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和谐
正阳小学 陈春玲
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极佳契机,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充分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无处不在,俯拾皆是,90%以上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蕴含着自然美的因素。一是未经人工改造修饰的自然美,如《桂林山水》的山川景物美,《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美,《燕子》的生命活力美,《火烧云》的形色变化美等:二是经过人们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长城》的气势恢宏之美,《海滨小城》的清幽素朴之美,《颐和园》、《赵州桥》的劳动创造之美,《趵突泉》的神秘迷人之美等。
2、社会美。主要包括社会生活、进步思想的美,人的性格、精神的美。如《山间又响马铃声》的农村生活之美,《古井》的纯朴高深之美,《捞铁牛》的科学智慧之美,《挑山工》、《落花生》的哲理之美,《穷人》的诚朴善良之美,《罗盛教》、《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献身精神之美,《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之美等。还有一类课文,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扬科》等,通过主人公及其美好愿望的毁灭,使读者产生同情、怜悯、悲愤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感情得以升华。再如《东郭先生和狼》一文,学生在逐步认清狼的凶残、狡诈(即“丑”)的本质过程中,在对狼的憎恨、蔑视中,在丑与美、善与恶的对比反差中,加深对真正美的理解。
3、艺术美。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内容,形式俱佳的文学作品,为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美的教育熏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如《翠鸟》的形象美《林海》的色彩美,《观潮》的声音美,《鸟的天堂》的动静美,《繁星》、《月光曲》的意境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结构美。《白杨》、《种子的力》的寓意美。《养花》及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对称美。还有一些课文具有修辞美、情趣美、和谐美等。
以上所提三种“美”,往往是有机统一于一篇课文之中的,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如《林海》一文,就兼有大兴安岭的景色美,热爱祖国的思想美以及形态美、色彩美和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等多种形态的美。《燕子》一文既具有生命活力美,又具有含蕴的内在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是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学特质的主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发掘,认真领悟。
二、充分发挥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凭借丰富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美。
引导学生入境的具体方法一般有:(1)导语入境法。新课伊始,教师便按古代小说“闲话少讲,言归正传”的作法设计好导语,尽快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情绪进入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中来。(2)范读感染法。通过教师的表情朗读,把逻辑重点、高低语调、快慢节奏等表情朗读因素正确地体现出来,感染学生进入情境。(3)想象入境法,激活学生大脑皮层中的各种表象,启发他们设身处地想象,从而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氛围。
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教师可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具境内的梅雨潭,景色迷人,宛如若仙境,素有‘仙岩’之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方神奇明丽的山水。现在请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此刻你来到了梅雨潭,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先让学生结合彩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和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彩图,品词析句,观看亭子的“脸”,领略画面的“绿”聆听瀑布的“声”,瀑布的“色”,察看瀑布的“形”,探寻梅雨潭幽深美的意境。通过领会和想象梅雨亭的险峻,瀑布声响的雄浑,色彩的斑谰耀眼,形态的壮观及梅雨潭的幽深,从而把学生带进那幽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梅雨潭的迷人之美,激发了情趣,陶冶了性情和思想。
2、引导学生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认识、分析、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审美,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其主要途径有三:
(1)通过析词品句,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隐性的,是蕴含在语言文字叙述之中的,是美的内容与美语言的辩证统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内涵(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简洁,语言的形式特点)整齐美和节奏美,语言的和谐,回环及多样统一,从而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
(2)通过分析篇章,理解课文的思想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为数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形象美,就要分析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身材等外在特征,使学生了解人物的外形美;要分析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行动、心理和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灵美。对于这一类课文,在课堂中通过篇章教学,充分发掘其德育因素,理解人物的思想美,让学生心灵中树立典型人物的完美形象。
(3)通过加强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美。
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要把“目视”、“口读”与“心惟”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可以扣住“硬正”一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一,“费用”对比:(1)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作者过年的费用来得“硬正”?(“母亲在一入冬就必须积极劳动。”“姐姐和我也不闲着。”)(2)课文中哪些人家的过年费用来得不“硬”不“正”?(开当铺的“刘家”,放债的“孙家”)。二,“饺子”对比:(1)“刘家”、“孙家”饺子油多满,为什么不好吃?(2)“我家”的饺子菜多肉少,母亲为什么说“最好吃”?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逐步明白:刘、孙两家饺子是靠剥削而得来的,“我们家”的饺子是全家人辛勤劳动得来的,来得硬正,因此最好吃,而且吃饺子时“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进而发现、体会到其中所包蕴的劳动创造的美。
此外,教师的品德、气质、行为、仪表、语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板书、教学结构、教学气氛等审美素质的具备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审美教育最有效的因素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仿佛是导体,把作者感情传导给学生;它又仿佛是火石,用自己的情感去碰撞学生的思想而燃烧起来,老师强烈的爱国心,教师对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有关课文中流露出来,深深地感染学生,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结合的完美境界。
三、遵循形象化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想象、联想、记忆的功能,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精心选择审美媒介,利用图画、多媒体、实物、模型和各种声音,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2、展现大自然,接触现实生活中蕴含美的物质表象,带领学生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感受美;
3、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的各种表象,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记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等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
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广阔的审美教育天地,借助感官获得的各种表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美点,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趣,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中强调师生性感的共同参与,双向交流。教师首先披文动情入境,全身心置于课堂之中,忘掉课外的喜怒哀乐,以美的表情,美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濡染;学生也才随之动情入境,深化其对美的体验和理解。师生情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相互感染,共同创造融洽和谐、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从而达到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让语文教学与美达到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和谐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陈春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