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社会科学 (一 )科学
“科学是知识”,那么“知识是不是科学”呢?有些知识是科学,有些知识就不是科学而是谬误, 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系统的知识才是科学。《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中给科学下了 这样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 统的知识。”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科学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客观性。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无论表面上有多少偶然性的因素,其出现都是客观的,
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客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并通过这种发 现来改造世界。
形象地 比作“桥”或“船”,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 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 只是瞎说一顿。”这些论述说明,方法非常重要,它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最终影响甚至 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2、系统性。科学旨在揭示世界的奥秘,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此,与一些单个的、 简单的公理、发现或判断以及箴言、格言、名言等等不同,科学通常表现为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知 识体系。
3、普遍性。科学揭示的是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种规律性联系表现在它的普遍性上,即表 现为:相同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4、实证性。科学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的,它的所有发现、所有结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 证,不能为实践确证的知识不能叫科学。
5、开放性。科学上所有的发现都要经过实践来检验。检验至少有成功或失败这两种可能。如果 验证失败,则必须修改乃至推翻原有的结论。不仅如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 全面的过程。即使在原有条件下经过实践检验是成功的,但若在以后的反复实践中出现了例外,还是 要修正原来的结论。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先发现它并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再发现有 许多细菌对它有了抗药性,于是才有了第二、三代青霉素的问世。因此,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 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的,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
手段,包括数学、
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 用。
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步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 哲学、艺术学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 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 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现在有时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史学、 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了数十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它们与工 学、理学、农学和军事学等一道构成了当前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 “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方向”或“道路”,从词义上看,就是沿着某一方
向或道路行进的意
思。中文“方法”一词最早见于《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 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意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被引申为 认知研究的办法、门路、程序等。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 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 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列宁曾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 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毛泽东极为重视“方法”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曾把“方法”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依据理论层次的不同,方法论也可以 分为不同 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 结,因 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即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 决 定了社会科学既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又要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注意: 一要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
过化验一滴血来了解一个人的
全部血液状况,可以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了解一群麻雀、甚至是全部麻雀的生理结构或生活规律。但 是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却很少能这样做,如不能因为希特勒就说德国人都凶残,不能因为姚明就说中 国人个子高善于打篮球。在社会领域,个人与社会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社会的确是由个人组成 的,无论多么宏大的历史事件、无论多么云集的人群、无论多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最终的确可以 追溯到个人。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个人行为、个人生活状况,而是重点在于解 释和说明这些行为和状况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 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
二要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规律可循,因此需要应用实证。 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等等都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非量化性,因此,社 会科学研究有时又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只采用客观的、定性的、实证的方法,还必须加上
“理解” 的方法。
三要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客观性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立足的根基。在科 学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使命就在于追求客观真理,它不应该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 判断相联系。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简单 点说,科学只回答“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不讨论“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也就是罗素所说 的:科学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判断,与判断者的价值取向无关,而“„价值‟的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 以外。举个例子来说,科学只关注、只解决“人能否被克隆”这一“类”的问题,至于“应不应该克隆人” 的这类判断则属于价值问题,不属于科学的范围。科学是客观的,它关注事实;价值是主观的,它关 注目的。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科学应远离价值,且离价值越远就越纯洁。上述观点虽然维 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但这个原则事实即使是在所谓纯粹的经验科学内也难以坚持。因为,所 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从事某项研究的选择不可能不受那个时代、 那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尽管这个影响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在社 会科学范围内,除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价值取向的因素之外,由于认识对象也是具有价值取向、追 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不可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 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谚语部说明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价值判 断”与“事实判断”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
成果,特别是批判继承了近代德
国古典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威廉·配第 开始,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主要是英国的欧文,法国 的傅里叶、圣西门)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 会的新时代。
(一)基本主张 1、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意识。”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 活
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把 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
——社会领域中驱逐了出去,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
2、反对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为什么在 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唯心主义。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
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 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 的神秘东西,都应当也能够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环境的改变和人 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 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个体主义,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4 、整体主义,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二)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 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 与评价研究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 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 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三)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科学揭示人类 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 准。2、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注重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 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 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是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 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 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 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社 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是 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 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社会现象应当从其内在性质、 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 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 力分析各阶级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对立。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 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 对立。 第五,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 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全方位 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 的未来。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四)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 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1、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 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2、人文主义,突出强调 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 5、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助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 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社会科学方法是否可能?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
自然界,其规律的表现有其齐
一性、规则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不会影响其存在的形态和性质,因此,在其科学认 识的范围内,自然科学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自然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但在社会领域,社会规律的呈现 具有多样性、非规则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同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本身就是干预社会 和改造社会的一种行为,它会深刻影响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社会科学的成果具有或然性一面,
