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整体概况:
灾后恢复重建,我市按照“一三(产)互动、农旅融合”的思路,规划了“3+1”农业农村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济走廊(即百公里茶产业、百公里金果花果、百公里猕猴桃产业、荥经森林云海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 助推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效益化,培育农民持续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过“4·20”两周年,百公里百万亩果蔬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建设进展如何,又有何成效?记者在石棉县进行了采访。
农旅融合
农村发展底气足
13日,在石棉县先锋藏族乡松林村,漫山遍野的枇杷已经成熟,村民们背着竹篓,拿着剪刀,开始了新一天的收获。
正午之前,一组村民罗康已经完成了当天的销售。
“为了保证枇杷的口感和品质,我们会避开正午采摘,采完就售空了。”谈起今年枇杷的销售,罗康显得尤为高兴,“平时批发给客商,均价在26元/公斤左右;周末游客游园采摘,零售的价格更加可观了。”
每年春季开始,石棉县黄果柑、枇杷陆续上市。今年,罗康的农业收入也有几万元。但让罗康更高兴的是,她已经通过灾后恢复重建,走上了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节假日,游客可以在松林村游园、采果、垂钓、品茗,在加上自己的小卖部和农家乐,每天也有两千元左右的毛收入。”
谈起现在的生活,罗康很是感慨,居家环境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民俗文化挖掘了,旅游配套完善了,新村自然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父老乡亲的生活欣欣向荣。
作为山区小县,石棉县农村的发展比较滞后,连续五年遭受两次地震,更给石棉的重建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艰难的重建形势,繁重的重建任务,石棉县以黄果柑、枇杷、核桃特色农业产业做支撑,建成20万亩生态水果干果基地,并将之与村落民居、藏彝文化、特色美食等元素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走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一三”互促
农民增收有保障
作为全市首个搬迁入住的重建新村,挖角乡七里坝新村在搬迁入住时,就明确了发展方向:成立旅游合作社,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过重建的风风雨雨,七里坝新村的观光果园、步游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理念得到进一步改善。
目前,新村已经具备了吃、住、游、娱等“一条龙”旅游服务,村民们相继走上了居家致富的新征程。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2311”整体提升构想,石棉县进一步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区域内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一三”互促,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发展新局面。
宰羊乡坪阳村是远近闻名的“花果山”,灾后恢复重建,石棉县加大了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面要素的投入,兴建了幸福美丽新村,优化提升产业布局,配套了观光旅游设施,“果香坪阳”已经成为宰羊乡的新名片,也成为石棉县乡村旅游的重要观光点。
不但如此,石棉县还以宰羊乡坪阳村的黄果柑、三明村的莲藕产业、美罗乡的万亩标准化枇杷示范园,以及迎政乡红旗“枇杷村”为据点,修建旅游小环线。
当前,环线观光平台建设、公路提档升级、现代农业采摘体验园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
“春赏花品果,夏避暑纳凉,秋体验民俗,冬沐浴阳光。”石棉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成效初显,农业农村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4个乡、29个村成功创建为全省“美丽乡村”。
灾后重建,灾区重生。随着农业农村和生态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灾区的面貌,受灾群众的生活,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田湾彝族乡概况:
【概况】田湾彝族乡政府驻地爱国村,距石棉县城54公里。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38亩,林地71455亩。2014年末总户数1031户,共3178人。辖爱国、光华、新华、跃进、大发和幸福6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乡党委政府机关内设8个机构,在职人员27人,其中公务员14人,事业人员3人,天保员3人,大学生村干部2人,派遣人员5人。村干部31人,组干部28人。
【社会经济稳中有增】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561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491元,增长13%。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乡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灾后重建有序推进】乡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努力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将大发二、三组、幸福二组三个新村聚居点纳入全县集中规划。全乡217户农房重建,其中集中重建95户,散户自建122户。由于前期资金缺乏,大发两个安置点未被县上许可,加之动工后因大岗山迁复建工程S211和两草路建设,重建建材运输通道受到严重影响,乡党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不等不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联系大岗公司积极援助,想方设法抢抓进度,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瞩目成就,受到市县领导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截至目前,散户已全面完工并搬迁入住(其中:乡内跨村购房1户,乡外购房4户,乡外购旧房后重建新房9户)。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补助资金559.34万元,物资6000余件,粮食89.76吨。为重建农户积极协调贷款200余万元。
幸福村二组(什月坪)集中安置点:共61户,场平工程共开挖转运土石方18000余立方米,填方14000余立方米,砌挡墙9900余立方米。该重建点在设计、招标挂网出现纰漏、今年雨水较往年偏多、加之S211线迁复建阻断交通严重影响施工等客观原因造成重建进度滞缓的情况下,我乡安排两名乡机关干部日夜驻守安置点,监督房建进度和质量。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施工队、监理、设计和县规建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严格倒排工期,实施24小时轮流作业,按照省市县要求,按时圆满完成重建任务。到目前为止,
主体工程、道路管网、水电安装已经基本完工,具备入住条件,并于2015年1月27日全部分房到户。除农户自筹建房款外,共计争取上级投入资金800余万元。
大发村二组集中安置点:共17户,重建农户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并积极争取大岗山“企地共建”和部门支持100余万元,共爆破清理巨石约4000立方米,新修进场公路150米,砌挡阻墙1000余立方米,解决水电路等工程。该重建点农户因地制宜采取“统规自建”方式建房,目前全部搬迁入住。
大发村三组集中安置点:共17户,积极争取部门支持、企地共建等方式筹资100余万元,完成开挖转运土石方20000余立方米,砌挡阻墙2300余立方米,填方约760立方米,新修进场公路250米,解决水电路等工程。该点重建农户因地制宜采取“统规联建”方式进行建房,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大发二、三组重建点共计争取上级投入资金190余万元。
