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
所谓真人,大概与隐士是同义的吧?记忆瞬时切换到幽径通深
林,世外桃源,园外人家,晨观红日升,夕赏天边霞,夜数碎繁星。流年在安详里更迭。然后带着一颗娴静的心读书学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守住属于自己的山河岁月。当然,这在我看来是最高的隐士境界。遁迹山林的知识分子,从此不为名不为利,远离明争暗斗的朝野,一心一意过恬淡平凡的生活,才算“隐”到最高层次了吧。当然,若原本只是一介白丁,一生生活于田园山林,便不可算入隐士行列。
而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不过是给隐士“隐”的程度划分个深浅层次而已。真隐,放下名利之心,从此不再为世俗所累,倒挣得个逍遥自在。先官后隐,既留下了前半生的芳名,也保住后半生的安逸。半官半隐,在名利与安闲之间穿梭,该出手时便顺了名利心为朝廷出智谋,其余时间,蒲扇一摇,两袖清风。忽官忽隐,始终如犹豫着是否往园外探出头来的红杏,既想闲游四野,骑鹿访名山,又拒绝不了功名的诱惑。假隐,就是找个漂亮的借口“借”来个掩饰本心的身份。名隐实官,与假隐无大异。以隐求官,终南捷径行得通也就成名官实官了。无奈而隐,许是才华遭妒,因谗言而被弃用,只能伴着叹息声退隐。真隐而士,亦与半官半隐出手时无异。不过,无论人家想隐到什么程度,是真隐、先官后隐、半官半隐、忽官忽隐、假隐、名隐实官、以隐求官、无奈而隐、真隐而士还是所谓“隐于朝”,无论是否隐到不闻朝野、不沾染丝毫俗世气,都无妨其隐居行为的进行。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各种有意或无意的目的,更何况是隐士们的隐居行为呢?有时仅仅是因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或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单纯的客观原因。我们无法要求每个隐士都达到最深层次的隐,正如我们无法要求自己每件事情都做到天衣无缝。所以,对于隐居行为,只在表面上给其划分个深浅层次即可,无须再为其是深是浅而过分赞扬或批判,客观原因导致的“隐”都该是值得尊重理解的,真正该加以颂扬或批评的,是其隐后的结果的好坏。
并且,在某些时候,“隐”对于国家、人民来说是有好处的,而在某些时候,却会成为一把暗箭。所以“隐”还是得根据时代、社会的状况以及其隐后的作为来分好坏。
比如说,在各教派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有些人隐起来专门研究教派文化,并将其领悟到的思想观念人生哲理传播于世。此时,若主流思想文化是积极健康的,而隐士们的思想观念也符合主流,便可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反
2019年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精选word文档
之,只能像绊脚石,铺装在主流思想文化行经的路上;若主流思想文化是消极浮靡的,隐士们的思想观念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是助纣为虐,把社会推向更黑暗的深渊,反之,则是一股力挽狂澜的力量。因此,在不同种情况下,隐士之风的盛行会引起不同的效应。因为,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棒子打死。 然自古以来,隐士所创的传世佳作确是一道鲜妍明丽的风景,横贯古今,明悦了无数文人的心。每每朗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等诗句,便陶醉于其中的独属隐士的风情。隐士们笔下衍生的文化已然成为社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谢灵运。念着这个好听的名字,不禁想起他笔下的春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秋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他清雅卓绝,鲜明淡然的诗句,在隐士文化中更是弥散着别样的美。为隐士文化这道风景增添光彩亮色。
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隐士文化也会渐渐变成历史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吧。毕竟时过境迁,一种盛极一时的社会风气淡下去,另一种生存竞争形式的兴起,像永远不会停住的扇风的手,把炉里浮躁的火愈扇愈旺。现实永远是横在理想之间的一道坎。于是这时,真正平息得了心间那股浮躁将现实与理想皆处理妥当的人,才是清醒而能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人。
2019年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精选word文档
以下文字仅用于测试排版效果, 请使用时删除!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晋江的万石山,因有摩尼光佛而香客、游人接踵而至。你若来过晋江草庵,或许会知道摩尼光佛就趺坐在这古寺中。
它一眼望去,小小的庵门亮起一个小世界,那两株为陪伴它而等候数百年的圆柏,于沧桑中潜生奇崛、苍劲的虬枝,照焕岁月的光芒。春冬之时,等风来,等小雨飘洒,一股梅花的香迎了过来,拂过行人的肩,贴着它,泛出温润的笑意和光,让人也心生端庄与慈祥。还有那古井、亭子、石径、山石、果树等交叉环绕,似乎只有赞叹才能应景了。
设若携一身惶灼而来,在这幽僻之处清凉,沉潜时光,再轻松而去,应是畅然。而对于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如我,大抵因可便宜观赏而更多感觉到了寡淡、不稀奇。
诚然,草庵仍是我时常光顾的所在。
清明节的那个周末,为了陪儿子完成一篇登山日记,我们又去了草庵。依然先是在庵前的空地上停留、四处张望,继而复入寺中瞻仰摩尼光佛的尊座,读读石柱上的对联,做若有引动之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