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12-08 来源:星星旅游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代学生人格

电脑优化,我们司空见惯了;人格优化你听说过吗?电脑用过一段时间了,需要进行优化,才能保证继续高效地运行。同样道理,人格的障碍、人格的缺陷也会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使人生陷入误区,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进行优化。而当代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其人格的优化至关重要。

一、当代学生人格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广大学生的思想人格状况是好的:他们有抱负,有理想,自立、自信、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这是当代学生的精神主流。只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不少学生的人格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甚至缺失。一些学生鄙薄自己民族的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思想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膨胀,贪图享乐,缺乏生活目标、集体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杀人自杀,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病”。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社会。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面对充满矛盾和多元的价值观,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一些貌似“新潮”、“开放”,实为“腐朽”、“堕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当代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用现代心理学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来观照,当代一些学生的人格结构中知、情、意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憾。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各种障碍:

(1)偏执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属于中度到重度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对挫折、羞辱过分敏感,具有歪曲体验的倾向。具体来说,一是过分猜疑,对他人不信任;妒忌他人,怀疑一切。二是过分敏感,总认为别人存心不良;易怒易躁,常出现敌视、攻击他人的行为。三是过分关心自己,无端地夸大自己的重要性,总把自己的错误或不慎产生的后果归咎于他人,不停地责备和加罪于他人。

(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基本表现是既无道德感、责任心、义务感,也无良心可言,其行为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人受苦难过,无论其错误和行为给他人造成多大的损失和痛苦,也不会认错,对人冷酷无情。

(3)戏剧性人格障碍。

戏剧性人格障碍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想引入注意。这类患者在言语、表情及动作上常过分夸张,好似演戏一样。为了引人注意,有时不惜损害自身,如自伤,损物捣乱,玩弄自杀把戏,不顾及个人的尊严。

(4)分裂性人格障碍。

具有分裂性人格障碍的高中生表现为:①情感冷淡,对人对事无动于衷,沉默寡言,不爱交际。②乖戾古怪,其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多幻想,常静坐深思,想入非非,做白日梦。分裂性人格障碍常发生在学习落后的女生身上。

除人格障碍外,还有人格缺陷问题。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者说是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也会给人生蒙上一层消极的阴影,如不及时矫正与治疗,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人格缺陷比人格障碍的人数更多,在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它的形成与童年、少年期的家庭环境、个人经历、认识结构偏颇等有关。在青年期如得到适当的教育与治疗,尚可矫正,可以采用自我调适的方法。

青年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走上健康人格之路,需要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就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1)自我分析,就是自己对自己,特别是对本人性格的基本认识,这种分析要客观,恰到好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合乎实际的水平。

(2)自我评价,就是自己给自己\"定格\",根据分析为自己\"打分\",打分要准确、要公正,当然也要参照别人的评价,但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即有自知之明。

(3)自我教育,又分为自省、自警和自砺。自省,就是回忆、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性格、面貌,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从而不断上进;自警,就是要经常给自己以警示、提醒,自我警戒,自我约束;自砺,即自我砥砺,也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磨练,锻炼意志品质。 除了上述的方法而外,还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节,比如,负性情绪的消除,通过疏泄、

转移、升华、反思等\"排忧解难\";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和谐的生活空间;通过积极的放松,消除紧张与焦虑,并且注重动用心理治疗中的相应方法,摆脱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塑造健康的人格。

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人格一词在中国人心目中相当于品德或德行,实际上,人格的内涵不仅包括品德,还包括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责任心等要素。英国学者塞缪尔· 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可见,人格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人格健康可以说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加强人格教育。那么,学生健全人格是怎样的呢?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知、情、意、行诸方面都达到了均衡的高水平建构。在认知系统方面,能主动观察和思考,大胆想象,努力探索,积极行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情感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其他高尚的情操,情感冲突较少;在意志行为方面,能自觉按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调控行为,目标明确,行为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学生优良人格所追求的标准。

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反观2500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正是把做人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代表孔子思想学说的著作《论语》,其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教人将自己的人格挺立起来。《论语》所描绘、刻画、论述的“君子人格”就是一种理想的、挺立的人格。今天,我们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缺憾,可以说是一种传统道德人格缺失。虽然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产生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君子人格毕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格追求,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意识。今天,我们带着扬弃的目光,深入挖掘君子人格中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借鉴意义的人格品质及君子人格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人格教育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君子人格”具有怎么样的内涵,它对我们当代人格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3.解决当代教育中学生正确人格的建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父母的养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这是被心理学实验室研究证明的事实。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康的儿童人格应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等。父母不同的养育态度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人格形成。

(2)当前我国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确定为三个方面:和谐人格、积极人格以及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并相应介绍了有关三种心理学理论,以期以心理学的眼光,为当下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提出构建思路。

在当前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适度提高竞争性的同时避免过高或过低带来的负面效应,努力构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符合的人格特质,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代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的现实任务。

(3)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社会也加入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列当中。

学生人格教育目标构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自人类社会产生,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共同生活所构建和延续,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稳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所有文化下共同生活的人们所共有的人格成分,具有跨文化和跨时代特征。另一个是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人格内涵的演变。 善良、尊重、公正、责任、自由、诚实、自制、勇气,都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必然存在、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基本品格要求,它们是我国当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重要依据。

4、加强心理的干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和谐的人。心理和谐的人能坦诚面对自己的经历,愿意投身生活、体验生活,进行选择职业等重要生活决定时更遵从学生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心理和谐是健康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身心和谐、知情意的和谐、人格的和谐。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关注,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对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全员参与的人格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学生是否是学习活动的活跃参与者、是否对学习任务有一种胜任感,能否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这都影响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

因此,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必须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学生自我人格特质的认识,树立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教育目标。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并使之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