其预测常常会出现“测不准”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我们应该肯定,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
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其一,社会历史领域规律性、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的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件虽然充 满着杂多性、偶然性和曲折性,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否则,历史将变得十分神秘。例如,经济有其 客观规律,计划经济体制就行不通;价值规律就不可否定;政治有其客观规律,不受制约的权力就必 然发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败;文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抑制思想自由就难以产生伟大的 成果,如此等等。
其二,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统计学意义,它是或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否定
其或 然性的一面,必然陷入绝对主义;否定必然性的一面,必然陷入相对主义。
其三,社会科学具有人文教化的作用。其实,自然科学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它除了有预测和控制 的作用外,还有教人掌握生活技能的功能。社会科学除了上述作用外,还具有通过教化,帮助人们增 长智慧、健全人格、和谐身心、修养德性、确立信仰、陶铸灵魂等,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作用。
因此,社会科学是有用的,社会科学方法是可能
的。 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 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 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
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
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 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 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
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 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但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要反对
“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 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
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 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 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3、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4、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 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 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 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体系 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品格。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 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是这样。 一个系统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 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 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 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第二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一、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实践需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 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 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 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发展史,在本质上是一部人类实践史。 理论实际上就是系统化的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 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毛泽东也指出:“社会科 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 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 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问题是实践的呼唤、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实践需要,就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 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提出问题是解决问 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 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 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因此,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社会担 当意识、历史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我认为像:中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富与 共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所以,现在你们写论文都要有一个综 述,就是我们避免重复问题,做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 基础,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任 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为我
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本然与应然相统一、实践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求真、达善与合美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实践存在的
方法、规律和逻辑的理论。
人在观念上掌握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实践观念实际上 就是人的实际活动在思维中的预演。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相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实践观念超 出理论观念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目的、情感、意 志等理想的成分。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认识,为这
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
研究社会必须立足社会现实。物质生产实践是研究社会的前提。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社会,也就 是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 我们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调查研究是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客观实际,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为什么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社会
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
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 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 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理论工作者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 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
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
一个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强烈的
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
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问题意识:就是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要有一种清醒的提出问题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自
觉意识,你所研究的课题要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点一定要非常明确。
1、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和研究起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
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2、问题的来源:问题来自生活世界。问题来自文本阅读。
3、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前沿问题。
4、提出问题的方式。要以准确的方式,反省自己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视角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重视总结实践经
验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来。邓小平
说:“一个 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
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只要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就都是宝贵财富。只有全面总结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 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请问同学们哪“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
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 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 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总结经验时,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 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拒绝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 狭隘的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 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检验理论是非 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 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 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 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定义或主观想 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 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 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 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三)坚持调查研究 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 会科学研究。 如何处理已有原则与调查研究的关系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文革、苏东剧变) 2、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 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民主政治) 3、对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原则(即理性认识) 对原则的怀疑,往往会产生重大理论的突破。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合。(全面的 和重点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同学们分析列宁这段话:“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 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 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 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 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 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 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 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是非;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
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 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 证伪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
此,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宣布:“我们的理论 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曾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
