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2018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阅读部分(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研究的过程就是□□□□和□□□□的过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从很小的事情上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寻找答案和做出判断。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常常面对父母向他们提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向大人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喜欢提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喜欢动脑子、喜欢学习的孩子。如果没有人为和环境的压制,这种提问题的本领,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并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逐渐变成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②然而,孩子这种提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弱化和消失了。我们的许多父母大人,并不喜欢孩子老爱提问题,特别是提出那些挑战父母权威的问题。最好是大人说什么,孩子就乖乖地照办。乖孩子几乎就是听话孩子的同义词,而听话的孩子当然是那些不提出疑问的孩子。我们的许多老师,也不喜欢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提出那些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让老师下不了台、挂不住脸面。我们的应试教育根本就是与提问题对着干。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和记住一套标准答案,在考试中再将标准答案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我们的许多领导,更是对那些喜欢提问题的下属不“感冒”。许多领导喜欢的是成绩汇报,提问题往往成为对领导的不尊敬、不服从,甚至是犯上作乱。下级最好也是将一套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按原包装还给上级。我们的社会也不太鼓励人们质疑。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们提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慢慢地被压抑住,并逐渐消失了。
③研究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瓶颈。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中国经济从改革前极端落后的状况,飞跃到满足多数人基本需要的小康水平。但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都使得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才能提高我国产出的附加价值,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与我们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继续以应试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核心推动力,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便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④允许和鼓励人们提问题,意味着允许选择的存在。如果只有一种结果、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提问题便失去意义和必要。允许和鼓励人们提问题,还意味着允许对真理进行探索和追求。真理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一种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地发现真理和接近真理。允许和鼓励人们提问题,也意味着允许对传统、现状和权威进行质疑和挑战。如果我们只能全盘接受,不能进行任何改变,提问题也会失去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⑤我国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实践检验真理的讨论打开了思想的禁锢,允许人们从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寻
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照搬任何书本上的教条。实践证明,这一解放思想大讨论直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解放思想的任务远未结束。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思维习惯、领导方式、文化传统,都还存在着大量与鼓励提问题、鼓励自主创新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扼杀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妨碍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因此,我们仍然十分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鼓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蒙运动,以此来推动我国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迅速发展前进,迈向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1.(2分)从文章的内容看,第一段划线句的空格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2.(3分)文章第二段列举了父母、老师、领导的例子,用意是 。 3.(3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的提问能力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深化发展的。 B.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上,“乖”和“听话”是最重要的,而听话的孩子是提不出
问题的。
C.因为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所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
上一层楼。
D.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关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分)结合本文第③④两段的内容,分析“提出问题”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5.(4分)文章认为“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思维习惯、领导方式、
文化传统,都还存在着大量与鼓励提问题、鼓励自主创新相矛盾的东西”。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东西,联系现实另举一例,并具体分析其危害。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1题(20分)
生命的品格
①谁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正说明生命美好,这表达了人们对活着的依恋。
②据我们所知,人的正常寿命也就只是100岁左右,大多数人活不到100岁,超过120岁的人寥若晨星。就算100岁吧,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是漫长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相当短暂的。据科学考察,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人类的历史也有好几亿年了,如果和地球的生命比起来,一个人的一生只相当于地球的四百六十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如果用长度来衡量地球的生命的话,如果地球的生命是46公里长,那么,人的生命的长度相当于一毫米,真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倏忽即逝。
③可是,即使这样短暂的生命也是不容易的。世上有多少有生命的东西,但又有多少能像人类那样生存呢?据科学考察,世界上共出现过一亿二千万种生物,人是所谓“万
物之灵”,我们能作为“人”,已够幸运的了。
④但是,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诞生到世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啼哭,这是对命运的抗争,是无法逃脱苦难的“绝望的一哭”。人又是诞生在血泊中的,这可能预示了人的一生在世间注定要受苦受难。人来到世上的时候,是自己在哭,别人在笑;人离开世间的时候,是别人在哭,自己在笑。来的时候,自己在哭,是对苦难的预感;别人在笑,是对你的欢迎。走的时候,自己在笑,是对苦难的解脱;别人在哭,是对你的留恋。一哭一笑,说明人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动物,对生、老、病、死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悲、欢、离、合的际遇有着明显的反应和感悟。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和现代的医疗保健措施延长生命,但这也只能是适当地、有限度地。即使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延长一倍,和大自然的寿命比起来仍然是可忽略不计的。这确实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老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⑤既然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这个物质的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历程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这就不得不使人想起上世纪中叶流行的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顾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虽然出自一个普通士兵这样的小人物之口,但由于它说的确实是朴实的真理,几乎家喻户晓,被人们奉为座右铭,从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说的道理是正确的。的确,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做到毫无悔恨,那也就很不容易了。因此,人们常常哀叹人生苦短,却不知道人生的长短并不只是以寿命来衡量的,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有价值,也就等于是“延长”了生命。这也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另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的生命也就是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而从有限到无限。
⑥要懂得珍惜。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不会流转。要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点赐予。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的田里耕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不能以怨报德。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⑦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生长在世上,靠大地养育,只有我们欠她的,没有她欠我们的。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⑧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甲)人生必然会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敢于面对苦难,有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乙)把为了别人而承受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荣耀和
