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24-07-14 来源:星星旅游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对公共产品并不陌生,有居民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公共产品存在。特别是对城市而言,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功能的拓展,公共产品都起着先导的作用。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不足。

一、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外部环境,是指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要分析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要从外部为开始进行分析。

1.供给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相对改革开放前有很大进步,但进步背后,仍存在许多落后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供给滞后、供给超前。

调查表明,我国70%城市未形成主干道网络,交通堵塞严重;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供水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10%,水污染严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这都告诉我们,即使总体已改善,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依然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

我国考量政绩的标准往往是GDP,许多领导人追求“政绩工程”,搞奢华形象,超前提供不必要的公共产品。甘肃省玉门市就出现这样不和谐的景象——城区仍用明沟排水,居民区尘土飞扬,政府却耗资上千万兴建高档办公楼,建80米宽的马路和全省最大广场。

2.忽视支撑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想要政绩,就需要GDP,而建设广场、马路、大桥等硬件设施出政绩的速度更快,便成为了表现政绩的工具,使得政府不关注培育和发展城市产业。由于忽视这一点,许多城市建起新区,最后却都有“城”无“市”,到了夜晚更犹如“鬼域”。由于城市产业发展慢,税源不足,供给成本难以收回,也缺乏后续资金。

3.城市人口素质堪忧,供给成本提高

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农村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的新居民。但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意识差,存在许多悖于城市生活方式和规则的习惯。另外,尽管我国城市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但整体文化水平还偏低,许多居民不执行城市规则,例如毁坏公共设施、到处张贴小广告等,都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

二、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

1.忽视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

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性,说的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城市群,但各城市群未进行协调,各自独自发展,公共产品重复供给,造成浪费。比如珠江三角洲建了六七个机场,利用率都很低,但有几个城市仍在筹建新机场。

层次性是指许多城市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提高定位,按高标准供给公共产品。例如中小城市把自己定位于大城市,甚至县级市定位于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样脱离实际的高定位,引发公共产品的攀比,导致人力、财力、物力浪费。

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忽视多样性,是现在许多城市供给公共产品的误区——追“时尚”,赶“潮流”,忽略自身的经济水平、城市化模式、公众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等,一味的模仿别人,甚至与别人攀比,这样的供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2.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属于由领导意志决定的“纯政治型”、“经验型”决策,领导可以对决策随意改动,很少有长远计划。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原因:决策主体非社会大众,这样由政府职能部门做出的决策,无法体现大众的需求;选择方案缺乏民主机制,即使有所谓听证会等程序,常常只是作形式、走过场。

3.政府直接提供过多公共产品,缺乏竞争机制

就好比市场竞争能使私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我国很多公共产品直接由政府提供,缺乏竞争。以精神产品为例,我国视高等教育、大型体育场等精神产品为公益性福利事业,都由政府提供。实际都应由市场提供,政府规定市场准入规则。这导致政府产生这样的心理,即使低效率运作,也能生存下去。对公共产品供给产生负面影响。

4.监督机制缺陷,存在寻租行为

虽然有许多所谓的政府监督者,但他们也需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身处这种监督形式软弱无力的现实下,监督者甚至被监督者操纵,影响监督机制正常运转。

由于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经常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因此产生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以获得租金的寻租行为。

监督机制不健全和寻租行为导致腐败,而寻租也引起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的争权夺利,最终妨碍公共决策的制定与执行,降低行政运转速度和工作效率。

三、对改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建议

1.多种决策方式相结合

理论而言,城市政府公共决策方式有三种:投票决策、利益集团妥协决策、精英决策。但在我国,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层被认为是可代表城市居民利益的群体。事实上,以上的几种决策方式各有优缺点,应该取长补短,综合运用,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2.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元供给主体

政府对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供给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要打破政府垄断的局面,实现提供主体多元化。也就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为辅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模式。以此来提高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3.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强化社会意识

决策者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和决策能力,决定决策的质量。通过优化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决策的水平。要把真正有能力、负责任的人选拔到决策者的位置上,加强决策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 “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意识,真正为大众谋福利。

4.健全监督体制,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制约

积极健全监督制度,倡导办事公开,政府部门领导公开述职、接受质询、接受民主评价、接受群众信访举报。还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媒体报道,对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城市公共物品供给透明化。

四、结论

无论是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还是其他关于公共利益的问题,究其源头实际上就是公共决策问题。政府进行决策要立足于对大众需求的回应,要出台一项惠及全民的政策,从最初草拟便要广收意见、公开透明。同时,决策过程要法制化、规范化,有完善且科学的决策程序。还要建立起严格监督制度,促使政府部门及其人员依法行政,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当政府能够让民参与决策,民众积极参与决策,才是真正做到了社会的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