯罪,法院应建议补充起诉单位。如检察院仍仅起诉自然人,法院应依法审理,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单位犯罪的,可以只起诉负责人。根据刑法理论和我国刑法有关规定,成立单位犯罪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刑法分则条文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所谓单位,即行为人必须是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第二,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人员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内部人员的身份具有多重性,只有当其代表单位时,其行为才是单位行为,由此构成的犯罪才是单位犯罪。即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其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第三,必须是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为了单位集体的利益或者其收益归单位所有。
对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只作为自然人犯罪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人民检察院仍以自然人犯罪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按照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并援引刑法分则关于追究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条款。
拓展延伸
单位犯罪:扩大追责范围,实现全面问责
在面对单位犯罪时,仅仅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已经不再足够。为了实现全面问责,我们需要扩大追责范围,将目光放在整个组织和相关成员身上。单位犯罪往往是集体行为,主要负责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扩大追责范围可以确保所有涉及单位犯罪的个人都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无论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单位犯罪的全面问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加强对单位犯罪的追责,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结语
全面追究单位犯罪责任,不仅限于主要负责人,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通过扩大追责范围,将目光放在整个组织和相关成员身上,我们能够实现对单位犯罪的全面问责。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人民法院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对单位犯罪补充起诉,确保所有涉案个人都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追责机制将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安全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