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2021-12-13 来源:星星旅游
史 學 概 論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史学概论 复习参考资料

1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史学本体论 思辨的历史哲学

史学概论 史学认识论 历史哲学

史学方法论 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希罗多德(西方史学之父):《历史》 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要义》、 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黑格尔:《历史哲学》 狄更斯:《双城记》 孔德:《人类实证哲学教程》 布鲁尼:《佛罗伦萨史》 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教皇史》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让▪波丹:《理解历史的方法》 汤因比:《历史研究》 弗拉维奥▪比昂多:《罗马衰亡以来千年史》 M▪怀特:《分析的时代》

中世纪研究开端 贝内代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卡尔▪贝克尔:《什么叫历史》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查理十二世》 马克▪布洛克(现代比较学之父):《封建社会》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鲁滨逊:《新史学》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维科:《关于民族共性的新科学原理》 马克思▪韦伯:《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 康德:《从世界公民的立场来看普遍历史的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观念》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填空题:

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2、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 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3、史的初意是 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 4、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6、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基础。 7、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 、五德史观、圣人史观等。 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1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1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1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13、顾颉刚在《 古史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4、公元5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

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15、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 《奥德赛》两部分组成。 1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17、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学为主题。 18、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 1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

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2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20、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2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2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24、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25、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

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

26、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

多用公元纪年法。

27、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而近代以来史书体

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28、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29、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

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 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30、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 “ 大讲述”, 倡言“ 主体虚化” 、“ 真理退场” 、“ 客观性丧失” 等主张。 31、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他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

价值知识。

名词解释:

历史

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历史学

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历史科学

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兰克学派

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客观主义史学

3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实证主义史学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通史

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断代史

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世界史

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国别史

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地区史

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乡土史

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目录学

目是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有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之分。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版本学

4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校勘

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辨伪学

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就会遇到有一部分古文献存在问题,或书名古而内容不甚古,或书与作者不一致等,因之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训诂学

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考证

又称考据,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本证

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旁证

又称他证或补证。即是指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证据,考订本书的问题。由于取证来源与证据形态的不同,旁证又可分为书证和物证。

理证

即是指在找不到任何证据或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情况下,以义理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从而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撰著。全书共100卷。其内容除校勘文字,补正讹误外,大量考证史事,详于地理沿革、职官及典章制度。本书所考上起《史记》,下迄“五代”。书名十七史是沿用宋人旧称,书中虽论及《旧唐书》、《旧五代史》,但没有列入数内。

《廿二史考异》

钱大听撰著。全书共100卷。所考廿二史,即从甘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本书对各史记载出入、矛盾、讹误之处,以及年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和辽金国语、蒙古世系等方面,作了大量考订。

《廿二史劄记》

赵翼撰著。全书共36卷。所考实为廿四史,因其将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看成是分别反映同一时代的史书,不予分开考证,故称廿二史。作者意图在总贯群史,敌对每一部史书,先叙述著作沿革,评介其得失;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再以原书排比史事,考证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

乾嘉学派

5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

震、段玉裁、王念孙。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史学理论

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历史本体论

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方法论

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

神话

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三通

唐代杜佑的《通典》记载历代制度沿革。南宋史学家郑樵有纪传体通史《通志》,其得意之处是其中的二十略;宋末元初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记录至宋代的典章制度。以上三书合称“三通”。

《史通》

刘知几撰,全书20卷,分内外篇,内篇39篇,外篇13篇。该书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治史观点。他还特别提到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为当时人所称道,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史通》堪称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评论的开创性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史学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文史通义》

6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中国清代论述文史的著作。章学诚撰,历时30年。共8卷,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该书远承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近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传统,纵论文史,创见迭出,成一家言。于史学理论贡献尤多。提出阐明六经皆史之旨,反对空谈义理和繁琐考据,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历史学家除具有才、学、识外,还必有史德,论文亦有文德,撰写史书应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界革命

“史界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资产阶级史学进入中国,对传统史学进行冲击。中国史学家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打破了封建史学的沉闷空气,新的史学研究不断开拓。另一方面,“史界革命”是在爱国、救国的感召下进行的。史学家试图通过史学的革命达到“卫种族,长国威”的目的。梁启超是第一个树起“史学革命”大旗的人。梁启超指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观点,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崛起。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先生在1926年发表于《国学月报》的凝聚着他二十余年研治古史收获心得的经典名著《古史新证》中,开宗明义就标示他研究历史的新方法:“吾辈生于今日,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以地下的材料鉴较地上的材料,以他国的文字鉴较本国的文字,无限度扩展了材料的范围。

理性主义史学

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兴起,其主要特征:(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

浪漫主义史学

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浪漫主义史学的特征,就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第一、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第二、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第三、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理论的完善,促进了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促进了近代语言学和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历史哲学

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影射史学

文革中历史研究完全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四人帮”的“影射史学”则是历史学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典型。帮派学者们完全抛开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滥用比附、影射手法,借口政治需要而任意涂抹历史,形成了以古化今、以古射今的“影射史学”。

