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戏曲概论

2023-08-09 来源:星星旅游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系统地整理戏曲美学思想,探寻古典戏曲美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对于红样民族文化传统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迫切的意义。

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这些见解和论述又大多体现为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所以古典戏曲美学就是以研究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的关联和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在浩如烟海的戏曲理论形态和准理论形态的著作中(包括专著、序跋、评点、笔记、尺牍等),我们看到,历代前人提出许多戏曲审美范畴和论断,诸如:道、理、气、机、神、形、意、趣、味、悟、虚、实、真、假、情、景、化工、画工、气韵、风神、意象、本色、当行等范畴,以及\"曲可兴观群怨\"、\"传奇皆是寓言\"、\"填词皆尚真色\"、\"填词需用本色语\"、\"因物赋形\"、\"摹情弥真\"、\"贱相色、贵本色\"、\"多虚少实,真假相半\"、\"气和调肃、神凝志一\"、\"妙在不工而工\"等论断。其中有的虽然理论化的程度不够,但已属于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范畴之内。正是这些范畴和论断的产生、联系和发展、转化,构成了我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历代的戏曲美学家就是在对戏曲审美的探索中,提出这些

范畴和命题,丰富和发展这些范畴和命题,逐步完成了戏曲审美意识的理论化。我们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的辨析,就是对于这些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的初步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戏曲虽起源于远古时代,却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先于戏曲形成的各种文艺品种,如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美术、小说、曲艺等,多已发展成熟,形成系统和丰富的审美思想,作为综合各门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不能不受到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古典戏曲美学的多数审美范畴,大多是自古典诗论、文论、乐论、画论、舞论中引进的。如:意象、意境、趣味等是从诗论引进的,神、形、虚、实是从画论引进的,真与假则来自小说论中。这种情况要求,理解和弄清古典戏曲美学的范畴和命题,必须首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弄清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征,才可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些审美范畴和思想被引进戏曲艺术中时,其内涵已经产生的变化,研究它们在戏曲审美方式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从而考察它们及其所构成的戏曲审美体系的独特之点。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会学和戏曲审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古典戏曲美学高度重视戏曲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故此,戏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的探讨,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古典哲学重了悟,不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重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神

秘的冥证,而不重逻辑的论证,长时间的体验,忽有所悟,疑难涣然消释,即直接写出所得所悟,而不加仔细的证明。古典哲学认为经验上的贯通与实践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证明。因此,中国哲学的文章形式常常是片断的,哲学家并不认为系统的长篇比片断的议论更为可贵,反而常常认为长篇的论述是一种赘疣。受古典哲学的影响,戏曲美学同样具有这一特点。戏曲美学著作除少数具有较系统论述和内在的体系外,多数为戏曲创作实践和欣赏经验的总结,常常是一种描??,在戏曲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美学著作都涉及到审美心理学的内容。所以,古典戏曲审美心理学成为戏曲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本体论、戏曲社会学和戏曲审美心理学,构成了古典戏曲美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下所论述的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这三个方面内容的粗浅的概括。

山重水复,中国戏曲的诞生经历了漫漫长途,象长江,象黄河,由源头的细小支流,牵引着无数技艺的涓涓细流,不断向东,不断汇聚,涉山越岭,终于汇成滔滔江河,滚滚奔向大海,最终成就为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

我们的目标:通过这门课程,带领大家梳理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与流变,厘清中国戏曲的艺术风貌与品格。在此基础上,感受中国戏曲的多姿风采,倾听中国戏曲的动人乐章!

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与个性 :以歌舞演故事。远离生活之法 。超脱的时空形态 。虚拟手法——舞台结构之核心

南宋戏文《张协状元》——“中国第一戏”及“戏曲活化石”: 在我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许多同时代作家的同情。因此,在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妇女遭男子抛弃,命运凄惨的戏曲剧本。这一类题材的戏曲,史学界称之“负心戏”,都是写婚变中的丈夫抛弃妻子的故事。《张协状元》就是这一类戏的最初版本。古代的四川成都,有一名叫张协的秀才,忽得奇梦,辞别家乡,进京考状元。途中,被强盗

劫伤。贫困交加之际,被贫女救助,后经邻居李大公夫妇做媒,与贫女结为夫妻。张协靠贫女卖发得钱,进京赶考,终中状元。宰相王德用有意招张协为婿,被张协拒绝。贫女寻夫至京,张协不肯相认,把贫女打出官邸,后又杀贫女。贫女得救,被王德用收为养女。张协上任途中路过古庙,其行径受到王德用、李大公夫妇以及判官小鬼的谴责。张协良心发现,王德用,李大公夫妇遂又将贫女嫁给张协。

