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杨慎史学述略

2022-05-09 来源:星星旅游
第32卷第10期 2011年10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_0l-32 No.10 Oct.20l 1 杨慎史学述略 伍成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作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史学上亦颇有造诣,他有感于当时八股取士造成的学术颓风,极力主张博通经史; 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所订.fi-;并且,他还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大大拓展了史 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究多 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力于辨伪 而竟自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 然而瑕不掩瑜,在明代史学史上,他还是应占一席之地的。 关键词:杨慎;史学; ((升庵集 ; 升庵外集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1)10-0064-04 杨慎(1488—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一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 升庵外集 丹铅 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据(<明史 本传记载,杨慎博闻辩 洽,著述宏富,号称明世“第一”。杨慎所著 丹铅 诸录 等,解经证史,以考证见长,实开清代考据学风之先河; 其诗文含吐六朝,与公安、竞陵异趣,在明代文坛上也是独 树一帜的。自明季以来,就不断有学者对其著述进行搜集、 整理和研究,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有关其生平著述考证和 文献整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其文学成就和诗学思想的探讨 更加深入,其在哲学、史学、音韵、考据乃至经典诠释等方 面的成就也渐为学界所关注。史学研究方面,有王文才先生 杨慎的史学批评散见于 升庵集 总录 谭苑醍醐 等著述中,而以 升庵集 卷四十七至 五十一、(<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至四十五“史说部”和 丹 铅总录 卷十一、十二“史籍类”较为集中。 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至四十五之“史说部”,收辑了其对 史记 (<汉 书>)以下历代正史以及(<史通 路史 资治通鉴 (<通 鉴纲目 ((历代名臣奏议>)等史籍的评说,或论史,或释例, 或解字,或评文,颇多精意。杨慎推崇刘知几之史学批评, 以为 史通 妙处实中前人膏肓,并引黄山谷(黄庭坚)的 (<杨慎学谱 之“升庵著述录”对杨慎一些史学著作版本情 况作过精密考证…,陆复初先生所著 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 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有专章论述“杨升庵的社会历史 思想”【2】,丰家骅先生 杨慎评传 中也辟有“杨慎的史学 话说:“论文则 文心雕龙》,评史则 史通 ,二书不可不 观,实有益于后学焉。” 