【基础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田湾乡添举措想办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打造精品农业。扩大规模总量。今年春季出资10多万元新发展核桃1400亩,出资12万元改良嫁接“盐源早”核桃1000余亩。提升品质质量。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技术要求,在新华村建设核桃标准化示范片870亩,在新华村、大发村和爱国村建设枇杷标准化示范片440亩,兑付示范片建设资金20.6万元;组织技术人员对核桃、枇杷两大产业栽植、嫁接、修枝整形、筑树盘与施肥培训1600余人次,成功控制规划区种植高杆作物问题;林下套种商品蔬菜(辣椒、豌豆等)100余亩,在产业调整未见效前弥补农户亏损。今年积极组织外销晚熟枇杷,累计外销枇杷15000余公斤,均价达10元/公斤。激发发展动力。筹措资金对农户核桃嫁接给予补助,支持村组组织群众种植户代表外出学习考察,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发展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乡核桃面积已达7400亩,枇杷面积607亩,佛手柑面积2100亩。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田湾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300多万元,争取大岗山公司援助100多万元,整合资金400多万元,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村民民主管理“一事一议”等方式协调工程占地等问题。新建机耕道2.6千米,硬化机耕道8.2千米,管护机耕道52千米,整治维修30cm*30cm堰渠4700米,安装节水灌溉960亩。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民俗民风不断改进,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
【移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全力做好重点工程协调工作,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完成S211线复建公路A段、B段(爱国村五组桃坪麻风院至幸福村五组金竹林)和两草路工程(两河口至方大坪桥)协调、实物调查、过渡安置等工作,两条公路全长18.49公里,涉及3个村9个组,乡干部分组负责工程协调, S211线和两草路已通车。二是全面完成佛手柑复核和实物调查工作。在成堪院、县移民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成了大岗山水电站田湾乡境内库区佛手柑复核工作。及时调查S211线和两草路施工影响土地357.003亩,其中两草路施工影响土地124.691亩,S211施工影响土地面积232.321亩。三是库底清理工作顺利推进。按时完成大岗山水电站库区1030米以下库底清理工作。共清理固体废弃物120吨、林木1500亩、坟墓267座、房屋1870 间23000平方米和企业厂房3间680平方米。确保了大岗山水电站第一阶段成功蓄水。四是及时兑付各类资金。按时兑付了S211和两草路先期过渡资金,共兑付270余万元,兑付移民实物补偿资金1358.2万元。五是认真接访移民,做好移民对接工作。全年接待、办理移民群众来信、来访451人次。加强集中安置移民的对接工作,选派部分移民代表加强对移民房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确保建房质量。截至目前,已自主安置移民232户746人。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升】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2014年,切实落实责任,定点、定片、定人分工负责,变上
访为下访,深入村组农户和施工现场排忧解难,排查化解矛盾,协调重点工程(S211线迁复建、两草公路建设、梨儿坪和吴家脚下两个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和三个灾后重建点)征占用土地、林地、房屋等纠纷314件,调解治安、工伤、民事等纠纷12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满意、基本满意率达100%。全面推进依法治乡工作,完善各村村规民约。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年公开政府信息205条,深化村务政务公开。
计生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出生性别比138:100。征收往年社会抚养费75000元。综合节育措施落实率98%。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完成率100%。
安全生产工作有力开展。将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逢会必讲,并及时传达上级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乡和村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书签到了每一个村组、企业、单位、业主、车主、驾驶员等。认真开展“打非治违”活动,落实责任,未发生违法生产引发的安全事故。组织全乡范围安全大检查10次,矿山企业专项检查3次、水电企业专项检查8次、道路交通专项检查20次。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解决学校男生宿舍楼和教学楼建设征地、工程协调难题。开支2000余元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糖果等在“六一”儿童节对学生进行慰问。出资5000元对2013-2014年度教育成绩优秀的老师进行奖励。发起乡村干部和群众为中心校患再生性障碍贫血学生吕小琴捐款2万余元,并呼吁社会各界救助,共筹集到资金30余万元,及时挽救了吕小琴同学的生命。协调解决学生因两草路建设留校补助资金8万余元。对新考入大学的6名贫困学生帮扶5000元。争取大岗山援助资金12万元,用于解决学校电脑复印机、学生桌椅等设备设施。对贫困老师发放慰问金2000元。衔接湖南PA39动力队为学生捐助棉被200床。在学校教学楼拆除后,及时将乡政府会议室、办公室调剂给学校
用作教学用房。协调有运营资格的短途客运车辆专门接送跃进村、幸福村学生上学放学,杜绝了非法客运学生现象,确保了学生人身安全。
2014年兑付农村住院分娩补助17人4300元,全乡住院分娩率提高到100%。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新申请五保3人。发放“万向心.浙川情”慈善援助5人共计10000元。足额发放全乡五保、孤儿供养金共计43110元。发放20人全年农村特殊困难救助款24000元。年初全乡农村低保456户685人,城市低保9户11人。发放1-12月城市低保金及一次性生活补贴22000元,农村低保金及一次性生活补贴611562元。经过复核后现有低保为1户3人。大病医疗救助9人39862元。为6人发放带病回乡、伤残抚恤金17260元。为60年代精简人员发放补贴金3600元。积极为优抚对象解决三难问题。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00人。组织培训电工68人。完成59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工作,参保率达100%。完成2019人新农保参保缴费工作,参保率98.6%。完成2812人新农合缴费工作,参合率达99.75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乡、村、组干部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排,及时向存在安全温暖越冬困难的农户发放过冬物资。目前,已向越冬困难户发放价值6万元安全越冬应急物资:大米10920斤、棉被166床、棉衣裤41套、棉大衣50件、热水袋41个、电热毯11床、10斤装菜籽油232桶、蓬膜240斤。
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投入45万元新建成1个简易垃圾填埋场。花费1万余元将“田新”路田湾段的边坡及弯道处杂草、排水沟内杂物等进行清除。争取资金28万余元用于大发村一组4800平米农房风貌改造。组织600余人次参加清洁卫生行动,清理卫生死角垃圾8吨,集中安置点垃圾4吨,清理和规范流动商贩及越门占道经营5处,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60辆。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大发村三组百年古碉进行了抢修保护。