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 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毛泽东曾指出:“任 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 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也曾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 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 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 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 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 主义者。”江泽民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 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 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 理性,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 活力,是由于它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完善自身。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质上就 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创新史。在《共产党宣言》1888 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就曾对《共产党宣言》 中的相关思想作出如下评价:“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 这一批判只包括到 1847 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 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 完全改变,当时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在卡·马克思《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恩格斯再次坦言:“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 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 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 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列宁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思 想、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式发 展。
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它割裂理论和实践、主观和 客观的统一,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的一般性,否认实践的特殊性,不问历史条 件、具体情况,思想僵化,只会照搬照抄、死搬硬套。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存在两种教条主义, 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一种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即西式教条主义。教条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死敌,对于上述两种教条主义,我们都必须坚决加以反对。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教条主义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原封 不动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论和指示,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 教条主义看似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不仅不可能真正坚持马克思 主义,反而只会窒息、葬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曾公开 声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 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 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 杰出继
承者都一致明确反对教条主义,大力倡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曾明确指出: “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 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 东要求全党“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当成死的教条”,指出:“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曾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实践也证明,教条主 义只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几乎亡了党、亡了革命。我们必须坚决 反对教条主义,自觉地挣脱教条主义的桎梏和束缚,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词句和个别结论,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创造性、灵活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做出及时的 理论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做出及时的理论回应的过 程中,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9 世纪开始直到 20 世纪初,调查所关注的现象不再仅限于行政统计调查,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等领域中来,比如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生活状况、犯罪调查、贫民调查、监狱调查、企业 调查、城市调查、家庭调查等等,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改良服务。……这些调查的结果很难上升到理 论高度,但对于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如何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问题上,西式教条主义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美化、夸大 化、绝对化、“普世化”,要求中国“照葫芦画瓢”。这种教条主义在政治学领域集中表现为照搬照抄西 方政治学理论观点、分析模式和话语体系的风气,以是否信奉和运用西方政治学理论作为评判是否“有 学问”、是否“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准,或在教材选编和参考书目的推荐上采用“西主中附”或“西主马附” 的布局,或用“时髦”的、“高深”的、晦涩难懂的西方概念、话语故弄玄虚、装势吓人,或公开鼓吹西 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普世性”等。诚然,治学理论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非根本性的政治问题 如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时所形成的一些有益经验,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探讨,所运用的一些先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但同 时西方政治学理论中也含有许多阶级性、虚伪性、消极性、落后性内容,如违背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 内容,掩饰、美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恶意诋毁、丑化、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 容,宣扬政治霸权主义和政治扩张主义的内容等,均须我们鉴别剔除。
四、调查研究法 (一)定义
调查研究法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它是最常用的 定量研究方式之一。
(二)特征 1、调查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实际调查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成为调 查的内容。从人
们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舆情民意、市场动态到学术问题等,调查涉及各个领域;从某一群体客观 的社会背景、社会行为和活动到其主观的意见和态度,调查关注社会成员的各个层面。
2、资料收集工具的特定性。调查研究所采用的是调查问卷这种特定工具,并且有一套系统的、 特定的程序要求,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这种随机抽取的、 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是调查研究方式所特有的。
3、获取资料的及时性和全面概括性。由于采用科学的抽样调查,调查研究可以节省时间,快速、 高效地收集到某一调查总体的详细资料和信息。
4、资料分析的定量化。调查可以获得大量的量化资料,这些资料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才能完成各 种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的结论。
(三)历史发展 调查研究的起源尽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埃及和古中国以征兵和课税为目的人口统计调查,但较
系统的调查是从近代开始展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对社会调 查的迫切需要,另方面近代科学的成熟为调查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
早期的调查多以行政统计调查为主,法国人柯尔伯主持的 1664 年法国社会概况普查、1665 年的 法国制造业调查和不定期的人口状况调查,都是这种类型的调查。18 世纪初期到末期,随着人口统 计学的建立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完善,欧洲各国的行政统计调查制度化、规范化。英国和法国都于 1801 年开始了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法国还在当年建立了国家统计局,英国规定每十年普查一次,此后,欧 洲各国先后效仿。
1897 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调查性成果《自杀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学研究进入实证化阶 段。涂尔干创立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证程序,即研究假设一经验检验一理论结论,把调查与社会学理
论结合起来,成为学术性调查研究的开端。
20 世纪以后,尤其是从二三十年代开始,由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一方面,调查研究所涉及的 领域进一步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渗透到民意调查、市场调查、研究性调查等领域中;同时,新的调 查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实际调查中,一些专职调查机构应运而生。……在学术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社会 科学研究者也开始利用调查研究方法探讨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试图建立一种有关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群 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的概括性知识。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人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 学领域中,这类调查尤为普遍。这类调查不仅服务于理论研究与建设,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实践提供客
观依据。
另一方面,20 世纪 40 年代到 70 年代是调查研究的数量和方法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些技术 和方法来源于社会学、统计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多学科的共 同努力使得调查研究的程序更加标淮化,调查方法更加规范化。如今,调查研究在抽样、测量、问卷 设计、量表制作以及统计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技术上,都朝着越来越科学化、精密化的方向发展。调 查研究法成为在各门社会科学和社会各个具体领域中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四)基本程序 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程
序。也就是说,它是从
理性认识出发,经过研究假设、经验观察、归纳概括或检验假设这几个阶段,再返回到新的理性认识。 其具体程序可以概括为:确定课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资料分析阶段、总结阶段五 个主要步骤。
1、确定课题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论设想,建立研究假设,这是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是
进行调查研究的起点。
研究课题的选定,不仅能确定调查活动的目标和方向,而且体现出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因为选择和确 定课题的过程,是研究者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以及研究视野、洞察力、判断力、个人生活 经验、客观环境条件等方面综合作用的过程。课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调查的成败, 决定着调查成果的好坏优劣。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首先选取调查主题,提出理论设想。也就是在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调查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确定调查主题,比如离 婚问题、农民工问题、越轨行为、利益冲突问题、群体事件问题等等。当然有时调查的主题也可以由 某些委托者确定。其次建立研究框架,即进一步明确调查的范围,集中调查的焦点,将比较笼统、宽 泛、模糊的调查主题具体化、精确化,围绕调查主题形成由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是以调查目的为方向进行的选择和工具准备。它涉及调查的
思路、策略、方式、方
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和调查员等各个方面。研究设计是对调查课题具体化操作的设计,从确定分析单 位、调查指标、设计问卷初稿、制定抽样方案、制定时间进度计划、调查员的培训组织,直到具体的 调查研究方案。
3、调查实施阶段 该阶段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 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
式、方法和技术收集调查资料。在这—阶段,调查者要进入调查区域,接触被调查者,填写调查问 卷; 或者间接发放问卷,正式实施调查;也可以结合座谈、访问,收集调查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 资料分析阶段在有的书中也被称为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
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
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这里主要是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整理、转换和录入计算机 等工作,对数据资料进行的各种定量分析。当然也有对原始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等的整
理、分类和加工等工作。
5、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有: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交流调查成果。撰写
调查报告是对整个
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从调查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方法.到调查得出的结论、 调查成果的质量,都要在调查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同时.还要将社会调查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应 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真正发挥调查研究在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