然杨慎最为措意者乃是 史记》, 曾撰(<史记题评 以发明该书奥旨,该“题评”后来收入 升 庵外集 中,与 汉书))“题评”一起占了其“史说部”几 思想”一 ,另李勤合硕士论文 杨慎丹铅诸录研究 (华 乎一半的分量。杨慎认为 史记》为诸史之冠,“自(<左氏>) 而下,未有其比”。 至于其他各史,杨慎则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批评意见,概括起来包括:史官制度、体裁体例、采 撰、文体文辞等方面。 (一)关于史官制度 杨慎认为古修史之法至元代而发生重大变化,在元以 中师范大学2003年)也有一小节内容论及杨慎的史学。然 而相关的单篇研究论文却不多见,上述研究也是要么不涉及 其史学内容本身,要么虽有所涉而浅尝辄止或仅偏重于史学 思想方面,故总的说来有关杨慎史学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 要。今试从史学批评与史学思想、历史文献学成就、地方史 志撰述三方面对其史学成就作一简单归纳,以就教于各位方 家、同仁。 前,如 尚书趴 春秋 国语 世本>>、(<战国策 及自 史记 以下十七代之书,大抵皆一人撰成。至元修 宋 辽 金 三史,乃成于众手,古法遂坏,贻害后世,其 所坏者非仅宋一代之史,“其法遂使嗣代袭用,今日‘一代 收稿日期:2011--07--22 作者简介:伍成泉(1970一),男,湖南安化人,湖南 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研究。 64 1杨慎 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老泉评(史通> ,四川新都修志局 1884年影明板重刊本。 2《升庵外集》卷四十四《五代史》 之史可以一人成’,不以为骇则以为狂矣 ” 按自唐贞观中 罢著作郎史职,正式立史馆负责修史,宰相监修,乃成为定 制,元代不过沿用成法而已。然而明修 元史 实承元世之 弊,杨慎盖有感而发。其所言“不惟其人而惟其官,不惟其 实而惟其名 ,“史司取士每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 毫不断,义禀监修,辞从指授”诸端,实中当日官修史制之 流弊。 (二)关于体裁和体例 杨慎认为,经与史相表里,“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辞胜, 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要其归宿。”“史之为 体,不有以本乎经,不足以成一家之言;史之为体,不有以 本乎经,不足以为一代之制。”故而司马迁(<史记》,其体本 乎 尚书));司马光 通鉴)),其体本乎 左传));朱熹 通 鉴纲目 ,其体本乎 春秋 ;杜佑 通典》,其体本乎 周 礼》。 此说颇新颖别致。杨慎赞美司马迁 史记》体例谨严, 如评太史公 年表 ,称其“于帝王则叙其子孙,于公侯则 纪其年月,列行索以相属,编字戢而相排,虽燕越万里而于 经过之内犬牙可接,虽昭穆九天而于方寸之中鹰行有序,使 读者简便,举目可详,此其所以为快也。” 他批评班固(<汉 书>)立 古今人表》其谬有四,第三条为: 汉书》纪汉事, 而总古今以著 人表》,既已乖其名,复自乱其体,此为名 义之谬 ;又言陈寿 三国志 亦不乏前后乖戾之处,如其 称“蜀无史职”即是一例 。一人撰著尚且如此,至近世史 馆修史,文人相聚,著述无主,条章靡立,义例蒙昧。,自 不必言。 (三)关于采撰 采撰即严肃地审核和搜辑文献资料。刘知几在(<史通采 撰))中早已强调要审慎地对待“史文有阙”的问题,杨慎对 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书・律历志 罗泌 路 史 和刘恕(《通鉴外纪 等书于远古之世聚讼纷纭、莫衷一 是,皆非实事求是之态度。如罗泌 路史>)高推上溯旧史所 称三皇五帝以上往事,取材虽广,却贪博而忘精。洪荒之世, 邀远难稽,最好存而不论 。杨慎认为,野史不可尽信,如 唐 河洛春秋》诬颜杲卿上安禄山降表,并郭子仪、陆贽诸 贤皆加中伤;国史亦难信,在于秉笔者之邪正,如宋 两朝 国史>)贬寇准而褒丁谓,或出蒲宗盂手笔;蔡京执政,又谤 司马光及宣仁太后,杨中立与范冲已辩其诬。。