组织70余人参加县农运会、民运会和文艺汇演,取得文艺汇演全县第二、气排球第二和团体总分全县第五的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展示了田湾人民的精神风貌。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在移民政策不明朗、实物补偿标准未公布、佛手柑等部分实物价格攀升、迁复建公路工程在我乡境内战线长、征占林地土地多、工程影响过渡安置群体大、各种矛盾纠纷利益诉求交织突发、灾民和移民叠加等困难和压力下,乡政府没有向县上申请移民工作队员支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时出台干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责任,定点、定片、定人分工负责,变上访为下访,深入村组农户和施工现场排忧解难,排查化解矛盾,协调重点工程(S211线迁复建、两草公路建设、梨儿坪和吴家脚下两个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和三个灾后重建点)征占用土地、林地、房屋等纠纷314件,调解治安、工伤、民事等纠纷127件,及时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依法打击无理阻工等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移民库区社会稳定。
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乡信息闭塞,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为此乡上强化文化宣传工作,逐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2014年编发《田湾工作》25期,将《田湾工作》按时发放各村在公示栏张贴,让群众随时了解政府工作动态,听到基层党的声音。加强与雅安电视台沟通衔接,市电视台两度采访报道我乡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帮助农户想办法销售枇杷,确保了果农今年市场降价不减收。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全年共进行4次宣传活动,对乡境内的农药、饲料进行了3次大检查。全乡范围内经营食品药品业主持许可证经营达100%,全年对学校和施工工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查6次。全年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积极组织民兵参与草科、挖角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工作,有效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老龄委、关工
委等工作,统计、民族、宗教、档案、精神文明、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加强自身建设,铸造服务性政府】乡政府自觉接受乡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群众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满意、基本满意率达100%。全面推进依法治乡工作,完善各村村规民约。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年公开政府信息205条,深化村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构建乡、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坚持周一召开乡干部例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不断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慵懒散浮拖”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严格干部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全乡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水电设施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680万千瓦,可开发量540万千瓦。其中:大渡河规划三级,总装机358万千瓦;楠桠河规划“一库六级”,总装机79万千瓦;田湾河规划“一库三级”,总装机76万千瓦;松林河分属石棉县和九龙县,规划“一库九级”,总装机58.12万千瓦,石棉县境内规划总装机31.92万千瓦。[8]
作为西部大开发热点地区之一,石棉县的水电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水电产业已成为该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了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木材业、石材业曾是石棉县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水电产业由于政策性强、投资大、资金积聚困难,一度出现发展缓慢的局面。虽然石棉县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但是巨大的潜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石棉县水电事业迎来发展契机。石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水电发展
的意见》《关于鼓励投资的政策规定》等10余个扶持性政策文件,从上县网电价、电费结算、征用土地补偿标准、税收减免等多方面做出优惠规定,鼓励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开发中小水电站。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石棉县大营盘电站应运而生。该电站始建于1997年,是一家私营独资企业。在经过几年建设后于2000年建成投产,2台机组装机总量1000千瓦,2003年并入西昌国网。如今,随着石棉县“水电立县,工业富县”战略不断贯彻落实,电网网系不断发展完善,石棉县大营盘电站也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更好更快的发展轨道
林业概况
到2007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4.63万亩,占国土幅员面积的83.3%,有林地面积达到198.78万亩,活立木蓄积1901.6万m3,有林地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9.48%,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三十年来林业成效显著
(一)全面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
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在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加快林业改革步伐,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在1980—1984年期间,将全县56万多亩荒山承包给广大农民群众,落实生产责任,限期完成绿化。通过此项改革,充分调动了1万多户农户,6.8万多农民的林业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民造林护林的自觉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林地
利用率。
(二)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打好基础。
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为支持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生产,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我县积极向上争取,成为了全省第一期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县,并在1980—1989年间,完成了10万亩基地建设任务,为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打下了基础。
