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享平
I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361000)
1 .“疑惑”的分析与解答
文[1 ]的问题213有如下一道题:
题目:直线I过抛物线y2 =2px(p .0)的焦点F,且交抛物线于P, Q两点,由P, Q 分别向准线引垂线 PR, QS,垂足分别为 R, S,如果PF =a, QF =b,M为RS的中点, 则MF等于 ________
问题提出者给出了两种解法:解法1所得结果为丨
MF|= ... ab ;解法2得到结果为
由于得到了两个不同结果, 从而对以上两种解法和题目产生了疑惑, 3:
笔者再给出如下的解法
解法3:(如图1所示)抛物线 y2 = 2 px( p 0)的焦点F(-,0),准线丨:X二-卫,设
2 2
直线 PQ 的方程为:ty =x - — ,P(x「yj, Q(x2, y2),则
2
[x =ty 亠—
联立 y2
2 px 消去 x 得 y2 -2pty -p2 =0 ,
由此可得忙邙,于是\"(-号上),
.| FM |二.p2 p2t2 二 p、-1 t2 (*),又由
(图1)
|PQ(y
Zm2](1+t2)=2p(1+t2)=小得応彳雰…(**),
将(**)式代入(*)式得|FM |=』卫£严.所得结果与解法1、解法2所得结果都不相 同,难道真是解法或题目有问题吗?
事实上,题目本身并没有问题(当然,再加上条件 a b_2p会更严密些),解法1、 解法2以及笔者的解法3所得结果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是等价的) 弦有如下一个性质:
2
,由于抛抛物线的焦点
y =2px(p - 0),若存在过焦点F的弦PQ,使得丨FP | = a, | FQ | 性质:对于抛物线
2ab
=b ( a+b z2p ),贝 U p =上.
a +b
证明1:(如图2所示)不妨设 a_b,准线丨与x轴交于点N , 1)当a . b时过Q作QG//1分别交x轴与直线PR于E,G两 点,则:QEF与 QGP相似,由相似比可得| EF |=ba 一力
(
yG
P
2ab 于是 p =|FN | = b |EF
2ab
知a = b = p, . p
;
a +b 2)当a=b时,由抛物线定义
综上述1) ,2)知结论成立.
S
E. (图
a +b
显然成立。
2)
证明2:以F为极点,射线 FX为极轴(单位长不变)建立极坐标系,则抛物线的极坐
2ab
=2= p 二
a b
p由题设中的a,b唯一确定,即
由以上性质知,抛物线的焦参数
2ab a b
2ab
将2ab代入(1)式得
a +b
FM|= { J * 2 p(a + - -bp)4
『(「办
ab
.
2ab
同样,将p
代入解法3的结果得
|FM h ^ = ab.
p(b)
因此,题目、解法1、
a +b
解法2以及笔者的解法3都是正确的。 2 .圆锥曲线焦点弦的共性探究
受证明2的启发,我们不难得到三种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 焦点所内分成的两条焦半径的一个共同性质:
定理:如果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C的焦点弦被该焦点所内分成的两条
焦半径长分别为a和b, p为该圆锥曲线 C的焦点F到其对应准线丨的距离,e为该圆锥曲
11
丄,丄,丄成等差数列(或称 —是与的等差中项) 线C的离心率,那么
焦点弦被该
a ep b ep a b
2 a b ep
证明:以该圆锥曲线C的焦点F为极点,Fx为极轴 (如图3所示)建立极坐标系,则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图
标方程为::
p
,设直线 PQ的倾斜角为:- ,于是 |FP|=a
1 -COS)
p
1 - COSOt
p
£-COS:.
1 FQ|=b =
p
—一,由此可得
1 -cos(,亠很)1 COS:-
±=1 8S-两式相加得 .b '
ep 1 -ecosv
,设直线 PQ的倾斜角为〉,于是 |FP|=a =
ep
ep 1
,I FQ|=b
」
两式相加得
ep 1 -ecos(二 :)
1 ecos:
,由此可得
-ecos-a. i ep
1
ep ep 一 1 1
2
a b a b ep
2
1
.(双曲线时,由焦点F内分PQ,满足 cos )。
e
亠
—- 1 e
由于圆锥曲线的通径(即 与圆锥曲线的焦点所在的对称轴垂直的焦点弦 由此可得如下推论。
)长为2ep,
推论:对于确定的圆锥曲线 C,其焦点弦被该焦点所内分成的两条焦半径长的倒数和 为定值,这个定值为通径长的倒数的
4倍。
C的一条通过焦点 F的
定理2:如果线段 AB是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焦点弦,焦点F分有向线段 AB的定比分点的比值为 ,,直线AB与圆锥曲线C的焦点F 所在的对称轴的夹角为
[0,—]),p为该圆锥曲线 C的焦点F到其对应准线I的距离,
2
1 1 _ ?
