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_______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第③④⑤段:具体论证 B________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第⑥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_______ (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3)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答案】 (1)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B
(3)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4)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
【解析】【分析】(1)文章首先在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然后在第②段末,作者用“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这一句由熬粥过渡到读书,再由“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这一句提出了论点,故A处应填:“读书如熬粥”。文章第③④⑤段围绕论点具体论证,其中每段的段首句都是一个分论点,故B处应填第④段的段首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归纳了论点,故C处应填第⑥段的内容要点:“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A.是道理论据,能证明“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的观点。B.是事实论据,但是阐述的是读书的方法,表明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C.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的论点。D.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论点。故选B。
(3)文章第①段谈到:“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然后作者由熬粥想到读书,在第②段提出了“读书如熬粥”的论点。第③④⑤段分别是三个分论点,三者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并且与第①段的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作者将读书比作熬粥来阐述自己对读书的观点,这是一种比喻论证,它能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故答案为:⑴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⑵B;
⑶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⑷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结构的概括和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内容和题干的提示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使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理解选项的内容所具有的内涵,结合中心论点进行辨析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安排进行回答。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对相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2.非文学作品阅读
孤独的机器人 [英]玛格丽特·利特尔
①夜色迷蒙之中,一个小机器人正躲躲闪闪地走在公路上。
②他不时回头望望,生怕那帮气势汹汹的家伙追上来。自从老主人死后,他的儿女们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吵架,瓜分财产。
③小机器人的生活今非昔比。他几乎没法工作,因为没人顾得上给他充电。他身上的零件吱吱作响,可谁也想不到要给他加油,更没人给他编制新的程序。不仅如此,那帮家伙还任意支使他拿这拿那,一会儿是点心,一会儿是饮料,每个人还恶作剧似的要得不一样,使得本已体衰力竭的小机器人“噗”地一声摔倒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一个家伙还粗暴地朝他的控制中心和脉动节点中间踢了一脚。顿时他全身震颤,信号灯忽明忽暗,不时发出刺眼的闪光。最后“哗”地一声,他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④怪事发生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能给自己充电了,而且每走上三四步,身子就腾空而起,飘上一会儿。他飞呀,飞呀,在屋里转来转去。
⑤过了一会儿,他打开了人工电脑的电钮,把旋钮转到“判断与指导”的位置。结果令人吃惊,电脑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这次偶然发生的撞击推进了已故主人的试验。小机器人现在有点儿“意志”了。虽然还不能深入地思考和自由地选择,但他可以作出一些决定,采取一些行动。刚才,他不是给自己充了电吗?他现在也能有一些人的知觉和情感了。 ⑥电脑存储器开始按照字母顺序一条一条地把小机器人新获得的情感列出来。A感代表忧虑,D感代表愉快,E感代表激动,F感代表恐惧这些情感,他都能体会到了。 ⑦还未等他看完,那帮家伙又吵嚷着逼上前来,于是他一跳一跳地跑得飞快,使劲一跃,竟从墙头上飞了过去。
⑧他跑过一片小树林,来到了这条公路上。
⑨等他确信后面没人追时,才慢慢定下神来。这时他发现,这条高速公路是自动移动的,路的两边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路中间有一条白线。他踏上那条离他跑出来的地方相反的路,在上面又跑又跳,路过了无数的城市和村庄。真有意思,他就好像是一个能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器人,又好像是一个身上布满线路的真人。但他发现自己不能自由地选择
感情,感情像个不速之客,好像知道什么时候该到似的。
⑩有时,当大路上只剩下他一个人赶路时,他会产生一种挺奇怪的感觉,电脑储存器没来得及告诉他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他连续旅行了好几个星期,一路上哼着一首自己编的,专为在有D感(愉快)时唱的歌。后来,他身上快没电了,可是他又没钱充电,他全身没劲,终于倒在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地方。
⑪第二年春天,两个种检验草的工人发现了这个小机器人。其中一个是专爱修修补补的小伙子本诺,他用万能电源检查了一下小机器人,结果小机器人劈劈啦啦地站起来了。本诺高兴地给他上了润滑油,把搞乱的触角天线也整理好了。
⑫自此,小机器人就在他俩身边干在前主人那儿干的工作──记帐、干家务事。他觉得找到了归宿。可是,他没想到,这种幸福的生活竟有完结的一天。
⑬两个工人的合同期满了,又接受了到另一星球上种植检验草的新合同,而机器人却未被允许作星际旅行。当小机器人终于发现一路上照料他、修理他的本诺竟然想把他卖掉时,他觉得自己被愚弄了。
⑭其实本诺也是出于无奈。在市场上,几个买主上下打量小机器人,还掐掐他的防护衬垫。终于本诺忍无可忍,仍旧带着小机器人回到了已被转让了的房屋。
⑮新房主倒是个和平本分的人,但他的境况不好,一家几口人都靠他来养活,他害怕付不起机器人的保养费。
⑯最后,小机器人一个人留在了屋里,再也没有见到本诺回来。他等啊等,以前没有朋友一人流
浪时的那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充满了他的全身。他所经历的一段最美好的日子到头了。他今后该怎么办?
⑰小机器人看见了那位新房主,便慢慢地走到他身边,小声说:“对不起,我能帮您种草。”
⑱那人吓了一跳,猛然转身,吃惊地看着他。房主的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好奇地瞧着他。
⑲“我的使用费和保养费也许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高,再说,我什么帐都能算,什么活都能干。”
⑳那两个孩子先是瞪着大眼睛迷惑不解地打量着小机器人,后来又焦急地抬头看着他们的父亲。
21 小机器人产生了H感(“H”代表“绝望”),他头上的两支触角式天线也越垂越低。 22 做父亲的看着他,犹犹豫豫地说:“他简直像个有感情的生物,看起来很孤独。” 23 两个男孩不明白什么叫孤独,做父亲的就讲给他们听。这正是小机器人平时常常感到而又叫不出名字来的那种感觉。 24 原来,他一直在体验着孤独。
25 慢慢地,小机器人跨上了往回走的移动道路。 26 “嗨,小机器人,别走!我们要你了。”是那父亲在叫。
27 “别一个人走开,孤独的朋友,”两个小男孩喊着,“跟我们住在一起吧!”
