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开元初期,唐玄宗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国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然而,随着这批贤相的下台,继任的宰相素质就下降了许多,非但没有再创造“姚宋”那样的业绩,而且还像中了魔咒一样,彼此纷争不止,把唐玄宗的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唐玄宗为什么会任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蒙曼】现在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到唐玄宗开元中期的时候,他不光是家庭不稳,家奴纠纷,甚至在朝廷里,宰相这边也不消停起来了。自从张说下台之后,唐玄宗任命的宰相就跟中了邪一样,哪一届都得吵架,而且吵得都很厉害。这是什么回事呢?我们就一组一组的讲起吧。第一对打架的宰相,一个叫杜暹,一个叫李元纮。张说下台之后,唐玄宗就任命这两个人接班了。在当宰相之前,李元纮是户部侍郎,杜暹是安西副大都护,就等于说一个是财政官员,一个是军事官员。财政和军事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中期的政治重心所在,所以呢,任命这两人当宰相,这首先是工作搭配方面的考虑,当然除了工作搭配之外,唐玄宗让李元纮和杜暹当官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非常清廉、俭朴。因为我们要知道,张说下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贪污受贿嘛,所以自从那件事之后,唐玄宗就想要惩前毖后了,不能要那样的宰相了。这次挑宰相,一定要找一个比较清白的。李元纮和杜暹都非常符合这个要求,这两个人清廉得不得了,各自都有先进事迹。
李元纮的先进事迹是什么啊?这个人虽然做了宰相,但是不修房子,家里的老房子又老又破,今天掉了一块砖,明天掉一片瓦的,住得很差。住得很差不要紧,出门也是特别不体面,别人当官了,出门都是轻裘肥马,这个李相公,他出门带什么人啊?一个老仆人,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个老马,瘦骨嶙峋的。这么一对随从,往街上一走啊,谁都觉得,我们大唐帝国这么富裕,怎么宰相搞成这个样子啊。那么宰相钱也是挣得不少,李元纮的钱到底哪儿去了?跟原来我们说过的那个宰相卢怀慎一样,都散给亲族了。这是李元纮的先进事迹。
那么要说杜暹呢,这个先进事迹就更突出了,杜暹年轻的时候在地方当官,那么卸任走的时候,手下的小吏就给他送了一万张纸。大家肯定觉得这礼物够傻的,又沉又不值钱,送这玩意干嘛,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不理解古代了。中国虽然造纸术发明得很早,但是一直都是手工生产,产量上不去,所以直到唐朝时候,纸张还是属于奢侈品。比方说我们现在看敦煌文书,好多都是写了正面再写背面,为什么?就是因为纸不够用,跟不上去。因为纸是稀缺资源,所以大家都争抢着要纸,好多官员在他们卸任的时候,都把那些过期的不再存档的公文带走,带回家
去。所以说当时呢,给官员送纸可以说是一种行政惯例。这时候杜暹要走,小吏就从平常办公节余下来的纸张中拿了一万张送给他了。因为是行政惯例嘛,所以送的时候也是大大方方地送,没想着背着谁,谁都知道。那么,杜暹面对这个送礼,他是怎么处理的啊?能不能干脆拒绝啊?不好,这样显得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杜暹就从这一万张纸里抽出来一百张,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其余的我也带不走,我也用不着,你们还是拿回去办公吧。我们刚才说了,因为送礼这事本来就是公开进行的,所以他拒绝收礼这事,其实也就成了一场公演了,所有当时送别的官员就都知道了。我们还知道一句话叫做“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到处流动的,所以自从杜暹拒绝收礼之后,无论是到他们这个地方当官的,还是从他们这个地方走出去到别的地儿当官的,大家都开始传诵这个故事,杜暹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后来清廉简直就成了杜暹的一张名片。不过人就是这样,如果说荣誉太大之话,有的时候就会变成负担。杜暹现在名声在外,他就得格外要求自己,他就觉得很多人很多事对他的名声都可能有所损害。谁可能损害他清廉的好名声呢?杜暹觉得,他的亲戚就可能损害他的好名声,为什么啊?刚才我们不是讲李元纮把工资吃饭以外的都散给穷亲戚了吗,这个杜暹他偏偏没有穷亲戚,他有富亲戚,他的亲戚个个都比他有钱,大家都还觉得他日子过得不好,都想帮他一把,送他点什么东西,这要是接受亲戚送来的东西也是对名声有损害的啊。所以杜暹就暗自发誓,凡是亲戚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要。久而久之,亲戚觉得这人很矫情,很不好接近,所以就都不大跟他来往,变成了孤家寡人了。这也是为名所累啊。
