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大豆产业是包括大豆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研发及相关服务活动在内的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和行业。大豆产业链条在大宗农产品中是最长的,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肉类生产、菜篮子工程等。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大豆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甚至遭遇到了困境。一方面,国内大豆生产萎缩,大豆自给率下降至40%以下;另一方面,外资携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实施对我国大豆产业关键环节的控制。
根据我国大豆产业的链条性特点,研究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问题可以从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和大豆贸易三个环节展开。
在大豆加工环节,大豆自给率和国内大豆价格是主要的评价指标。我国大豆自给率低于40%,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我国大豆价格波动剧烈,尤其是受到进口大豆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国内大豆企业损失严重。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大豆加工环节的安全性可以通过改进的“钻石”模型来评价。我国大豆产业加工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压榨产业的资本构成中,外资成为绝对主导。外资控制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向中国销售更多的大豆;二是消灭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三是让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转化利润的一个链条,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的利润。
关于我国大豆贸易安全的评价集中在大豆定价权的分析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大豆消费量在3000万吨以上,中国企业却一直不能参与国际定价,而只能在CBOT从事期货交易,被动接受CBOT设定的价格。美国已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他们掌握着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为此中国进口商在采购进口大豆问题上仍是受市场所调节,特别是那些大型的依靠进口大豆来维持全年生产的压榨企业,在大豆进口贸易中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结果是:依赖性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弱势。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需求的诱致,另一方面是制度的缺失。在这两个前提下,来自各方的博弈最终造成了我国大豆产业目前面临的境况,这几组博弈分别为:我国大豆与其它粮食品种的博弈;我国大豆与国际大豆的博弈;我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博弈;我国分散力量与国际联合力量的博弈。
要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首先要确定产业安全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即生存目标、
I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然后根据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和大豆贸易三个环节提出我国大
豆产业安全的具体政策建议:提高大豆生产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扶持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完善外资并购政策;规范大豆进口、调控大豆进口规模和采取外向型的市场拓展战略等。
关键词:大豆大豆产业产业安全大豆定价权
II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ontheSecurityofSoybeanIndustryinChina
CuiRuijuan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gt,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
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Thesoybeanindustryincludesthesoybeanproduction,thesoybeantrade,thesoybeanprocessing,thelogistics,thesoybeanresearchandotherrelatedservices.Thesoybeanindustrychainisthelongest,andinvolvestheplanting,theprocessing,thecookingoilsupply,theforage,thecultivation,themeatproduction,theshoppingbasketprojectandsoon.But,inthelastfewyears,especiallyafterourcountryjoiningintheWTO,thesoybeanindustryhasexperiencedhugechange,evenfacingdifficultposition.
Theself-sufficientrateofChinesesoybeanislowerthan40%,andithasthetendencytocontinuedropping.Thepriceundulationofsoybeanisfierce;thereforethesecurityoffarmers’incomeisthreatenedbytheimpactingofimportsoybean.Thedomesticsoybeanenterprisealsolostseriously.
TheforeigncapitalbecomestheleaderofChinesesoybeansqueezingindustry.TherearethreegoalsfortheforeigncapitalcontrollingChinesesoybeansqueezingindustry,thefirstissellingmoresoybeanstoChina,thesecondiseliminatingthecompetitorandseizingthemarketshare,thethirdisenablingtheChineseenterprisetobecometheachainlinkoftheprofitformultinationalcorporation,realizingtheprofitinChinesemarketoftheinternationaltrade.
Chinaisthelargestsoybeanimportcountryintheworld,andthesoybeanconsumptionofChinaisabove30milliontons.ButtheChineseenterprisescannotparticipateintheinternationalpricingofsoybean.TheUSAmonopolized90%oftheexportmarketofsoybean.TheChineseenterpriseshavetoacceptthepricepassivelywhichisestablishedintheChicagoBoardofTrade.Thosesqueezingenterprisesdependingonimportsoybeanstomaintainproductsufferlossmuchinthesoybeanimporttrade.
Chinesesoybeanindustryhasthecharacteristicofchainlink,sothispaperstudiesitinthreepartswhicharethesoybeanproduction,thesoybeanprocessingandthesoybeantrade.ThemainthreatwhichtheChinesesoybeanindustryfacescomesfromtheprice.BecausethecostofAmericanandSouthAmerica'ssoybeanislowerthanChineses,andtheAmericangovernmentsubsidythesoybeanexportationamount,theChinesesoybean
III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lesscompetitiveabilitycomparingwiththeAmericanandSouthAmerica'ssoybean.Chinesesoybeansqueezingenterpriseshavenoriskconsciousnesssotheylostseriouslyintheinternationalgrainbusinesstwice.ForeigngrainenterpriseshavelaunchedtocontroltheChinesesoybeansqueezingindustrydependingontheirhugefundandtechnicalstrength.ThereisthesituationofSouthAmericaplantingthesoybean,Chinausingthesoybean,theUSAsellingsoybeananddecidingthepriceinsoybean'sinternationaltrade.
TheappraisalresulttoChinesesoybeanindustrysecurityisthatdependenceappraisalhashigherrisk,andfoundationalappraisalhastheweakersecuritysituation.
ThereasonsofChinesesoybeanfacingunsafecomefromsoybeandemandandthelackofsystem.
InordertorealizeChinesesoybeanindustrysecurity,threegoalsshouldbedeterminedfirst,includingthesurvivalgoal,theadjustmentgoalandthedevelopmentgoal.Thenwecanputforwardpolicyproposalaccordingtothethreechainlinks.Keyword:soybean
soybeanindustryindustrysecuritysoybeanpricing
IV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录
1导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思路和方法.............................................................................................................21.3论文的主要内容..............................................................................................................41.4论文的主要创新.............................................................................................................52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62.1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62.2产业安全文献综述.........................................................................................................72.2.1产业安全理论研究......................................................................................................72.2.2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82.3大豆产业安全文献综述.................................................................................................92.4几种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观点辨析...........................................................................112.4.1“让出大路,占领两厢”战略.....................................................................................112.4.2“开放南方,保护东北”的观点.................................................................................112.4.3“依靠进口构建世界大豆加工中心”的观点.............................................................122.5小结................................................................................................................................123全球大豆产业发展概况..................................................................................................133.1美国大豆产业发展概况...............................................................................................143.2巴西大豆产业发展概况...............................................................................................163.3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概况...........................................................................................173.4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概况...............................................................................................193.5国际大豆市场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213.6小结...............................................................................................................................224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234.1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234.2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内容...................................................................................244.2.1大豆生产环节安全评价............................................................................................24
i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大豆加工环节安全评价............................................................................................244.2.3大豆贸易环节安全评价............................................................................................254.3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264.4小结...............................................................................................................................265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275.1大豆产业生产环节安全评价.......................................................................................275.1.1我国大豆自给率........................................................................................................275.1.2我国大豆价格波动....................................................................................................285.2大豆产业加工环节安全评价.......................................................................................295.2.1大豆供给和需求........................................................................................................295.2.2产业组织竞争............................................................................................................305.2.3外资............................................................................................................................325.2.4政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345.2.5案例分析——九三油脂............................................................................................355.3大豆产业贸易环节安全评价.......................................................................................365.3.1我国大豆贸易发展概况............................................................................................365.3.2大豆定价权................................................................................................................375.4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385.5小结...............................................................................................................................416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原因探析..................................................................................426.1需求诱致.......................................................................................................................426.2制度缺失......................................................................................................................436.2.1生产环节的制度缺失................................................................................................436.2.2加工环节的制度缺失................................................................................................446.2.3贸易环节的制度缺失................................................................................................446.2.4统计与信息系统的缺失............................................................................................446.3直接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因素...........................................................................456.3.1我国其他粮食作物....................................................................................................456.3.2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456.3.3我国与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差距........................................................................46
