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天的蚂蚁》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021-03-15 来源:星星旅游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再大的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去做,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2、通过朗读、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明白困难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自己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再大的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去做,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领悟课文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生字、词。

  1、出示课件(生字、词)

  a、自由读一读词。b、指名读。c、全班齐读。

  师及时给读错的孩子正音。

  二、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13自然段)指名回答:

  生1:9自然段

  生2:10自然段

  生3:13自然段

  师指导划分的方法。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一看哪一组最团结)

  三、讲解课文

  a、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通天树

  问:这棵树到底有多高?指名回答:

  生1:就是很高很高

  生2:比天还要高

  你认为蚂蚁容易爬到天上去,还是巨人更容易爬到天上去呢?出示课件

  指名回答:

  生1:我认为小蚂蚁容易些,因为他很自信。

  生2:我认为小蚂蚁容易些,因为巨人太笨重,会把树压断。

  生3:我认为小蚂蚁容易些,因为蚂蚁有六只脚,巨人加上手只有四只。

  b、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师:旁白生1:白胡子老爷爷生2:巨人。)个别学生读的声音不洪亮。

  你能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巨人吗?指名回答

  生1:他是一个身材魁伟的巨人。

  生2:他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巨人。

  你在课文中找到了他们吗?请用把这两个词语括起来。说明巨人的身体很高大,很强壮。

  巨人说了什么?请用波浪线勾画出巨人的话。

  出示课件:巨人的话

  指名读一读,你能读出巨人胆小怯懦的语气吗?

  分别请了两名学生起来读,能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巨人的话。

  看着这棵可以上天的大树,巨人是怎么做的?请你说一说。出示课件:

  (他先抬头仰望,接着摇摇头,然后连连告退,最后跑掉了。)

  很多学生能很快看到屏幕找到巨人的动作,主动的读一读。

  你想对巨人说什么?指名回答

  生1:巨人真是个胆小鬼。

  生2:巨人真小气。

  生3:你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爬不上去呢?

  生4:巨人没有坚持的精神。

  胆小、怯懦的巨人逃走了,我们再往下看,有什么事情发生呢?

  c、指名分角色读8—13自然段。师:旁白生1:白胡子老爷爷,生2:蚂蚁

  请用波浪线勾画出小蚂蚁说的话。出示课件:蚂蚁说的话

  全班一起读一读。重点重复读最后一句话。

  d、对比蚂蚁和巨人的话。出示课件(对比图)

  分角色朗读蚂蚁和巨人的话。(女生:蚂蚁男生:巨人)

  你喜欢巨人还是蚂蚁?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1:我喜欢小蚂蚁,因为他很勇敢。

  生2:我喜欢小蚂蚁,因为他能战胜自己。

  e、你认为充满自信的小蚂蚁能爬到天上去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3:能,因为他很坚强。

  生4:能,因为他很自信。

  师:生活中会出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向巨人那样退缩呢?还是象小蚂蚁那样自信的去战胜困难呢?学习了《上天的蚂蚁》这一课,以后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象小蚂蚁那样自信的孩子请站起来。

  我们一起大声地对困难说“我能行!”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小蚂蚁要爬上这棵通天树,路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你想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

  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小蚂蚁,你需要坚强啊!

  生2:小蚂蚁,你遇到虫子要吃你的时候,你要跑开呀!

  生3:你路上一定要小心,别摔下来了。

  生4:小蚂蚁,祝你一路顺风。

  生5:加油!你一定要坚持。

  生6:小蚂蚁,我相信你一定能爬上去。

  生7:下雨的时候你就摘一片树叶当伞吧。

  小蚂蚁很勇敢,他要爬上通天树,去看看天上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希望他能成功。但是,在漫长的爬行过程中他可能回遇到很对意想不到的困难,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呢?请写在你的日记本上。

  教学后记:

  1、课文的设计突出了重点内容,创设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文道统一”,做到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2、读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指导朗读需到位,落实到重点字词和语气上。

  3、衔接语的设计不精练,不优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