责任。只有这样,一个人在真正忍受磨难的时候,就会忘记磨难,只有当他从不计较受到了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丙)人世间的好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感悟,所谓“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有时候,(丁)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⑨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但你只是一个异客,不是属于你的。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法则。就连你的身体,最终也得归还给大地,化为粪土重归自然。所以,要有一个明白头脑,把人生想透彻。王阳明说:“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诱,“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而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6.(2分)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手法,其作用是 。 7.(2分)第⑤段中划线句“延长”在文中的意思是 。 8.(3分)第⑥段中作者认为人要懂得珍惜 。 9.“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这句话应补在文章第八自然段的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6分)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生命有限,旨在告诉读者人的生命短暂,微不足道。 B.人生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C.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有限度地延长生命,但这并不代表生命质量的提高。 D.“生命的品格”实际上就是高尚的人格,它来自于对人生透彻的理解。 E.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运用大量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F.文章从生命有限起笔,中间围绕如何使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个中心进
行阐述,最后揭示题旨。行文层次分明,点题水到渠成。
11.(4分)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80字左右。
三、默写(任选10句)。(10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10句,按前10句顺序评分] 12.(1)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庶竭驽钝, , 。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4)问今是何世,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独立扬新令, 。(卢纶《塞下曲》)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7)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8)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9)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袁枚《黄生借书说》) (12)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 13.(1分)诗中的“谪仙”指的是唐朝诗人 (人名)。 14.(3分)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直接写雷霆的迅捷,乌云的浓密,将暴风雨的声势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
前。
B.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西湖比做满溢的金樽,用羯鼓之急促表现雨点之骤密。 C.诗的颈联在写法上动静结合,用西湖的静态衬暴雨之急骤,对比强烈。 D.这首诗展现了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也让人感受到作者起伏激荡的情绪。 15.(4分)这首诗境界宏阔,气势奔腾不羁。请结合划线句对此作简要的赏析。80字左右。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7分)
文学是灯
——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铁 凝
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紧张着自卑着也还坚持写着,只是那时的日记都是“忏悔体”了。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像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我要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当了四年农民。岁月会磨损掉人的很多东西,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作家要有能力打倒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不断打倒自己,但是你同时也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守住一些东西。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特别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但我仍然要说,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地追求,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
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
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文学是灯,这说法真的有些冒险吧?但想到任何同创造有关的活动都有冒险的因素,我也就不打算改口了。
(选自2009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6.文章开头,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
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些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文中说:“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
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
作用?试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学如灯”,这一贴切生动的比喻,相信一定也唤起了我们类似的人生体验。请选
择某一部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0分)
①
初,(马援)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
②
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③
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龙伯高、杜季良都是当时的名士。
②口无择言:说出的话均可挑剔。 ③清浊无所失:不管人品如何,一概结交。 20.(1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被称为“前四史”。 21.(3分)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不尊重父母,因此马援写信训诫他们。 B.在马援看来,指摘别人的过失以及议论国家大事,是不可容忍的罪过。 C.在马援看来,“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既是杜季良的优点,也是缺点。 D.马援认为像杜季良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的。
22.(2分)文章划线句中的“鹜”用来比喻的是 ;“狗”
用来比喻的是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23.(4分)结合本文的内容,对马援这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80字左右。
写作部分(7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大公司的总裁在面试求职者时,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想得到什么?”令他吃惊的是,有超过70%的求职者根本答不上来。
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奔波忙碌,很多人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得到什么。那么,你又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呢?请以上述材料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800字以上;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分)
2.具体说明当今社会存在的不鼓励提问的氛围,揭示人们提问能力逐渐弱化和消失的原因。
(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2分,共3分) 3.D(3分)
4.因为提出问题意味着可以选择;可以更接近真理;同时也意味着对传统权威的挑战。
所以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关键之一。(3分) 5.具体答案略。举例(2分)、分析2分,共4分。要求,事例恰当、分析命题。 6.对比(类比),强调人生命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2分) 7.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有价值。(2分) 8.珍惜光阴,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珍惜友谊和关怀。(3分)
29.B(3分) 10.AE(6分)
11.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是长者口吻,诚恳亲切(联系文章内容1分;能够说出文章
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2分;能说出“长者口吻,诚恳自然”1分) 12.(10分,任选10句)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卢纶《塞下曲》)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8)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 (1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13.李白(1分) 14.C(3分)
15.此联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上句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吹
海立”则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而下句则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4分) 16.当时是一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艺作品中充斥着愤怒.仇恨和对个体的不屑,(1
分)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时代文化的荒凉来突出好文学作品的难得,突出好的作品对“我”的精神的“照亮”,鼓舞和指引作用。(2分) 17.文学应该成为人生的指引,与人关系密切,(1分)然而“我”的少年时代正逢文化
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与文化荒凉的时代(1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以及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2分)
18.含义: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
上文学创作之路;在今天这个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坚守的创作宗旨。(2分)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文学和阅读者和创作者,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创作经历贯穿起来。(2分)内容上“文学是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19.答案略 20.《三国志》(1分) 21.C(3分) 22.谨敕之士;(天下)轻薄子。(2分)
23.就这封信的内容看,马援最憎恶的是“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他希望自己
的侄子能够效法龙伯高,而不要学杜季良“清浊无所失”。由此可以看出,马援是一个敦厚谨慎、洁身自好的人。(联系文章内容2分,写出马援为人2分,共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