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效益分析

2020-09-26 来源:星星旅游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效益分析

摘 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文化效益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多元的活动。从文化效益的角度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有利于平衡世界文化生态,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有效的话语系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其一方面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个体人力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能够为受教育者家庭和社会带来间接经济收益;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有利于传扬中华文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中国走向世界。

关键词: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教育是一项极具效益的社会活动,在教育的人文教化、智识增进、能力养成过程中,其经济、文化、社会三重乃至是多重效益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凸显。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类重要的教育形式,无疑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元综合效益。本文基于文化、经济、社会的三维效益划分,着重探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效益问题。

1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效益

汉语国际教育既是汉语文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性极强的工作,它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传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具有“构建有效的话语系统、平衡世界文化生态、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效益。

1.1 教育文化效益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效益

教育的文化效益,简单来说就是受教育者个人、由“多个受教育者个体所合组的社会”在文化上、或文化表现上所获得的效益总称。用当前较为通用的说法来概括,所谓教育的

文化效益则是指“各相关教育参与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方面的收益,如精神文化上的收益、物质文化上的收益、行为文化上的收益、制度文化上的收益以及器物文化上的收益等”。在这一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效益可理解为:汉语国际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的总和,集中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收益的总和。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效益即可理解为:高等学校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的总和,集中表现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收益的总和。

1.2 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效益分析

1.2.1有利于建构有效的话语系统

在增进国际间理解,加速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无疑是极的承载体。这不仅是由于高等教育正在社会演进中被赋予一定的国际交往职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是一种文化保存、传播、创新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所进行的汉语国际教育,其不仅担负着输出汉语、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职能,同时也肩负着探索中华文化传播方式、保存方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增值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在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仍相对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种“他者”的声音输送,又是互为“他者”的彼此倾听、是多样性文化的相互借鉴。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便是通过高等学校不断吸收来华留学生,让他们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中体验中国文化情趣,感受中国文化的“仁、爱、礼、信”和“兼容并包”。通过高等学校承办的孔子学院,不断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带到国外去,让更多的人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并使用中国语言,学习并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形成中华文明与外来文

明的交互,加深中国文化与本我文化的融合,为弥合冲突,消解异质文化认同差异提供联系的纽带和认知基础;高等学校通过开展汉语国际教育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在人类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面前、在双方的核心利益问题上形成基本的文化理解,求同存异,尊重不同文化的选择和不同理念的差异,为中国融入世界,构建有效话语系统提供重要支持。

1.2.2 有利于平衡世界文化生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推广、应用乃至被接受为国际间的交往媒介,其意义都远远超越语言本身。较之军事强势和经济强势的影响周期,语言与文化强势的形成相对缓慢却更为持久。当今世界,还有超过上千种的语言只能在小范围内被认同和使用,属于典型的文化生态不平衡。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世界性文化生态不平衡的现状。统计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以中国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孔子学院承办方通过与国外高校、社会团体等由中国高等学校为主体所创办的孔子学院已经遍及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在临近中国的亚洲国家,还是在遥远的非洲国家,无论是在发达的欧洲、北美洲还是相对欠发达的南美,汉语国际教育正不断兴起。汉语国际教育在准入门槛上,在学习年限上,在学习时限上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在学习形式上,在授课内容上也都是灵活多样的,所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只围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来进行。这种低门槛准入和多元办学理念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客观的说,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无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打破当下“西方语言中心主义”的惯性,以跨文化对话的方式增进了解、消弭敌意、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润物无声地重构“中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中国的形象”,进而重构世界性的文化生态,规避并消除“西方标准”和“强势话语”霸权,将单向的“西学东渐”转化为文化互动,真正让中国发挥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一枝独秀的单极文化生态局面。