剧中也有明显的漏洞:张协中状元后不肯接受宰相小姐的丝鞭(不允婚事)这个情节,既不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也与后面再向宰相养女求婚的情节大有矛盾。这个剧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且保留着原始的演出本面貌,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一树春风千万枝——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一,艺术发展 唐诗 宋词

二,社会现实

杜牧的例子,文人仕途不得意时的选择: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 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杂剧作家有212人之多,著名的有80余人。其中大部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

▪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重要位置,此时欧洲戏曲传统基本中断。

元杂剧创作中心,前期为大都,后期为杭州。

元杂剧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 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四大家:“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

《墙头马上》《梧桐雨》;

《汉宫秋》;

《倩女离魂》。

杂剧四大家

白朴(1226——1306?)字太素,号兰谷。其父白华为金朝重臣,颇得金哀宗器重。白朴一生淡薄功名,多次拒绝元政权延纳。白朴一生创作杂剧共16种,惟《墙头马上》、《梧桐雨》有全本传世,都是元杂剧中不可多得的一流作品。尤以《梧桐雨》最能体现中国戏曲“诗剧”本体特征,曲词极尽文雅优美。

马致远(?——1324?)号东篱,大都人,生平事迹难以详考。一生创作杂剧15种,今存6种,其中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汉宫秋》最能代表马致远的艺术成就。此剧并不拘泥于正史,而是在继承前代文艺创作的基础上别出新意,给人以迎面扑鼻,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马致远也是有元一代顶尖级散曲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生卒年不详,是后期元杂剧的重要作家。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郑光祖为人正直,不轻易与官僚士大夫阶层往来,但在优伶、闺秀之中却享有盛名。郑光祖共创做了大约18种杂剧,今存8种,以《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最为优秀。

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带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生平事迹难以详考,据《录鬼簿》及其它文献记载,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在60种以上,流传下来约18种。关汉卿几乎将笔触伸向元人所能表现的各个领域,其中《窦娥冤》最能体现其写作态度和元杂剧时代精神。

感天动地《窦娥冤》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

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他是元曲中本色派的杰出代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晋叔《元曲选·序》)。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吃不了的浆水饭,盛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他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楷模。他的杂剧无论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他的许多杂剧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望江亭》斗智斗勇

▪ 写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剧本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全剧共

四折。

▪ 剧情是:才貌双全的谭记儿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与谭记儿结成夫妻。

▪ [南梆子]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这翩翩的少年。观此人容貌像似曾相见,好似我儿夫死后生还。到此时不由我心绪撩乱,羞得我低下头手抚罗衫。见此情不由我心中思念,这君子可算得才貌双全。三年来我不曾动过此念,却为何今日里意惹情牵?奴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羞答答我怎好当面交谈?今日里若将这红绳剪断,岂不是错过了美满的良缘?我何不用诗词表白心愿,且看他可领会这诗内的隐言。

▪ 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本想娶她为妾,此时对白士中怀恨在心,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级。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谭记儿不愿让他受自己连累,想出妙计。

▪ 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杨衙内欲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中出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内中秋欲对她无礼。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到惩办,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

《赵氏孤儿》

▪ 故事梗概

春秋时代晋灵公无道,宠信奸佞屠岸贾,弹打百姓取乐。丞相赵盾谏阻,

触怒灵公,赵盾被杀,赵氏三百余口俱都问斩。赵盾子媳庄姬,乃灵公胞妹,被囚禁深宫,产一子恐遭杀害,由草泽医生程婴盗出宫去抚养。屠岸贾入宫搜孤不得,乃告示国内,如不献出孤儿,便将与孤儿同庚之婴孩悉数处死。程婴与公孙析臼定计,将亲生子假称孤儿,藏于公孙家中,由程向屠告密。屠中计,将假孤儿搜出处死,收留了程及孤儿,并认孤儿为义子。十五年后,孤儿长成,程将赵家冤仇画图,述之孤儿,并得老将军魏绛帮助,由孤儿新手杀死屠岸贾,冤仇得以昭雪。

▪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自从王国维对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写下这段著名的评语以来,《赵氏孤儿》就成为元众剧乃至中国悲剧的典范。