(三)贯彻“南巡讲话”,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后,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林业改革开放步伐,我县针对林产品品种单一、产量低等具体问题,为深化企业改革,整合行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多业并举之路。自1993年开始,林业系统自筹资金1100余万元对黄草山、湾东河和白水河林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同时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先后自筹资金3200多万元,参股建造了紫马电站、金石水泥厂等企业。1994年组建成立石棉县林业集团总公司,开展木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业务,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901.63万元,在职职工572人。公司成立后的四年时间内(1995—1998年),共完成木材采伐112508m3,完成产值7125.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6626.6万元,实现利税3818.1万元,上缴税金904.5万元,上缴利润145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3.7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四)深化林业企业改革,林业建设转向提供生态服务。
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林业企业步入困难境
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县属林业企业于2001年起,相继开展了企业改制。通过进行企业改制,原有企业人员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并分期分批分流安置到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造林等工作中。
(五)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石棉林业主要以采伐天然森林生产木材为主导,在当时以“木头、石头、水头”为主的县域“三头”经济中,号称“林大头”并占据了“半壁江山”。1978—199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1744万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林业发展转向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重要转变,1999—2007年林业总产值达20253万元,占同期农业产值的16%。这充分说明了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所产生的巨大效益。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9月1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我县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将砍树人变成了造林人、护林人,全县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588人,改建和新修森林管护站29个,落实森林管护人员434人,对县境内272万亩森林实施常年性管护。截止2007年底,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7.2万亩,封山育林28.95万亩,飞播造林10.35万亩。减少森林资源消耗73.6万m3。至2007年底,林业用地面积增长7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46.6万亩,活立木蓄积增长192.8万m3,全县森林覆盖率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5.5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全县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生物多性得到有效保护,大渡河、南桠河流域森林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
年减少,初步测算减少水土流失110万吨,境内几条河流的水质变好,水量增加397万吨,枯水期水电发电量明显增加,县境内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上国家投入资金6377.6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县广大林业职工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工程使用劳动用工140万个,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2、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惠民工程之一,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伊始,县委、县政府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将退耕还林,发展林业始终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将退耕地和坡度平缓、土壤深厚的荒山优先规划栽植核桃、板栗、油桃、黄果柑、枇杷、花椒和茶树等经济林或生态经济兼用林,为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财源。
自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至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9.3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6个乡(镇),91个村8个居委会,退耕农户22034户,人口7.5938万人。其中有全退户1289户(全部耕地退耕还林,不含田),人口5514人,退耕地还林面积1.14万亩。截止2007年底,国家直接兑现我县退耕还林粮食、生活补助费及造林种苗费共计16878万元,退耕农户人均从退耕还林获益2222.0元。
3、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为使全县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平衡,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我县设石棉管理处);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3年建立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31.3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
32.7%。共救护野生动物20次,开展野外监测巡护4次,有力地保护了3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
(六)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后,我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和纽带作用,突出了林业的重要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我县水电开发、矿山开发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问题日渐突出。为此,林业部门坚持依法行政,将管理与服务并重,予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服务,使服务更实在更具体。及时为企业办理各类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手续,同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七)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自改革开放伊始,尤其是近年来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我县充分利用县域地理气候条件,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林,至今已发展水果2.2万亩,核桃2.65万亩、板栗4.23万亩,全县农民人均经济林面积达1.1亩。经济林年产量达15115.6吨,年产值3638.9万元。经济林成为我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改善城乡面貌的亮点。