1.2.3有利于激活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承载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教育。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我们既教授中国的语言,又要注重传播中国先进文化,让世人了解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只有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体现。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究竟博大在哪?精深在哪?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剔除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认识和理念,剔除传统文化的某些不足和糟粕,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有选择性的传播、继承和发扬。这不仅是高校开展实施汉语国际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创造性地继承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卷入世界文化交互和社会生活交互中,而是一种主动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主体。因此,“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参与,绝非拒绝现代价值的‘复古’,而恰恰是要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前提 数百年来,汉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构造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形象’,向社会各界和公共传媒阐述有关中国的一切,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所在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但是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几乎从未对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此而言,汉语国际推广将是中国主流文化影响国外汉学的一次难得机遇,如能借此引导并整合国外大学建制内的相应资源,其潜在的作用将是难以估量的。由此,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将不仅满足不同国家对汉语的实际需求,也会使中国文化自身得到极大的回馈。” 显然,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要求需要我们去创造性地继承与传扬中华传统文化,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中国传统文化。

2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主要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间接的经济效益和受教育者个体收益”三种。具体展开分析如下:

2.1 教育的经济效益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通过教育投资生产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从教育投资来源和所获收益之间的关系角度,教育经济效益可分为私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私人经济效益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考虑接受教育所投资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社会经济效益是从社会整体出发,考虑社会整体的教育投入与产出关系。联系上述对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解,我们可将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理解为:通过接受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学习者)所产出的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以及蕴涵在受教育者身上和凝结在整个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效益可以是个人通过接受汉语国际教育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收益\\间接经济收益,如个人工资水平的提升,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值等等;也可以是整个汉语国际教育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收益,如国家的教育投融资收益等等。

2.2 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2.2.1 汉语国际教育的个体经济效益

汉语国际教育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形式,其教育对象不尽相同。如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无论其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它的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完成的,其大多都需要按照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组织模式来展开,都会有一定的修业年限、修业水平方面的规定,如规定受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水平(学历水平),规定受教育对象的年龄,规定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修业水平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通过一定的教育投资获得了人力资本的增值,最简单的如掌握基本的汉语技能,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文化等等。这些受教育者可以将自身所掌握的汉语技能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具,如为别人、为公司、社会组织提供汉语翻译等等,进而获得一定的报酬。此外,即便这些人不将自己所掌握的汉语技能作为一项资本拿到劳动力市场上进行交换,他们亦可以通过为自己服务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会获得比那些不懂汉语

的人更多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机会成本,也属于个人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外,教育者也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如在诸如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其需要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别的一些教学形式,有受教育者就必须有教育者,受教育者为自己的学习支付一定的费用,教育者就可以在其教学劳动中获取相应报酬。

2.2.2 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体经济效益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体经济效益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即有由多个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交互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经济效益,也可以是施教方因为这一教育活动而获得的整体经济效益。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学费收入。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成本分担理论”等理论的支持下,教育的付费行为成为一种共识。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者,无论其学费是由国家的奖学金提供,还是由社会团体资助,或者是个人自己支付,这一部分费用都可以构成教育提供方的一种直接经济效益。高等学校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教育服务方式,可以获得一定的学费收入。第二、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围绕着这个社会活动能够展开,其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链条。从高等学校办学用地的征用、学用房的建设、设备采购、后勤保障到教职工聘任、软件建设、日常维护等等,都涉及到教育投资,都伴随衍生经济行为,受教育者、教育投资者都需要为此付费,都可以形成教育提供方的经济效益。故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备的发展链条。第三、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学习者(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除了必要的学习支出外,必然还涉及其他支出,如旅游消费、生活消费等等。这些所有的消费都可以归结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中来等。

3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社会效益

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增值中华文明的文教事业,它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本身促成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育参与者的增值提升社会效益。