ii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行业力量缺乏整合....................................................................................................466.4小结...............................................................................................................................467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策略......................................................................................487.1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487.2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具体建议...........................................................................497.2.1实现生产环节安全的建议........................................................................................497.2.2实现大豆加工环节安全的建议................................................................................507.2.3实现大豆贸易安全的建议........................................................................................517.3小结...............................................................................................................................528结论与讨论......................................................................................................................538.1结论...............................................................................................................................538.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4参考文献..............................................................................................................................55
iii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大豆起源于中国,史书上记载,中国人在黄帝时代就种植大豆,中国人种植的大豆曾经比全世界其他地区种植的总量还要多。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自60年代起,全球最大大豆生产国的位置被美国替代,1974年和1998年我国大豆产量又分别被巴西和阿根廷赶超。1996年开始,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净进口大国,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在我国成为大豆进口大国的同时,国内的大豆产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国产大豆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大豆具有品质和成本两方面的优势。美国大豆含油率高,由于规模种植,大豆的品质比较统一;美国政府对农业有强大的支持政策,对大豆出口有巨额补贴。所以进口大豆无论在品质还是成本方面的竞争力都优于国产大豆,国产大豆出现卖难的问题,农民收入下降,大豆生产萎缩,大豆自给率不断下降,目前已经低于40%。
另一方面,我国大豆压榨行业面临被外资垄断的局面。随着我国大豆消费水平的增加,大豆加工行业日益膨胀。大豆压榨企业中,原料的收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的最主要部分,而随着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增加,大豆价格波动很大。长期以来,我国大豆压榨企业缺乏风险规避意识,加上现有的大豆贸易规则不利于我国,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发生了两次“大豆风波”。在这两次大豆风波中,我国大豆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很多大豆加工企业纷纷破产,国内大豆压榨行业也开始了重新洗牌,外资趁机大举进入我国的大豆压榨行业。
目前,国际大豆产业五大巨头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达孚)、丰益对我国压榨行业的控制达到了空前水平,他们垄断着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其压榨能力占国内总能力的60%以上。截至2006年底,全国300吨/日以上的油厂的日加工能力总和为25万吨,年加工能力约7500万吨。而在这一数量当中,外资控股或参股的油厂的日加工能力达10万吨,占40%,同时这些企业不仅经营正常、运行情况良好,而且还有继续扩张之势;国内民营企业日加工能力仅为7万吨,占全部总量的1/3弱,其中还有1.35万吨加工能力处于停产挂牌待售阶段;剩余部分加工能力则为国营油厂所有。另外,外资集团正在逐步将产业链条延伸至饲料企业。
1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研究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是是产业安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益补充。产业安全问题成为我国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比重和影响迅速提高所引起的。由于当时外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所以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就主要局限于对制造业的讨论,相应得出的概念、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等也都主要适用于工业的具体产业。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逐步对外开放,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产业安全问题也出现在农业产业中。然而,原有的产业安全理论并不适合农业产业如大豆产业、棉花产业、玉米产业的安全问题研究,本论文便是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应用于农业产业的尝试和探索,是产业安全理论的一种有益补充。
第二,研究我国的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农业产业实践和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豆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大豆产业的安全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大豆价格决定着农民的收入安全;大豆的自给程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大豆的价格直接决定着豆油和豆粕的价格,而豆油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豆粕是我国重要的饲料来源,大豆产业的安全关系着国内粮油市场的稳定,影响着饲料和养殖业的发展。系统研究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豆是我国开放最早的一个农产品,大豆产业目前所遭遇的困境是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竞争的一个“预演”。随着我国农产品开放程度的提高,其他农产品如棉花、玉米等都将面临或正在面临着跟大豆相似的困境,所以研究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问题对我国农业产业实践和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豆产业的链条特点,可以把大豆产业分为大豆种植、大豆加工和大豆贸易三个环节,所以大豆产业安全可以从种植业安全、加工业安全和贸易安全三个方面来评价;然后综合起来建立大豆产业安全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再根据产业安全的目标要求确定实现大豆产业的安全策略,以此提出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具体政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2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种植业安全大豆产业安全自给率价格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种植业大豆产业产业安全理论加工业贸易生存权调整权具体政策建议发展权图1-1论文逻辑框架图
加工业安全钻石模型贸易安全定价权实现大豆产业安全策略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产业安全的基本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又分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是通过考察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从中归纳出可能的经济运行规律,然后从一定的先验假设出发,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证明这些经济规律并推演出可能有的规律。经验分析则往往是用理论分析得到的经济规律考察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得到的经济规律并指导实际的经济管理。本论文在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中,就需要调查统计各种经济变量的实际数值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大豆产业安全的认识。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标准为前提得出有关判断或结论,在本论文中就是研究我国大豆产业“应该是怎样的”。本论文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进行评价,是建立在对若干影响大豆产业安全的指标因素评价基础上的,所以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什么是“安全”的标准。研究我国大豆产业安全是为了我国大豆产业的更好发展,以及以此标准来决定怎样运用产业规律来管理产业。
3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题。
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要想从总体上获得最优化结果,只有尽力将系统各方面的关系数学化,用抽象的数学关系表述真实的系统关系。所以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安全要尽量采用的方法。然而,虽然定量分析是必须尽量采用的,但也离不开定性分析。这是因为:第一,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第二,定性分析往往能减少定量分析的复杂性;第三,越是复杂的系统,定量的研究越有困难。尤其是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中的许多影响因素或评价指标,由于统计等各方面的原因还不能准确计量,这时,定性分析往往能有效地简化分析和得到有益的思想。
在研究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时,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以及大豆产业自身的特性,所以又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和经验教训,这对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研究方法用实际发生的经济案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说明某一经济规律,其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实际的复杂经济事例。案例分析还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地实际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形式,能培养经济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涵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提高其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的能力。
1.3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导论。本章在明确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后,介绍了本论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然后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概况,最后介绍了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首先界定了大豆产业和产业安全的概念,然后分别对产业安全和大豆产业安全进行了文献综述,对文献的简要述评也包含在内。另外,产业安全的文献综述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的。
第三章,全球大豆产业发展概况。为了使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问题能更清晰地呈现,笔者专门用了一章的内容介绍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的产业发展情况,关于我国的大豆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也有介绍。
第四章,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本论文的理论部分,首先给出了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然后介绍了大豆产业安全的评价内容,最后构建了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第五章,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主要运用第四章构建的我国大豆产业安
4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论文最核心的部分。
第六章,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原因探析。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需求的诱致,另一方面是制度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各方的博弈最终造成了我国大豆产业目前面临的境况。
第七章,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策略。首先确定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要实现的目标,提出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模式,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总结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提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1.4论文的主要创新
论文的主要创新包括研究视角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创新。
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安全的研究极少,而对于农业某一具体产业安全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大豆经济或大豆产业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提出大豆产业的安全问题,但在深度分析和系统性方面还比较缺乏。本文便是较为系统和深入地分析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的一个尝试。
由于现有文献中缺乏对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所以,论文所构建的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首先,对大豆产业的安全问题研究从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和大豆贸易三个环节展开;第二,选择自给率和价格两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大豆生产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大豆加工环节进行评价,大豆贸易环节的衡量指标则主要选取了大豆定价权。
5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
大豆产业是包括大豆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研发及相关服务活动在内的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和行业。大豆产业链条是大宗农产品中是比较长的,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肉类生产、菜篮子工程等。
在汉语里,“安全”是指一种稳定、完整、没有风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的状态。在英语里,安全的含义较汉语广泛一些,指无危险,无忧虑,以及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总之,安全是一种没有威胁、恐惧的状态。
安全依主体而存在,就其属性而言具有二重性,从客观意义上来讲,是指所拥有的价值不存在现实的威胁。从主观意义上来说,是指不存在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感。(ArnoldWolfers,1997)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可以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具体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服务业,也可指更具体的行业部门,如钢铁产业、食品产业、大豆产业等。
关于产业安全的概念,国内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安全主要是针对国家这个主体而言的。在此前提下,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有三种划分:(1)产业安全是一种能力;(2)产业安全是一种权力;(3)产业安全是一种状态。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业安全是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或者是具有保持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有学者把此产业局限在民族产业上。(夏兴国,2001;张立,2002;景玉琴,2005)
把产业安全看作是一种权力的学者对产业安全做的界定是: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的话,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于新东,2000)
持产业安全状态说的学者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的界定又有不同。何维达和宋胜洲等给出的产业安全定义是: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产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政府对这些产业的调整权或控制权不受威胁的状态。(何维达,宋胜洲,2003)许铭认为产业安全是一国产业除了能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外还要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许铭,2005)赵世洪提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国民产业在国际
6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产
业权益总量所让渡的产业权益份额最小或在让渡一定国民产业权益份额的条件下其由对外开放引致的国民产业权益最大,也就是在国际竞争中达成国民产业权益总量和其在国内份额的最佳组合。(赵世洪,1998)
综合分析,不管持有哪个观点,以上关于产业安全的概念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国产业面临来自外部的威胁;国内产业要保持生存和发展。
2.2产业安全文献综述
2.2.1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我国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处于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阶段,包括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分析、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方面等。
(1)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产业其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现有研究一般把这些因素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影响产业安全的外部因素是指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开放条件下,来自国外的资本、技术和产品等因素。(李孟刚,2006)这些因素通过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战略来实现。资本输出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胁表现在外商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及系列投资方式来控制国内企业和垄断某些重要产业。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品牌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方芳,1997;何维达,宋胜洲,2003;祝年贵,2003)
内部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产业的国内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两大类。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市场需求环境和产业政策环境等。竞争环境主要指过度竞争问题,衡量过度竞争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市场集中度和行业规模。(何维达,宋胜洲,2003)
(2)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较早出现的产业安全评价是关于制造业的安全模型。提出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制造业安全整体评价模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对制造业行业和产品的现行状态的描述;对制造业领域之外的安全环境的描述,这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国内宏观经济条件三个部分。