28 小机器人害羞地耷拉着脑袋,胸中却激动不已。他转过身,向着他们跑去,边跑边用脚板打着拍子,哼着他的D小调。
(1)小说先后描述了小机器人的不同境遇。结合全文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①
②救助小机器人的本诺外星谋职,小机器人因无人照料被遗置。 ③ (2)结合文意,揣摩文中第⑳段中加点词语“迷惑不解”“焦急”各隐含了两个男孩的什么心理。
迷惑不解: 焦急:
(3)小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4)本文以社会现实为依托,利用对未来的想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结合本文对小机器人的相关描述,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谈谈你对“人和机器人如何相处”的看法。
【答案】 (1)老主人死去,小机器人因遭受虐待而逃亡|新房主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收留小机器人。
(2)示例:迷惑不解:对小机器人的才能表示惊讶,同时又充满疑惑和好奇|焦急:担心父亲拒绝,热望父亲接纳。充满对小机器人的同情和怜悯。
(3)首段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夜色迷蒙”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小”“躲躲闪闪”突显了机器人的怯弱;“走在公路上”与第⑧段“来到了这条公路上”呼应,衔接自然。 (4)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以后我们可能都需要面临与机器人一起生活的局面。我认为人类应该与机器人和谐相处。文中的小机器人在老主人死后,遭到了老主人家人的虐待,差一点就失去了生命,后来虽然暂时得到本诺的救助,并用辛勤地工作来报答本诺,可是因为本诺要到外星谋职,而遭到了抛弃。最终凭借自己的善良与才能得到了新房主的接纳。从小机器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他勤劳,一恢复身体,就在本诺身边干在前主人那儿干的工作──记帐、干家务事;他善良,即使遭受虐待也不曾存有恶意;他懂得并逐渐拥有了人的情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样的机器人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好好对待,并与之和谐相处。机器人帮助我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也应该得到我们精心地维护和善意地对待。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①从“自从老主人死后,他的儿女们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吵架,瓜分财产”“小机器人的生活今非昔比”“还未等他看完,那帮家伙又吵嚷着逼上前来,于是他一跳一跳地跑得飞快,使劲一跃,竟从墙头上飞了过去”等可以概括出第一部分中小机器人的遭遇是:老主人死去,小机器人因遭受虐待而逃亡;从“做父亲的看着他,犹犹豫豫地说” “嗨,小机器人,别走!我们要你了” 可以概括出第三部分小机器人的遭遇是:新房主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收留小机器人。 (2)结合语境分析,当小机器人说“对不起,我能帮您种草” “我的使用费和保养费也许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高,再说,我什么账都能算,什么活都能干” 时,两个小男孩表现出迷惑不解的神情,他们对小机器人的才能表示惊讶,同时又充满疑惑和好奇担心父亲拒绝,希望父亲接纳;结合下文“他简直像个有感情的生物,看起来很孤独”“嗨,小机器人,别走!我们要你了” 可以体会出两个小男孩对对小机器人的同情和怜悯。
(3)结合第一段内容和全文内容分析,这段话只有一句话,前半句“夜色迷蒙之中”交代了时间和环境,“一个小机器人正躲躲闪闪地走在公路上”写出了小机器人的孤寂。而且这句话容易让人产生悬念:这个小机器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独自走在公路上,他经历了什么,他以后会有什么遭遇等,因此段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躲躲闪闪”突显了机器人的怯弱。“走在公路上”与第⑧段“来到了这条公路上”呼应,衔接自然。 (4)结合本文中小机器人的经历、精神品质及人生体验表达对“人和机器人如何相处”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老主人死去,小机器人因遭受虐待而逃亡;新房主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收留小机器人
⑵对小机器人的才能表示惊讶,同时又充满疑惑和好奇担心父亲拒绝,希望父亲接纳;充满对小机器人的同情和怜悯。
⑶ 首段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夜色迷蒙”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小”“躲躲闪闪”突显了机器人的怯弱。“走在公路上”与第⑧段“来到了这条公路上”呼应,衔接自然。 ⑷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以后我们可能都需要面临与机器人一起生活的局面。我认为人类应该与机器人和谐相处。文中的小机器人在老主人死后,遭到了老主人家人的虐待,差一点就失去了生命,后来虽然暂时得到本诺的救助,并用辛勤地工作来报答本诺,可是因为本诺要到外星谋职,而遭到了抛弃。最终凭借自己的善良与才能得到了新房主的接纳。从小机器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他勤劳,一恢复身体,就在本诺身边干在前主人那儿干的工作──记帐、干家务事;他善良,即使遭受虐待也不曾存有恶意;他懂得并逐渐拥有了人的情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样的机器人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好好对待,并与之和谐相处。机器人帮助我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也应该得到我们精心地维护和善意地对待。
【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分析首段的作用。
⑷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解答此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试题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本范围,所以考生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结论,否则容易误解文意。②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考生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揣两块糖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山西一个偏远而清苦的山村,来自大洋彼岸的金发女孩玛
丽亚,正在心中慨叹这里的生活实在太穷了。
忽然,她的目光被一株百年老树下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所吸引。老人衣着简单,微眯着眼睛,一脸慈祥地跟一个小男孩说笑着。玛丽亚好奇地停下脚步,不远不近地站定了。她听到老人给小男孩出了一个字谜:“一人本姓王,怀揣两块糖。”那个小男孩显然此前听说过这个字谜,立刻大声地回答:“是金。”老人满意地咧嘴笑了,从贴胸的衣兜里掏出两块水果糖,一块递给男孩,一块送到自己嘴里,两人甜甜地吮吸着,似乎正享受着无边的幸福。
玛丽亚羡慕地望着面前这被快乐包围着的一老一少。蕁然,她想起了祖母的那栋带大花园的漂亮别墅,想起常常邀请一帮孩子到家中分享她的糖果和故事的祖母,想起祖母和孩子一样单纯而畅快的笑声。
原来,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
就是那两块普通的水果糖和那两张淳朴的笑脸,让玛丽亚骄傲地做了一个选择——留在中国西部,做一名帮贫助困的志愿者,播撒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后来,玛丽亚跟村里人一起劳动,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还帮着山村招商引资,办起了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山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
村民感激地称她是“幸福天使”,她却笑着说自己只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兜里的两块糖,她还要感谢大家呢。与他们在一起追求、奋斗的那些日子,让她发现自己原来还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让她品味到了从前没有过的甜蜜。
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文题目“怀揣两块糖”有何深意?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90字左右) 【答案】 略
【解析】【分析】根据文中重点语句“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结合自己的识记生活,从“善于分享、积极生活、拥有幸福”等角度谈即可。答案不唯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并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概括主题具体的方法有:①抓关键部位: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就是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关键部位。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是归纳中心最突出、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抓住文本重点语句:“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
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结合自己的识记生活,从“善于分享、积极生活、拥有幸福”来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开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niè rú)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⑧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⑨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结合语境,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的“嗫嚅”一词? (2)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 ②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3)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这句话的理
解。
【答案】 (1)“嗫嚅”在这里是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意思,是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2)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②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3)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4)这句话道出了这位耳聋获奖少年的成功秘诀。他告诉我们:不要抱怨自己(自暴自弃),关键是靠信心和努力,我们不奢望事事成功,但做成功一件事是完全可能的。 【解析】【分析】(1)结合“耳聋的孩子第一次站到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可以看出男孩的窘迫、紧张。
(2)①句明确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把笑容比作盛开的野菊花,充满阳光。表现男孩健康、乐观、向上,结构上为下文获得成功作铺垫。②结合语境,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这是衬托的写法。
(3)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做铺垫,前后也形成照应。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这句话道出了这位耳聋获奖少年的成功秘诀。他告诉我们:不要抱怨自己(自暴自弃),关键是靠信心和努力,我们不奢望事事成功,但做成功一件事是完全可能的。
故答案为:⑴嗫嚅”在这里是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意思,是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⑵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②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⑶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⑷这句话道出了这位耳聋获奖少年的成功秘诀。他告诉我们:不要抱怨自己(自暴自弃),关键是靠信心和努力,我们不奢望事事成功,但做成功一件事是完全可能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学生只要能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语境的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能够准确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干已经作了明确的要求,考生要按照要求,结合语句的特点,读懂文章,理解主题,按照一定的答题模式作答。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在平时留意常用的写作方法,能够辨识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并且正确阐述。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心头
①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了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②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服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③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冰,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
④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大家出了校门,一路簇拥着曹老师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青老师笑着边走边答。走了会儿功夫,他停下脚步,摘下眼镜用衬杉擦了擦,又戴上,眯着眼前后左右看看,待同学们都赶上来了,说:“大家听着,下河游泳安全第一,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如有调皮捣蛋的,下次不准再来。”
⑤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⑥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作响。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便陆续往河岸游去。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晚霞映着他微驼的背影。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⑦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也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仗,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⑧这年的深秋,我父亲从下放的农村回家,让我带张纸条给班主任。曹老师看过纸条,右手在我头顶摩挲半晌,说:“你爸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你能不去吗?”我仰头看着曹老师,茫然地摇了摇头。
⑨傍晚回到家里,见曹老师和我父亲正隔着八仙桌面对面坐着说话。曹老师说:“农村学习条件不好,孩子最好留下来,反正他外婆还在城里,有人照顾。”父亲说:“一家人分成两处总是不好,再说全家六七口人就靠我一人的工资吃饭,经济上也不允许。”曹老师说:“从全县最好的小学一下转到边远的村小学,这怎么行呢?太可惜了,你这当父亲的就不心疼?”父亲又摇头又叹气:“我也是没办法。”曹老师沉默了一阵,说:“我看你是不负责任!”他突然把眼镜摘下来,重重搁在桌子上,盯着我父亲大声说:“我戴着眼镜还真难
看出这孩子是你亲生的。”说罢,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绊倒。我赶忙抓起老师撂下的眼镜追了出去。
⑩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分钱张的小宣传画,在背面签上名字和年月日,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他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