30年林业年产值11.8亿元。过去,林业经济为“木头经济”,主要依靠单纯采伐林木,不仅收入低且消耗资源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县不断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水果、干果和茶等产业基地,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开拓销售市场,逐
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林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全县2007年实现林业总产值8489万元,是1978年林业总产值的137倍。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政府支持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关键。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工作。县上每年都要定期召开林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等工作,并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林业任务圆满完成。县政府还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给政策、给资金、给人员,为全县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政策保障。
(二)科技是加快林业发展的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些年因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经营落后,不注重科技在林业生产、经济林管理和森林管护方面的运用,导致造林成活率低、林产品产量低、森林管护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县把林业科技始终贯穿于林业建设全过程,在造林方面推广使用了ABT生根粉、引进优质优良树种、地膜覆盖等技术,在经济林发展上加强了嫁接、修剪、施肥、防病虫等综合科管力度,在森林管护上配备使用了GPS定位仪,使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经济林产量显著增加,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损失程度明显降低。
(三)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动力。前些年,因造林机制不活、权属不清、利益不明,绝大多数农民自主造林积极性不高,只图完成任务而造林,消极应付,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快速发展。从二OOO年起,县林业局紧密结合国家林业政策,紧抓退耕还林和天然保护工程建设契机,按照工程造林标准实施造林,森林面积蓄积明显增长,为全县林业建设增强了后劲。
当前正准备在全县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农村重大改革,它以“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流转经营权”为核心内容,将集体林地、荒山以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责、责有其利”,确保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必将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的活力。
(四)基层建设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基础。全县16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原有正式工作人员只有8人,且平均文化程度为初中,人员严重缺编,林业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加上房屋,设施陈旧,条件落后,有的甚至已成危房,严重影响基层林业职工正常工作和生活。鉴于这一情况,为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2005年经积极争取,新招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并有一定林业知识的技术人员8人充实加强基层林业站,理顺林业站管理体制。同时,县上紧紧依托工程建设,并积极争取项目,积极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站办公条件,为基层林业站、管护站和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职工安心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相关部门对林业的关注、重视、支持、参与程度还不很高,部门办林业问题比较突出,林业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难体现。林业部门的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林业单位和职工收入较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广大农民群众和林农对林业的认识不深,主动参与性不强,保护意识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二)林业体制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乡镇林业站承担着林业各项任务落实和执行的重要角色,受乡镇政府和林业局双重领导,管理不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人员严重缺编,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林业实用技术推广有所滞后。
(三)林业产业发展缓慢,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较低。林业产业政策不活,林产品单产低品质差,品牌意识不强,地方特色不明显,产业协会发展缓慢,抵御风险和灾害能力弱,产品的包装、加工、销售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程度不高,林农收入低,林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率不高。
(四)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低,木材供应能力有限。我县有林地面积近198.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48%,但森林资源结构极不合理,防护林、经济林比重大,用材林、薪炭林面积小,天然林面积大,人工林面积小,纯林面积大、混交林面积小。同时,林地生产力低,木材产出少,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压力较大。
(五)林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县财政收入较少,财政转移支付有限,林业重点工程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中央投资预算标准较低,又不能随着物价上涨而上调预算标准,还有部分工程(如退耕还林)没有预算管理经费,造成林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着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和我县林业健康快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