7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入世后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组成。之后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基本上都是按此思路展开的。
景玉琴提出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产业国内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产业控制力评价三个方面,政府规制环境、市场环境、绩效、结构、产业受控状况、国别集中度等六大影响因素,借助于政府行政能力、产业软环境、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市场需求、产业绩效、产业结构、外资产业控制、外资国别集中度等九个影响因子,建立起产业安全评估模型,来考察产业安全状况。(景玉琴。2005)
李孟刚创建了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由产业损害理论、产业控制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保护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等五部分构成。(李孟刚,2006)2.2.2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
何维达对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安全进行了初步估算,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组成,并分别以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以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指标来评价产业对外依存度、以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指标来评价产业控制力。最后得出中国三大产业的总体安全状态为基本安全的结论。(何维达,2002)
苏卉对房地产产业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从产业生存环境、产业竞争环境、产业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四个一级指标,政府规制、产业融资环境、市场环境、产业效益、产业绩效、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社会贡献指标、就业九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房地产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朔州房地产产业的安全评价结果是:较为安全。(苏卉,2006)
杨公朴等人对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分析可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次展开。产业层次的分析,包括产业发展和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两个角度;在企业层次上,产业安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国资本对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2)本国资本对战略性产业内重要产品的控制力,包括对产品销售渠道、品牌、生产技术的控制力,以及本国资本独立经营、自主开发的能力;(3)本国政府对战略性产业内部主要企业(企业集团)重大投资和发展方向的控制力,包括有关产业组织政策对战略性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发展的影响力,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和协调能力等。(杨公朴,2000)
8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入世”与国家电视文化产业安全进行了论述,着重分析了
WTO相关规则中可能影响我国国家电视文化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值得提出的是,张志君认为要理清国家电视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这一点很有借鉴意义。他认为:(1)整体安全远优于局部,但是局部的不安全也不应被忽视;(2)任何安全都是相对的,绝对的产业安全其实是不存在的;(3)必须将“安全”与“发展”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张志君,2002)
黄烨菁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安全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产业是以创新为基本动力的,所以有关长期发展潜力的因素来自于对产业核心要素的培育,而这主要取决于技术和人才的积累以及教育的发展。并从国内IT硬件制造情况、估计市场上的国内软件公司、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可用性、人才流失情况、本地IT培训项目质量和公共教育支出(百分比)六个方面,把国内与国际水平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是,我国信息和通讯产业在硬件与软件关键技术上的对外依赖性还将长期存在,这构成了对产业安全的不利影响。(黄烨菁,2004)
宋维明和程宝栋对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评价产业安全可以通过对波特的“钻石”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考察我国木材产业的安全。他们选择木材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数量及质量、产业组织竞争、相关产业支持水平和政府产业政策等方面对我国木材产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我国木材产业基本上处于自然资源推动的成长阶段,与已经进入技术创新推动阶段的外国同行相比,在产业竞争力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对投资、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控制力十分有限,产业安全较为脆弱。(宋维明,程宝栋,2005)
李孟刚对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主要从中国纺织产业国内环境、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纺织产业对外依存度、中国纺织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对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行了评价。最后的评价结果是,中国纺织产业基本安全(中档)。(李孟刚,2006)
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由于产业概念本身便包含很多种类和层次,而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产业所涉及的情况差异很大,所以现有研究中无法找到现成的理论直接应用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上。不过,研究产业安全问题的一些思维方法仍值得借鉴,如产业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等。
9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大豆产业安全文献综述
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我国大豆产业面临不安全的状态。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豆产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大豆产业也相应转变,呈现出明显的“五化”特点:种植居于高位,作物大宗化;区域特征明显,趋向集中化;购销放开多年,完全市场化;加工结构转变,规模扩大化;进口愈来愈大,严重依赖化。
我国民族大豆产业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需要认真研究排除的隐忧。概括起来有“三个严重”和“三大隐忧”:一是全国大豆加工业产能有一多半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严重;二是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国产大豆的总产量,大豆压榨加工业对进口大豆依赖严重;三是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油籽压榨加工领域,在油籽压榨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还在猛烈扩张,企图进一步占领我国的油脂消费市场,我国民族大豆产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严重挤压。(丁声俊,2006)
姜长云把大豆产业链分为大豆生产和加工贸易两个层面。他认为,大豆产业链的困境,在大豆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豆价下跌、豆农增收困难,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下降,甚至被迫减少大豆种植,直至转产稻谷、玉米等,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大豆生产萎缩;在大豆加工环节,主要表现为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以外资为主的新增产能仍在迅速扩张,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企业优胜劣汰的问题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面临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或为摆脱这种命运而被外资并购。
同时,姜春云认为,我国大豆产业链出现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并不是外资的大量进入,而是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4大粮商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日益强化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垄断和对大豆产业链、价值链重点环节、关键领域的控制。并着重指出,大豆加工企业的利益并不等同于国内豆农的利益。所以,简单地采用排斥外资、保护内资的思路,难以根本消除大豆产业链的困境。(姜春云,2006)
另外,在我国大豆产业危机论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进口大豆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如果将国内每年对大豆的消费总量换算成耕地,将需要2亿亩。而现有的总耕地地面积约为18亿亩土地,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用如此巨大的面积去种植大豆,无疑是在和我们的口粮争夺土地,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种植大豆。(张照
10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2006)
现有研究中对于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虽然有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可供参考的文献中主要都是对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的表象描述,或者是从大豆生产上来分析,或者是从大豆加工方面分析。事实上,我国大豆产业作为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并且其上下游之间的连接也是大豆产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豆产业呈链条状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研究大豆产业安全问题也要从纵向展开,朝深度挖掘,而目前的文献鲜有这方面的研究。
2.4几种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观点辨析
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首先要确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上,曾出现过几种不同的观点,有关学者也对这几种观点进行了辨析。
2.4.1“让出大路,占领两厢”战略
由于我国大豆劣势是含油率较低,优势是蛋白含量较高和非转基因,因此,有关的大豆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我国要扬长避短,在蛋白质和出油率两大质量指标中,主攻提高蛋白含量。逐步使国际市场形成以美国和阿根廷为代表的转基因、高油大豆及以我国为代表的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我国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让出部分国内市场,进口大豆加工豆油补充食用油市场缺口;另一方面应鼓励大豆出口。
此种观点可以说不了解大豆产业的基本情况。一是转基因大豆既有高油大豆也有高蛋白大豆,促使中国让出高油大豆正是美国的战略,而要美国让出高蛋白大豆则是梦想。二是我国大豆含油量可以在2-3年内迅速提高,凭什么要将市场让给进口大豆,实际上,我国大豆完全可以同时具备高油和高蛋白竞争优势;三是东北是世界上种植高油大豆的黄金地带,让出后东北7000万亩耕地种什么?四是高蛋白大豆国际市场有限。日本食用大豆80万吨需进口,韩国最低市场准入量为25万吨,我国大豆所占市场份额很低;我国大豆出口东南亚曾高达40万吨,现在只有3000吨。因此,如果这种观点被采纳,国产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将面临灭顶之灾。(《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课题组,2002)2.4.2“开放南方,保护东北”的观点
有观点认为,鉴于大豆的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应对南方开放大豆
11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为中国大豆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南北方市场是很难分开的。南方盲目进口大豆必然导致价格猛跌,从而危及北方大豆种植和加工业。。(《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课题组,2002)
2.4.3“依靠进口构建世界大豆加工中心”的观点
还有观点认为,应进口大豆加工成豆粕和豆油,替代这些产品进口,大进大出,使我国成为世界大豆加工中心。把中国建成世界大豆加工中心的想法固然很诱人,问题在于在开放大豆进口是否有国内需求增长作为基础,同时能否大量出口豆粕、豆油。在大豆高价进口推动下,国内豆粕和豆油价格奇高,致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企业及消费者难以承受,一些企业纷纷降低饲料中豆粕的比重,使用低价芝麻粕、菜子粕等杂粕。因此,豆粕和豆油国内需求增长有限。
理论上,出口到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和东亚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市场规模不大,其豆粕和豆油的进口规模只有1000万吨和150万吨。二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也在发展大豆加工业,我国产品出口与之有直接的竞争关系。由于同时依赖高价进口的大豆,我国难以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加工企业竞争。三是原料受制于三个大国和依赖高价进口大豆是我国出口先天不足,没有比较优势,难以与依靠本国大豆的阿根廷、巴西和美国竞争。
支持以进口大豆为基础的世界大豆加工中心论的后果是可怕的:一是盲目鼓励和误导加工能力的无限扩张;二是错把加工需求当作市场实际需求,结果盲目鼓励进口。这必然导致加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并最终导致一些操纵市场的垄断集团的出现;三是在国内需求有限和出口难以有所作为的情况下,高价大豆进口猛增只能占领中国市场和挤占国产大豆市场,最终摧毁国产大豆种植业,我国不但未能成为世界大豆加工中心,反而只能成为进口大豆的加工厂。(夏友富,汤艳丽,向清凯,2003)
2.5小结
大豆产业是包括大豆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研发及相关服务活动在内的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和行业。产业安全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国产业面临来自外部的威胁;二是国内产业要保持生存和发展。产业安全的出现是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应该考虑到大豆产业呈链条
12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13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全球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全球大豆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二战以后,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豆产业的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大豆生产迅猛发展。见图3-1。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http://www.usda.gov)
图3-1世界大豆产量和单产
二十多年来,全球大豆产量的分布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如图3-2所示。美国虽然一直都是全球第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产量比例已经由1983年的64%减少到2006年的38%。而南美大豆产量却异军突起,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占到全球的44%。中国的大豆总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占全球的比例却相对减少。
1983年全球大豆产量分布比例图2005/0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分布比例图美国 64%巴西 16%中国 10%阿根廷 5%其他 5%美国 38%巴西 25%中国 7%阿根廷 19%其他 11%http://www.usda.gov)
图3-2全球大豆产量分布比例
14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1美国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的大豆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大豆面积还不足8400万亩,到1971~1972年增至25500万亩,1979~1980年达到42750万亩。至此,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如图3-3所示。1994年,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推出转基因大豆,1996年,抗农达转基因大豆开始大面积商业化生产。近几年来,抗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在美国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占大豆总面积的85%以上。
产量
350000
面积
8000700060005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4000
150000
3000
100000
200010000
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
50000
0
产量(万蒲式耳)种植面积(万英亩)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http://www.usda.gov)
图3-3美国大豆面积产量
在美国,绝大部分大豆被用来榨油和生产豆粕,少部分用作种子、制作膨化小食品、豆腐和农场自用的饲料。几乎所有的榨油厂都建在大豆主产区,有完备的铁路、公路和水运系统连接墨西哥湾或西部港口,便于产品外销。
美国大豆的含油率在18%~19%之间。在美国,豆油占油脂消费量(含植物油和动物脂肪)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随着大豆对人类健康的功效日益受到重视,美国人食用大豆食品的热情不断高涨。在大豆的非食品利用方面,美国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大豆在美国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在美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提高大豆科技水平,改善产业政策环境,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美国种植大豆的农民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协会,二是农业合作社。
15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1)大豆产业协会
美国大豆协会(AmericanSoybeanAssociation)和联合大豆基金会(UnitedSoybeanBoard)对美国大豆生产、科研和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
美国大豆协会有两个主要的职能。第一个是支持技术和产品研发,美国大豆协会把筹集到的经费交给研究机构(以大学为主),重点进行品种改良、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品种改良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益,针对不同市场需要提供优质大豆品种。基础研究(如大豆基因组计划)旨在为美国大豆产业未来的发展作技术储备。大豆协会还利用杂志、互联网等方式向农民传递生产、技术、市场行情及产品销售信息,会员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各项服务。
美国大豆协会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开拓市场。美国大豆协会在中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处,目的在于推动美国大豆的出口。为影响美国政府的大豆和农业产业政策,美国大豆协会还在华盛顿设有办公室,负责游说国会议员,为农民说话。
美国大豆协会收取会费,但数量相当有限,该协会活动经费主要由联合大豆基金会(UnitedSoybeanBoard)提供。基金主要由农民集资,农民把大豆销售额的0.5%上缴给联合大豆基金会。大豆集资计划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豆产业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市场开拓能力。在一些大豆生产州,来自大豆基金会的科研投入比政府投入高出很多。这些投入产生了明显的近期和长远效益。据专业公司评估,联合大豆基金会经费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6.75。
(2)美国农业合作社