▪ 伏尔泰为什么要改编《赵氏孤儿》?有的说,伏尔泰“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见识不广,对《赵氏孤儿》的改编是猎奇之所为。”此言失于偏颇。

▪ 《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程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动人。他从知恩酬报到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

▪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并非出于一时心血来潮,也绝非所谓“猎奇之所为”。从伏尔泰在剧本题目下着意所加“根据孔子的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如下:

▪ 根据孔子的教导之一,就是无征不信,“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不

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伏尔泰编剧有一条宗旨,那就是“以前世历史事实感召后世人为力”。他非常讲求“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将中国题材引入戏剧创作是出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贯的关切和向往。欧洲诸国喜欢收藏中国文物,其宫廷内外出现了一种对“中国风尚”的特殊嗜好,而这种“东方趣味”风行的迹象已为伏尔泰亲眼所见。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布料早已成为贵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国也因此在欧洲获得了“丝绸之国”的美誉。在悠长的岁月中,中国的典籍、火药、炼丹术、造纸术、航海术、雕版印刷术、建筑技术、医学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这股由法国兴起的“中国风”,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欧洲大陆愈演愈烈,“中国兴味”正是欧洲人趋之若鹜的时代风尚。伏尔泰在这股劲吹的“中国风”之中,了解和熟悉了中国,并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哲学,曾说:“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由此萌发了创作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戏剧的心愿。正在寻访题材之时,读到了《赵氏孤儿》的译本,并认定,“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单刀会》

▪ 关汉卿《单刀会》是我国戏曲元杂剧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地歌颂了历史英雄人物关羽,塑造了关羽栩栩如生的戏曲文学形象,成为七百年来历久不衰的历史剧目。

▪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迭,引着这数十人驾着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 这一曲首句写景,化用了苏轼的千古绝唱【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开头,这滚滚东流的长江对关羽来说正是赤壁鏖兵之后旧地重游,是写景也是抒情。此时关羽想到,当年

刘备、孙权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壮举,而今却不再是孙刘联合,自己领着区区几十名水兵驾着一叶孤舟入龙潭闯虎穴,联合已成过去,破曹已成历史。大江泛孤舟,只身入敌营,关羽心中依然是一团厮杀的烈焰。作者用一个“别”字写关羽的心情,这杀机伺伏的单刀会在关羽看来却别有情趣,不过是农村祈神赛社表演一番玩意儿,热闹热闹罢了。此情此景把关羽临战前的情怀,在抚今追昔的对比中极为深刻的表现出来。“虎狼穴”的险境,“赛村社”的开心,两厢对比活画出关羽乐观的神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古往今来的作家难以迄及的惊句“大江东去”怀古,抒发胸中豪放的情素,关汉卿站在剧中人关羽的立场,让剧中人对景忆旧,对比出今日之行的人少力单,词同情异。后人以“大江东去”曲(亦称《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与苏轼“大江东去”词比美,作者写关羽纵目大江,忆旧之情愈演愈烈,遂又唱一曲【驻马听】

▪ 【驻马听】水涌山迭,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 以上二曲,前曲化用苏词的首句,后曲引扩苏词吊古战场的情怀,高歌大江,缅怀英雄,故属英雄之气,符合关羽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

▪ 语言一经作者改造翻新,就取得了词为曲增色,曲因词而生辉的效果,创造了戏曲借鉴诗词的成功先例,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经验。这一借鉴使唱曲俗中见雅,为关羽这员虎将增添了文墨色彩,使人物性格更有深度、立体感。

《西厢记》

▪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

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 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后人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

《西厢记》故事情节并未跳出“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窠臼。但王实甫具体展开戏剧冲突时,却赋予了比一见钟情深刻得多的思想内涵。崔张之间的爱情,首先源于外貌气质上的互相吸引,以后又巩固于他们对于功名利禄共同的蔑视这一基础之上,使得一见钟情的天然吸引升华为人生情趣的心志相投。佛殿初逢时,张生为莺莺美貌吸引,心驰神往,“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长亭送别时,莺莺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及早便回来”,又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西厢记》艺术成就

鲜活生动的典型人物、精巧谨严的情节结构、曲折跌宕的戏剧冲突,尤以语言之优美、高雅、隽永为古代戏曲中之不可多得。整个剧作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时时与人物心境相互映照烘托,或缠绵悱恻,或气象雄浑。

以“长亭送别”为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为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王实甫《西厢记》对于红娘和慧明两个人物的成功创造,是董氏“诸宫调”所涉想不到的。