我们把杜暹和李元纮这两个人的背景介绍一下,大家觉得他们会不会相处得很好啊?理论上讲,这两个人应该相处得很好。首先,在工作上各有所长,一个善于理财,一个善于管军事,这是可以互补的。另外在精神追求上,也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都是清廉君子,不正好惺惺相惜吗。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事实不是这样。根据《旧唐书》对这两个人传记的记载,李元纮和杜暹吵得相当厉害,清廉是清廉,但是工作没法做,李元纮要提出一件什么事,杜暹保证反对,同理可证,杜暹提出一件什么事,李元纮也反对。那他们吵架吵的都是什么内容啊?史书根本就没有记载。史书没有记载,其实我们就可以推断了,肯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不值得记载的小事。其实人吵架都是这样,开始可能因为哪个具体的事情,后来就变成意气之争了,就有没什么实际的目的了,反正我就是看你不顺眼得了。那么最后吵来吵去,杜暹和李元纮这两个人干脆撕破了脸,直接在皇帝面前就打了起来了,你说我不是,我说你不是,反正就是人身攻击,这些都用上了。这很没面子啊,不能为官僚做表率了啊,唐玄宗也很头疼,怎么办呢?跟他们两个讲,干脆你们也别干这
工作了,你们也干不了这份工作,你们下台吧。第一对打架的宰相就这样下台了。
【画外音】杜暹和李元纮尽管有着共同的优点,但却没有合作搭班子的缘分,争争吵吵毁掉了两个人的政治前程。他们俩双双下台,可宰相的位置不能空缺啊,那么要谁来补缺呢?按常理来讲,既然李杜纷争让唐玄宋也伤了不少脑筋,那么下一届宰相一定要找能够互相配合的了。那么唐玄宋到底会起用谁呢?新一届宰相班子相处得又怎么样呢?
【蒙曼】杜暹和李元纮下台了,唐玄宗让谁接着干啊?唐玄宗又换了两个人,一个叫萧嵩,一个叫裴光庭。为什么让这两个人当宰相,也非常有道理,这时候,萧嵩是军事专家,裴光庭是行政专家,仍然是想要互相搭配,专家治国。那么萧嵩和裴光庭这两个人怎么样呢?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萧嵩。萧嵩这个人有三个特征。第一,长得好,是个美男子。此人是当年南朝萧梁皇室的后裔,有贵族血统的,遗传基因就好,所以长得白皙又高大。最抢眼的是这个萧嵩还长了一把好胡须,飘飘洒洒,跟关公似的。我们知道,唐朝选官讲究“身言书判”,所谓身就是长相,言就是你说话是不是利落,书就是写字好不好,判就是你断个案子,断个事是不是能成。那么在这四条标准里,长相是第一位置的啊!因为萧嵩长相好,所以没少给他在仕途上加分。第二个特征是没文化。举个例子,跟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个很不错的宰相苏廷有关系。我们不是说唐玄宗励精图治,经常琢磨着让谁当宰相,一直琢磨到半夜吗。这个苏廷也是他这样琢磨出来的。有一天唐玄宗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终于决定让苏颋当宰相。那么让苏颋宰相是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一个决定,唐玄宗心急啊,等不得天亮,马上吩咐左右去中书省看看,谁还在那儿值班,把他给我叫过来,现场起草一份任命苏颋当宰相的诏书。左右就去了,到中书省一看,那天值班的中书舍人是谁呢?就是萧嵩,就把他给叫来了。唐玄宗一看,小伙子长得帅啊,心想文如其人,长得这么帅,写文章一定也好,就吩咐他,我想任命苏颋当宰相,你给我起草一份任命诏书。萧嵩说行啊,马上就回到中书省起草去了。因为什么啊,为什么要回到中书省起草啊?那有参考书啊,过去那么多任命当宰相的诏书都在那儿留底呢,他可以回去照葫芦画瓢。就这样写。所以没过一会儿,参考了几个人的诏书之后,他也确实起草出一份,看着也还不错,给唐玄宗拿来了。唐玄宗一看,里头在赞美苏颋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说苏颋是“国之瓌宝”。那么唐玄宗就好心提醒这个萧嵩了,说人家苏颋瓌的爸爸就叫苏瓌。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你不能对着人家儿子说爸爸的名字,这不礼貌,所以你把这个“国之瓌宝”给我改一下。萧嵩说行啊,拿着诏书又往外跑,这时候玄宗就把他拦住了,说一个字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就现场改吧,就在我跟前改,我就在那边等着