(1)文章主要写了曹老师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曹老师带学生去游泳,并不是鲁莽之举,而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请你从文章中找出这方面的依据。
(3)按照要求品味下面的句子和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从描写的角度)
②他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曹老师离开眼镜会“什么都看不清”,所以他很爱惜眼镜,但在文章的第⑨段,他却将眼镜重重地搁在桌子上,甚至还忘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5)请联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在心头”的妙处。
【答案】 (1)组织我们去游泳;劝说“我”爸爸让“我”留在城里读书;赠“我”纪念品,与“我”告别(临别送“我”小宣传画叮嘱“我”要好好学习)。
(2)未下水时:强调安全第一,听从指挥,学生站成接,报了两遍数;下水后:面对学生站在水中,时刻叮嘱监督;出水时:立于水中清点人数,最后上岸穿衣。
(3)①动作描写,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曹老师在听到父亲拒绝后的失望和生气,表达了他对“我”不能留城读书的惋惜之情。②“紧紧”写出了曹老师抱“我”时动作的有力,“轻轻”写出了曹老师用“胡子和跟镜”蹭“我”的脸时动作的轻柔,表现了老师对“我”的惋惜和不舍;“痒痒”“柔柔”写出了“我”被拥抱时的温暖和感动,表达了“我”对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曹老师为了“我”更好地学习成长去做“我”爸爸的工作,没有成功,他既感到气愤也很失望,激动得完全忘记了自己,可见他心中装的全是学生。
(5)这是“我被曹老师紧紧抱住时的感受,是一个标志性的细节;“在心头”也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好奇;饱含了“我”对老师的感念与敬佩;与文章结尾呼应。
【解析】【分析】(1)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曹老师”为陈述的主体。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曹老师”做的几件事情。第三段写“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曹老师),竟要带大家去游泳”;第八九段曹老师与“我”父亲交谈,希望将“我”留下;第十段写曹老师赠“我”纪念品,与“我”告别。
(2)依据要根据曹老师的言行来分析。如去之前先做教育提醒“大家听着,下河游泳安全第一,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如有调皮捣蛋的,下次不准再来。”到了河边“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出水时“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
(3)①“站”“走去”“绊”“打了个趔趄”可知运用动作描写,曹老师来劝说“我”爸爸让“我”留在城里读书,但是父亲不同意,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曹老师失望和生气,表达了他对“我”不能留城读书的惋惜之情。②划线词语“紧紧”“轻轻”“柔柔”运用叠词,使描绘的曹老师的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突出表现了曹老师对“我”的关心和不舍,也表现出“我”对具有慈爱之心的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
(4)前文写曹老师离开眼镜会“什么都看不清”,但在第九段他却将眼镜重重地搁在桌子上,甚至还忘拿了,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看出与第九段有关,因为父亲要带“我”农村生活,曹老师苦口婆心劝说父亲让“我”留下来读书,可是父亲拒绝了,他为“我”的前途着想,于是曹老师很生气,人在生气的情况下,情绪失控,而导致眼镜重重地搁在桌子上,甚至还忘拿了眼镜。
(5)此题题目中的“在心头”一方面指曹老师将学生的前途放在心上,另一方面指“我被曹老师紧紧抱住时的感受,是一个标志性的细节,饱含了“我”对老师的感念与敬佩;同时以“在心头”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结尾呼应,易于表现主题。 故答案为:⑴组织我们去游泳;劝说“我”爸爸让“我”留在城里读书;赠“我”纪念品,与“我”告别(临别送“我”小宣传画叮嘱“我”要好好学习);
⑵未下水时:强调安全第一,听从指挥,学生站成接,报了两遍数;下水后:面对学生站在水中,时刻叮嘱监督;出水时:立于水中清点人数,最后上岸穿衣;
⑶①动作描写,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曹老师在听到父亲拒绝后的失望和生气,表达了他对“我”不能留城读书的惋惜之情。②“紧紧”写出了曹老师抱“我”时动作的有力,“轻轻”写出了曹老师用“胡子和跟镜”蹭“我”的脸时动作的轻柔,表现了老师对“我”的惋惜和不舍;“痒痒”“柔柔”写出了“我”被拥抱时的温暖和感动,表达了“我”对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⑷曹老师为了“我”更好地学习成长去做“我”爸爸的工作,没有成功,他既感到气愤也很失望,激动得完全忘记了自己,可见他心中装的全是学生;
⑸这是“我被曹老师紧紧抱住时的感受,是一个标志性的细节;“在心头”也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好奇;饱含了“我”对老师的感念与敬佩;与文章结尾呼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事件内容的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文本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关键字词表达效果分析。首先可以指出加点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⑸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 徐嘉青
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话,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型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顺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哎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者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同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插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向刘林。微微一笑 , 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拥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⑦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整理好,明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⑧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查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⑨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中年男子说:“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回言“哈哈”一笔,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⑩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中年猛然被拉了个趔趄,转过身来后十分不悦的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考察,看捐赠
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吗?”听到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篮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⑪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这节上体育。”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⑫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⑬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传球练习。
⑭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⑮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①________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④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结果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①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②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答案】 (1)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2)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
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4)“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
思考: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1)从前往后梳理小说的情节,围绕“体育器材”概括,小说第①段写刘林所在的乡村小学经济状况糟糕,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第二段写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第③段写一个多月后,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第④⑤段写刘林和捐赠方的交流过程。第⑥段写捐赠的仪式很隆重,但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第⑦段写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第⑧⑨⑩⑪ 段写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最后几段写中年男子深受感动看到孩子使用篮球的方式后,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结合刘林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分析,从“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刘林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从“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刘林诚信 。 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刘林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刘林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有创意的老师。
(3)结合语境分析,①中年男子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中年男子从刘林严肃的神情和肯定的语言看出刘林肯定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②中年男子说刘林食言了, 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 , 刘林辩解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 但中年男子看到崭新的篮球,根本不相信刘林的话,认为刘林的解释很好笑,因此此处的“笑”是嘲讽、讥笑的笑。意对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小说考查的出题方是捐赠方,考查的内容是捐赠方故意安排的,考查的题目是看篮球有没有得到合理运用,学校负责人刘林是否诚信,这与一般的考查不同,因此是“特殊考察” 。小说中,刘林因为诚信赢得了捐赠方的认可,这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捐赠方只看到篮球崭新就判断刘林不诚信,却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如果不是刘林强烈要求中年男子亲眼观看体育课,那么刘林就会被捐赠方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孩子们还像原来一样没有体育器材。这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二要深入事情的本质。另外,一个学校连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都没有,需要学校负责人去费尽周折去弄,有关职能部门起没起到作用等问题也值得我么深思。联系
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思考即可。
故答案为:⑴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⑵ 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⑶ 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⑷ “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
思考: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如A处,第3段写我询问母亲是否记得盘扣子。B处,可提取第9段的“明快和自信”作为答案。C处,第14段写我赞美母亲并想要母亲帮我盘更多扣子。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⑶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的利息
出租车司机朱师傅五点半交车,看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便把“暂停载客”的牌子竖了起来。正是周末,四十中门口涌出大批的寄宿生。朱师傅忍不住习惯性地把车停了下来,盯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一律穿着朴素的校服,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歌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地又恳切地说谢谢您了,师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一个日得不能再旧的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地也可以。”朱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
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塔纳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问为什么只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了交车被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业了。地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
女孩说。朱师傅从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地。
半小时后,朱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
看着女孩一病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地的名字。
晃过了十年。朱师傅还在开出租车。
这天,活儿不多,他正擦着车,却听到交通音乐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十年前胜利出租车公司车牌照为冀Azxxxx的司机。朱师傅一听,愣住了,有人在找他?十年前,他开的就是那辆车。
电话打到了电台,主持人惊喜地给了他一个电活号码。朱师傅疑惑了,会是谁呢?每天
忙于生计,除了老伴他几乎都不认识别的女人了。
拔通电话,朱师傅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地惊喜地问:“是您吗?师傅!” 朱师傅愣了一下,这声音,这语遠,如此熟!他却一下子想不起是谁。“谢谢您了,师傅!”女孩又说。
朱师傅一拍脑门,终于记了起来,是他载过的那个跛脚女孩。是她!朱师傅的眼睛突然模糊了,十年了,那个女孩还记着他!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再见到女孩时,朱师傅几乎认不出了,眼前亭亭玉立的这个女孩,是十年前那个只有三元钱坐车的女孩?
