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城改造的园林绿化现状
摘要 针对老城区的绿化改造项目在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从历史与现状、认识与观念、策略与方法上进行了举例分析,以挖掘城市用地潜力,为老城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老城改造;园林绿化;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老城区改造迫在眉睫,老城改造显现出重大意义。然而老城改造势头虽好,但在其运作过程中,也不乏问题和偏颇之处。纵观全国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忽视园林绿化建设,导致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相对偏低、改造后的环境质量不高等是应当引起人们观注的问题之一。
1历史与现状分析
按国家建设部的规定,老城改造绿地率应大于25%。然而,从当前情况看,多数老城改造都未能达到这一指标。西安市园林局随机抽查了该市6片老城改造和新建的生活小区,结果实际绿地率最高的仅为16%,有2个片区甚至接近于零。沈阳老城改造控制性详规中的绿地率仅为18.4%,而将来改造后的实际绿地率只会比这一数字更少。据笔者在西安、重庆、沈阳、宝鸡等城市的调查情况显示,老城改造后的绿地率均只在10%~18%之内;在有些老城的商业黄金地段,改造后均只见密集的高楼商厦而几乎不见有效的绿化和呈片状的绿地。
按国家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要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0年达到5~7m2,2010年达到6~8m2,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
城市绿地覆盖率相应为30%和35%。这个指标与发达国家人均绿地30~70m2的指标相比差距还很大。从我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到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的城市有140多个,占63%;达不到5m2的城市有23个,占10%。我国城市绿地状况极不平衡,全国46个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共绿地超过7m2的城市仅有11个;不少城市看上去还过得去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实际上很大程度是通过市郊的大片林木用地来体现的,在郊区、新区增加绿地的同时,却伴随着市区内公共绿地的大量减少。
老城园林绿化建设仓促上马的城市绿化工程,树木成活率较低,给国家造成较大损失和浪费。有些地方,认为广场越大,铺装高档,档次较高,不顾广场的利用率是否高,盲目引进一些不适宜在当地生长的草种、树种,易造成资金和水资源浪费。大面积更换城市树种,既不宜成活,又容易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的单一化,而远距离移栽大树、挖东墙补西墙则是劳民伤财的做法。
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却直接与大量的老城改造缺乏绿化建设息息相关。因为老城多处在城市腹心地带,其影响作用通常是全局的。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城改造的园林绿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合理的系统园林配置;缺乏精美的、高雅的艺术层次和文化氛围;缺乏真正能为人们提供休憩、使用、享受和置身于其中的园林环境;缺乏园林绿化与区内自然面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
2认识与观念分析
老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并非是或多或少的园林绿地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城市的生态环境。
而建立生态性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基
础。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城市周围缺乏森林的情况下,市区绿地面积应在30%~50%,才能起到改善城市环境、协调生态平衡的作用。从这一角度看,老城改造中对园林绿化建设有所轻视的直接结果是影响了总的城市绿地率。老城区因自身环境不良而无法发挥老城改造的整体效益,无法体现对人关心的生命意义,而其最大的危害更在于破坏了以园林绿化为基础的城市整体生态系统。
追根溯源,造成老城改造中忽视园林绿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当今我国的城市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杠杆支配下天平的倾斜。对比新区建设,老城改造的前期投资虽然巨大而日后的投资回报却不可限量,所以这种“冒险”性质的“生意”使开发商不得不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我们还缺乏一种理性的城市观念:城市是文明的聚集地,经济生产是城市积累的过程,文明的环境和氛围则是城市积累的目的和结果;高品位的城市文明和环境对于城市整体而不是城市局部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2]。这应该是一种辩证的整体关系。其实,当今许多城市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皆在于人们对正确的、理性的城市观念的丧失,这种观念的丧失不但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决策者、开发者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规划师、建筑师和不少普通百姓身上,即表现为一个大的社会群体的身上。因此,这种对深层观念认识的缺乏,对于城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建立正确和理性的城市更新与改造观念,转变社会群体对城市改造的认识,是解决老城改造中忽视园林绿化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
2.1应当树立整体、系统的观念
老城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它与整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老城改造的某些方面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割裂开来。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局部因素的性质是通过与整
体的关系而被显现的。也就是说,局部因素通过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深刻影响着系统整体。老城改造的园林绿化水平上不去、环境质量差,这将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无法补偿的影响。城市规划中的“木桶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环匝木桶中的一块木板低于其他木板时,整个桶中的水必将流失,这时,其他板块再高也是无济于事的[3]。所以,老城改造区环境的不良给城市造成的影响是不会因为其他区域有好的园林绿化环境而予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应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老城改造中园林绿化的建设问题。
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综合效益,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同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道路交通、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用地性质、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园林绿化等,均是系统中不可缺乏的因素。这里,每一个因素质量的降低都会使系统整体的质量降低。当前,不少老城区的改造一味追求较高的建筑容积率和占地率以求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追求道路的拓宽和打通以解决交通问题,而与此同时却对空间形态、行为心理、城市景观,特别对园林绿化等“软”的因素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改造的结果非但不能恢复老城区往日的生机,相反却可能使之缺乏活力,环境质量恶化。
2.2恰当地寻找和建立最佳“平衡点”的观念