▪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元末南戏与明初传奇:以往论述元代戏剧者,多只注重于元杂剧发展情况,对于元代尚在流行的南戏,很少去研究。《琵琶记》,以往被视为明代传奇之祖,其实为元代南戏,不过在明初大为流行。

流行原因有其客观因素:朱元璋统一中国后,鉴于元朝因政治腐败而亡国,立意严惩贪污,压迫异族。一方面屠杀功臣,一方面用“八股文”取士,限制一班文人发挥自由思想,同时以“八股文”结合“礼教”,借以愚弄人民。

不关风化体,总好也徒然。

朱元璋读高明《琵琶记》,说:“五经四书好比五谷,家家不能缺少;高明《琵琶记》好像珍馐美味,富贵人家也是不可少的”。可看出《琵琶记》的“教忠教孝”,是和明代

以“八股文”取士的本旨相符的。

元代南戏流行于明代初年的作品,除《琵琶记》以外,还有“荆”、“刘”、“拜”、“杀”四大本。分别为:《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杀狗记》。

南方一代,根据各个地区的语音与其他歌唱,逐渐树立起各自戏剧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魏良辅根据昆山土戏的唱调,参合海盐腔的原有唱法,细加研究,独居一小楼,足迹不下楼者十年,创兴“昆山腔”

使昆山腔成为一项戏剧声腔,则应当归功于明代传奇《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昆山腔产生以后,明代戏剧,随即进入一种“竞奏雅音”的局面。不但《浣纱记》到处演唱,便是其他杂剧传奇,也都换上了昆山腔的排场。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明传奇

▪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时代背景:两首诗的对比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背景知识:为人方面,正直耿介。张居正 邀请汤显祖与其子交游,汤放言“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明代后期江南市民经济的繁荣、知识界对“程朱理学”的非议、社会新矛盾的激化。

汤显祖天性敏感,多才多艺而又时刻渴望身心自由。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 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敷演备受礼教约束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怀春慕色的故事,她因情成梦,因梦成痴,又因痴而亡。然而死犹未已,一灵不灭,继续在死亡里追寻到梦中情人柳梦梅,最后又还魂复活回到现实世界,排除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剧作,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艳采精光,无戏伦比。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那《牡丹亭》艳曲“良辰美景奈何天”、“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使黛玉“感慨缠绵”,“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已是《牡丹亭》(一五九八年)问世后一百六十年。而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十七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若身临其境,在舞台上气绝身亡。另一位遭遇不幸的人则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些都可通见《牡丹亭》永远的魅力。

▪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即被赋予强烈的个人生命感与自觉意识。她的梦里梦外,生生

死死,死死生生,莫非为情。她的一切活动都缘于她对自我与世界的感知以及对个人情感经验的肯定坚持。情是她的生命原力能量的核心,所以她的真情穿破梦幻,她的深情渗透地狱,她的至情征服人间。她的爱情冒险旅程,乃展现出吾情一以贯之的整体经验意义与精神风格。她的情,不是偏狭的,而是活性的。所以才有发展与成长生机。遂在自我肯定个人的情感价值之际,更能涵泳世界,扩充情感与心智的辽阔视域,成就洋溢英雄特质的生命境界。这种浓缩个人与世界于二度和谐的情感模式,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与完美的生命境界,其本身即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理想,抒情美典所追求的极致之美。

▪ 歌尽桃花扇底风:清代,戏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贵族与贫民,他们的人生都与戏曲息息相关。“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真是一个戏曲深入人心、普及红火的时代,特别是清代前期。最鼎盛也意味着即将下滑,清代后期,昆曲逐渐停滞。“歌尽桃花扇底风”,意味着极度繁盛,也透露了一种衰歇的倾向。

清初传奇戏曲三种倾向: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擅长反应市民阶层和下层文人的审美旨趣;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则偏好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敷演;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往往借传奇戏曲来抒发一己之胸臆,并不过多考虑它们的演出效果。

▪ 清传奇中著名剧作家

李玉,江苏吴县人,深通音律、文才出众。自明代末年开始创作,以“一、人、永、占”四剧最负盛名。现存“一人永占”、《千忠戮》等10余种。四剧分别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影响至今的有《一捧雪》、 《占花魁》两剧。

