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学学士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样板

2022-12-24 来源:星星旅游


经济学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规范

一、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题目:简明、准确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及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使人一目了然。

(二)、摘要:200个字左右,同时有与之对应的英文,具体包括:论文的意义;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了什么结论;有何独到见解;所得结论、方法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或应用前景。

(三)、关键词:从作品标题中挑选出最能表达该论文中心内容的词(3-5个)作为关键词。

(四)、正文:该部分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自己的论点、研究内容,具体展现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成果。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内容充实、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五)、结论:经过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的学术观点作为结论,结论必须准确、完整。

(六)、参考文献:将作品中参考引用过的主要文献依次列出。具体要求如下:

1、参考文献集中列在论文的文末,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注:[1]、[2]……每条参考文献为一段,最后均以实心句号结束。各类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

(1)中文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中文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中文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名,出版年月日用“YYYY-MM-DD”的格式表示(版次).

(4)外文译著、译文

[序号][原作者国别]主要责任者. 中文译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中文本的出版地:中文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或中文报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2、文献类型及其标识。以英文单字母大写并用方括号括起表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析出文献(主要来自专著、论文集)[A]、未定义文集(资料、语录、文件汇编、古籍等)[Z]。此项目紧跟在文献名称之后。

3、若采用页下注,应在引文处右上角用序号①、②……标出,按上述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列出。

二、A4纸单面打印,一式三份,装订线在左侧,预留1cm宽度。装订顺序如下:

1、封面;2、正文及参考文献;3、封底。 三、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其它字体参照样板。 四、行文格式要求如下:

一级标题: 一、二、三…… 二级标题: (一)、(二)、(三)…… 三级标题: 1. 2. 3 ……

附:论文样板

经济学学士学位论文(宋体小四号)

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

(论文题目为二号字体居中,加黑)

姓 名: 专 业: 经济学 英语准考证号: 学位英语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不填写

论文成绩: 不填写 完成时间: 2016年2月

联系方式:

(以上皆为宋体小三号)

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 (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摘 要】循环经济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原则,通过实现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到全社会各层次主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转变,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和谐的物质良性循环,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目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升华的结果。(5号,宋体,200字左右)

【关键词】天人调谐思想;人与自然;循环经济(5号,宋体,3-5个)

【 Abstract】Circular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harmony of principl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ideology fro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nomic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ociety, to all levels of society as a whole body, behavior and all-r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o change the tra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efficient and harmonious substance virtuous cycl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to achieve win-win objectiv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as a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put forward, is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innovation unsustainable after reflec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result of the rise in China. (5号,Times New Roman )

【Keyword】Heaven tuning thought; man and nature; circular economy (5号,Times New Roman )

温馨提示:

◆封皮、摘要 关键词、目录、正文都断开; 断开另起一页

黑体三号加粗 目 录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 1 二、循环经济及其和谐本质 ........................................... 2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 2 (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 .................................... 3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 4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5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 5

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 2.促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 3.规范进口市场,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 6 4.促进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 6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 6

1.增加贸易成本,造成贸易障碍................................. 6 2.引发贸易争端............................................... 6 3.制约我国产品的出口......................................... 7 4.受影响地区范围广,各地受影响程度不平衡..................... 7

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 7 六、发展循环经济潮流 ............................................... 8 七、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注:宋体小四,一级标题加粗,1.5倍行距)

前 言

正文内容均为宋体小四号字,段落征服自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的阶段、首行缩进2个,1.5然的阶段和协调自然的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倍行距字符 群在生产中软弱乏力,因而对自然界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状况,这就是崇拜自然的阶段。当人类历史进入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征服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生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的困扰着人类。“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严酷的事实,迫使人们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应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类只有合理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曾告诫我们:“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所以,人既应注重代内需求,也应关注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荣共生,协调发展,达成“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目标。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基于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解与认识,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但是第三,依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发突出。这是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后果。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

1

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循环经济及其和谐本质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低消耗、再利用、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实行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它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二是“再利用”原则,要求资源尽可能多次使用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 “资源化”原则,要求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 2

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 (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具有的和谐本质是显而易见的。循环经济在其本身的运动路径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和谐的圆,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同时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完美和谐。在这里我们重点看一下人与自然的和谐。

循环经济以统筹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 首先,循环经济注重自然在“人—自然”关系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经济理论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利益,强调人对自然的无节制的利用与索取,即把人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地位,在强调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时,又夸大人的力量,忽视了自然可以成为异化的力量对人实行统治和报复。循环经济则不同,顾及了自然界发出的反馈信号,注意到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对自然界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与日俱增的废弃物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从而认识到物质资源在人类所控制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为了减轻自然界的负担,为了经济生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应该也必须担当起使部分废弃物分解、还原和资源再生的角色。这既体现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较好地调节了人类既是自然界的栖居者又是操纵者这一双重关系的自觉性。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前提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其运行目标是少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或不排放,从而实现物质、能量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注意对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以期实现对原生资源的低需求和高效利用,最终突破资源的自然极限。