你。萧嵩没有文化啊,一听皇帝让他现场作文,没有参考书了,汗立刻就下来了,这改什么啊,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啊,手在那儿抖,墨点子都点到纸上去了,就是写不出来。唐玄宗不知道啊,还在那边等,等了一会儿,萧嵩还不过来,再等一会儿,看看还在那个屏风后面在那儿写呢,心想改什么呢,是不是把文章结构都给改了啊,心想这个人精益求精,这样改肯定改出来一篇好文章啊!我先睹为快吧,我过去看看。悄悄地就来到了萧嵩背后,一看,满纸又是汗点子又是墨点子,真正写的字只有一个,那“国之瓌宝”确实改了,改成“国之珍宝”。把唐玄宗给气得啊,脸都青了,心想,就这么一个字,你至于这么费劲吗?把这个萧嵩就请出去了。请出去之后,唐玄宗把这个诏书给贯到地上,踩了两脚,说真是虚有其表啊!这是说他没文化。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时代,特别是武则天之后,对文人很敬重,人要是没有文化会受歧视。所以萧嵩他没有文化,在仕途上也给他减分不少。你看,萧嵩有加分项,又有减分项,他这个仕途到底顺不顺利呢?总的来说还不错的。因为他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实干,行政能力强,办事还是比较妥当的。怎么叫做办事比较妥当呢?这个特征在西北战场就表现出来了。开元十五年,唐朝的西北战场出了大事了。当时先是吐蕃攻陷了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瓜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接着呢,回纥又趁火打劫,伏击了唐朝的军队,把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王君奂(tūò)给杀了。要知道这个王君奂可是唐朝安排在河西地区的一员勇将,不仅他非常勇敢,连他夫人都非常很勇敢,很会打仗。现在连王君奂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将军都被人家给杀了,河西地区马上就是人心惶惶啊,能不能守得住。这时候得赶紧派新的节度使去啊。那派谁呢?萧嵩当时正在担任兵部侍郎,好,中彩了,就是他了,派他去河西去安定局面。我们也知道,这是属于临危授命,得给人一些好处。所以唐玄宗给萧嵩提了一级,从兵部侍郎提到兵部尚书了,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到河西去平定地方的事态。萧嵩虽然文化不高,但他脑子够用,他觉得要凭自己一个文人,要想跟人家吐蕃拼刺刀,肉搏战,肯定是打不赢的,只能在谋略上下功夫。可是要讲谋略,你先得调查研究,掌握敌方我方情况啊。通过几天的调查研究,萧嵩看出来了,吐蕃为什么当时那么厉害啊,就是因为有一名大将,叫悉诺逻恭禄。这个人有勇有谋,凡是对唐朝的作战,都是这个人主持打的。可是,悉诺逻恭禄在前线攻城掠地,难免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啊。所以吐蕃上层对他就不太信任。另外,因为悉诺逻恭禄一路打胜仗,所以吐蕃后方也觉得唐朝人很好打嘛,让他使劲儿地往前打,希望他越战越勇、越打越快,一路往东推进。可是悉诺逻恭禄他本身是一个前线的将军,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啊,唐朝可不是那么好打的,所以每打一仗他都是慎重其事,因此这个战争进度就没有那么