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

7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或称史学的主体与客体。历史研究是一种历史认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人,而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具体来说就是整个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而历史研究的主体则指历史学家及其他进行历史研究的人,历史研究的客体指的是通过各种历史资料所展示的确曾发生过的客观历史过程。

类书

是辑录中文文献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等,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类书是我国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在各条目下罗列或采摘各种文献所记载的有关原始资料,加以编撰而成,可用于查找辞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亦可用于辑佚和校勘古籍。

历史文学

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艺术性,亦指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前者属于史学,后者属于文学。此处所谓历史文学,系指前者,即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审美要求。

史学史

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和借鉴。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家或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的发展,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修史工作和修史制度的发展等。

年鉴学派

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德国史学家兰普莱希特和法国史学家贝尔的思想的后继者和发扬光大者。尤其是贝尔和他1900年创办的《历史综合评论》,反对事件的历史和经验的历史,被认为是孕育了年鉴派。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新史学

一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年代空前发展的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反对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

比较史学

关于历史的比较研究。即通过对人类历史各方面或各角度的相互比较来探索历史发展同异,或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专门性的、具有特定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史学分支。

心理史学

或称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乃至社会学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的一种史学研究分支学科,在现当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为流行。心理历史学的产生是与现代历史哲学强调主体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强调偶然性、特殊性,主张个别论密切相关。心理史学的研究显然为史学领域的开拓做出了贡献,但是它往往受制于心理学理论,比如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偏颇之处有可能导致应用它进行心理史研究的错误,因此如何判断和确定何

8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种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历史上的适用性便成为关键性问题。

计量史学

或称数量历史学。即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史学方法分支学科。尽管从17世纪到19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世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口述史

亦称口碑史学。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地说,口述史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泛指历史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作用。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历史观点、历史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渊源于客观历史并最终为其所制约,这是历史发展对史学发展的作用。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一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指历史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亦称历史教育。这是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最深厚的基础所在,社会愈是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一特点就愈益明显。历史教育,在中外史学上都有古老的传统。从中国史学来看,广义的历史教育,包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等等。狭义的历史教育,指历史知识的教育,这是广义的历史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季、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但是编年体史书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编年体史书出现较早,如《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书。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杰作。

纪传体

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记传体。记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记传体写成。

纪事本末体

9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论述题(一):

1、史学概论的内涵与体系

内涵(内容):以研究历史的历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探讨历史学本身的规律;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史学本身的理论考察;提高整个历史学界研究水平的需要。

内容决定范围(体系问题)1)历史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历史运动;历史动力;史学功能2)历史编纂学3)历史文献学4)史学发展史:史学家、史著、史学思潮、史学理论发展史(史学史)5)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

3、什么是历史,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的概念: 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历”、“史”释义;史的初意——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后来又称历史记载为“史”。 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联系:二者关系密切,原材料与加工品之间关系,前者为基础,著述极力反映真实的历史。

4、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近代以前史学实践的两种倾向;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实践的艺术倾向和科学倾向;二十世纪史学学科性质的科学和艺术之争。

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

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6、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史学的产生——先秦史学:

历史意识的产生: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和历法是历史学的基础——史学的诞生;西周末或春秋时,国史的出现,开始自觉地写历史。 史学意识的产生——春秋战国:

重视史书的结构和文辞;重视史家对于史事的评价;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的精神;提出了历史撰述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事、文、义这三个史学上的重要范畴。

史学的发展提高——秦汉:

10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史记》──中国史学奠基石;《汉书》──“正史”格局形成;《东观汉记》和《汉纪》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私家撰史之风盛行;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仅次于经学的学术地位;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牒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各民族史学蓬勃发展。

隋唐宋元史学——辉煌时代:

注重通变;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受到重视;体例上的突破;皇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史学思想与理论的深化。 明代、清代前期史学:

明清之际反理学的经世致用治史方法;明清之际史学由经学转向考据;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高阶段;方志学的正式确立。

7、梁启超的史学成就

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五四以后许多文化学术史专著问世

8、陈寅恪的史学成就

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敦煌文书研究开拓者之一;以诗文证史是其考证史实的一大特点《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民族文化之史研究

9、陈垣的史学成就

开始了把宗教作为历史研究课题和对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历史文献学方面成就;表微学:《通鉴胡注表微》;学术方法:重视史料来源、区分类例

10、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历程

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复古与反神学:

基督教史学史观成为他们嘲笑和批判对象;对古典时代抱有浓厚兴趣,力图从古典文化中找到思想武器;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二大流派:政治修辞学派、博学派 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 ——理性和进步:

历史哲学的兴起

19世纪——历史学的世纪:

前期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兰克学派;下半叶:实证主义史学

11、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一,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论点;第二、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第三,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1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

11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

李大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

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阶段(1937——1949):

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

14、比较史学和比较史学研究方法

比较史学研究状况: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各文明体系的比较”阶段;有限历史进程比较;布莱克教授“结构功能学派”:

15、心理史学四个发展阶段和三个研究方向

发展阶段:1910-1930年孕育时期;50年代正式建立与形成时期;60-70年代迅速发展时期;80年代后进入徘徊和慎重发展的反思时期。

三个研究方向:个体心理传记、群体心理史 、童年史和家庭史

16、口述史学方法

口述凭证的搜集;口述史料的整理;口述文献的利用;口述资料的估价方法

17、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离合

近代科学产生之前,学科之间综合性是很强的,学问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近代科学革命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然后次第影响到人文和社会科学。