美国的农民合作社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信贷合作社以及其他服务合作社等。对大豆产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属于流通领域的销售合作社,其主要功能有两个:
第一,提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目前全美有2000多个农业销售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50%以上。在艾奥瓦州,有超过200个销售农业合作社。合作社通常负责大豆、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的储存、加工和销售;有的合作社还拥有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厂,如位于艾奥瓦州Carroll县的WestCentral农业合作社就拥有大豆榨油厂、大豆生物柴油厂和玉米加工厂,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依托。
第二,提供技术和市场价格信息服务。合作社经常对外发布现货基差和收购价格,
16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务,
保障产品畅销,一些实力较强的合作社还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和信息研究机构,推广新技术和新业务。相当数量的农业合作社利用期货市场为农民拓宽销售渠道,保证多样化的销售服务。
3.2巴西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巴西大面积种植大豆的历史不足50年,但20世纪80年代后大豆生产发展迅速,从1970年到2006年,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了近40倍。巴西大豆具有单品种规模化优势,大豆主要品种只有2个,品种规模化种植十分突出,同时实现了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化耕作,除了生产效率高、产量高外,还保证了大豆品质的单一性(40%左右的蛋白质,21%左右的含油率)。
巴西大豆面积扩大,单产快速提高,且单产提高速度远超过其面积扩张的速度,主要是重视了大豆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他们培育出100多个适应性强的大豆高产新品种,还研究和推广了一整套简单、实用、有效的大豆高产技术。2001年巴西全国大豆平均每公顷产量已达到2722千克,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出口贸易地位突出,巴西大豆及制品的出口贸易额占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近1/3,中国已是巴西大豆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巴西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稀树草原地区仍有6000万公顷待开垦。
巴西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优越的资源优势外,还与巴西的产业发展机制和巴西政府的有利政策密切相关。
巴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运行机制较好,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国家有大豆研究中心,各大豆主产区都设有农技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有服务网点,负责向当地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等方面服务,并与农民自愿组成联合体,协助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农场联合体一般由大型农场主牵头,负责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既节约了成本,又有助于实现同品质大豆规模化生产。在大豆收获后,农民又自愿将大豆交由联合体进行销售,联合体主要通过芝加哥期货市场电脑联网交易,这更有利于开拓市场。联合体还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的形式,共建仓储、干燥、运输等设备,加快了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同时又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收费相对低廉的服务。
巴西政府对大豆产业的发展的支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7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1)重视科研与制定相关标准
巴西大豆主要用于出口,巴西政府非常重视针对亚洲、欧洲等不同市场,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了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巴西在发展大豆的初期,基本上利用美国的品种和生产技术,但同时加快培养本国大豆科研人才。到20世纪后期,巴西大豆生产上利用的品种65%以上是本国大豆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生产技术更适应巴西土壤、气候条件,并使巴西在红黄壤上种植的大豆单产超过美国。
(2)创造良好国际贸易环境
针对新区大豆市场体系不健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巴西政府积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在大豆新区建设铁路,开通亚马逊支流航道等。
(3)注重政策性调整
一是每年公布大豆最低保护价,虽然多年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般高于保护价,巴西政府也只是在1990/91年度干预过市场,但这一做法对鼓励农民种植的信心作用很大;二是制定了有利于大豆出口的税收政策,巴西政府规定,农场生产的大豆用于出口,可免交税率为20%的所得税;三是为大豆生产者提供低息贷款,巴西贷款利率一般较高,巴西中央银行指定有关商业银行向中小农户发放年利率一般不高于8%的低息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为成本支出的10%左右,支持大豆生产。此外,部分州政府如巴拿拉州还设立了预防自然灾害的专项基金,向灾民提供无偿赔款。
另外,巴西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鼓励外国移民来巴西务农,并制定出相应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法律、法令及优惠政策。
3.3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阿根廷的大豆产业起步于1970年代中期,但发展速度很快,如图3-4所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阿根廷已经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单产水平与美国和巴西并驾齐驱,比中国高35%左右。
影响阿根廷大豆产业迅速成长的因素很多,尽管经济改革前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农业,但阿根廷大豆产业得益于其适于大豆作物生长的自然禀赋、国际市场上旺盛的大豆需求、以及政府实施的对大豆作物的支持措施。90年代初阿根廷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政府的市场化政策对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8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松绑减负”和创造有利的外部条
件。
阿根廷大豆历年面积产量图
种植面积
产量
500040003000200010000
1993 /941994 /951995 /961996 /971997 /981998 /991999 /002000 /012001 /022002 /032003 /042004 /052005 /062006/071800150012009006003000
产量(万吨)http://www.usda.gov)
种植面积(万公顷)图3-4阿根廷大豆历年面积产量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阿根廷全国基本上处于温带气候,有全世界最富饶的农地,使得阿根廷的单位肥料使用量远远低于同类生产水平的国家。阿根廷的自然条件极其适合大豆生产,容易获得高产。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阿根廷大豆的单位物质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其次,由于阿根廷大豆主要在温带地区生产,其温带气候条件与美国十分相近,所以可以很快地将美国的技术引进后直接利用,大大降低了其技术引进或科研成本。
(2)国际需求的持续扩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收入水平和需求水平不断上升。在农产品需求上的突出表现是食品需求转向消费更多的畜产品和油脂。大豆一方面作为油料作物,直接提供油脂;另一方面作为蛋白性饲料,被畜牧业大量需求。旺盛的需求刺激了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展。
(3)政府的政策
政府政策历来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政策对农业基本上是起支持作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政策对农业的作用是较为矛盾和复杂的,阿根廷政府政策对农业的作用正是如此。从总体上说,在1990年市场化改革前,阿
19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产
业发展的阻碍力。阿根廷农业在历史上就很少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至今阿根廷的大豆产业(甚至整个农业)几乎没有任何政府补贴。因此,市场化改革以来,阿根廷政府对大豆产业(即整个农业)的支持作用体现为农业松绑减负以及创造不断改善的外部环境。这点是阿根廷农业政策与美国和欧盟农业政策最大的区别之处。
(4)技术因素
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的一个技术原因是大豆被认为能够提供氮素、抑制杂草,所以大豆被选做主要轮作作物。在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前,阿根廷进口农资困难,国内肥料和农药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大豆的固氮和抑制杂草作用对农家有重要的影响,这点对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代后期,阿根廷迅速采用转基因大豆。美国农业部估计,阿根廷在2001年有90%的大豆采用生物品种,一般采用免耕法栽培。生物大豆节省劳动力和时间,每吨大豆大约可以节省40美元,远远大于阿根廷市场上非生物大豆每吨8美元的加价,据估计可平均节约成本20%。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条件下,这种成本节约效用更为重要。19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后,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阿根廷大豆的竞争力和盈利力,成为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农业操作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单产,如免耕法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对大豆作为小麦的轮作作物导致了土地的集约使用。
(5)相对有利的农产品比价关系
经济改革前,虽然阿根廷的总体经济环境和农业政策不利于发展农业,但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大豆具有相对比价优势,特别是豆油出口作为阿根廷换取外汇的主要手段之一,大豆经济成为阿根廷重要的农业内容。这一因素就足以反映为什么在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条件下大豆产业仍得到了相对的发展。
3.4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古称之为“菽”,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开始种植,在世界大豆史上曾谱写过辉煌的篇章。迄今,大豆产业仍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产业。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接近968万公顷,总产量高达1700多万吨,为5000多家油脂加工企业提供大豆原料,豆油年产量在590余万吨以上;在豆油的消费中,食用消费量超过76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约为80万吨,预计进口豆油230万吨。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已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6.4%,成为世界最大的食用植物油消费
20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我
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豆产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大豆产业也相应转变,呈现出明显的“五化”特点:种植居于高位,作物大宗化;区域特征明显,趋向集中化;购销放开多,完全市场化;加工结构转变,规模扩大化;进口愈来愈大,严重依赖化。
(1)种植居于高位,作物大宗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幅度较小,但大豆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见表3-1。不过由于其他大豆主产国大豆产量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我国,所以上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三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超过了我国。我国的大豆总产量在世界大豆生产中居第4位。
表3-1我国1987-2006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
年度
种植面积(万公顷)
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844.5812.0805.7756.0704.1722.1945.4922.2812.7747.1
总产量(万吨)1247.01165.01023.01100.0971.01030.01531.01600.01350.01322.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度
种植面积(万公顷)834.6850.0776.2930.7948.2872.0931.3958.9967.8910.0
总产量(万吨)1473.01515.01425.01541.01541.01651.01539.01740.01700.01550.0
数据来源:2006年之前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年数据来自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2)区域特征明显,趋向集中化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种植大豆,主产区有两片:一片是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另一片是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
(3)加工结构转变,规模扩大化
我国大豆消费主要有四种途径:榨油消费、种用、食用及工业消费。但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大豆消费中用于榨油消费的比重逐步提高,见表3-2。
21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豆粕除用于制作牲畜和家禽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可以用于制造糕点、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等。豆油除直接食用和进行食品加工外,也用在工业和医药行业。
表3-2我国大豆压榨量
年度
压榨量(万吨)
1990/19911991/19921992/19931993/19941994/19951995/1996
390339449761859747
1996/19971997/19981998/19991999/20002000/20012001/2002年度
压榨量(万吨)86910731261149718902031
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年度
压榨量(万吨)21232764335034613670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6/2007年度数据为估计值
外资的进入和大举并购,促使油脂企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涌现一批“巨型企业”。到2003年7月,我国拥有日加工10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已达72家,2000吨的油脂企业28家,3000吨的油脂企业13家,7000吨的油脂企业两家。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而且这几家企业集团已拥有日处理大豆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
(4)分布结构转移,形成“一线一面”的格局
我国大豆加工业地理分布大举转移,其走向特点是由大豆主产区向豆油豆粕主销区转移。近年来新增的大豆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由北向南、再向西南的沿海一线。这一“线状区”建起了占全国80%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是豆粕和豆油的主要消费地,有良好的港口,方便大豆进口。此外,黑龙江省是我国传统的大豆生产和大豆压榨业的主要省份,该省依靠其大豆主产区的优势,全面发展大豆压榨加工,形成了一个“面”。上述“一线一面”就是我国目前大豆压榨加工业的基本地理分布格局。
3.5国际大豆市场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
纵观国际大豆市场,存在着“南美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扭曲局面。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国际大豆市场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22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相
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国际市场大气候覆盖了我国国内的小气候,国内市场机制失灵。我国的贸易商和市场人士不仅关心东北生产形势,而且更多地注意美国中西部、巴西和阿根廷的天气状况。天气形势影响着美国和南美的产量,产量决定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气候的价格,又影响着美洲各出口港的离岸价,从而影响着亚洲各港口的到岸价。我国沿海港口价的重要性已经高于东北产区的大豆价格。
第二,大规模进口大豆队我国大豆产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有收益方和受害方两个方面。2002年以前,贸易商、加工厂商、饲料饲养业均是是收益者。贸易商只须将国际国内价格看清楚,当价差足以弥补各项费用后有利润时,便可进口获利,他们基本不关心我国大豆产业的兴衰。加工厂商受获取利润的驱使,不管国产大豆还是进口大豆,哪个价位低、质量好,就进口哪个地方的大豆。饲料饲养业摆脱了成本高的负担,不再顾虑周转库存量小的问题,在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豆粕。受损失的是大豆产区的农民,虽然大豆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但大豆价格却并没有相应提高,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价格和成本倒挂的现象。
然而,2002年以后,我国大豆产业中,遭受损失的不仅是大豆产区的农民,大豆贸易商、加工商和饲料饲养企业面对进口大豆价格的巨幅波动也损失惨重,很多企业濒临破产。
综上所述,大量的进口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3.6小结
全球大豆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二战以后,在20世纪的60到7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与其健全的农民合作组织是分不开的;南美大豆产业的发展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分不开,但巴西和阿根廷的发展路径又有区别。巴西得益于完善的产业机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展却是由于政府的“松绑”政策给其带来的契机。我国大豆产业虽然也得到了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增加,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23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4.1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是根据一定原则建立起来并能反映一个国家产业安全状况的指标集合。正确确立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是建立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构建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因此首先要确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选取评价指标,确立评价体系内容。大豆产业包含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层次,设计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指标设计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
(2)系统优化原则。一是指标数量的多少及其体系的结构形式以系统优化为原则,即以较少的指标(数量较少,层次较少)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二是评价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同层次指标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兼顾到各方面的指标。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一,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第二,数据要易于获取;第三,整体操作要规范;第四,要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再提出构建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首先,按照大豆产业自身的特点,把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按照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和大豆贸易三个环节进行区分,分别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评价。