快。后方希望他快,他前线还希望节奏更慢一点,这双方不就产生了矛盾了吗?产生矛盾,又对他如此骁勇,有那种功高震主的怀疑,这就可以利用了。怎么利用?反间计啊。所以研究清楚了这个情况,萧嵩就派人去跟吐蕃那边去沟通去了,散布谣言,跟前线战士说,悉诺逻恭禄他不可能再往前打了,他不仅不会往前打,他还会往后打,他会往回打的。大伙儿知道,谣言要是真散播起来,比互联网还快啊。很快,这个事情就传到吐蕃本部了,吐蕃首领赞普就知道了,很紧张,因为这一员大将要真打回来,他也是觉得危险。怎么办呢?就把悉诺逻恭禄给召回去了。召回去之后,也没有经过特别严密的审问,就匆匆忙忙地把他给处死了。很冤啊,就跟明朝末年的袁崇焕一样。悉诺逻恭禄一旦被处死,前方的军心就立刻散了,将士们都觉得无法接受啊,我们这么英勇奋战,结果回去就被杀,那谁还好好打仗啊。所以接下来的几场战役全都是吐蕃丢盔弃甲,一下子西北的战局就稳定下来了,瓜州城也守住了。捷报传到长安,唐玄宗高兴坏了。心想,萧嵩这个绣花枕头居然在前线长出息了,对于萧嵩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那么萧嵩打了胜仗怎么处理啊?要知道,这时候已经不是姚崇、宋璟不赏军功的那个时代了。唐玄宗当时正热衷于军功呢。马上萧嵩就从前线给调回中央担任中书令,然后兼领河西节度使。一边是中书令,一边还让他一只眼睛看着河西那边。这个任命厉害不厉害?这个任命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书令这个岗位当时已经空缺了四年,自从张说下台之后这个岗位就一直空着。那有人说这李元纮和杜暹干嘛呢?他们两个虽然是宰相,但是都是以同平章事的身份当的宰相,没有一个人是中书令,唐玄宗觉得不配。现在有了萧嵩了,唐玄宗觉得这个职位终于可以授给他了,不仅让他当了中书令,唐玄宗为了表达对萧嵩最热切的心情,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萧嵩的儿子,两个人成亲家了。那么萧嵩是个宝贝啊,唐玄宗让谁跟他搭班子啊?唐玄宗任命了一个叫裴光庭的人,这个人其实有些朋友会有印象,我们讲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曾经说过,裴光庭给当时宰相张说出主意,说让突厥人跟着一块儿封禅,这样就解决了封禅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了,那就是裴光庭出的主意。自从他出了那个好主意之后,这个裴光庭就被重点培养了,史部、兵部他都干过,可以说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是一个行政方面的专家,特别擅长处理组织人事问题。这个时候唐玄宗觉得让裴元庭给萧嵩搭班子非常好,为什么好呢?他觉得这两个人肯定不会有矛盾,因为这两个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第一,既有军事经验又有行政经验。虽然说萧嵩更侧重于军事,裴光庭更侧重于行政,但是两个人互相说话都能听懂,谁也别想骗谁。这也就避免了因不了解对方的工作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第二,两个人都是唐玄宗的亲戚。这话怎么说呢?萧嵩是唐玄宗亲戚,我们知道,这是姻亲,他们两个是亲
家。那裴光庭呢?裴光庭的夫人就是武三思的女儿,而武三思不就是唐玄宗的舅舅吗。所以实际上裴光庭跟唐玄宗也是姻亲关系。这三人转着圈都是姻亲,亲戚之间不是好说话吗,他觉得就凭亲戚情分两个人也不会再吵。第三,两个人性格很像。什么性格呢?这两个人都比较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善言辞不就不会吵架了吗,一个整天闷头不响的人,你让他吵他都说不出话来。唐玄宗觉得这一回没问题了,他们俩搭班子。那是不是真的没问题了?还不是。这两个人也是不合。按照《旧唐书·萧嵩传》记载,两个人“同位数年,情颇不协”。什么意思呢?一块儿干宰相干了好几年,但是情感上非常不和,虽然没有公开争吵,但是两个人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那为什么事看对方不顺眼啊?还是没有任何记载。那我们仍然推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正性格啊,各方面处理问题的态度都不能协调。不能协调怎么办呢?是不是也像杜暹和李元纮那样,让两个人同时下台啊?这次还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开元二十一年,裴光庭一病就死了。那么裴光庭死了,其实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萧嵩都松了一口气,觉得总算耳边清静了。可是死人固然不会吵架,死人也不会工作了,他那份工作总得有人顶下来,让谁接裴光庭的班啊?【画外音】让萧嵩和裴光庭当宰相,唐玄宗也是用心良苦,希望两个人能够互相搭配,报效朝廷,况且两个人又都是亲戚,总有些情份在里头,合作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还是打碎了唐玄宗的幻想。现在裴光庭死了,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怎样才能保证这个继任者和萧嵩亲密合作呢?