女孩站起身,朝朱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说:“我从心底感谢您,师傅。”
喝着咖啡,女孩讲起了往事。十二年前,她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亲很疼地,每逢周末,无论多忙他都会开车接她回家。春节到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为了多載些东西,父亲借了朋友的面包车。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面包车被拉得面目全非,父亲当场身亡。就是那次,女孩的脚受了重伤。
安葬了父亲,母亲为了赔朋友的车款,为了她的手术费,没日没夜地工作。而她,伤愈后则拼命读书,一心想快些长大。她很坚强,什么都能忍受,却惟独不能忍受别人的怜悯。
所以,她没告诉任何人路上发生的事故。放学回家,当被同学问起现在为什么坐公共汽车,她谎称父亲出远门了。
谎言维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遇到朱师傅。她见那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动不动,就像父亲开车过来,等在学校门口。
她只有三块钱坐公共汽车,可她全拿出来坐出租车,只坐一站地,然后花一个半小时徒步走回家去。虽然路很远,但她走得坦然,因为没有人再猜測地失去了父亲。
“您一定不知道,您的出租车就是我父亲生前开的那辆。车牌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女孩说着,眼里淌出泪花,“所以,远远地,只一眼,我就能认出来。”朱师傅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这块奖牌,我一直戴在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我会不会走到今天。还有,您退还我的车费,我一直都存着。有了这些钱,我觉得自己什么因难都能克服。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我依旧有一份父爱。”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奖牌,挂到了身上。那是一块边缘已经发黑的金牌,奖牌的背面,有一行小字:预祝你的人生也像这块金牌。 这块金牌,就是十年前朱师傅送给女孩的礼物。
女孩挽着朱师傅的胳膊走出咖啡馆。看到女孩开车走远,朱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让眼泪流了个够。
那个跛脚女孩,那个现在他才知道叫林美霞的女孩,她和自己十年前因癌症去世的女儿,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女儿生前每个周末,朱师傅都去四十中接她。女儿上车前那一向“谢谢爸爸”和下车时那一向“谢谢您,老爸”,让他感受过多少甜蜜和幸福! 那块奖牌,是女儿在奥林匹克克竞赛中得到的金牌,曾是他的全部骄傲和希望。可女儿就走了,几乎让他猝不及防。再到周末,路过四十中,他总忍不住停下车,似乎女儿还能从校门口走出来,上车,喊一声:谢谢爸爸。
就在女孩坐他车的那段时间,他觉得女儿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他的日子还有希望,他又重新找回了幸福!只是,这情形持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在回家的路上,朱师傅顺便买了份报纸。一展开报纸,朱师傅就看到了脚女孩的照片。看着朱师傅微笑,醒目的大标题是:林美霞——最年轻的跨国公司副总裁,S市的骄傲……朱师傅吃惊地张大嘴巴,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边读报纸,他边习惯地从口袋里掏烟。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个信封。拿出来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美金。朱师傅愣住了,他想不出,林美霞何时把钱放进了自己外套口袋?就在她挽起自己胳膊的瞬间? 美金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
师傅,这是爱的利息,请您务必收下。本全无价,永远都会存在我心里。谢谢您,师傅!
(1)在文中划线处补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80字左右)
(2)学校文学社正在征集作品,下设“诗苑漫步”“情感空间”“含英咀华”“写法指津”“小荷初露”栏目,请将本文推荐到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答案】 (1)朱师傅养成了习惯,每逢周末,他便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口。女孩见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謝谢您,师傅。”
(2)我将推荐本文推荐到“情感空间\"栏目。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坚强而自尊的小女孩一位善良又好心的朱师傅,一份坚守一年多“三元钱一站地\"的湿暖。十几年后的致谢感恩,把一美金作为”爱的利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品读本文,让我们心怀感恩,与爱同行!
【解析】【分析】⑴结合上文女孩乘朱师傅的出租车的情节,“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下文“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看出朱师傅养成了习惯,每逢周末,在校门等待女孩。结合那句话“谢谢您了,师傅!”进行概括。 ⑵本文是篇感人至深的一篇美文,所以应该归结在”情感空间“栏目。因为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女孩坚强、自尊、知恩图报,出租司机善良、好心,一份坚守,一份回报,闪烁着人间的真爱。据此进行概括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朱师傅养成了习惯,每逢周末,他便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口。女孩见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謝谢您,师傅。”
⑵我将推荐本文推荐到“情感空间\"栏目。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坚强而自尊的小女孩一位善良又好心的朱师傅,一份坚守一年多“三元钱一站地\"的湿暖。十几年后的致谢感恩,把一美金作为”爱的利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品读本文,让我们心怀感恩,与爱同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上下文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主体思想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抓关键句子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
徐嘉青
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着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活,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要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顾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吱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问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摇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捐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肃地说:“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 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一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⑦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整理好,明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⑧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篮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⑨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中年男子说:“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 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⑩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中年男子猛然被拉了个趔趄,回过身来后十分不悦地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敲门砖’,也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吗?”听到
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篮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⑪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这节上体育。”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⑫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⑬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传球练习。
⑭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⑮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刘校长,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结果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①________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④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①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②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答案】 (1)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2)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
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4)“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1)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先写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在几乎忘记时,却接到了捐方的电话;接着写捐赠的仪式很隆童,但捐聞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然后写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最后写因要被取消受捐资格而紧张的刘林,听到原因后却变得心平气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从“讲诚信、有贵任心、爱孩子、聪明”等角度具体作答即可。
(3)结合文章情节来理解,①句中“笑”表示肯定,写出中年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句中“笑”是嘲讽讽、训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没有好好使用器材。 (4)题目中的特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次“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楽他是否言而有信;第二,这次“考察”是捐贈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根据对题目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受方和捐方的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 ; 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 ; 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 ; 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⑵ 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⑶ 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⑷ “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通读全文,抓住小说情节结构的发展,明确所填写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