然而他又指 出,家传、野史之类虽未可尽信,却亦不可全然不信,如 邺 lⅨ升庵外集》卷四十四Ⅸ宋史》 2《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经史相表里》。 3Ⅸ升庵外集》卷三十八Ⅸ史评》。 4杨・溪《升庵集》卷五 (古今人表>论》,四库全书第127O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l987年版。 5Ⅸ升庵外集》卷三十八《蜀无史职》。 6 升庵外集》卷四十四 宋史》 7Ⅸ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汉书)、(列子)纪年 、《古史考 、 罗 泌《路史)》。 8 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 野史不可尽信 侯家传 所载李泌佐唐肃宗中兴事, 通鉴>)多据以入史’; 古来多少忠臣义士为正史所不载,以致湮投无闻,观明修 历 代名臣奏议》之疏漏可知m,而据稗官野史却仍可得一鳞半 爪,如虞允文筑城唐邓欲取长安事不见于史而见于任燮之 文,邯郸之民健武聚义兵千余遮杀完颜亮归卒,亦不见于史 而见于范成大之(<北辕录》u,诸如此类,可补正史之罅漏, 或证正史之讹误。 (四)关于丈体文辞 作为一代文学宗匠,杨慎十分注重文体,这也成为他评 价史书的重要尺度。他认为(<史记))所以能独冠诸史,不仅 因为太史公父子笔力过人,也因为该书荟萃了 左氏 国 语 (<战国策 <<世本 以及汉司马相如、东方朔诸名人文 章作为主干。宋人推崇欧阳修 五代史>)太过,至以为胜于 史记 ,杨慎认为此非公论,不仅该书所载无这般文章, 且其笔力萎靡,亦不及司马迁悬远。 至于其 新唐书 , 翦截晦涩,事既失实,文又不通,反不及刘响所修旧史H。 杨慎主张“贵属辞”,认为“不能达古文之文而能达古文之 义者鲜矣” ,以宋人评 史记・伯夷传>)为例,宋人不达 文体而辄为立论,故其言多谬 。文辞方面,杨慎主张“辞 尚简要”",并批评了“怯书今语而勇效昔言”之流俗。埔 杨慎的史学思想十分丰富,也具有批判的性质,今撮要 概述如下:一、进化论的历史观。杨慎认为郡县制取代封建 制(即分封制)乃时势使然,胡致堂(胡寅)欲行封建、张 横渠(张载)欲复井田,是古非今,不达时势,是为迂儒曲 士 。二、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维护大一统局面。为此之 故,他主张“立贤无方”2o。他反对所谓“五伯[霸]”,而 提出“二伯”说,认为作为“伯”,当“中国陵四夷竞[境], 有能联诸侯同会盟以役社稷、以固维城”,能当此者唯齐桓、 晋文而已 。他贬斥宋世,称“宋统似晋”,为其疆域狭小, 屈节事仇22。亦以此之故,他表彰为国家民族建勋烈的忠臣 义士们如岳飞、虞允文、张浚等,不遗余力。三、反对神仙 荒诞之说,提倡实学。杨慎认为,“说神仙者大率多欺世诳 愚”船,他赞扬曹操父子卓识,能不惑于仙术24。与此一致, 杨慎提倡实学,鄙薄宋人,以为“宋人多议论可厌”,议论 9《升庵外集》卷四十三 李泌家传》 1O杨慎Ⅸ丹铅总录 卷十二 历代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85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lⅨ升庵外集 卷四十五《虞雍国忠肃公守唐邓欲取长妄事 。 12 升庵外集》卷四十四《王庭娃》。 13 升庵外集》卷四十四《五代史》。 14 升庵外集》卷四十三Ⅸ二(唐书)》。 15《升庵集 卷四十四Ⅸ古书传例题标于篇首而又结于篇终 。 16《升庵集》卷四十七Ⅸ伯夷传》 17Ⅸ升庵集》卷五十二Ⅸ辞尚简要 。 18《升庵外集 卷三十八Ⅸ古今语言》。 19《丹铅总录"卷十二g俗儒泥古 。 20<(-g-庵外集 卷四十五《立贤无方》 2l《升庵集》卷五 二伯论》。 22<<4q-庵外集 卷四十四《宋统似晋》。 23Ⅸ升庵集 卷七十三Ⅸ钟离权》 24 升庵外集 卷四十二Ⅸ魏武父子不惑仙术》 65 多而成功少 。