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数学化学习,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背景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把构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作为发展目标,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对学生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意识,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方法,提升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打好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的正式颁布,
我省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课程从传统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普及转向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乎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意义十分重大,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按照纸质教材逐一照搬的教学情况,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将课题确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数字化学习模式与支持研究》。
该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庞大和复杂,课题组成员前期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纸质教材、湖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平台、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数字支撑体系和全员测试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普及,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层出不群,如MOOC、电子书包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多研究,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和经验。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语数外等课程,涉及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多。
省内部分地区和学校也开展了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的研究,部分地方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学生移动终端前覆盖。但研究比较分散。这种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现状,在效果和影响力方面有限。我省急需要整合大家力量,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省情、有权威性的信息技术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 3.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要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体系,不仅仅是技术设备配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的问题。在无线网络全覆盖、学生无线终端全覆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终端上如何呈现学习内容、呈现哪些内容、如何支撑教和学、如何开展互动交流和评价等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各界虽然有一些研究,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不多,对传统教学的改变作用不突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数字化学习模式与支持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挥学校和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工具和学习的环境,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中诸因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最优化的组合,研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数字化课程资源和数字化支撑平台,同时还将解决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中师资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对信息技术课程有革命性的推进作用,而且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并将影响现有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材开发与发行等体系,意义深远。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
(2)研制适合我省实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
(3)探索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运行和完善的长效机制。 2.研究内容
(1)研制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通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来进行评测,更重要的是记录和评价学习过程和经历。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让我们有可能记录学生大量学习数据。对照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研制核心素养评价模型,预测学生发展方向,将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
(2)探索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学习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如何做?如何发挥引领、指导、帮助者的作用?学生应该如何做?如何自主选题、合作、探究等?我们将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并根据这个模式,对数字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3)研制一套中小学信息技术数字课程。
我们研制的数字课程,要体现兼容性、开放性、多样性。兼容性体现在对多种教学方式的包容,即支持传统教学,也支持教学变革(包括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这是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数字课程推广的需要。开放性体现在课程从两个方面进行开发,一是由课程和教材专家研制的项目课程;二是由一线教师研制的特色课程。两种课程都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选择,并且我们将根据课程的点击率和评价,给予一
定奖励。多样性体现在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单元式、项目式,也可以是一课时,还可以是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性项目。 (4)开发一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平台
我们开发的学习平台,要体现易用性、可行性、开放性。易用性体现在平台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力争每一项任务都能在“三个步骤”以内完成。可行性体现在学习平台既支持云端学习,也支持学校局域端学习,这样有效解决数据访问并发问题,同时也利于学校记录和管理学生学习过程中成果。开放性体现在每年对所有课程进行评价,好的课程提升层次,不好的课程降低层次,并让课程开发者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课程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淘汰。 3.主要观点
(1)学习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传统教学必将受到新挑战,改变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势在必行。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机房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计算机,并且能高速接入互联网。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如MOOC、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非常有必要。
(2)网络学习平台是支撑“学会学习”的基础
一个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平台一般应包括管理系统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智能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学习平台对教与学方式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作用也是十分显著。
(3)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巨大
信息素养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强化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提升青少年儿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青少年儿童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4.创新之处
(1)合作开发,多方共赢
本课题发动多方力量的支持和投入。首先是课程专家的整体设计,依据《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对数字课程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和层次进行界定,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其次是教材专家和骨干教师,依据数字课程结构和要求,开发高质量的数字课程,并指导一线教师使用数字课程。再次是一线教师,学习和研究数字课程,并在教学中应用和完善。能力强的教师,还能自主开发数字课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字课程。当然,企业参与是课题开展的重要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平台开发都离不开企业。 (2)形式多样,开放包容
我省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教师理念新、观念活,对新的教学方式早有接触,因此对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应用水平也会较高。我省部分地区教师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为此,我们设计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既要能满足发达地区教师的要求,又要能满足欠发达地区的要求。
学生的需求也是多样,我们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教学内容情况下,自选主题进行学习和研究。这要求我们开发数字课程要大于实际课时需要,特别
是自选主题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开发的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也体现开放性。开放的课程开发模式,既能保证数字课程的质量,又能促进各方应用需求。 (3)立足学科,服务课改
我们课题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仅对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比如微课制作方法、翻转课堂实施策略、移动式学习实施策略、数字课程开发策略、学习平台运行和维护策略、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等等,都可以成为其他学科参考。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依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组织专家和教师开发一整套中小学信息技术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数字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数字课程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评价,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研究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校或实验班参加课题实验,以提高数字课程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我们将积极分析研究历程和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1)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
分析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2) 行动研究法:广泛听取一线学校和教师的常态课与课题组老师的研究课,通过比较、研究、反思,从中研究模式推进的策略和方法。 (3)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积累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
(4)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信息技术支持下教与学变革的策略和方法。 3.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和开发阶段(2017年9月-2018年7月) ①研制中小学信息技术数字课程; ②研究和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平台; ③遴选实验校和实验教师,组织培训;
④研究和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⑤落实课题经费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第一轮实验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①在课题组指导下,实验校和实验教师组织实验;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对数字课程提出修改意见。
③根据实验反馈和理论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 ④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建立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⑤组织对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进行修改和完善。
⑥收集和分析教学案例,撰写研究论文,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第二轮实验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8月) ①在课题组指导下,实验校和实验教师组织实验;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对数字课程提出修改意见。
③根据实验反馈和理论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 ④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修改和完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⑤组织对数字课程和学习平台进行修改和完善。
⑥收集和分析教学案例,撰写研究论文,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9月—12月)
① 将数字课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发布,并收集各地教研员和教师的意见。 ② 收集整理所有与研究有关的原始资料。 ③ 撰写研课题究报告和论文,准备结题工作。 ④ 结题申报。 课题编号:44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