其次,选择每一个环节的评价指标。目前一般采用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和德尔斐法等确定。这些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从而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指标,这种方法能够消除指标样本间的相互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
再次,根据“安全”属性,把评价方式区分为“依赖型评价”和“基础性评价”,依赖性评价反映“不安全”因素的传递机制,而基础性评价反映抵御“不安全”因素袭击的能力。根据“安全”的程度,“基础性评价”的主要标准可以是安全强势、安全优势、安全均势、安全弱势和安全劣势;“依赖性评价”的评价标准是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
24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的
矩阵模型,得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结果。
4.2大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内容
4.2.1大豆生产环节安全评价
(1)自给率。自给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产品的总产量减去出口量之差与国内(地区)供应量之比,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地区)的产品自给状况。这个指标也可称为大豆供需比。
用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大豆总供给量(包括当年产量和结转库存),D表示大豆需求量,则该国大豆自给率β可表示为:
β=S/D×100%
(2)大豆价格。对大豆价格的评价可以采用大豆价格的水平或大豆价格的波动。表示价格波动有多种指标,一般选择某一时段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差与平均的比作为衡量价格波动的指标。用公式可表示为:
价格波动系数=(某一期间的最高价-同期的最低价)/同期的平均价×100%4.2.2大豆加工环节安全评价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评价产业安全可以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入手。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是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
波特在对许多国家的产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决定要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被称为内生性变量。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被归为外生性变量。这六个因素之间的彼此互动构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如图4-1所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于是1993年英国学者邓宁(J.Dunning)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批评与补充。他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MBA)作为另一个外生变量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这一理论后来被学术界称为波特-邓宁模型。
25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机遇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图4-1波特的“钻石”模型
政府参考“钻石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考虑大豆加工行业的特殊性,这里选择大豆供给、市场需求结构及规模、产业组织竞争、相关产业发展、外资、突发事件和政府产业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如图4-2所示。
大豆供给外资市场需求结构和规模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政策产业组织竞争大豆加工行业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产业发展图4-2我国大豆加工行业评价模型
4.2.3大豆贸易环节安全评价
大豆贸易环节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大豆的贸易安全评价。贸易安全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在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或具有足够的抗衡和抵抗能力。在我国大豆的贸易方面,主要是大豆进口贸易。而有关进口贸易安全的评价则主要是针对定价权的讨论。
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1/3左右,并且每年大豆进口量已远远超过了国产大豆的数量。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大豆进口企
26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对
于大豆贸易安全的研究,本文将主要集中于对大豆定价权的讨论。
大宗商品定价权,就是由谁来确定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的交易价格。由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定价机制和定价权紧密相关,定价机制内容包括商品贸易中潜在的或普遍认可的定价规则和贸易双方所确定的或参考的基准价格两个方面,所以实质上,国际定价权是定价机制的问题。
4.3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综合以上关于构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评价体系的原则、方法和内容,得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见表4-1。
表4-1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指标
环节评价
依赖性评价
自给率
基础性评价
备注
“钻石”模型国际定价权
4.4小结
构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系统化和实用性三个原则,采用确立三个环节、对环节进行评价、确定安全的属性和程度、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四个步骤的方法。大豆生产环节的评价选取大豆自给率和价格两个方面的指标,大豆加工环节的评价采用“钻石”模型,大豆贸易环节的评价集中对大豆定价权的讨论。
27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5.1大豆产业生产环节安全评价
5.1.1我国大豆自给率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60年代起被美国取代,1974年和1998年分别又被巴西和阿根廷赶超。1995年以来,大豆总产量一直停滞不前。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1961年的23.3%猛降至2006年的7%。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大豆的国内产量和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为了满足国内不断增加的大豆需求,我国持续提高大豆的进口量。如图5-1所示。大豆产量与进口图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产量(万吨)进口(万吨)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猛增,大豆自给率不断下降。从2002/03年度开始,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国内产量,2006年大豆的自给率已经低于40%。如图5-2所示。1.000.800.600.400.20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5-1我国大豆产量和进口
我国大豆自给率图5-2我国大豆自给率28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豆压榨业对国
外大豆的依存度不断加剧,从2000年的55%左右,大幅提高到2006年的190%左右。见表5-1。
表5-1我国大豆压榨业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
年份
大豆进口量(万吨)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1040139411312074202326593100
实际压榨量(万吨)1890203120602123276433503750
进口量与压榨量之比55.02%68.64%54.90%97.69%73.19%79.37%80.52%
国产大豆总产量(万吨)1541.01541.01651.01539.01740.01700.01620.0
进口量与总产量之比67.49%90.46%68.50%134.76%116.26%156.41%191.36%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http://www.usda.gov),2006年数据为估计值
5.1.2我国大豆价格波动
自1996年我国大豆市场完全开放以后,中国大豆进口持续高速增长,大豆价格呈现剧烈的波动性。见图5-3。我国进口大豆的价格主要由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加上一定的升贴水而得出来的,所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我国进口大豆的价格。
1996年至2001年,全球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下挫。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最高的约830.9美分/蒲式耳下跌到418.0美分/蒲式耳,下跌了约50.0%,平均年下跌83美分/蒲式耳,折合251元/吨。而作为中国大豆价格定价中心的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的大豆期货价格从3546万/吨下跌至1882元/吨,下跌了约46.9%,平均年下跌达333元/吨,波动幅度高于美国。
从2002年至2004年4月间,全球大豆市场价格持续攀升。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加速大幅上涨,在2004年4月初创出近20年新高。从2002年至2004年4月间,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约418.0美分/蒲式耳上涨至1005.8美分/蒲式耳,上涨
①
注:所谓我国大豆压榨业对进口大豆依存度的概念是指大豆进口量与大豆压榨业对大豆实际需
求量之比。
29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1.4倍,平均年上涨294美分/蒲式耳,折合894元/吨;代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期货价格从2006元/吨涨至3963元/吨的历史新高,上涨了约98%,平均年上涨979元/吨。这一波动幅度比在1996至2001年间的波动幅度还超出646元/吨。
从2004年4月至12月,全球大豆市场出现暴跌。其跌幅之大,速度之快,创全球大豆市场历史之最。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最高的1005.8美分/蒲式耳下跌至503.2美分/蒲式耳,跌幅达502.6美分/蒲式耳,下跌了约50%,平均年下跌670美分/蒲式耳,折合2039元/;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从3963元/吨下跌至2621元/吨,下跌了约34%,平均年下跌1789元/吨。
数据来源:汇易咨询网站(http://www.chinajci.com)
图5-3我国大豆历年价格
5.2大豆产业加工环节安全评价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包括大豆压榨加工业、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业和大豆蛋白工业三部分。目前全球90%的大豆用来榨油,在我国,传统豆制品、大豆蛋白加工与油脂加工分别占大豆加工总量的5%、4.6%和90.5%。
30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2.1大豆供给和需求
国产大豆具有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两大优势,劣势在于出油率不高和品质不均;进口大豆出油率较高、品质均匀,但主要为转基因大豆。美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9%,中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5%,相差四个百分点。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原料来源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两个途径,用于压榨的国产豆约为700万吨,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业和大豆蛋白工业用豆均为国产豆,约有800万吨。
由于豆油价格高于豆粕的价格,榨油厂加工进口大豆的的利润率明显高于加工国产大豆。而且,国内的大豆收购单位通常从不同的农户处收购大豆,品种混杂,难以保证质量。把进口大豆到岸价同国内大豆批发价作比较,前者仍低20%,而进口大豆含油量较高。因此,许多大豆榨油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新型榨油企业宁可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大豆而不愿意购买国产大豆。在目前国内消费者对转基因问题不太敏感的背景下,使用进口大豆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近几年来我国人均植物油及肉类消费量增幅较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有关方面的预计,未来3-5年,我国大豆需求将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中国仍将会保持全球大豆最大消费国的地位。
大豆压榨是利用大豆的含油特征;大豆食品和大豆蛋白则是利用大豆的含蛋白特征。一方面,从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看,国产油用大豆商品量将逐渐减少,主要由于我国分散种植使高油大豆竞争力弱于进口大豆;另一方面,大豆蛋白因其安全性和环保性,除应用于食品领域外,已在医药、纺织、化工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这一形势直接拉动了市场对高蛋白大豆的需求。5.2.2产业组织竞争
国内大豆加工产业存在着严重失衡的格局。我国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到2006年年末,我国年大豆有效压榨量达到7500万吨左右,压榨企业竞争激烈。与制油产业相比,中国的传统豆制品加工业和新兴豆制品加工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万吨的企业屈指可数,年加工大豆能力过千吨的企业数也十分有限。
(1)大豆压榨行业
2005年1月中国植物油协会发布了《关于我国大豆压榨业有关情况的公告》,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大豆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
31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豆
就只能停产,而停产将导致巨额亏损并失去市场。据测算,若加工能力40万吨的企业停产一个月,每月将损失500万元。这造成许多企业宁愿亏损也要不断进口高价大豆,进一步造成进口的盲目增长。
由于现在的大油厂主要是以外商独资和合资的居多,一些国内企业与国外股东合作,抬高进料成本,将部分利润提前留在国外,在国内形成账面亏损,以国外利润补国内亏损,意在打败竞争对手和抢占市场。
大豆压榨能力过剩,已经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导致大豆压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二是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更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三是大豆压榨企业之间争夺原料,采购分散,缺乏协调对外,统一订货的机制,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另外,仍有一些大豆榨油企业技术还不够先进,设备还比较落后,大豆榨油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2)传统大豆制品行业
目前我国有大、中型大豆食品加工厂1000多家,包括九大类、100多个品牌的产品,如豆奶、豆腐、腐竹、豆豉、腐乳以及不同风味的豆质调料等。
传统大豆制品虽然深受中国百姓欢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但其生产无法摆脱手工作坊的局限,保质期短,使得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始终无法与零星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相抗衡。国产大豆虽然在加工豆腐等传统豆制品上有优势,但由于技术上无突破,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新品种少,包装流通问题没有解决,使得传统制品发展缓慢。
(3)大豆蛋白加工行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仅有吉林前郭、黑龙江三江、湖北云梦等少数厂家生产大豆蛋白。近几年,随着中国植物蛋白应用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肉类制品行业应用量的迅速增加,国内又纷纷投资兴建大豆分离蛋白加工厂,如双汇集团、九三油脂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目前,中国国内大豆蛋白厂已超过40家,设计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年。加上新增的生产线,2005年底生产能力突破30万吨/年的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
中国大豆蛋白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应用领域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远低于国际水平,尽管价格较低,但销量依然无
32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导致成本高,竞争能力偏弱;国内大豆蛋白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强,在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产业大规模扩张;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缺少龙头企业。
从大豆蛋白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模式一:大豆蛋白加工的同时,也从事大豆油脂、磷脂等产品开发生产,部分企业还参与大豆和豆粕的期货交易。代表企业包括大连华农,九三油脂,ADM,杜邦等。
模式二:以科研院所为代表,主要从事大豆蛋白和磷脂类产品的生产开发,同时对外提供加工技术服务和新产品专利转让。代表企业包括中食都庆,营口渤海等。
模式三:一些实力较弱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则主要依靠单一大豆蛋白的生产销售获取利润。包括了中国内地的许多生产大豆蛋白的中小企业。5.2.3外资
在当今的国际谷物市场上,80%的市场份额被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所控制,他们是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
外资之所以大举闯入,是因为看好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些跨国公司有足够的实力,已经基本控制了国际上的大豆贸易,需要稳定的市场。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因此跨国“粮油贸易帝国”在控制了南美市场后,又开始迫不及待地觊觎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市场。
(1)外资特征
国际农产品公司的特征明显:第一,规模大,国际大型农产品公司的资产规模基本都高于百亿美元;第二,地域分布广泛,只要是存在商机、能够进入的国家和地区,都会有国际农产品公司的影子;第三,产业链分布均匀,生产、贸易、运输、加工、农业科技,只要是农业产业涉及到的细分行业,这些公司几乎都有所投入。
国外资本进驻中国压榨行业走的基本是“贸易参与—合资合作—购买股权—独资设厂”路线。在大豆价格变动相对平缓的1997~2002年,中国经营方没有足够的风险经历,经营顺风顺水,外资通常以贸易和合资合作的温和方式介入中国市场。2004年以后,大豆价格波动明显加剧,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必要的风险出口,国内压榨商沦为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外资至此开始大规模收购股权,而产业内的许多人也开始以求助者姿态,匆忙向外资兜售资产。时至今日,外资在中国压榨产业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中国压榨产业的资本构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外资成为绝对主
33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2)外资进入我国目标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有三个目标:一是向中国销售更多的大豆。目前投资我国大豆产业一些跨国粮商,其投资往往以控制原料采购为前提。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2006年国内60多家主要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大部分都有外资持股,而外资持股后他们更倾向于采购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他们靠规模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市场,相比之下,国内农户和企业的力量比较分散,不足以影响大豆的市场价格。
二是消灭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指出,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目前仅ADM、嘉吉、邦基、金光、正大等跨国粮商就控制我国40%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进口量。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
三是让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转化利润的一个链条,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的利润。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意图是:首先控制了大豆产业链中间的加工企业后,跨国公司就拥有了选择大豆进货渠道的权利,也就控制了大豆产业的上游——种植业。由于掌控了原料大豆的加工环节,自然也就间接控制了下游的豆粕、饲料各个环节。