至于其他方面如正统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其评判伪书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是看其是否“害义伤教”, 这当然是不妥当的,他批评欧阳修‘‘<<十翼 非孔子作、 河 陆、丰二先生书中已有提及,此不赘述。 以上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反映了杨慎对客观历史和史 学工作的看法,虽然难免掺杂有个人主观好恶因素(如对宋 人排诋太过),然而就主要方面而言是不错的。 图>) 洛书 不足信”之说,认为是“师心白用”、“肆无忌 惮” ,其实恰反映了其自身的局限。 (三)考证 杨慎继承宋人笔记考证之传统,其 丹铅余录>)诸书即 二历史文献学成就 下面再从文献校勘、辨伪、考证和金石研究等方面对杨 属类似读书笔记性质的考证杂著,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文字、 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名物、典制、金石之学等方面, 慎的历史文献学成就稍作综括。 (一)校勘 杨慎性既颖敏,而又好学,又以其父杨廷和居内阁之便, 得博览中秘群书,为校勘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明武宗正德 十一年(1516)杨慎与校 文献通考 ,世宗嘉靖二年(1523) 参纂《武宗实录>)。其后虽谪戍滇南,而雌黄不辍,据王文 才先生考证,经其雠校过的典籍有<<战国策 吴越春秋 《册府元龟 华阳国志 庄子 管子>>、 昭明太子集 等。其 战国策 吴越春秋 二书校本未见传刻,其稿已 佚;所校 管子)),其序(即 管子叙录>))犹存于 升庵集)) 卷三,然校刻之书不传;至于所校 庄子 (即 庄子阙误 一卷)不过是在宋陈景元基础上稍作增订而已 1P225. ・埘。 故所校以 华阳国志 和 册府元龟 最为重要。据王文才 先生说,明人校常璩 华阳国志 白杨慎始,其书幸存,嘉 靖刘大昌刻本和张氏蒲州刻本,均白杨校本出;至于 册府 元龟》,明时仅有崇祯刻本,此前皆私家传抄,明本原出成 都杨氏,即由杨慎自内府抄出,并经其雠正,今传世之书, 即杨慎雠正本 】 舛0 。可见杨校在二书流传中的地位。 理论上,杨慎指出:“古书不可妄改” ,“古书转刻转谬, 盖病于浅识者妄改耳”0,“古书无讹字,转刻转讹,莫可考 证”,故“书贵旧本” 。这些对后世校勘实践有一定指导意 义 (二)辨伪 杨慎在古籍辨伪方面也颇值一提,据考察,经其指陈的 伪书达十余部,譬如,他指出,《省心录 乃沈道原而非林 和靖作, 指掌图 非东坡所作,(<李卫公问对 文中子(<元 经 、 关了明易>>皆阮逸伪作, 龙城录 为王性之伪作而 托名柳宗元,等等 。杨慎辨伪多据作品文辞以判断,如说, “柳子厚叙事何等笔力,而此记( 龙城录)))衰弱之甚,皆 寓古人诗文中不可晓者于其中。凡伪书皆然。”又梁《四公 子传)),皆以奇字凑合,传凡数千言,皆无足观,而托名沈 约,殊可笑;唐 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撰,尤浅陋,疑 亦托名王仁裕 。不过,杨慎辨伪仍深受名教观念的影响, l《升庵外集》卷四十四Ⅸ宋人多议论可厌》 2Ⅸ升庵集 卷五十二 古书不可妄改》。 3《升庵集》卷七十一 (世说)误字》。 4 升庵集 卷六十 书责旧本 。 5((4t-庵集 卷七十二 伪书 6 升庵集 卷四十六《又人作伪书 颇多精彩之处。譬如, 越绝书 相传为子贡所作,其真实 作者是谁长期悬而未决,杨慎据该书末 叙外传记>)隐语推 断此书为东汉袁康所作、吴平所定(东汉之末文人好作隐 语),并指出“越绝”当作“越纽”, 越绝书>)应即是王充 (<论衡・按书 篇所言“(吴)君高之 越纽录 ,此说 后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采纳,成为定谳。他又据 骆宾 王集 考定武则天时曾征云南,并指出,“(是役)始虽小胜, 终亦败归,史不书者盖当时不以闻也。唐败于南诏,不止杨 国忠而后隐蔽,武后世已然。”’