确立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体系,老城改造也不应例外。然而,老城改造之所以困难也就在于开发中“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巨大的矛盾。一味地追求高容积率显然不妥,但过于牺牲经济利益,单纯地追求很高的绿地指标,无疑也会导致老城改造流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依据所在城市的特殊性,找准切入点,恰当地寻求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的平衡点。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必须有这样的观念;否则,老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建设就失去了指导原则,极容易走入误区。
浙江省杭州市努力提高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继续保持着全国城市绿化的先进地位。
2006年,该市栽植乔灌木120万株,草坪34hm2;在沿钱塘江公路外侧营了造长128km、宽30m的景观林木绿化带,在庆春东路与新塘路口拆掉门市房,建起街边绿化带,利用这种方式既不过多地占用老城区内的用地,又保证了旧城开发的土地利用率,同时还使旧城周围的园林绿化的数量及质量大为提高。
杭州蓝天城市住宅小区是一个位于古城内的老城街坊成片改造项目,用地不可谓不紧,建筑密度不可谓不大(51.2%)。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有大块的公共绿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小区充分结合街、巷、弄、庭院的格局,结合古城的历史文化意蕴,着力营造了精巧的小型庭园和宅旁绿化,很好地将住宅与古城街巷肌理和杭州园林的风格特点加以融合。虽然绿地率不高,但小区环境亲切、园林绿化清新雅致,具有浓浓的“家园”感。
上述两例都在于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或称平衡点),而使土地开发利用率与园林绿化建设两者相得益彰。前者是从整体性与特殊性出发,后者则从古城肌理与园林特色入手。这种寻求“平衡点”的观念与方法,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现实和富有生命力的。
3策略与方法分析
如果辩证地看待老城改造中的难点与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其实恰恰给老城改造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与挑战。园林绿化建设作为老城改造中的重要方面,要在运作策略、建设机制、规划设计上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1政府决策管理适应地方现状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对老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施以足够的建设力度。
(1)应尽可能地利用老城区内的各种有利和特殊的条件,开发各种集中型的环状、线状、片状的园林绿地,这是政府对城市的职责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开发商的“综合开发”。这种专门的绿化建设既有利于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也给老城改造建立了良好的环境上的依托。如北京市内的一些建筑和街道的绿化,因缺乏对整体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显得相互不够协调。除此之外,绿化后的养护及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定期的除草、修剪绿篱、在树木以及对土壤进行养护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2)在老城改造规划与城市设计完成后,政府应将其中园林绿化方面的内容(如措施、做法、指标)变为开发建设中的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现在,有的城市绿化建设中的确存在“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不顾当地实际,砍掉过去的树,高价购买古树大树洋树,一棵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而存活率却不高,造成资金和生态的双重浪费。一个城市的绿化要结合本地实际和自然条件,砍掉长了几十年的大树很可惜。过去老城区的原有树木如法国梧桐形成的林荫大道就很好,而有的地方借口法国梧桐掉毛,大量砍伐,高价栽种其他树木,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3)应对开发商的开发加以控制和引导,倡导他们在土地效益及园林绿化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宣传那些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老城改造项目;对其开发中在园林绿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予以鼓励,而对其所做出的破坏给予严厉的惩罚。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对开发项目实施正确的引导,这是好的现象。但也有少数地方政府,非但不做上述方面的工作,反而将城市中最好的老城黄金地段交给一些只顾发财的开发商去哄炒地皮或恣意开发,这种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3.2开发与建设老城区引进乡土树种
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以往的开发模式进行有机的改革。当前,老城改造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之中,很难说已形成较成熟较系统、且有普适性的开发新模式或新机制,但有些方面的探索却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有些城市在多年前就成立了专门从事园林绿化的开发公司,以有效地在房地产开发之外主动、积极地进行集中、成片绿地的开发运作。这样的好处在于开发者将园林绿化视为开发主业并用此来获得回报。所以,园林绿化在开发中不再是一个次要因素而成为主要因素,从而使开发在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某城市过去大量的绿化树是澳大利亚的桉树,既高大又便宜,但是最近他们把廉价的桉树砍了,却以35万元1棵的高价引进澳大利亚沙漠里的一种“瓶子树”。这种树的树干可以存水,在沙漠里可以救人命,但这种树在城市里没有作用,而且还很难活,结果造成巨大浪费。还有一个北方城市,花上千万元引进南方树种,结果一棵也没有活下来。要坚决制止这种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做法,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要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绿。
4结语
根据每一个老城改造项目特定的场所、环境及开发性质差别,创建不同力度和不同内容的园林绿化方案,切忌指标上的一刀切和单一模式的绿化类型。在河流水系贯穿于其间的老城改造中,绿化建设应依河道线性设置绿带和绿色景现;在渗透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城改造中,绿化则应环绕四周而形成片状的绿色体系,山地的旧城改造更应强调坡向上的垂直绿化体系,如绿色墁坡、绿化档墙、绿化步行走廊、屋顶花园、梯台绿地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城改造的园林绿化更应与旧城的空间结构、形态机理达成有机的统一。例如在杭州老城改造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有意将绿化环境布置在吴山广场、河坊街外围,和附近的吴山形成特有的绿化区域,而其余区域则保持富有传统特质的街区结构肌理和空间形态。
园林绿化应由简单的配置向高层次的艺术设计转变;千篇一律的绿化模式应向整体、有序的系统组织转变;平面的绿化应向立体的、空间的综合绿化转变;绿化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分离向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转变。
节约型园林绿化,应该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此外,笔者认为它还有投入与产出的含义,就是寻求以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5参考文献
[1] 王海芳.城市绿化对改善西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J].青海环境,2003,13(3):214-221.
[2] 李应桃.城市绿化中的误区及其应对[J].铜陵学院学报,2006(2):78-82.
[3] 薛枫.城市绿化之本,乡土化层次化多样化[J].城乡绿化,2007(8):101-104.
[4] 刘胜祥、秦伟华.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2-94.
[5] 何瑞林.城市绿化若干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06(1):75-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