(3)外资收购我国企业情况
ADM:ADM在国内管理着年加工能力在1500万吨的13家工厂,并已在2005年完成对大连华农粮油集团约30%的股权收购,在这家北方最具规模的大豆压榨企业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ADM自己投资建立的大豆压榨工厂也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
嘉吉公司:2005年以来,嘉吉已经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嘉吉粮油(南通),可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压榨工厂,一期总投资1亿余美元。目前,该公司正准备投资和一期规模同等的二期工程。嘉吉占有中国大豆压榨市场10%的份额,并计划将份额提高到15%。嘉吉的行动被看作是外资吹响了全面垄断市场的号角。
邦基:2005年7月,邦基收购山东三维集团旗下一家在日照的油厂,该厂将成为邦基集团在中国买入的第一家大豆压榨厂。2006年又从华农集团购买位于江苏南京的第二个大豆加工厂。
34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也各施拳脚,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跨
国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商机。以世界500强杜邦公司为例,2001年,杜邦收购了湖北云梦县的蛋白厂;2002年5月合资成立杜邦郑州蛋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合资成立杜邦双汇漯河蛋白公司,三家企业共同构成了杜邦在内地蛋白质生产基地的布局。杜邦代表了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模式,即选择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完成合作和并购后,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产和营销网络。ADM公司则在2004年于山海关建立了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基地。金城油脂公司则在江苏建立了一家大豆蛋白纤维工厂。
如果按此趋势发展,今后2~3年内,跨国粮商将完成垄断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战略布局。
5.2.4政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在2004年,一方面,政府要求严格把关贷款审批制度,这使得财务状况本已恶化的大豆加工企业再度限入资金更加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一些主要大中城市被迫采取各种形式的限电措施,使油脂加工企业面临新的开工困境;此外,公路治超的整顿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包括大豆产品在内的所有社会商品运输成本的增加。而在大豆加工行业中,无论是原料的运输,还是产成品的销售,都非常依赖公路运输。所以说,运输成本的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加工业的利润随之反向变化。
而在大豆蛋白加工行业中,国家政策正在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分别提出要求:“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不低于75克”、“安排好豆类作物的发展计划,并制订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
国务院将蛋白质和大豆制品供给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向全民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发展大豆蛋白加工产业的最好机遇。中国政府持续实施“大豆行动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把大豆蛋白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各地政策也大力支持、鼓励、扶持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产品,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极大刺激了国内蛋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
大豆压榨产品有豆油和豆粕,豆粕是重要的饲料来源,所以,饲料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对上游的大豆加工产业带来影响。
(1)饲料业
35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80%的副产品为豆粕,豆粕主要用作饲料,在棉籽粕、花生粕、
菜粕等12种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
饲料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兴基础产业。国家将饲料工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基建、金融、财税和科技等方面予以支持。我国饲料业发展的特点是:速度快,总量不断增加;饲料产品品种多样化,初步形成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饲料转化率不断提高;饲料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2)畜禽养殖业
近二十年,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持续增长,畜禽产品平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自1988年以提高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菜篮子工程”实施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畜禽养殖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对大豆产业来说,畜禽养殖业最重要的是畜禽产品的价格,因为畜禽产品价格的高地直接决定着对饲料的需求,进而影响对大豆的需求。
另外,突发事件一般会改变大豆的供给或需求,通过影响到大豆价格,进而影响大豆压榨加工业的发展。如2004年的大豆风波便是由于禽流感疫情导致的大豆需求减少而引起的。另外,天气也是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5.2.5案例分析——九三油脂
在国内还在开工的90多家油脂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已达64家,控制了全国85%的实际加工总量,而九三油脂公司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家有能力与外资抗衡的国有企业。
九三油脂公司是由黑龙江国有农场筹资兴建的,是国家级大豆农业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之一,位居黑龙江省大型企业前十名,全国油脂行业经济效益排行榜上名列第7,在大豆加工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4。九三油脂公司建厂的目的是为消化农场生产的大豆,每年的大豆收购量有200万吨,占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像九三油脂公司这样一个对东北豆农至关重要的企业,也不得不向生存屈服。由于设在东北地区的5个分厂全线亏损,九三于2004年和2005年又在大连、天津分别建了一个厂,用以反哺黑龙江的企业。这两个厂全部使用进口大豆,两个厂的进口量占到全公司年加工总量的一半以上。
九三油脂公司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力量、设备力量,可是这家黑龙江本土发展起
36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对
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需要包装费用、装车费用、卸车费用、场地租赁、人吃马喂等等这些费用,收一吨豆需要75块钱,但是要进口大豆,那么从船上到车间里面一吨20到25就够了,差出50多块钱。
收购国产大豆,一年的资金只能周转两次,一吨大豆一年需要支付的成本是是70块钱,如果买美国大豆,财务成本一吨就20块钱,又差出50块钱。
把大豆或大豆产品运到大连和天津,平均运费价格是70块钱。这三项合计算下来,九三油脂的产品要进入国内市场,每吨大豆成本要比进口大豆增加170元。2006年上半年,九三油脂集团在黑龙江的企业每加工一吨黑龙江大豆,企业就会亏损200元左右。
5.3大豆产业贸易环节安全评价
5.3.1我国大豆贸易发展概况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豆处于净出口的格局。但90年代以后,进口大豆及制品开始迅速增加,我国在世界大豆贸易中的比重达大大提高。我国大豆及制品进口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4年),进口豆油急剧增加。由于国内豆油需求增加较快,国产大豆难以满足需求,进口不断增加。但大豆和豆粕数量很小。主要原因是国内压榨行业没有发展起来,同时国家的大豆和豆粕进口政策也没有放开。
第二阶段(1994-1998年),豆粕和大豆进口大量增加。为了满足国内对蛋白饲料的需求,我国政府在1995年出台了进口豆粕增值税免征的临时措施,并把大豆进口关税降到3%,并且取消了配额管理。因此从1995年起,在豆油进口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我国豆粕和大豆进口数量开始急剧增加。但由于国内压榨行业没有发展起来,加上没有免除进口大豆的增值税,大豆进口增长速度要低于豆粕进口的增幅。
第三阶段(1999-2001),大豆进口急剧增加,豆粕和豆油迅速减少。为了促进国内压榨行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1999年5月份停止执行进口豆粕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大豆进口开始急剧增加。大豆进口量接近国产大豆总产量。
第四阶段(2001至今),即入世以来,大豆和豆油进口同时增加。随着转基因大豆进口的急剧增加,我国政府出台了转基因管理条例,对转基因大豆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2002年2~6月大豆进口一度中断,造成当年大豆进口下降。但随着大豆转基因管理临时措施的实施,大豆贸易逐步步入正常化轨道,由于国内压榨企业的迅速扩
37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2006年,
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3000万吨,占我国大豆总供给的约2/3。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竞争格局将不会有较大的改变,会有相当长的相持阶段。5.3.2大豆定价权
(1)我国进口大豆的定价方式
在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中,主要有两种定价方式:一是对于成熟的期货品种和发达的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来说,其价格基本上是由最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标准期货合同的价格决定;二是对于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的期货品种和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其价格由市场上的主要买方和卖方每年达成交易。我国进口大豆的定价方式采用第一种方法。进口大豆成本的计算:
进口大豆价格=(CBOT大豆价格+综合基差)×0.367433(单位换算)×汇率×1.03×1.13+120②
(2)现行国际大豆定价机制
全球大豆贸易的定价是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大豆期货价格作为基准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凭借其庞大规模和悠久历史主导着全球大豆定价体系。美国农业部、贸易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基金和农户在大豆定价体系中的作用一环扣一环,形成紧密联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大豆消费量在3000万吨以上,因此需要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供应国大量进口。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却一直不能参与国际定价,而只能在CBOT从事期货交易,被动接受CBOT设定的价格。即使从南美进口大豆,也是以CBOT大豆期价为基准价并加减升贴水后形成的敲定价格来签订合同,即所谓的“点价方式”。
南美方面,尽管也是全球大豆主产区之一,但长期以来该区生产商在国际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国际贸易中的主力是福四通和嘉吉等美国公司,它们控制了现货市场,且从供需两面双向获利,即:低价从南美豆农手中收购现货,高价销售给中国企业等进口商。
现行国际大豆定价机制主要有三个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一是国际大豆贸易主要由
②
1吨=36.7437蒲式耳,关税率为3%,增值税率13%,保险费及中转费等共120元/吨。
38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南美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并且决定价格”
的扭曲局面;二是大豆交易价格以更多反映美国国内行情、而并不能全面反映国际供求关系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价格为基准;三是价格需要合同来保证,但目前进口合同采用美国粮商提供的合同文本,其条款充分保护出口商利益而不利于买方。
(3)定价权缺失的代价
美国已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他们掌握着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为此中国进口商在采购进口大豆问题上仍是受市场所调节,特别是那些大型的依靠进口大豆来维持全年生产的压榨企业,在大豆进口贸易中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中国大豆进口2004年比2003年每吨多支付约120美元,按年进口量2100万吨计算,一年就多付出25.2亿美元。加之中国期货市场品种与套期保值工具的严重不完善更是先天不足,导致中国从2001年开始至2004年,发生了两次“大豆风波”。
第一次大豆风波发生在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初。从2000年开始,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迅速扩张,外资企业开始逐步进入。随着加工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对原料进口需求的增加,很快国内市场出现了供应过剩。而同时,美国、南美大豆丰收,对国际、国内市场形成利空的压力。此外,欧洲陆续爆发了疯牛病、口蹄疾等意外事件。美国基金以瘟疫为题材,在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肆炒作,外盘起伏波动顺势下滑。进口大豆到我国口岸的价格最低跌至175美元/吨左右,国内前期在225美元/吨签约客户,无法避险,损失惨重,濒临破产。
第二次大豆风波发生在2004年。2004年初,日韩、东南亚和我国相继爆发了禽流感,对国内市场需求是一个很大的抑制因素,国内部分港口大豆库存出现积压。由于美盘是全球大豆的定价中心,美国农业部连续公布美国大豆库存减少到历史新低,预示供求紧张,价格上扬。而国内的情况是与美盘背离,库存积压价格疲软。盲目的崇美盘轻国内盘的思想使企业失去了判断力,多数企业在高位定了货。而在国内到货高峰的季节,在南美大豆丰收与美国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为题材的利空影响下,外盘连续下跌,国际大豆价格暴跌50%。中国绝大多数榨油企业,由此被送上绝路。大部分企业被迫放弃履约,纷纷赔付定金和洗船(以一定的费用把货回售给供应商),亏损高达60亿元。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
39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4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
由于产业安全的概念包括产业面临来自外部的威胁和产业保持生存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本论文相应地将评价结果分为“依赖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两种。依赖性评价反映“不安全”因素的传递机制,也就是产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威胁的情况下,向上下游或其他产业传递这种威胁的程度。而基础性评价反映产业抵御“不安全”因素袭击的能力,也就是当产业受到威胁时,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否继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根据“安全”的程度,把“依赖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均分为五个级别。依赖性评价的五个级别是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基础性评价的五个级别是安全强势、安全优势、安全均势、安全弱势和安全劣势。
由于本论文是把大豆产业分为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和大豆贸易三个环节进行评价的,所以首先要分别对三个环节的“依赖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进行讨论。
(1)大豆生产环节
大豆生产环节,大豆自给率已经低于40%,国内大豆需求的60%以上要依赖进口。根据国内学者对自给率的讨论,并结合大豆产业的特点,把0~100%分为五个等级:80%~100%为安全强势,60%~80%为安全优势,40%~60%为安全均势,20%~40%为安全弱势,0~20%安全劣势。所以,根据大豆自给率得出的大豆基础性评价结果是“安全弱势”。大豆自己率的不断下降使得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向下进一步传导到粮油行业、饲料行业和饲养业,对从自给率方面对大豆产业生产环节的依赖性评价是:较高风险。
从价格方面考察大豆生产环节的安全性,价格因素直接关系着我国大豆产区农民的收入安全,而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有明显的价格劣势。当大豆收购价低于成本时,当年内,种植面积越大,亏损越大;在来年中,农户可能会改变耕种作物以减少亏损。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当进口大豆占据我国绝大部分市场时,大豆的价格便不可能现在这样低,到那时,下游的大豆加工业、饲料饲养业甚至国内整个粮油市场和物价水平均会受到重创。所以本论文对从价格方面对大豆产业生产环节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是:依赖性评价为高风险,基础性评价为安全劣势。
(2)大豆加工环节
我国大豆产业加工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粮商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控盘。如
40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即首先控制大豆产业链中间的加工企
业,这样就拥有了选择大豆进货渠道的权利,也就控制了大豆产业的上游——种植业。由于掌控了大豆的加工环节,自然也就间接控制了下游的豆粕、饲料各个环节。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而事实上,到2006年,仅ADM、嘉吉、邦基、金光、正大等跨国粮商就控制我国50%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进口量。目前我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力量较为分散,国内唯一一家能与跨国公司对抗的九三油脂企业也面临外资参股的境况,虽然2007年3月份,在多方力量的呼吁下已经成立了“中国大豆协会”,但其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要等待时间的考验。本论文对我国大豆产业加工环节的安全性评价是:依赖性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劣势。
(3)大豆产业贸易环节
大豆定价权的缺失使得依靠进口大豆生存的大豆加工企业面临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2002年和2004年的两次“大豆风波”充分说明了风险的波及面之广、大豆加工企业遭受的损失之大。国际大豆贸易的定价体制的特点使得我国大豆产业在现在的大豆贸易难以发挥主动作用,买方力量的影响也难以实现。本论文对我国大豆产业贸易环节的安全性评价是:依赖性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弱势。
(4)综合评价结果
对以上三个环节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的结果:依赖性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弱势。如表5-2所示。
表5-2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
环节评价
依赖性评价
自给率价格
加工环节贸易环节总体评价
“钻石”模型国际定价权
较高风险高风险较高风险较高风险
基础性评价安全弱势安全劣势安全劣势安全弱势
风险主要来自价
格因素外资的威胁制度缺失备注
依赖性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弱势。
大豆生产环节的关键因素就是价格。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大豆加工企业受利润驱使宁可进口大豆也不愿使用国内大豆,加上跨国公司掌握了大豆企业的原料采购权,使得国内大豆更加受到排挤。农民收入安全受到威胁,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下
41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大豆加工环节面临着被外资垄断的危险危及到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我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已成为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目前掌控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产地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设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大豆货源,而且粮食贸易体制也由这些大粮商决定。在其操控之下的大豆国际市场稍有变化,都会危及到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
而大豆贸易环节风险则主要来自制度的缺失。在入世协议中,小麦、大米、玉米都有配额限制,而大豆则没有配额保护,惟一可保护大豆的仅为3%的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没有其他任何别的边界限制措施。这意味着我国大豆市场将十分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无疑增大了大豆的市场风险。我国政府对期货市场发展的限制使得国内期货市场缓慢,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沦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的“影子”价格,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大豆贸易中,我国不得不接受现行不合理的大豆贸易定价机制。