3.1 教育的社会效益与汉语国际教育的社会效益

美国学者魏斯博洛特将教育效益分为“直接金融效益、选择金融的效益、适应能力的效益、非市场效益、家庭效益、就业的效益、社会效益”七个大类,前4种属于经济效益,后3种属于社会效益。简单来说,凡是教育产生的效益由私人享有的,属私人效益;凡是教育所产生的效益由社会多数人享有的,即属教育的社会效益。将这种理解于汉语国际教育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受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增进汉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运用这种知识和技能来增进自身和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同那些没有接受过汉语国际教育的人相比,选择接受汉语国际教育者同时还具有汉语使用的排他性优势,其应对汉语语言环境、汉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水平能得到一定提升,在家庭成员、后代等进行汉语(文)教育方面的汉语素养和资源获取能力得以提升。不仅如此,汉语国际教育还极大地有助于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播到不同的国度,增进不同地区、不同国界、不同种族的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加深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 这些都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社会效益。

3.2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社会效益分析

3.2.1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有利于传扬中华文明高等教育过程是一个知识保存、传播、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语言(语言文化)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育无疑也伴随着知识的保存、传播、发现与创造。在另一方面,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以汉语(文)为基本内容。因此,进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其也就是进行汉语(文)传播,也就是传扬汉语本身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具体来看,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虽

然没有地域要求,但其有明确的对象限制,即主要是针对母语非汉语者进行的,其教育对象大都是外国人,一般没有或很少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理解自然也是较为浅显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更多的非中国国籍的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传扬中华文明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浅层的交流靠的是语言,而深层的交流则必然牵涉文化,牵涉到对文化的感知,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对文化内涵的认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正是如此,无论是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其都是附着在文化上的,都是依托文化的纽带而实现的。而文化又是靠语言来承载的。因此,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从表面上看,其就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让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找到一共同的交流符号,消除语言上的交流障碍,进而为政治间的交流、经济间的交流服务。当这种交流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发现,彼此间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同一事物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也大相径庭。其深层原因在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进而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和认知的隔阂。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靠增进异质文化的交融与理解来解决问题,需要彼此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立场上对现实问题做出新的审视和判别。

3.2.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有利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语言(文化)是民族的共同特征,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共同的内在心理表征和价值精髓。在相对程度上,语言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本我形象,就是一个民族的识别标识。因此,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传播中国文化,传扬中华文明,其在更深层次上就是传播民族文化,就是传播国家形象。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有利于形成中华人群、中外文化间的交互。“进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走进中国,融入中国的过程。而在这些“请进来”的人学习结束之后,其长期沉浸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国语言情境等必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这些人在结束汉语学习后回到原来的国家(或者到了别的国家),那么以“请进来”的这些汉语学习者为载体,事实上也就已经完成了一个汉语走向

世界的过程。如“走出去”,无论是创办孔子学院,还是开设孔子课堂,其都涉及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交互,涉及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互。创办的过程需要双方协商、谈判,需要租用场地,需要置办教学设备、需要延聘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招生宣传,需要购买或是印刷教材等等。可以说,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创办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中国与外国的交互,就是一部分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另外,在创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国与国高校之间的合作联系、彼此交流认同,需要形成汉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交流,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语言,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3.3.3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就一般来看,所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指教学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具体来看,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其所针对的对象就是那些母语非汉语者。因此,单纯就学生的国际化来看,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越发达,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无疑也就越高(此处侧重指学生数量的多,而不一定是生源国数量的多)。进一步看,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是非中国国籍的母语非汉语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在接受汉语国际教育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背景,其固有的学习方式、其惯用的教学方法也都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方法有所差别,这就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依据班级的情况,依据学生的构成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至少要保证教学方法上的适应性,进而保证汉语国际的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实效。在高等学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除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教学的国际化程度高低之外,当这些来自世界各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聚集在一起之后,其本身也就构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交互。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在学习内容上、在教学模式上、在教师水平上、在教学管理上、在生活管理上都必须做出相

应调整,以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需求。在这个逐步完善和改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 1 ] 埃尔查南·科恩(作者),特雷·G.盖斯克(作者),范元伟(译者).教育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2 ] 任荣.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英语热和汉语危机之争[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 3 ] 张帆.漫谈国家营销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促进对外贸易[N].中国经济时报,2007-09-26.

[4]崔家善.论教育的经济效益[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 5 ] 陈荣.教育:人性可能的开端,而非终结[J].基础教育参考20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