【蒙曼】唐玄宗这下也想明白了,他想,干脆让萧嵩自己挑一个吧。他自己挑肯定挑亲信,他的亲信肯定不会跟他吵,我这儿也省心了,也算送给萧嵩一个好大的人情,亲家嘛,还是应该有感情的嘛。就把萧嵩给叫来了,说这次鉴于以往的情况,我不替你选择搭档了,你自己挑,你说是谁就是谁。萧嵩一听,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想,苍天啊,大地啊,终于轮到了我老萧扬眉吐气了,我也能钦点宰相了。让谁当宰相啊?回家琢磨了半夜,选了一个叫王丘的人。这个其实我们还说过,也是在封禅的时候,那是唐玄宗钦点的爱民模范之一。萧嵩与王丘关系好,想让他来当宰相。可是人家爱民模范精神境界就是不一样。王丘说了,我当地方官可以,当一般的官员也可以,但是当宰相啊,我觉得我不够格儿,我管不了那么多事。怎么办呢?他说萧大哥,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吧。当时有一个尚书右丞叫韩休,他说这个人是相当不错的,我觉得他可以跟你搭班子。萧嵩想了想,韩休,这个人在他的印象之中就是一个忠厚长者,感觉也不错,而且既然是朋友推荐的,朋友还能害他吗,所以也没有对这个韩休再进行更多的了解,他就第二天直接把这事汇报给皇帝了。就跟唐玄宗讲,我已经选中一个人了,这个人就是尚书右丞韩
休,韩休这个人忠厚善良,而且志存高远,我们两个一定能够很好地合作,绝不再给陛下添麻烦。那么萧嵩选韩休,韩休是不是就跟萧嵩没有矛盾了呢?也不是,而且韩休和萧嵩的矛盾比谁都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啊?因为韩休这人以前没有处在重要领导岗位上,大伙儿不了解他,他这个人特别耿直,特别认死理,只讲真理,不讲人情。别说是萧嵩,连皇帝他都敢顶。因为他也觉得自己是宰相,为任一次总得有点业绩吧。其实有点急于求成的这种心态,什么事都看不惯。举个例子,怎么顶撞唐玄宗的。当时有一个小小的县尉,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居然让唐玄守看不顺眼了,唐玄宗就责成韩休把他贬到地方去。可是韩休啊,当时正盯着一条大鱼呢,那个大鱼是谁呢?那个大鱼叫程伯献,是一个大将军,跟高力士是结拜兄弟,其实挺巴结高力士的,人家高力士他妈去世,程伯献哭得比高力士还凶呢,所以当时人都不太瞧得起他。但是因为有高力士撑腰,他在玄宗面前也挺得宠的,为非作歹。韩休早就看他不顺眼,想把他除掉,还没逮着机会呢,现在一听皇帝说要除掉一个小小的县尉,韩休就说了,说陛下啊,这个县尉是个小官,犯的罪也是个小事,可是程伯献程大将军是一个大官,他犯的也是大罪,为什么不先处理程伯献呢?如果陛下处理程伯献,那好,我也处理这个县尉。唐玄一听,这哪儿行啊,这一码是一码,说你先给我处理这个县尉。韩休说,我偏不,为什么?你这叫做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你只盯着小鱼,你不盯着大鱼,这哪儿能成啊,这事主要我在,坚决办不了。把唐玄宗搞得没脾气,而且,被他搞得有点神经质了。怎么叫做神经质呢?当时也是开元中期,国家比较富裕,所以唐玄宗没事就想搞一场打猎,办一个宫廷的酒会,搞一个晚宴,搞点娱乐性的活动。每次声音稍微大一点,他就赶紧跟左右的人说,小点声小点声,一会儿韩休听到了。可是每次不管他多小心,过不了多久,韩休保证把谏书送到:皇帝,你又做错事了。这样一来。唐玄宗搞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衰弱了。那么韩休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你想他能给萧嵩的面子吗?萧嵩也是个老官僚了,难免有点官僚习气,做事比较圆滑,比较无可无不可。可是韩休讲原则啊,他就看不惯这一套,整天看着韩休一会儿巴结宦官,一会儿奉承皇帝的,心里非常瞧不起。瞧不起就要做斗争啊。怎么斗争啊?跟以前一样,只要萧嵩说什么事,韩休立马投否决票。那么一来二去呢,关系也是越搞越僵了,经常在皇帝面前互相争吵。