他又合 大戴礼记・帝系)) 所言“帝舜娶于帝尧之子谓女匮”、 列女传》“尧之女名娥 皇、女英”、 山海经 “帝俊妻是生十日”等而观之,认为 “女匮”或即是女英,“俊”即古“舜”字加,后来郭沫若 先生撰 释祖妣 颇祖此i兑【 】 。杨慎重视历史地理考证, 撰有 五岭考 二庭 渡泸辨 (<东西二周后辨 等诸 条。其 东西二周后辨 指出:西周即王城,在涧水东、湟 水西,为朝会之地;而东周即成周,在湟水东,为下都,乃 处殷顽民之地。二者原非一处,后乃合为一城,后世学者如 胡安国注 春秋 鲍彪注 战国策 竞昧于兹。杨慎说: “地理不考而妄立议论,何异眯目而道黑自乎!”“他还在 张俊张浚二人 中,力辨奸臣张俊与名将张浚并非一人, 慨叹时人不知学、致使贤者受诬于千载,故考古不可不精而 议论不可轻立。 (四)佥石研究 金石研究至宋代已成为一专门学问,其后一度中衰,明 清以来对它重新予以足够重视是从杨慎开始的。杨慎自言, 自志学之年,已嗜六书之艺,枕籍 说文))四十余年,多方 搜集金石材料,如大禹岣嵝之碑、周宣岐阳之鼓、吕氏 考 古图 宣和博古图 郭忠恕 汗简 薛尚功 鼎韵 等, 无不远求近取、旁搜曲证B。并纂有《水经碑目>)一卷、 舆 地碑目>)四卷、((Xiz石古文 1-四卷、 石鼓文音释>)四卷等。 其 水经碑目 乃撮取 水经注>)所录汉碑而加以考评,《舆 地碑目 则自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每州碑记门摘出以成帙, 7((4q-庵集 卷三《石鼓文叙录 。 8 ̄(-lf-庵集 卷十Ⅸ跋(越绝>》、 (越绝>当作(越纽>跋 。 9 升庵外集*巷四十三《唐武后时征云南 。 l0《升庵集》卷七十一Ⅸ女 》。 l】((41-庵外集 卷三十八 东西二周后辨》。 12((41-庵外集 卷四十五《张俊张浚二人* 13((4t-庵集 巷二 六书索隐序 可补今本《纪胜 之阙 】嘲 。至于 金石古文 ,释禹碑、 石鼓及秦汉诸刻,收罗宏富,为明代屈指可数的金石学著作。 杨慎还力辟石鼓文出于后人伪造之说,撰 石鼓文音释》四 “凡名宦游士篇泳,关于蜀者载之”,“若蜀人仅一篇传者, 非关于蜀亦得载焉”,“诸家全集,盛行于世者,只载百一”, “年近诸大老之作,皆不敢录,以避去取之嫌” 。故卷帙 卷对宋人潘迪之 音训 多所驳正,如纠“君子员员,邋邋 员旖”之谬,认为应作“君子员邋,员邋员)存”,极精辟 ; 又潘氏 音训 所释石鼓文只存四百九十四字,而经杨慎补 虽繁而取裁有法,士林重之。四、杨慎编纂此志在其谪戍暂 归之时,历时不足一月,成书仓促,故不无小舛。 缀竞达七百余字。当然,杨慎金石研究也有其局限,如所辑 金石古文 不免真伪杂陈,神禹之碑或为赝物,所释石鼓 余 论 前面不过是就杨慎史学稍加综括而已。研究明代的史 学,可以发现,其前期史学的发展十分沉滞,除 元史》和 之文又托名于李东阳和苏轼,故为后世诟病。 历朝实录等几部官修史书外,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多,既没有 三地方史志撰述 杨慎因“议大礼案”触怒世宗,被谪罚远戍云南永昌, 大半辈子居留于兹,著书亦多在于兹,战云南在其学术生涯 中实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云南地方史志的编纂即是其中 一重要方面。其相关著述包括 滇候记》一卷、 滇程记》 一卷附录一卷、 云南山川志》一卷、(<滇载记 一卷和 南 诏野史>)一卷等。 滇程记>)为杨慎扶病入滇、数亭而前的 纪程之作,多志山川表里俗采风谣等,如所述“中州达滇有 三路”、辨“晃州非夜郎”等,足资考证;所载贵州城谣俗、 段思平遗迹、叫狗山故事等,亦可备异闻 。 云南山川志 也是有关云南山川地理的一部专著,是杨慎居滇时,以游历 所及,遮拾闻见而编缀成书。至于(<滇候记>),其书已佚, 据(<升庵集》卷二所存序文,可知该编为专载滇省物候之作。 其有关云南史事诸书中以 滇载记 最为重要,该书为杨慎 在焚文旧籍 自古通元峰年运志 基础上删订润色而成,主 要记载蒙段七姓之事,后清人冯逛撰 滇考 多引据此书。 