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草题目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分析作答。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象鸟鸣的幸福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渐渐沥沥的早晨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然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子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水墨画般的村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物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鹄,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
是最亲密的联盟,”
⑥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偿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1)阅读前三段,请概括鸟声的特点。
(2)第⑤段插叙20世纪50年代鸟遭受迫害一事和引用《瓦尔登湖》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列句子隐含的思想感情。
①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频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 ②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4)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解答。 【答案】 (1)质朴、清纯、古典、暖意。
(2)前一句运用对比,把历史上人们捕杀鸟类和鸟鸣的美好进行对比。后一句引用,表明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声,突出中心。
(3)①真切表现了作者倾听清纯的鸟鸣时的幸福。②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不能亲近自然的遗憾。
(4)鸟鸣声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生机,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能使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忘掉一种浮躁和喧嚣,获得宁静与恬淡,也写出了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而表现作者对美好东西缺失的遗憾与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第①段中的“缘于她们质朴的乡音”可得出:质朴;根据第②段中的“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可得出:清纯;根据第③段中的“这是个有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可得出:出古典。根据第③段中的“略带暖意的鸟声”可得出:暖意。
(2)作者在第⑤段插叙上世界五十年代鸟遭受迫害一事,结合“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分析:是为了与鸟鸣的美好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鸟类的同情和其遭到人类捕杀的遗憾之情。引用《瓦尔登湖》中的话“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为了表现了自己的心意: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3)①可以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运用“情不自禁”“飞”等词,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②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结合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写出表达效果和情感即可。
(4)文章最后一段常有总结全文,得出主旨的作用。所以作答本题时,需要联系本文的主旨“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鸟鸣的喜爱和赞美,同时对城市没有鸟鸣表示自己的遗憾”阐述。
故答案为:⑴ 质朴、清纯、古典、暖意。
⑵ 前一句运用对比,把历史上人们捕杀鸟类和鸟鸣的美好进行对比。后一句引用,表明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声,突出中心。
⑶ ①真切表现了作者倾听清纯的鸟鸣时的幸福。②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不能亲近自然的遗憾。
⑷ 鸟鸣声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生机,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能使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忘掉一种浮躁和喧嚣,获得宁静与恬淡,也写出了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而表现作者对美好东西缺失的遗憾与伤感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出问题相对应的内容,即可从中筛选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注意结合内容体会对比的作用。
⑶赏析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时,答题格式如下: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最后一段常有总结全文,得出主旨的作用。所以作答本题时,需要联系本文的主旨理解。
10.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⑨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⑩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⑪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
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⑫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⑬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⑭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⑮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选文第①段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选文第⑮段中“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 (3)选文第⑧中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请再写出你学过的运用了这种方法的一句古诗。
【答案】 (1)“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山上,“奇观”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_主义精神。
(2)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进行宣传鼓动。激励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3)反衬(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解析】【分析】(1)一问,“奇观”奇在:火把排成“之”字形,与星光相接,写出了山路曲折迂回,山势高大险峻,点火把的人之众,形成壮丽的奇观。二问,“奇观”一词蕴含的情感:通过对“奇观”景象的描绘,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答此题可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
(2)“坚强的意志”是指一定要战胜老山界、战胜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完成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任务的决心。二问,可分析第10段“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12段“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14段“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首先要答出以声衬静的写法。然后从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纪律性或高尚品质的角度谈作用。例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晚上只听见滴答滴答的钟声;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故答案为:⑴“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山上,“奇观”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_主义精神;
⑵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进行宣传鼓动。激励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⑶反衬(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古诗词的积累。答题时注意根据内容判断写作手法,有手法再去找相关诗句。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微不至 (日本)星新一
大厦群起伏连绵,像群山般伸向远方,远天的白云之间,现出了夏日初升的大阳,阳光照进了房间。这是一座80层公寓的第72层的一个房间,床上躺着一个男人,他就是这屋子的主人,名叫特鲁,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
太阳升得更高了,窗边的玻璃雕刻品亮晶晶的,把太阳光反射到墙上,在镶着自动日历钟的2050年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圆圆的光点。
射入的阳光渐渐增强,由于窗上蓝色大玻璃的反射,使热气透不进屋子,只能让光线照射进来。因为室内有某种装置,使得气温全年都保持适当,而且,让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充满屋子的各个角落。花香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的喜爱而变化,现在是夏季,按特鲁的爱好,混合着百合花香的新鲜空气,从角落里静静地飘散出来。
墙上日历钟的时钟指着八点了,一阵轻轻的响声过后,接着从圆花瓶形状的银色扩音器里放出了音乐,并且还响起了温柔的说话声:“喂,到起床时间了,起床吧……”
时钟与所有的装置都联系着,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于是“话”停住了,墙壁之中响起了轻轻的齿轮转动的声音。
天花板上静静地降下了一双“手”,这种用软塑料制成的、被人们称为“手”的装置,不论哪一家都有。
“还睡吗?上班要迟到了。”与“话”音同时,“手”掀开了被子,抱起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进入了自动打开的溶室门后,“手”把特鲁放到喷头下面,这时从墙壁上伸出的一只小“手”在他脸上涂上了脱毛膏,只用了五秒钟时间就把胡子完全溶化了丝毫也不伤害皮肤。
那只大的“手”也在灵活地活动着,从特鲁身上脱下睡衣扔进旁边的电子洗衣机。 “来洗一下淋浴吧。”随着“话”音,温度适当的水喷了出来,旋即就像骤雨一般消失了。于是干燥的热风吹来,一瞬间,特鲁皮肤上的水全都被吹干了。
这一切刚完,喷雾器轻轻酒出香水,“手”又给他穿上了洁白的服装。
“早餐己备好,请来这边。”与“话”音同时,“手”把特鲁送到餐室椅子上,这里的桌上已摆好从厨房运来的面包、咖啡、牛奶等,香气四溢。
“请吧。”与此同时,电视屏幕上映出了当天的新闻摘要三分钟,然后三面的墙壁又飘送出轻快的音乐,在清爽的空气中回荡。
音乐弱了下来,“话”音道:“如果您不吃那就撤掉了。”
一切都合乎每天所要求做的在进行着,特鲁也不接旁边的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所以传送机便按程序开动了,桌上的食器叮当地碰撞着移进了厨房。
音乐再次增强,烟卷装置来到面前停了下来,只要一拿起烟卷,这个装置就会自动点火,但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仲手拿烟。 乐曲变换着响了好一会 时钟指着8时50分了
音乐停止了,“话”音再次提示:“喂,该走了。”
“手”扶起特鲁送向房间一角,一靠近那门就自动打开了。那里有用结实透明的塑料制成的像蚕茧形状的车子,“手”把特鲁放了进去。
祝您今天顺利,您走之后,房间会像以往一样被整理好的 按了旁边的电钮 随着这声音,车门关上了
“咔”的一声,年子被空气压缩机送入一个很大的管道里。由这个管道可以到达城市所有的地方,也能到达大厦的房间里。因为空气压力很大,谁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特鲁的车子在管道中行进着,车前安有小型装置发出无线电波,管道接收了这信号,便在复杂的路线中毫无差错地指引道路
五分钟后,特鲁的车子停在他公司的大门前。
正是上班时间,大门口有许多职员,其中一人隔着塑料车门向特鲁喊着:“早晨好,特鲁先生,怎么回事,脸色这么难看?”
特鲁没动,那同事仲手一拉特鲁的手,不由大声喊叫起来:“啊,冰凉!喂,医生!” 不一会儿,医生由管道到来了,在一片嘈杂声中检查了特鲁的身体。 情况怎么样?
已经晚了,他的心胜衰弱,老毛病发作,已经死了 什么时候?