e为该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则 cos'=—・| |且|AB
e 1+丸
eo(1 + 7 )2 2|九|
2
证明:以该圆锥曲线C的焦点F为极点,Fx为极轴(如图4所示)建立极坐标系,设直线AB的倾斜角为ot(J =日或n -0 ),设A、B点的 极坐标分别为(匚「),(匚二•〉),则匚
1 - ecos='
_ ep ; 1 - ecos
-■'
:
B
ep
1 e cos 王
,由于 '
B
l
1 ecos- 1 -ecos-
I:vI=2ep|
cos:
1
_ 2
1 1 —人,
=|COS: I I I.且 I AB I =
e 1 +人
(图
\"re^
鯉 L…•②(无论F是内分有向线段 AB ,还是外分有向线 2|' I
段AB (A,B在双曲线不同支)①、②两式均成立)
1 1 … eo1 ep(1 V 亠;) )2
更加有趣的是:将 cos (
=——|— I与|AB^-p- -两式中的■都用一替换代入,
e i 2「|
化简后表达式不变。因此无论 设
,是F分AB的比值,还是F分BA的比值,公式:
焦点F到圆锥曲线的相应准线的距离为 p,则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cos …1 I — | 与 I ABHep1 -均成立• e 1+扎 2|
九|
3 .定理的应用
例1. ( 2010年高考全国卷n理科)已知椭圆
(
B两点,若AF = 3FB,则k=
2 2
C:$ -y2 =1(a b 0)的离心率为
a b
右焦点F且斜率为k(k . 0)的直线与C相交于A,
(A)1
( B)、、2
( C)3
( D)2
,过
解:由定理2得cos-」•[上!匚空丨口匸-^,又由斜率k>0,. k=tanv - . 2, e 1 +几 3
3 .正确选项为(B )。
例2. (2010年高考全国卷(?)理科)已知F是椭圆C的一 个焦点,B是短轴的一个端点,线段BF的延长线交椭圆 C于点D, 且BF =2FD,则椭圆C的离心率为 ________________ 。
1+3
c
解:如图,设.BFO - v ,在Rt BF 中可得cos
e , a
又由定理2得 COST- •|匕2| =丄,.e 1 e = — e 1 +2 3e 3e
1
3
A,B两点,若弦长
例3.过双曲线C:x2 - y2 =1的右焦点F作直线I与该双曲线相交于
9
|AB|= 9 且 AF 二■ FB,则,
17题)设F1,F2分别为椭圆
解:;双曲线C: X2 - y2
2
于(i)2 2| ' |
—
9 2
=1的2,^ —,由定理得;
0
\\ 2
w 2疋+4 丸 一9 | k |+2 = 0 u
一
13 3 17
—-
或■
2 ? 5 2=0一 2 ・ 13「2=0
0
2
共四个值.
4
例4.(2011年浙江高考理科
2
V 3
--- ► ---- *
y2 =1的左,右焦点,点A , B在椭圆上。若F1^5F2B,
则点A的坐标是
解:如图,延长AF1交椭圆于点B1 ,由椭圆的对称性得 F1B1 =「F2B , - AR二5RB ,
4
设直线Ah与轴的夹角为-该椭圆的-子;;,由定理得co- T 诜1
x
2
二亠若在此,通过数形结合,发现A为短轴端点,就可很快获得结果;否则,记
3
| F1A | = a,| F1B1 | = b 则 a = 5b,又由定理1得 一■ — = 2飞
3 = a ~
a a
AXi,yi)则人=| FiA|cos…2 = ° . A为短轴两端点)
2 2
3 即丨 F1A1)〔.= 二点A的坐标为(Q ± • 3,设
= 1(a b °)的左焦点为F,过点
例5. (2°1°年高考辽宁卷理科)设椭圆 C
二 工
a b
F的直线丨与椭圆C相交于A, B两点,直线丨的倾斜角为60o,AF =2FB. (?)求椭圆C
15
的离心率;(H)如果 AB =—,求椭圆C的方程。
4
解: (?)由定理2得cos60°二 |^-| ,解得离心率e = - ; (n)由|AB|=空 L e 1 +2 3得 Ub2 9
12
_ 2
4 3
2 a2 _2c2 zz5c
3 a c
解得a = 3, c = 2, b = ,5 , 所求椭圆方程
20|
= 2px(p 0)的焦点F的一条焦点弦,被焦点 F所分成的两条焦
例6 •已知过抛物线
1°
半径长分别记为丄和
3
解:(1)由定理1得
5(1)求此抛物线的方程;(2)求这条焦点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
2 2
卫•丄亠 p =4,于是所求抛物线方程为 y2 =8x ; 1° 5 P
二|丄又直线的斜率k5Z6,
3 1
(2)
1° 3
;,= 5 / 由定理2得 COS)-|
3 2
2』6(x-2). y = ±
5
).焦点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F(2,°
例7•通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的任意一条焦点弦,被焦点F所分成的两条焦半径长 分别记为m,n。(i )求m,n的取值范围;(ii)求2m+n的最小值.
解:(i )设P(x1,yj是抛物线y2=4x上的任意一点,由抛物线定义知丨 PF|=1+X1
Xi
V
— _0,. |PF |_1 , m,n [1, ::) ; (ii) e=1,p =2,由定理1得 4
2 i
.u =2m n =(2m n)(丄 丄)_ (2 1)2 =3 2 2.当且仅当 m = 1
m n
(此时 m,n・[1, •::))时取到等号,.(2m n)min = 3 • 2•、. 2 .
2 2
2
例8.已知通过椭圆C:
=1左焦点F的n条直线|n ( n = N* ),且与该椭圆相
25
9
n
「i 「n 丄
a bi
an
(I)求u= 的取值范围; CM ,
(II )若 Sn 八(W
i4
bn
求Sn。
交所得到的焦点弦被焦点
F所分成的两条焦半径长分别记为
an,bn( n・N*),
1 an 10 9
1 bn
2
10
4 5
1
[a
-C,a c] =[1,9],记 X , y 则 X y
an
9 4 1 bn ,n),
解:(丨);a = 5, b = 3. c = 4 , . e= , p=,由定理1得
ep 9
又 an,bn
1
( X, V [ ,1]),
9
u二色二乂,由数形结合得
bn X
-<^19 ; (II) •丄 丄=®(i =1,2,
n
Sn八(
i 4
cn 曽廿罟晋2\" ai
ai
bi
9
9
参考文献:
[1 ]汪仁林• “争鸣”问题213数学通讯[J].2012(2)下半月(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