另有 南诏野史》亦值一提,学界对杨慎是否曾编辑该书有 些争议,然据侯冲、郭敬二先生考察,胡蔚本非伪,因倪辂 生卒之年并不详,其撰 南诏野史 时问亦无具体记载,未 必即在万历年问,故存在有杨慎在倪氏基础上重编是书之可 能 】。若此说成立,则杨慎于云南地方史志编纂之功实大焉。 杨慎还曾编纂过其他一些地方志,据王文才先生考证, 包括 云南通志 阿迷州志 全蜀艺文志 蜀志补罅 雅州志》和 新都县志>)等,唯(<全蜀艺文志 留存于世, 亦以该 志》影响最大。嘉靖二十年(1541),杨慎参与纂 修 四川总志 ,分纂其中 艺文志 部分。对于此志,有 几点值得注意:一、它实积两代人之力,杨慎之父杨廷和原 有志纂辑 蜀文献志 ,已有所采获,故此次修志杨慎能采 渚故簏而免去不少搜检烦难。二、它卷帙浩繁,达六十四卷 (又卷首一卷),占总志百分之八十的分量,其余部分才十 六卷,与之颇不相称,战杨慎乃有撰 蜀志补罅 之举 【 】 ,而 全蜀艺文志 甫一成书即获单行。三、它网 罗放失,赅备靡遗,各体兼具,复能博选而约载之,如规定 1《升庵集 卷二《石鼓文序 。 2扬慎《滇程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二七 ,齐鲁书社 1996年版,第669.681页。 出现什么著名史家,也没有开一代风气的史著。然而自明中 叶后,情况乃有所改观,出现了杨慎、郑晓、王世贞、李贽、 焦兹、胡应麟等一批在史学上颇有建树的学者。诸人中,尤 以杨慎最为先导。综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学风上,杨慎有 感于当时以经学取士,致士子们自一经之外罕所贯通,或稍 知务博以哗名,苟进而不究本原,徒事末节,“五经诸子则 割取其碎语而诵之,谓之蠡测;历代诸史则抄节其碎事而缀 之,谓之策套” 。杨慎反对这种空疏学风,主张博通经史。 二是治学方法上,杨慎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 所订正。三是他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拓展了史 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 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 究多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 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 力干辨伪而竞白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清代学者纪昀曾评 价杨慎,认为他博洽冠于一时,假使能覃精研思,网罗百代, 竭平生之力,以成一书,虽不能与古之良史司马迂等比肩, 却未必即在王应麟和马端临之下;可惜他取名太急,故所著 稍成卷帙即行付印,短钉为编,只成杂学,若“求之于古, 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 虽对杨慎有所贬斥,但仍将其与著名史家郑樵、罗泌相并列, 实际上对杨慎的史学成就应该说还是相当肯定的。 参考文献: fl】王文才.杨慎学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3】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郭沫若.释祖妣[A】.郭沫若全集f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5】侯冲,郭敬.杨慎编辑(<南诏野史>>新证【J】.民族艺术研 究,1999,(6). (责任编校:傅宏星) 3《升庵集 卷二《四川总志序 。 4 升庵集 卷五十二《拳业之陋》 5纪昀 (丹铅余录)提要 ,《四库全书 第855册,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7年版,第2页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