5.5小结
我国大豆自给率逐年降低,到2006年已经低于40%,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甚至达到了190%。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大豆价格波动剧烈。我国大豆90%用于压榨,而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经被国际粮商控盘,面临被外资垄断的危险。大豆贸易的定价缺失使得我国大豆企业在两次大豆风波中损失惨重,也造成了国内大豆压榨行业的重新洗牌。对我国大豆产业的综合评价结果是依赖型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弱势。
42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原因探析
6.1需求诱致
国内对大豆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豆油需求的急剧增加;(2)蛋白需求增加;(3)豆粕蛋白饲料需求增加;(4)化工能源发展对大豆的需求增加。
自从8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于豆油的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由于收入效应,城乡居民对于植物油消费需求大量增加。国家统计局农户调查数据表明,1985-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植物油数量由5.76千克增加到9.2千克,增加了59.7%;农村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由2.6千克增加到了6.27千克,增加了141.2%。豆油在我国植物油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到2006年豆油在植物油中的比例已经超过40%。
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增加了对大豆蛋白的实际需求量。全社会体力劳动比重下降、脑力劳动比重上升,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导致蛋白质需求增加。而大豆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在我国居民饮食中所占的位置日益提高。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方式的改变大大增加了对豆粕的需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城乡居民对肉蛋奶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大大促进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豆粕作为饲料主要的蛋白来源,其需求必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而大幅增加。
轻化工及精细化工的发展对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一定的潜在需求量。由于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刺激了国际市场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由于植物油可以生产生物柴油,所以,大豆及制品豆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源属性,我国也已经开始规划发展生物柴油,大豆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质的改变,潜在需求巨大。
引发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对大豆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我国对大豆的消费需求十几年来增长迅速。1990年,国内消费量还未超过1000万吨,为971.3万吨,当年生产1100万吨,除正常消费外,尚有结余,1991年国内消费量仅为875.6万吨。我国国内大豆消费量需求较大规模的增长,是从1993年开始的,到1994年国内大豆消费总量达到1576万吨,但仍未超过当年的产量1600万吨,1993年和1994年我国大豆消费的迅猛增长,拉动了国内生产。但是,从1995年开始,我国大豆的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缺口,这个缺口越拉越大,国内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消费的增长。自1990年以来,虽然全球对大豆消费也是增长趋势,但我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份额上升较快,1991年中国大豆消费量占全球10956万吨的8%,1993年这
43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11.8%。此后,我国大豆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10%
以上,2005年和2006年,这个比例超过了20%。如表6-1所示。
表6-1我国大豆消费增长情况
中国大豆
年份
消费量(万吨)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10151434157614071431154719932305
世界大豆消费量(万吨)1175212121134301302213327152131595715984
中国占世界的份额(%)8.611.811.710.810.710.212.514.4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份
中国大豆消费量(万吨)2700286232943497388545104685
世界大豆消费量(万吨)17149184281923119183203312125722499
中国占世界的份额(%)15.715.517.118.219.121.220.8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http://www.usda.gov)
由需求引发的价格上升与国际间形成差距,国际市场低成本、低价位大豆涌入我国市场。国内对大豆消费的需求并未促使国内生产的发展,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已不允许大规模开垦土地,种植大豆以满足国内需要之外,国内成本高,效益低,而国际市场大豆供应充足是主要原因。
6.2制度缺失
6.2.1生产环节的制度缺失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在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中,最为敏感、重要的是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建国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生产效率低下;投入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非常有限,短缺成为常态;国家尚未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市场的空间和能力亦非常有限。因此,全力动员资源,增加本国粮食产量,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政策取向。所以,我国在进行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口粮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而把大豆作为小作物对待,采用了“不为”或“少为”的态度,在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大豆基础研究和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和技术推广方面投入很少,使得大豆种植业成为典型的“雨养农业”,产量完全受旱灾和洪灾左右。
44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加工环节的制度缺失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缺乏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和手段。大豆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农产品,但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另外,由于目前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进入国外期货市场交易,2004年许多企业因此损失惨重。6.2.3贸易环节的制度缺失
我国宏观经济指导思想和制定经济政策还没有面向国际市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都放在引进外资上项目和发展货物商品的出口上。我国加入WTO组织的谈判基本没有涉及期货领域。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也没有任何措施和政策来提高贸易金融定价权领域的竞争力。我国的经济主管部门还没有完全从市场经济的高度、国际竞争市场的角度,面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来及时制定经济政策。如在2001-2002年、大豆价格在1800-1900/吨时,我国限制大豆进口;到了2003年,大豆价格在4000/吨元时,我国则大量进口——国内企业在高价位买进,仅这一项,大豆贸易损失达300亿人民币。
我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期货市场。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与美国发达的期货市场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我国仅有十几个交易品种,而美国有348个)。目前我国期货市场还处于封闭状态,外国投资者的缺位使得我国期货价格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期货价格产生联动,而只能成为西方国际期货价格的一个“影子”。同时我国国内生产企业通过期货交易套期保值的还不多,市场交易量还很小,也缺乏大型基金的参与。我国期货市场交易、市场开放度、市场参与者有限等都使我国难以成为国际定价中心,从而丧失国际定价权。6.2.4统计与信息系统的缺失
我国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和需求方面的统计很不完善,国家和企业难以真正掌握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较易被大豆进口价格高、企业希望多进口等表象所迷惑,结果容易扩大市场需求规模,导致进口猛增。
美国大豆协会驻华办事处20多年来建立了高效的情报搜集系统,其通过对3000多个农场和饲料加工厂以及1000多个水产养殖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影响需求和掌握市场动态,对我国大豆生产、技术、需求了如指掌,但为了影响国际豆价和误导我国政府和加工企业的决策,美国政府有意不断高估我国需求和进口量。
45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直接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因素
6.3.1我国其他粮食作物
我国用不到世界耕地10%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20%的人。然而,我国在抓主粮品种生产的同时,失去了发展优势农业品种的历史机会,以至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出现粮食过剩的局面。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像大豆这样的油籽和蛋白双重来源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最终形成了中国国内大豆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见图6-1。
在我国的4个主要粮食品种中,大米、小麦、玉米都已建立了保护价制度,并设有专项收购资金,为稳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大豆则实行了完全市场化的政策,退出了政府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种豆农民难以得到风险保护。我国粮食总产变化25000稻谷小麦玉米大豆2000015000100005000019781980198519901995199820002001200220032004图6-1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6.3.2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
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来压榨加工,财务成本与原料成本都比较高。收购国产大豆,需要向国内银行贷款,收购每吨大豆的贷款需要支付利息75元。而进口大豆可以利用国外信用在国外贷款,按照现有的国际标准,每吨进口大豆贷款只需要支付不到20元的利息。收购农民大豆的运输、包装、设备等收储费用,每吨需要75元,而进口大豆只需要28元就够了。
北方压榨业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南方,在黑龙江收购的大豆所生产的豆粕都要运出去,里程远运费高。压榨行业的起跑线在大连——山海关一线,大豆和豆粕运到大连,
46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65元,运到山海关需要70元,运到天津则需要80元。
企业收购国产大豆还面临税收难题。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进项税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在黑龙江收购大豆半径一般是200公里,多少农民只能通过粮食经销商把大豆交到工厂。但税务部门不能把粮商视为“农民”,企业若上门收购面对千家万户成本太高,若收粮商的大豆则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还有偷税嫌疑。而在沿海,进口大豆增值税发票一船一张,非常方便。
我国是全球转基因大豆的最大进口国。由于转基因技术仍在发展过程中,尚不成熟,国际上生物安全方面的评估和防范技术还比较落后,现有知识不足以评估其利益与风险,特别无法预测其可能造成的长期后果。另外,我国不允许在国内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至今没有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实行有效的强制性标识,近千万吨进口转基因大豆在运输、装卸、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逃逸,难以确保进口转基因大豆没有混入大豆种植系统和农贸市场。6.3.3我国与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差距
从生产上讲,中国大豆种植者面临的不只是国外大规模种植大豆的农场主,更是以其国家财力作保证的高强度的农业支持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与中国相比,其大豆生产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单产水平都具有绝对优势。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价格支持政策、直接补贴等方式支持其国内大豆生产。1999~2004年期间,通过市场营销贷款、反周期补贴、直接补贴等形式给大豆生产者的补贴累计为104亿美元。各种政府补贴已成为美国农场主种植大豆的主要收益,这也是美国大豆能以成本价甚至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可以说,高补贴的农业政策加强了美国大豆价格优势。6.3.4行业力量缺乏整合
我国当前进口的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国际市场上都在关注“中国因素”、“中国需求”,我国进口企业本可以充分发挥这一自身优势,加强在国际定价中的话语权。但是,由于行业自律不够,行业力量没有整合,虽然国内企业数量众多,但一般规模较小,在缺乏行业协会协调、指导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以“散兵游勇”的方式和国外巨头进行价格谈判,无法形成合力,从而不能在谈判中获取相应的话语权;甚至还有一些企业相互抬价,人为炒高大宗商品的价格。
47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小结
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如图6-2所示,是在大豆需求的诱致下,又存在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大豆贸易和信息统计制度的不完善的问题。大豆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相比处于比较受忽略的地位,国产大豆又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家政策对大豆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大豆加工企业力量分散,难以应对美国等国家低廉的大豆成本,在大豆进口贸易中缺乏发言权。
我国国情大豆特点经济发展大豆的地位大豆需求增加国内市场消费前景国内大豆供给不足制度缺失外资介入大豆大量进口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图6-2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产生路径
48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策略
7.1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
确定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时应考虑下列要素:(1)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4200多万农民利益和1.4亿亩耕地如何发挥优势;大豆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2)大豆是农业应对WTO挑战的第一战,其成败波及面广,影响极大;(3)要充分发挥我国大豆现有和潜在的优势;(4)应同时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景,尽量兼顾主产区和沿海加工企业的利益;(5)必须要考虑到现在大豆面临的是不公平竞争,努力为大豆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变被扭曲的比较优势;(6)要符合WTO有关协议的基本规则。
根据评价产业安全的三个目标,即生存权、调整权和发展权,确定大豆产业安全的战略目标也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大豆产业的生存目标、调整目标和发展目标。
(1)生存目标
确立我国大豆产业的生存目标,首先要保证我国大豆一定的自给率,如果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中国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从总量控制入手,就可基本保护我国的民族大豆产业。2002年我国提出国家大豆产业振兴计划,曾提出,未来十年内,大豆自给率由当时的50%提高到70%左右,其中榨油用大豆的自给率由当时的33%提高到接近60%。也有学者提出从我国资源状况和需求趋势估算,大豆自给率可确定在60%到65%。
第二,要保证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生存安全。如果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所控,不仅会使上游种植业遭受严重打击,还将让下游养殖业难逃噩运,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畜牧业也将受制于人。届时,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
(2)调整目标
在保证国内大豆种植和加工的生存安全的基础上,还要调整不利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环节和方面,给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豆产业当前的困境是我国大宗农产品在失去保护之后,遭遇国际竞争后拜下阵来的一个缩影,调整目前大豆产业所面临的环境对我国其他产业如玉米和棉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整目标即是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我国“大豆安全”保障体系。大豆是我国推向市场和利用国际市场最早的大宗农产品,不仅商品率很高,而且市场化程度也
49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场
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近年来,面对国外资本的垄断性并购,政府在策略上或许有所缺失,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对民族大豆产业造成损害。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加强宏观调控。
(3)发展目标
大豆产业链长,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支柱产业。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也是工业原料。大豆是非常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资源,也是一种功能全的作物,有很高的研究开发价值。
根据国际竞争力理论,要保证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就要通过发挥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大豆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非转基因特征,而进口大豆多为转基因产品。由于基因存在于大豆蛋白中,而转基因在生物安全方面尚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包括转基因大豆普遍种植的美国,也不使用转基因大豆直接加工食品和大豆蛋白。中国大豆的大豆蛋白在非转基因大豆中含量较高,但其含油率低,从品种上不适合榨油用,更适合做食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提高中国大豆的品质,开拓亚洲的食用大豆市场,是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最后给出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模式,即按照生存目标→调整目标→发展目标的模式来确定。首先,确保大豆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安全得到保障,防止大豆种植面积继续萎缩,使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③之内;通过新成立的中国大豆协会来建立联合采购机制,获得大豆采购权。其次,完善与大豆产业相关的调控之策,给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发挥我国国产大豆的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优势,增加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也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走出去”战略,掌握一定的国际粮源。