“大约已有十个小时了,可以说是在昨天夜里吧。”
(选自《星新一科幻作品选》)
(1)【品科幻】浏览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小说创作至今虽然已有50多年,但其中内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科幻色彩。从家居生活看,室内气温可保持全年适当,还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的喜爱散发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更神奇的是①________。从交通出行看,②________。星新一的作品可以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2)【寻伏笔】星新一善于给小说的结局埋下伏笔,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请找出文中为“特鲁先生己经去世”埋下的三处伏笔。
(3)【议主题】小艾和小宇对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他们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小艾:这篇小说主要表达了对高科技时代生活的赞美。 小宇:我觉得这篇小说主要表达的是对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答案】 (1)室内有被称为“手”的装置,能提供穿衣、洗浴、送餐等一系列自动化的服务;车子利用空气压缩机在管道中快速通行,并通过无线电波指引,毫无差错
(2)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手”把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手”送来了早餐,但特鲁没吃;“手”要把早餐撤掉,特鲁也不按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烟卷装置送来了烟,但特鲁好像不想伸手拿烟。
(3)我赞同小宇的说法。这篇小说用大量笔塁写了特鲁所享受的超级自动化的生活却告诉读者特鲁已死去多时,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未来时代的科技能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却没有发现人的死亡,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人文关怀。可见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解析】【分析】⑴ 这篇小说具有科幻色彩内容, 从家居生活看,室内气温可保持全年适当,还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的喜爱散发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 有播放音乐和智能说话的扩音器;有能提供穿衣、洗浴、送餐等一系列自动化的服务,可以说无所不能的“手”;交通运输便捷,车子被空气压缩机送入一个很大的管道里,谁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可以到达城市所有的地方,也能到达大厦的房间里。
⑵运用伏笔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结尾的结论是 “特鲁先生己经去世”,前文有多处交代,找到特鲁没有反应,异常举动的句子归纳作答即可。
⑶这是一道探究题目,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切合实际。 本文无微不至的只是物质生活,而不是精神生活,主角半夜死去也无人伴护和发现,表现高科技不能取代一切的主题, 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人文关怀,可见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故答案为:⑴① 室内有被称为“手”的装置,能提供穿衣、洗浴、送餐等一系列自动化的服务 ;② 车子利用空气压缩机在管道中快速通行,并通过无线电波指引,毫无差错 。 ⑵ 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手”把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手”送来了早餐,但特鲁没吃;“手”要把早餐撤掉,特鲁也不按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烟卷装置送来了烟,但特鲁好像不想伸手拿烟。
⑶ 我赞同小宇的说法。这篇小说用大量笔塁写了特鲁所享受的超级自动化的生活却告诉读者特鲁已死去多时,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未来时代的科技能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却没有发现人的死亡,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人文关怀。可见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从不同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伏笔的写法。答题时应注意,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
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⑶本题考查探究主旨和发表观点。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看法,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12.阅读《父亲的信》,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我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作者:胡智慧 选自《羊城晚报》)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3)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4)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引用原文)。第五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答案】 (1)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认真;主动;随意;马虎
(3)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4)“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①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解析】【分析】(1)文中开篇出现了父亲的信“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虽然内容简单,但包含的信息很多,既有对孩子不写信报平安的批评,同时也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这让“我”感觉到自己做的很不好,自己对父母理解的不够,所以“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据此理解作答。
(2)细读三、四段可以搜集到父亲的信:“父亲却认真得很”,“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据此概括作答。
(3)第③段中说“父亲却认真得很”,句中的“认真”体现在“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第④段中有写到“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这是因为“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用纸很随意,“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用笔很随意。因为这里的“认真”的“马虎”所指的内容不是一样的,所以不矛盾。据此作答。
(4)第④段中因为父亲的信纸和所用的笔是随意的,“我”读父亲的来信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因为这些,所以第⑤段“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我”觉得信实在没什么必要。据此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运用比喻,将自己比作风筝,将父亲的信比作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爱的理解,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⑵① 认真 ;② 主动 ;③ 随意 ;④ 马虎
⑶ 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⑷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 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 ①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⑵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意的把握,揣摩写作的角度,看是否矛盾。 ⑷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第四、五段,找出表示作者感情的句子。 (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分析出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 迅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买(山海经》这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①起因:________ ②经过:________ ③结果:________
(2)文中以“伟大的神力”来评价夸奖阿长,作为普通人的阿长当然不可能具有神力。但是,她的确是把“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做成功了,那么你觉得促使她能把这本“三哼经”买到手的“神力”应该是什么?
(3)文段运用了“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两个叙述视角,既有“童年时的感受”,也有“写作时的回忆”。请你抄录其中一个运用成人视角的语句。
【答案】 (1)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让阿长知道了;阿长向我了解了情况,然后趁告假回家之机设法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得到《山海经》后十分震惊并对阿长充满
敬意。
(2)阿长的“神力”其实就是对她“我”的爱怜、关怀、付出(善良、慈爱、殷勤的品格)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解析】【分析】(1)本题节选的是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为“我”买来《山海经》。起因介绍在第二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阿长不识字,“我”没有告诉她“我”喜欢《山海经》,但是因为“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所以阿长也知道这件事,来问“我”了;经过叙述从“过了十多天”到“果然都在内”, 阿长告假四五天再回来,带回来一本“三哼经(《山海经》)”;最后两段是事件的结果,“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震惊于别人不能做到的,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做到了,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2)阿长的所谓“神力”就是她对“我”的关心、爱护。结尾段的“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道明了原因。买《山海经》并不是多难的事情,但是别人没有放在心上、不愿意做、不肯做的事情,阿长为了“我”愿意去做、去付出,所以阿长就如同有“神力”一般,能够做成功。
(3)最后一段,“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是对前面内容的总括,是运用成人视角,对童年时获得喜爱的书籍的感受的回溯。所以抄录一个运用成人视角的语句,应该是这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故答案为:⑴① 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让阿长知道了 ;② 阿长向我了解了情况,然后趁告假回家之机设法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③ 我得到《山海经》后十分震惊并对阿长充满敬意。
⑵阿长的“神力”其实就是对她“我”的爱怜、关怀、付出(善良、慈爱、殷勤的品格) ⑶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述。
⑵本题考查人物的评价,通读全文,体会阿长对“我”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文章结尾的理解,找出 “成年的我” 的 叙述视角的内容。
14.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 , 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
⑪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⑫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⑬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⑭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⑮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⑯“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⑰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⑱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历久弥新 D.无边无际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故A错误。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15.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下列小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
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④至于真正使用“正”字一笔一画计数,则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在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采用凭戏票制度,仅由服务人员领座,由善写计数的服务人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急促,恐怕误记,同时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画上一笔,画上五笔便成一个“正”字,随后再去收费。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计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画为一个单位。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画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组成的词和短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1) 开篇介绍苏格兰公投的计票方式有何作用? (2) 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3) 细读第⑥段概括回答,“正”字作为计数符号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有哪些? (4)投票选举中,为何经常使用“正”字计票?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
(2)作比较、举例子
(3)“正”字本义是平正、不偏斜;人们喜欢“正”字; “正”字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4)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
【解析】【分析】(1)该段文字开篇介绍苏格兰公投的计票方式,其作用是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此外,本题结合下一段内容,抓住“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一句,可以加上“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这一点。 (2)要结合“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分析得出:作比较;结合“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分析得出:举例子。 (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⑥段概括即可。结合“‘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概括得出: “正”字本义是平正、不偏斜;结合“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组
成的词和短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得出:人们喜欢“正”字;结合“它也有着‘匡正’‘ 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得出:“正”字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4)结合第⑦段内容“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得出: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
故答案为:⑴ 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 ⑵ 作比较、举例子
⑶ “正”字本义是平正、不偏斜;人们喜欢“正”字; “正”字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⑷ 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 。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说明文的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的基本答题思路是首先介绍文章的开头方式,比如:介绍了什么,运用了(的事例),借用神话传说,等等;其次交代…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说明对象的具体说明。
⑵该题考查的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述,结合文章第⑥段征地句子的理解概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聚焦最后一段,抓住重点信息提炼。
16.阅读《一点一横长》,回答下列小题。
一点一横长
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校到他代课的外村小中读书。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
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
③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④“写错了,重来!”
⑤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不被电死呢?“叭”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溅飞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
⑥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
⑦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
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
⑧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
⑨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但那副笔墨再未开启过。
⑩后来闲来无事,我又想起写写毛笔字。可是爷爷不在了,无人督促,自由自在,却写不出更多觉得舒服的笔迹,便无心事去深入练习了。
⑪走上职场,我以写作为业,空闲又去玩碑帖,手摹不多,常是目临。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
⑫人不见了,气息长久地留了下来。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
(1) 第①段中爷爷“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我”的棱角被磨平了吗?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加以说明。
(2)第③段中“左行右回,一起一落”指的是下列哪个笔画?( ) A.点 B.横 C.撇 D.捺
(3)爷爷对“我”写字有哪些具体要求?