《千忠戮》【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

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

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

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

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

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 李渔,浙江兰溪人,清代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剧作有《风筝误》、《比目鱼》、《奈何天》、《蜃中楼》等,合称《笠翁十种曲》,当时颇负盛誉。他的《闲情偶寄》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在总结古代戏曲理论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闲情偶寄》是李渔最引以为得意的著述,这是中国古代最具有系统性的戏曲理论著述。李渔戏曲理论一个最突出的内容是,明确肯定了戏曲文学与诗文、小说等纯文本创作之间的本质性差异。所谓“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还说:“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回肠荡气《长生殿》

▪ 洪升,杭州钱塘人。孔尚任,曲阜人。戏曲史上二人被称为“南洪北孔”。《长生殿》和《桃花扇》可谓集前人传奇成就之大成,既有苏州派作家作品深刻的现实性,又有历史抒情剧作家作品浓郁的抒情性。艺术上来讲,两剧结构排场精妙,文辞音律完美,堪称空前绝后的佳作。

▪ 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 洪升 – 清代杰出的戏曲作家,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养尊处优,世代书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师友都是当代知名的文人、学者和文学界的优秀人物。但是他一生坎坷。他出生在明朝灭亡的第二年,正是兵慌马乱的时期,家庭曾遭危难,他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一直做了二十几年太学生,不曾有过一官半职;后又因国丧期内演唱《长生殿》受到迫害,被革去国学生籍;六十岁时在乌镇不慎落水而死,结束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写道:“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这是他的创作方式。

洪升以审慎的态度结构《长生殿》,把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恋情既给予了高度的赞颂,又对这段恋情带来的后果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批判。

【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萧也那乞丐。

字字较真《桃花扇》:《桃花扇》与《长生殿》一起被誉为传奇创作双峰,以今天审美和评论标准而论《桃花扇》写时代准确深入,写爱情激烈深刻,从政治标准、文学标准两方面看,都要比《长生殿》更出色!更动人!

▪ 余秋雨先生所说:在认识价值上,《桃花扇》要高于《长生殿》。“桃花扇底送南朝”,它以李香君与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尽了人世的悲欢沧桑,南明王朝的兴亡也系于一把小小的桃花扇上。

▪ 孔尚任,清代戏曲作家,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 ,后纳捐为国子监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康熙帝南巡返经曲阜,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甚得赏识,破格录用,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历经十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

▪ 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

▪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纠缠在一起。杨龙友的帮衬和阮大铖的妆奁促成了他们的结合。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方域立即遭到忌恨。

▪ 阮大铖诬告他勾结左良玉,侯只得投奔史可法,于是夫妻二人分离。由此,侯、李各自不同的遭际,折射出南明政治的各个方面。侯方域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李香君这条线,则描写了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后来,侯方域被捕入狱,李香君被迫做了宫中歌妓。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灭。当这对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国破家亡。一个道士撕破了这柄扇子,他们一起

出家,也结束了爱情。

▪ 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覆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桃花扇》的悲壮之美:《桃花扇》体现了昆曲中的一种悲壮之美。《骂筵》一出,天生丽质、温婉柔和的李香君说出了:“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为此,李香君成为戏剧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形象。

《桃花扇》的中心:《桃花扇》的中心并不在讲述才子佳人、儿女私情,尽管勾连故事情节的一把诗扇,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信物。这一点是与《长生殿》不同的,尤其剧作最后道人所言。正像前人所说,《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昆曲的衰歇与京剧的辉煌一、清中叶剧坛的“花雅之争”二、 京剧艺术的孕育与成熟 三、 京剧表演艺术的集大成

“花雅之争”的最终结果是,花部乱弹取代了雅部昆曲而成为中国剧坛的主角。这位后来的国剧——京剧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祝贺八十大寿,是为徽班进京之始,后来四喜、春台、和春(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等徽班也接踵而至。

1、“京剧生旦两革命家” 2、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3、走向世界的梅兰芳艺术体系

谭鑫培与王瑶卿《庚子纪事》“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梁启超赠诗云:“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已经成为最能代表中国戏曲舞台美学精神的典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布莱希特体系

梅兰芳体系

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二、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三、中国文化与中国性格

1、由电影《青蛇》与京剧《白蛇传》

谈起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特点:写意,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为例

“心下闷闷的,早起来也不梳洗,只坐着出神。……只见好几个丫头在那里扫地,都擦胭抹粉,簪花插柳的,独不见昨儿那一个。宝玉便靸了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

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

二、1.、以《四郎探母·见娘》为例2、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