18、当代史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必然性:历史学所蕴含的“具有更多跨学科性”的学科特性,推进了当代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当代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日益广泛地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是科学整体化的产物;当代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日益广泛地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也是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9、信息技术对传统历史学的影响

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信息传递具有了可交互的特性。 信息革命对史学的影响:科研手段的更新,科研资料的极大丰富;史学研究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通俗史学的新天地;史学教育方式的变化。

信息革命对史料学的影响:史料的储存与检索;史料的识别;史料的鉴定;新史料的发现;古史今译;族源族属确定

20、中国考古学三个阶段:

以研究古代遗物为主的古器物学;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考古学;以全面复原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为目标的现代考古学1949年。

21、历史学和社会学以及社会史

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几种不同的观点: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不是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22、影视史学及其评价

影视史学相对于书写史学的优越性:影视史学比书写史学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某种“摄人心魄”的震撼力;一部优秀影片或经典之作,往往拥有比书写史学更为广泛的受众阶层;影视史学的影响要远胜于书写史学。

12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影视史学对传统的书写史学的挑战: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急剧转换的年代,人们需要一个了解、认识与思考的过程,这就在变化的时代性转换与人的认识之间产生了“时间差”;从表现形式来看,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明显区别在于传达的媒体的不同;随着从文字文化进入图像文化,用之于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影视史学的出现,也促进了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23、历史认识的客体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24、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

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层次: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真理;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的矛盾性。 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具有非直接实践性;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也仍然是社会实践。

历史认识真理检验的两个层次:史实判断的检验;对理论解释判断的检验。

25、历史学的功能

鉴戒功能:历史事实说明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现实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认识现实,找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历史为现实服务,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直接地将史学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间接地通过史学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

帮助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适当位置。 伦理功能 增强智慧

26、简述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

总体史思想

(1)从内容上扩大历史研究的对象,摈弃了狭隘的政治史、人物史,代之以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历史;(2)从地域上延伸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摆脱了以“六角形”(法国)为中心的国别史,把视野扩展到整个地中海以至全世界,从国别史发展到世界史。(3)综合利用各种社会科学,沟通史学与社会科学。 地理历史结构主义

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系统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但他同时又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长时段理论

他认为,历史学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布罗代尔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他还把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情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对应起来。所谓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等,它转瞬即逝,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

所谓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指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一些对历史起重要作用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的增减、工资的变化等。它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所谓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慢的,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长时段现象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13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

长时段理论是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27、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的基本内容。

A、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时代? B、奴隶制是否为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制社会;

C、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极其没落的情况这样? 其归结的中心则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及今后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的实践问题

郭沫若开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科学道路。他在1929年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首次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系统地阐述殷周史的发展规律以及重要社会问题,为殷周史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论述题(二):

1、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

1.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

历史学具有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 2.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

①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 ②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3、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

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现实的人类,狭义——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历史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的历史。主、客体是相对应的

4、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

⑴ 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

⑵ 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5、怎样理解马克思注意所说的“现实的人”含义

第一,它首先指的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人。 第二,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的人。

第三,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6.怎样理解经验规律与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

14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内涵: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科学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 根本区别:(1)经验规律是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其中没有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了“因果链条”,简言之,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 (2)科学规律则包含“因果链条”,那“因果链条”虽然也是经验事实为依据,但不是局限于单层面的事实,而必须包括“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而且要经过实践来检验那“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是否存在着因果必然性的联系。经过实践确认的因果必然性联系,就是包含了“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言之,就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规律。

7.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客观限定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关系: (1)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

(2)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

8.什么是史料?怎样理解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1)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2)价值:文献史料以内容繁复、完备、连续和系统远见,所以成为重要史料的来源。实物史料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实物史料和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9.试简述辨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辨伪的基本原则是实录直书 (2)辨伪的方法归结为八点: ①“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 ②“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验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

③“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 ④“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的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

⑤“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 ⑥“核之事,以观其时。”即考察书中所记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⑦“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 ⑧“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10.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它有什么应用价值

15 Created by LHX

史 學 概 論

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

(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

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11.“史”有哪些含义

“史”最初是指掌握简册的文官,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即初意为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至战国时期,“史”具有了记载性文件的含义。

12.怎样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 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

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 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13.试论述兰克学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1)①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的考证。 ②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 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

③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相信上帝无处不在,上帝主宰一切。

(2)影响:兰克创立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方法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研究班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批又一批历史学家。时至今日,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仍把兰克奉为史学的正宗嫡祖。

14.什么是规律?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规律: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事物本省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了经典表述。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一层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后一层的意思是讲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目前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前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只是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式所作的大体上的归纳,并非普遍规律本身,因为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没有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就足以证明那个顺序不可能是普遍规律。 另一种见解认为,两层意思是一个整体,都是表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的演进方面,虽然有的民族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但从总体上看,总的演进轨道并没有脱离那个顺序。

16 Created by LH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