(4) 文中“气息”一词出现了三次,在第③段中“气息”的意思是________,第⑪段还指________,第⑫段更有________的感情。 (5)说说你对标题“一点一横长”含义的理解。
【答案】 (1)被磨平了。依据: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 (2)B
(3)“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写错了,就要重写;爷爷要“我”练好一点一横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4)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时“粗细有间”的呼吸声;爷孙凝神静气的气氛;思念
(5)“一点一横”指爷爷教“我”练习写毛笔字这段经历,“长”蕴含着“我”对爷爷的深情怀念。爷爷对“我”的教导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
【解析】【分析】(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首先明确:棱角被磨平了。然后结合“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但那副笔墨再未开启过。”得出: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
(2)要求学生根据“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分析选项分析。结合“横”的特点:左低右高,左
方右圆,逆风起笔,回锋收笔。故选B。
(3)结合“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写错了,重来!”“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概括即可。 (4)第一处在第③段,结合“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得出: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时“粗细有间”的呼吸声。第二处在⑪段,结合“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得出:在爷孙凝神静气的气氛;第三处在第⑫段。结合“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得出:对爷爷的思念。
(5)结合“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分析:“一点一横”写出爷爷教“我”练习写毛笔字这段经历,写出爷爷对“我”的教诲重塑“我”的品行,使“我”终身受益。结合“人不见了,气息长久地留了下来。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蕴含着“我”对爷爷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给人回味、思考的空间(意味深长)。
故答案为:⑴ 被磨平了。依据: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 ⑵ B
⑶ “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写错了,就要重写;爷爷要“我”练好一点一横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⑷ 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时“粗细有间”的呼吸声; 爷孙凝神静气的气氛 ; 思念
⑸ “一点一横”指爷爷教“我”练习写毛笔字这段经历,“长”蕴含着“我”对爷爷的深情怀念。爷爷对“我”的教导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汉字的笔画把握,注意根据提示,明确所涉及的汉字。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和概述,注意抓住 爷爷对“我”写字 的相关要求的句子提炼。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理解。
⑸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要将标题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无现金社会正大踏步而来
【话题背景】
“如果兜里没带一分钱,你敢出门吗?”这个问题三年前提出来,绝大部分人都会坚决说“不敢”。但是今天,随着扫码支付、银联云闪付、网上支付等方式的兴起和银行卡的全面普及,很多中国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敢”。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网友认为现金已不
是生活必需品。不久前,支付宝更是放出豪言:要推动中国在5年内进入“无现金社会”。 【专家评论】
“无现金社会”是指多数交易场景中实现交易媒介的数字化,即从支付或者流通的形态上看,部分纸质货币演变成了电子货币。“无现金支付”意味着人们生活会更方便,它覆盖多个领域,包括吃喝玩乐行、政务金融医疗等;还意味着会更加环保,它减少了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 【数据透视】
图一2012—2017年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
图二2016年和2017年移动支付用户年龄比例 【各方声音】
现在出门购物只需拿出手机,轻轻“扫一扫”,支付便瞬间完成,几乎不用排队,节省了时间。
——大学生小吴
无现金支付最令人放心的莫过于不用担心收到假币了。虽然防伪技术不断更新,但是骗子依然有办法把假币搞得“很逼真”,有时候甚至连验钞机都能瞒过去,很多人都饱受假币的侵害。“无现金社会”就能杜绝假币的泛滥。
——商家张女士
对年龄偏大且不懂新科技的人来说,所谓的“无现金社会”离我们就太远了,我们感觉被
社会淘汰了。前不久,我想参加某超市的优惠活动,被要求必须用手机支付,但我并不会使用,我感到非常失落。
——退休老人王大爷
由于电子支付的每一笔交易都能被追踪,这极易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近年来电子支付和网上银行诈骗案发率也在不断上升。
在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围绕“科技改变生活”这一主题,搜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请认真阅读专家评论,说说什么是“无现金社会”。 (2)请认真观察数据透视中的两幅数据图,写出两条结论。
(3)最后,小组派你围绕“无现金社会”的利弊进行发言。请把你的发言稿写在下面。 写作提示:①围绕话题,从以上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答案】 (1)“无现金社会”是指多数交易场景中实现交易媒介的数字化,即从支付或者流通的形态上看,部分纸质货币演变成了电子货币。
(2)①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逐年增多;②移动支付用户主要为中青年群体,30岁以下用户群体数量增加明显。
(3)同学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现金社会也是如此。无现金支付覆盖多个领域,方便人们的活动,还能减少货币交易中细菌的传播机会,而且支付效率高,节省时间,可杜绝假币坑人。但它也具有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而且电子交易也能被追踪,个人隐私客易受到侵犯。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理性看待无现金支付。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是在材料中寻找关键的原句原词,“【专家评论】‘无现金社会’是指多数交易场景中实现交易媒介的数字化,即从支付或者流通的形态上看,部分纸质货币演变成了电子货币。”
(2)图表一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非现金交易笔数。随着年份的增长,非现金交易笔数不断增长,故可概括: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逐年增多。图表二横坐标是非现金支付比例,纵坐标是年龄,红色数据是2017年,蓝色数据是2016年。随着年龄增加,非现金支付比例逐渐减少,主要使用人群是30岁以下青年,故可概括:移动支付用户主要为中青年群体,30岁以下用户群体数量增加明显。
(3)内容上要结合材料【各方声音】中的内容,分条列点,表述清晰。示例:同学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无现金支付亦是如此。它可以减少假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可以更方便快捷,这都是我们喜欢用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弊端,这样的新科技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说比较难,给他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带来障碍,同时它也会影响我们个人隐私的保护,我们要用,但是要谨慎的用。
故答案为:⑴ “无现金社会”是指多数交易场景中实现交易媒介的数字化,即从支付或者流通的形态上看,部分纸质货币演变成了电子货币。
⑵ ①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逐年增多;②移动支付用户主要为中青年群体,30岁以下用户群体数量增加明显。
⑶ 同学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现金社会也是如此。无现金支付覆盖多个领域,方便人们的活动,还能减少货币交易中细菌的传播机会,而且支付效率高,节省时间,可杜绝
假币坑人。但它也具有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而且电子交易也能被追踪,个人隐私客易受到侵犯。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理性看待无现金支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本题需抓住关键语句‘无现金社会’是指多数交易场景中实现交易媒介的数字化,即从支付或者流通的形态上看,部分纸质货币演变成了电子货币。”来作答。
⑵此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对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解答此类题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解读图表的流程:根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2、把握好五个环节:注重整体阅读。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简要归纳概括。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⑶本题考查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围绕“无现金社会”的利弊进行发言。发言时 从题目所给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发言思路要清晰,语言要得体。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
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我”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 文章扣住“乡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1)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2)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3)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解析】【分析】(1)可提取第2段“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中的“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作为答案。
(2)组织语言时,分别概述出大姐去东山扫墓(3段),“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4段),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5段)这几件事。
(3)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⑵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⑶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点评】⑴此题不难。考生只要找准语段,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段落,分清层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注意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僵化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 徐嘉青
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话,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型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顺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哎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者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同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插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向刘林。微微一笑 , 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拥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⑦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整理好,明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⑧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查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⑨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中年男子说:“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回言“哈哈”一笔,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⑩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中年猛然被拉了个趔趄,转过身来后十分不悦的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吗?”听到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篮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⑪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这节上体育。”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⑫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⑬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
行了传球练习。
⑭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⑮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①________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④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结果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①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②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答案】 (1)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2)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4)“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
思考: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1)从前往后梳理小说的情节,围绕“体育器材”概括,小说第①段写
刘林所在的乡村小学经济状况糟糕,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第二段写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第③段写一个多月后,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第④⑤段写刘林和捐赠方的交流过程。第⑥段写捐赠的仪式很隆重,但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第⑦段写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第⑧⑨⑩⑪ 段写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最后几段写中年男子深受感动看到孩子使用篮球的方式后,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结合刘林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分析,从“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刘林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从“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刘林诚信 。 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刘林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刘林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有创意的老师。
(3)结合语境分析,①中年男子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中年男子从刘林严肃的神情和肯定的语言看出刘林肯定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②中年男子说刘林食言了, 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 , 刘林辩解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 但中年男子看到崭新的篮球,根本不相信刘林的话,认为刘林的解释很好笑,因此此处的“笑”是嘲讽、讥笑的笑。意对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小说考查的出题方是捐赠方,考查的内容是捐赠方故意安排的,考查的题目是看篮球有没有得到合理运用,学校负责人刘林是否诚信,这与一般的考查不同,因此是“特殊考察” 。小说中,刘林因为诚信赢得了捐赠方的认可,这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捐赠方只看到篮球崭新就判断刘林不诚信,却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如果不是刘林强烈要求中年男子亲眼观看体育课,那么刘林就会被捐赠方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孩子们还像原来一样没有体育器材。这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二要深入事情的本质。另外,一个学校连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都没有,需要学校负责人去费尽周折去弄,有关职能部门起没起到作用等问题也值得我么深思。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思考即可。
故答案为:⑴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⑵ 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⑶ 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⑷ “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
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
思考: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如A处,第3段写我询问母亲是否记得盘扣子。B处,可提取第9段的“明快和自信”作为答案。C处,第14段写我赞美母亲并想要母亲帮我盘更多扣子。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⑶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奔跑
对一个肢体残疾的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梦想,莫过于奔跑。对于从小就因患小儿麻痹症失去奔跑能力的她来说,“奔跑”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的生命。
那天,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陌生的声音:“我是残联的,我们在排一个舞蹈,想请你参加。”
舞蹈?她的心颤动了一下,针刺样的疼痛自她心间传到了末梢,传到她那常常隐隐作痛的右脚。
“看什么看,你能跳舞吗?你这个瘸子!”