它的经济意义在于要求改变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向质量型的价值增长,强调不需要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循环经济注重人在“人—自然”关系系统中的内生地位。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现代生态学为其指导思想,认识到人类不能再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旁观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审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应把人类自身放在生态系统之中去研究,研究人与自然共同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全面、正确地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要求和影响。

3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1.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动脉产业。在企业的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目前中国的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有近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设和改造的新型工业园区。推动同区内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的目标,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港、山东鲁北、辽宁鞍钢与抚顺、内蒙古包头等工业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的生态化改造。

2003年以来,中国又进一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天津、烟台、大连、苏州等国家重点开发区,相继开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提升了开发区的水平和档次。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16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些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用生态产业的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中国先后在辽宁、江苏两省和贵州贵阳、山东日照、河南义马、陕西省韩城等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省市建设试点工作。如贵阳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市人大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该市依托当地磷、煤等资源,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整合和生态化改造,促进资源型的传统加工业向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和方式转型,逐步构建生态经济市。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山东、安徽也都结合当

4

地特点,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还创建了48个环保模范城市(区)、88个生态示范区、603家绿色社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1.7万多所绿色学校。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这些试点示范活动都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成为中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典范。

虽然中国在循环经济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还仅仅是初步的,从全国来看,仍处于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三是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支撑;四是环境意识不强,消费方式不合理。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相当一部分措施都带有浓厚的绿色环保性质。例如,绿色关税要求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及破坏的进口产品征收附加税;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求产品从研制到开发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绿色包装制度要求产品包装无害,并且易于回收利用或者可自然分解等等。虽然在短期内对企业出口带来压力,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会使国内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加强“绿色”概念,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在客观上是符合现阶段国家实行的“科学发展观战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促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从本质上说,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客观上是当代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面对和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就必须要依靠本国的技术进步。当一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其生产的效率就将迅速提高,资源配置的状态也会随之趋向优

5

化。特别是严格的技术标准,细化的技术要求,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升级,会对出口国贸易产品顺利通关形成强烈的压力,从而迫使其既要不断研制新品,又要对原有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和方法进行革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并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国内大部分企业已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商务部的一次调查中,95.6%的企业表示,希望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产品达到进口国要求,68.3%的企业希望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或进口国认证。

3.规范进口市场,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促进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

近年来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的SA8000标准认证,我们在质疑其用意的同时,无法否定的是该标准本质没错,而且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出口企业实施SA8000标准认证,促进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1.增加贸易成本,造成贸易障碍

技术壁垒对企业的最大影响是成本升高,50%以上的企业认为技术壁垒导致标准不断提高,增加成本。而根据美国商务部1998年的报告和欧盟的研究,仅受技术法规影响的出口产品就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全世界出口因此减少15%--25%,因标准和认证减少的出口相当于出口总额的3.75%--6.25%。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个研究报告指出,海关程序和相关活动所需的成本占贸易总额的7%--10%,对这些程序进行协调并简化可以降低25%的成本,相当于贸易总额的1.75%--2.50%。

2.引发贸易争端

目前技术壁垒已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6

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广泛性等特点且相互混杂,致使我国同贸易对象国之间难以协调,争端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同对象国的贸易关系。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案例中,有28个是与技术壁垒有关的。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1995~2003年各国提交给WTO的农产品争端中,涉及TBT/SPS的48起,约占WTO所有争端的15.9%,占所有TBT/SPS争端的81.4%。

3.制约我国产品的出口

技术壁垒较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其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关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有71%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有39%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的损失逾170亿美元,这相当于去年出口总额的5.2%。而2000年相关数字分别为66%、25%和110亿美元。我国企业由于没有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得力措施,部分产品失去了市场。

4.受影响地区范围广,各地受影响程度不平衡

按分地区调查显示,除西藏等极少地区,各省市的外经贸发展均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平衡。湖南、贵州等内陆地区接受调查的进出口企业100%认为出口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接受调查的进出口企业分别有86%、76%、68%认为出口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尤其是广东,遭受的损失金额在中国各省最高。广东出口大类主要以机电、纺织、鞋帽、珠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薄利多销取胜,这类产品往往成为各国TBT关注的重点。而二OO三年,广东省企业出口产品因不符合技术标准而遭遇退货的数量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 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基本途径。

第一,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提高和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的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

7

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增长又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严重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第三,依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转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经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设备。 六、发展循环经济潮流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路径选择;也是促进各省向经济强省推进、由粗放式经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宏大的系统工程。

8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思维定式与高消耗、高污染与低效率的发展惯式:重经济发展指标,轻环境保护的考核体系与价值取向标准也在诸多领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误导,使环境破坏与污染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倾向。这一特点在我省的四大煤城与四大矿区,特别是那些煤炭资源接近衰竭的老煤炭城镇表现得尤为突出。走出人与自然严重失衡的阴影,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发展循环经济,谋求科学持续和谐发展的新思路,是所有资源型城市寻求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首选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但为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必须尽快地迈开脚步,不断地努力工作,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中表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因此,我们要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和协调发展。

9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王志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光明日报,2004-12-02. [3] 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层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5] 欧阳绪清,徐治江.论循环经济及其社会和谐功能[J].湖南文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