7.2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具体建议
7.2.1实现生产环节安全的建议
(1)提高大豆生产组织化程度
要增强我国大豆的竞争力,关键的是组织化生产。首先要成立农民大豆合作社,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统一的大豆购销合同,确保收购,协调企业与农民之
③
自给率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建议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大豆自给率的合理范围应确定
在50%~60%。
50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第二,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一体化。大豆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农民增收的核心带动力量,也是整个大豆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大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大豆精深加工增值,以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互动、互利,使中国的大豆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2)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
自2002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和内蒙古四省区实施了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示范,从而拉开大豆振兴发展计划的大幕。2004年我国大豆产量达到1800万吨,豆农收益也有所提高。但相对于低廉的进口豆,国产豆依然没有竞争实力,目前的国产豆还仅限于东北当地油厂采购。
大豆振兴计划需要进一步增强豆农收益。而国际市场上北美和南美地区大豆产量稳步增加,可以预期,今后国际豆价的上涨幅度将小于国内市场,国产大豆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从而削弱豆农的种植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豆农收益,维护其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弱化国内企业对进口豆的过分依赖。
(3)制定大豆补贴政策
应充分利用WTO赋予成员国的权利,通过增加“绿箱”补贴的种类,对我国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特别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速研究开发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以增加我国大豆的产量及提高我国大豆的质量。另外,我国还可以建立价格支持制度,并注意在补贴结构上由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种植环节,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保证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大豆产量,以缓解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7.2.2实现大豆加工环节安全的建议
(1)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
大豆产业涉及农业、商业、加工业多部门利益,很有必要组建行业性协会,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贸易等环节上形成合力,由行业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推广长期供货合同模式,打破跨国公司对进口的垄断。
(2)扶持国产大豆加工企业
51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收购储备50~200万吨的大豆企业不亚于一
个大型粮库。大豆收购具有季节性强、资金需求量大、有一定市场风险的特点,需要有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贷款业务的政策性银行予以支持。因此,建议把它们视作国家储备粮库对待,由农发行直接给予政策性风险保障,帮助大豆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研发、生产、物流、销售以及收购资金问题,鼓励和完善国产大豆的期货交易,支持豆农、龙头企业、银行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实现豆农“先卖豆、后种地”的愿望,促进市场竞争,增强大豆市场的流动性。
(3)完善外资并购政策
由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外商并购投资项目导向政策和核准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机制,严格大豆压榨项目的审批。同时,限制跨国粮商进入期货市场。7.2.3实现大豆贸易安全的建议
(1)规范大豆进口
根据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和豆油豆粕市场的实际需求,把握大豆进口的合理规模,进口必须要以不危害大豆产业链和农民根本利益为前提。对一些国家利用信息不对称高估我国进口量和需求量的,应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并加以论证,防止其误导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作为最大进口国,我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维护合法权益。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的豆油应全面强制加贴标识,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制定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可追踪性管理办法,对入境后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销售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防止遗漏或逃逸。为维护生物安全,应尽快制定转基因大豆、豆油、豆粕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2)调控大豆进口规模
大豆进口要本着“有度、有序、有透明度、兼顾农民利益”原则,分两步走:第一步,争取把国产大豆的产量提高到能够满足市场新增的大豆需求量,对购买国产大豆为原料内资企业,在申办进口手续时应该优先支持;第二步,通过国内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逐步减少进口数量,最终实现大豆自给,并满足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优质大豆和豆粕的需求。
(3)外向型的市场拓展战略
充分利用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特性,使我国大豆由现阶段的数量劣势转为质量优势。充分发挥加工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鼓励大豆加工产品向外出口,大力发展“绿色大豆”,以适应欧、日、韩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增加
52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有
国际贸易经验的大中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掌握国际粮源,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供应链。
7.3小结
要提出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策略应首先考虑诸多因素,还要明确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即生存目标、调整目标和发展目标。然后确定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目标模式。实现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提高大豆生产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扶持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完善外资并购政策;规范大豆进口、调控大豆进口规模和采取外向型的市场拓展战略等。
53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结论与讨论
8.1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豆是我国开放最早、进口量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接轨最彻底的大宗农产品,其运行战略、经验及成败,对未来的小麦、大米、玉米、粮油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我国大豆产业安全按纵向可以分为大豆生产环节安全、大豆加工环节安全和大豆贸易环节安全。大豆生产环节安全可以通过大豆自己率和价格来评价,大豆加工环节安全主要通过“钻石模型”来衡量,大豆贸易环节安全通过国际定价权的参与情况来评价。
(3)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有明显的价格劣势。当大豆收购价低于成本时,当年内,种植面积越大,亏损越大;在来年中,农户可能会改变耕种作物以减少亏损。近几年,由于豆贱伤农,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部分农民已陆续改种玉米、水稻。大豆生产日益萎缩,大豆自给率持续下降,我国大豆产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4)每年进口大豆已成为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目前掌控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产地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设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大豆货源,而且粮食贸易体制也由这些大粮商决定。在其操控之下的大豆国际市场稍有变化,都会危及到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
(5)美国已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他们掌握着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为此中国进口商在采购进口大豆问题上仍是受市场所调节,特别是那些大型的依靠进口大豆来维持全年生产的压榨企业,在大豆进口贸易中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6)大豆产业安全评价的综合结果是:依赖型评价偏向于较高风险,基础性评价偏向于安全弱势。
(7)我国大豆产业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需求的诱致,另一方面是相关制度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各方的博弈最终造成了我国大豆产业目前面临的境况。
(8)大豆产业安全的战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大豆产业的生存目标、调整目
54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实现我国大豆生产环节的安全要提高我国大豆生产组织化程度,继续
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实现我国大豆加工环节的安全要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扶持国产大豆企业,完善外资并购政策;实现我国大豆贸易环节的安全要规范大豆进口,调控大豆进口规模,实施外向型的市场拓展战略。
8.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由于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本论文在对大豆产业安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只能采取尝试性的方法,其有效性还需得到检验,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2)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论文在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安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时,有些问题没有展开,如政策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影响,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等。希望以后有机会再从这方面做些研究。
55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考文献
丁亚君.如何拯救危机重重的大豆产业.企业研究,2006,(12):37-38丁声俊.我国大豆产业的特点、隐忧和出路.中国粮食经济,2006,(11):13-19丁声俊.振兴我国大豆产业势在必行.中国油脂,2006,31(10):7-13
于升云.对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经济运作实证的分析.大豆通报,2006,(5):35-37于新东.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的理论分析.上海经济研究,1999,(11):33-37
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关于我国大豆压榨业有关情况的公告.中国油脂,2005,30(3):65王凯等.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
王济民,朱希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0,(9):39-44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2003,
(3):96-106
左青,汪传玉.广州地区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国油脂,2006,31(7):75-77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三九集团的三招.农村经济管理,2003,(4):27-2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
农业部赴巴西大豆考察组.巴西大豆产业发展情况与成功经验.世界农业,2003,(8):37-39刘力.从大豆期货看产业兴衰.新财经,2006,(9):112
刘恩岐.国内大豆加工产业在困境中如何寻求新的突破.粮油加工,2006,(11):16-25孙东升,杨秀平,苗水清.中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农业展望,2006,(10):3-7孙瑞华,刘广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得构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38-140孙瑞华.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环境因素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5,(6):16-20朱希刚,奥伯特.中国大豆经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
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何秀荣,李平,张晓涛.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与政府政策.农业技术经济,2004,(1):60-64何维达,何昌.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安全的初步估算.中国工业经济,2002,2,2:25-31何维达,李冬梅.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6,(8):74-76余建斌,乔娟,乔颖丽.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比较.世界农业,2005,(9):20-23
吴巧生,王华,成金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态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12):48-56宋维明,程宝栋.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绿色中国,2005,(11):1-12
张志君.中国全面“入世”与国家电视文化产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21-25张明元,徐霄天.关于发展大豆产业的凋查报告.黑河学刊,2006,1(1):21-24张清.建设东北优质大豆产业带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世界农业,2005,(2):18-19张福军.国内外大豆加工形式对我省大豆产业发展的启示.大豆通报,2005,(5):28-29
56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国内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对策.中国油脂,2004,29(12):11-13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杨公仆,王玉,朱舟,王蔷,李太勇.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财经研究,2006,26(1):22-27苏卉.房地产产业安全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51-52
周应恒,邹林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审视.农业经济问题,
2005,(9):42-46
林丽真.专家提出六大策略拯救我国大豆产业.中国禽业导刊,2006,23(16):19林艳兴.“大豆危机”的另类视角.瞭望新闻周刊,2005,9,25:13姜龙飞.谁来拯救中国大豆.中国牧业通讯:50-53
柯炳生等.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新一轮谈判.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
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农村经济,2004,(6):44-45钟金传,吴文良,夏友富.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4):43-50
夏友富,汤艳丽,向清凯.把握合理规模-我国大豆进口与大豆产业发展研究.国际贸易,2003,
(10):4-9
徐建飞.关于大豆生产经营的一些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5,(8):37-40
徐洁香,邢孝兵.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探析.商业研究,2005,(17):201-203
课题组.昂贵的代价-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贸易,2002,(10):10-14郭清保.论我国当前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7):16-19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5-10高淑华,王建威.大豆产业濒临不安全状态.瞭望新闻周刊,2006,9,25:11-12商思林.世界产业链上赤裸裸的中国大豆.商务周刊,2006,(20):52-56黄烨菁.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安全.世界经济研究,2004,(9):61-66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6,(2):70-76
程广燕,王东阳,胡志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油脂,2006,31
(12):8-10
程国强.关注大豆行业“拉美化”.瞭望新闻周刊,2006,12,26:40-42程国强.我国大豆加工产业的发展之路.中国油脂,2005,30(1):65
雷阳.转基因豆油上餐桌外资并购背景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之惑.中国三农,2006,(10B):4-11A.R.Raneses,L.K.Glaser,J.M.Price,J.A.Duffield,Potentialbiodieselmarketsandtheireconomics
effectsontheagiculturalsectoroftheUnitedStates.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1999,9:151-162
AlessioM.Pacces.Finanicialintermediationinthesecuritiesmarketslawandeconomicsofconductof
businessregulation.InternationalReviewofLawandEconomics,2000,20:479-510
57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Hyberg,NoelD.Uri,ValenciaOliveira.ThequalitycharacteristicsofJapanesssoybeanimports.JapanandtheWorldEconomy,1996,8:81-98
E.A.Dionco-Adetayo,O.F.Olaniyan,B.O.Ogunba.Factorsinfluencingsoybeanutilizationinthe
householdconsumermarket.Technovation,2002,22:129-133
KeithH.Coble,ManuelZuniga,RichardHeifner.Evaluationoftheinteractionofriskmanagementtools
forcottonandsoybean.AgriculturalSystems,2003,75:323-340
MartinFeldstein.SocialsecuritypensionreforminChina.ChinaEconomicReview,1999,10:99-107PhilipGarcia,ScottH.Irwin,RaymondM.Leuthold,LiYang.Thevalueofpublicinformationin
commodityfuturesmarkets.JournalofEconomicsBehavior&Organization,1997,32:559-570S.M.Welch,J.W.Jones,M.W.Brennan,G.Reeder,B.M.Jacobson.PCYield:model-baseddecision
supportforsoybeanproduction.AgriculturalSystems,2002,74:79-98
WilliamL.Holahan,CharlesO.Kroncke.UnderstandingSocialSecurityeconomics.BusinessHorizons,
58
中国大豆产业调查报告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