【画外音】唐玄宗在一届又一届的宰相问题上伤透了脑筋,在裴光庭死后,他干脆放开手脚,让萧嵩自己来选择,可见唐玄宗对这个问题已经无可奈何了,但即使如此,萧嵩和他自己选择的宰相韩休仍然难以相处。那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唐玄宗会怎样处理呢?萧嵩和韩休之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蒙曼】萧嵩这个人啊,心想我怎么就引狼入室,推荐了这么一个东西呢。萧嵩咽不下这口气啊,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萧嵩决定干脆使一招苦肉计算了,你不让我过好,我也不让你过好,要完咱俩一块儿完。有一天,就在韩休刚刚当宰相七个月之后,萧嵩就去找唐玄宗去了跟唐玄宗讲,说我已经老了,能力也不行,我打算告老还乡,请批准我的辞职吧。唐玄宗一听,说萧爱卿啊,我没厌倦你,我觉得你还挺好的啊,干得也不错嘛,你为什么一定要辞职呢,再干几年吧。皇帝提出挽留。这时候萧嵩就说了,“臣蒙厚恩,待罪宰相,富贵已极,乃陛下未厌臣,故臣得从容引去,君已厌臣,臣首领且不保,安能自遂”——《资治通鉴·卷二一三》。什么意思呢?说我在这儿当宰相啊,我也没咱更高的追求了,富贵都已经达到了极点,现在趁着自己还没招你讨厌时候就辞职,您还能给我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让我回家养老,一旦哪天您真讨厌我了,我连脑袋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辞职不辞职啊!说完这句话,眼泪跟着就流下来了。什么意思啊?这不就是我们说的苦肉计吗?是跟皇帝这儿表示,有人老在您面前挑拨离间,老在说我的坏话,我已经受不了了,既然我斗不过人家,我先行辞职罢了,至于说整我的那个人,您看着办。眼看着平常风流潇洒的老亲家,给搞得这么灰头土脸的,唐玄宗心里也是老大的不忍啊。他又说,“卿且归,朕须思之”。说你先回去吧,我想想看。想想看的结果是什么样呢?唐玄宗批准了萧嵩的辞职报告。但是同时也把韩休这宰相给免了,两个人同归于尽去吧,你们谁也别想干这事了。那么我们讲了这么三对宰相纷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一个时期,就是从开元十四年一直到开元二十一年这么几年之间朝廷里纷纷扰扰的这个情况啊?我觉得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这几任宰相整体水平不高。他们有的是军事专家,有的是行政专家,在专项方面都很不错,但是要论到统观全局,和姚崇、宋璟、张说他们前几任宰相相比,就有好大的差距。正因为他们专业性强,而全局观念差,所以看事情往往才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才会觉得别人说的都不行。这也是这个时期宰相之间斗争比较激烈的一个原因。第二点,我们要看到,在处理宰相问题上,唐玄宗既有失误的地方,也有清醒的地方。我们说刚才说宰相比较平庸,宰相平庸,不是宰相的过错,一定会是皇帝的过错。因为我们都知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好人有的是,关键看你皇帝会不会选了。我们看到,在开元前期,唐玄宗总能准确地摸准时代脉搏,选一个最合适的宰相,引领着朝政向前发展。可是到了开元中期,他这个眼光似乎下降了。这是他失误的地方。那么他清醒的地方在哪儿呢?我觉得,唐玄宗清醒的地方,在于他还保持着一种基本的人君之德。什么叫人君之德?就是皇帝应有的风范。举个例子,还是韩休的例子。就在韩休当宰相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唐玄宗起来照镜子,照了
半天,很沉默,就把镜子给放下了,左右看出来他好像有点不高兴的样子,就赶紧跟他讲,说陛下啊,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你可是一天比一天瘦了,你干嘛不让他离开呢?唐玄宗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什么意思呢?我虽然瘦了,天下会因此获利的,萧嵩老是顺着我说,可是我们俩你顺我顺,顺完了,我回去睡着不觉啊,我老觉得这里头还有不足的地方。韩休老驳我,可是每次被他驳斥,被他教训一顿之后,我要是真睡觉,睡得倒是挺香的,因为我知道,所有可能的失误都已经被他提前制止了,所以我任用韩休当宰相,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天下的百姓。这就叫做人君之德啊。就是选择宰相要考虑天下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利益。这是一种美德。另外呢,在两个宰相发生争执的时候,一块儿罢免,而不是有亲有疏,这也是一种美德。唐玄宗这两个事情都做对了,我们就说他还有非常清醒的一面。现在呢,随着萧嵩和韩休的卸任,又一届宰相班子即将粉墨登场了,这一届宰相会是何许人呢?请看下集,二相登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