那年,她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一群小朋友正在排练舞蹈,为了在六一儿童节演出,她们奔跑,跳跃,腾揶,那么自如,那么轻盈,那么自由,真好看啊!她倚靠在门边,向舞蹈室内悄悄地张望,可是,这个稚嫩的声音,那么恶毒地将她从天堂推入地狱。
她不知道要怪谁。父母尽力了,省吃俭用,给她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兄弟姐妹尽力了在家,帮她做她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在外,呵护着她不让她受同学欺负,要怪,只能怪命运吧。可命运远远没有就这样放过她。她学习勤奋,成绩一直排在班級的前列。父母亲人的深恩,她无以为报,只能用好好读书,来减少他们的负累。但是大学之门并没有向她敞开……
大学梦断,父母想方设法帮她争取到会计上岗培训的机会她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那两个月的培训,她像海绵入水,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习,再学习,不懂就问,还不懂,再问,功不
唐捐,她如愿通过了考试,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是她最高也是最低的人生目标。后来公司被另一家公司兼开,她和她的爱人因此相遇,从相知到相怜相惜,最终走到一起,有了一个可爱的孩于。她满心觉得,上苍待她不薄。可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她七岁的儿子,在自家门口,被车撞了。那么鲜活的生命,那么强劲的双腿,奔跑起来像头小鹿,竟毫无征兆地消失了。她的心肝何,被生生摘去了。整整三年,她没有出门。像受伤的兽,躲在洞穴里,舔舐着伤口。 那一天,那个电话……
舞蹈,多么可爱的字眼,又是多么疼痛的字眼啊!仿佛远在天边的云彩,突然降落在她的眼前,她伸伸手就能握在手心,她想着,这是梦吧。一定是梦吧。电话那端的声音,又那么真实,那么真挚:
来看看,先来看看,你要是不方便,我们去接你。
放下电话后,她坐屋子里,一缕阳光从窗棂外针射进来,她感觉自己的心间好像有一股萌动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抻着脖颈,展着身子,充满着活力。她还犹豫着,车已到了门口。
站在排练场的时候,她是羞涩的,像长途跋涉的人,闯进一个陌生的世界,手足无措.让她放开怀抱的,是那些轮椅上坚定的眼神和那含泪的笑。原来,没有强壮的双韆,真的也可以舞蹈!她怎么能不被吸引呢?那是谜一样的笑,那是梦一样的舞蹈啊,她毫无抵抗地就迷恋上了。
排演的日子,困难数不胜数,但,那又算什么呢。来回的路那么长那么难,脚都磨破了,遇到而天,不能行走,只能打车,车费不能报销,本来靠拿低保过生活,打车去排练,多么奢侈但那又算什么呢,她从没有如此轻松愉快过。彩排那天,场地在二楼,对于地们这些轮椅上的人来说,二楼,简直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但这又算什么呢,能难过她们的人生路吗,能难过坎坷残酷的命运吗。肢残轻的,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挪上去,肢残重的,只能由残联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背上去……
大赛的日子终于来了。她们紧张,不安,手脚都轻颤着。音乐声起,灯光聚焦,掌声四起真像梦境啊。她们心都飞起来,只想到那梦境里奔跑,奔跑,奔跑。那么快乐地奔跑,像天使一样,轻盈地张开了隐形的翅膀。音乐声止,掌声雷动,她们走回场边,她们听到台上宣布:一等奖第一名,是她们!她们都笑了,又哭了,又笑了 从此之后,海韵艺术团正式成立,她当团长……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参加舞蹈排练前坎坷的人生经历。 年少时遭人取笑→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她感觉自己的心间好像有一股萌动,像被惊垫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抻着脖颈,展着身子,充满着活力。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舞蹈,多么可爱的字眼,又是多么疼痛的字眼啊”,为什么说“舞蹈”这个字眼可爱又疼痛?
②“一等奖第一名,是她们!”这个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以“奔跑”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案】 (1)(中学时)大学梦断;(工作后)(成家后)痛失爱子
(2)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心间的萌动比作“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参加舞蹈排练的机会唤起她生活的信心、勇气与希望。
(3)①因为自幼挚爱舞蹈,所以“可爱”;“疼痛”是因为年少时不能舞蹈的遗憾及遭人嘲笑的痛苦。
②这个句式强调了“是他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得知获奖的意外与激动的心情。(意对即可)
(4)“奔跑”是肢体残疾人的美好梦想,舞蹈让他们获得奔跑的感觉,获得信心和勇气、希望。以“奔跑”为题,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分析】(1)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主人公参加舞蹈排练前坎坷的人生经历。如文章第7段分别写了人生遭到的两次重大打击——中学时大学梦断;工作后痛失爱子。
(2)“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将内心的萌动比喻成被惊醒的种子,明显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此时此刻对舞蹈重新燃起的热情,表达了她对舞蹈的热爱与向往。
(3)①结合“她们奔跑,跳跃,那么轻盈,那么自由。真好看啊!她倚靠在门边,向舞蹈室内悄悄地张望”理解,舞蹈一直是主人公最美好的梦想,所以是“可爱”的;“疼痛”是因为年少时不能舞蹈的遗憾及遭人嘲笑,对于一个失去奔跑能力的残疾人来说,奔跑简直是不可能的。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表达出了庄建艳对舞蹈既向往又恐惧的心理。②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一等奖第一名,是她们”中的“是他们”是一种后置方式,后置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得知获奖的意外与激动的心情。写出了人物战胜困难取得成绩后难以平静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真实可信。
(4)可分析第1段“对一个肢体残疾的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梦想,莫过于奔跑”“‘奔跑’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的生命”“她们心都飞起来,只想到那梦境里奔跑,奔跑,奔跑。那么快乐地奔跑,像天使一样,轻盈地张开了隐形的翅膀”等句,即可分析出“奔跑”是肢体残疾人的美好梦想,舞蹈让他们获得奔跑的感觉,只要拥有了“奔跑”的能力,就能获得信心和希望。所以标题不仅仅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中学时)大学梦断 ; (工作后)(成家后)痛失爱子
⑵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心间的萌动比作“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参加舞蹈排练的机会唤起她生活的信心、勇气与希望。
⑶ ①因为自幼挚爱舞蹈,所以“可爱”;“疼痛”是因为年少时不能舞蹈的遗憾及遭人嘲笑的痛苦。
②这个句式强调了“是他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得知获奖的意外与激动的心情。(意对即可)
⑷ “奔跑”是肢体残疾人的美好梦想,舞蹈让他们获得奔跑的感觉,获得信心和勇气、希望。以“奔跑”为题,深化文章主题。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
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揣摩句式及词义。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题目的作用,我们先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说明运用比喻的作用,再联系全文,理解此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可以从表达情感、表现主题、充当线索等方面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