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和策略
作者:卢梦杰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9期
摘 要: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要解决当前人多地少的生存矛盾,就要依靠科学技术,农业科技人才来解决问题。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前提下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策略
由于有了政策上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使得农村以及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对农学专业毕业生有了更大的需求。 这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立足农村的积极性。从 2009 年秋季学期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业专业学生免学费这一优惠政策的出台, 也让许多农村贫困学生有机会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了他们“学好专业,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国家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良好发展势头,给中等农学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调研统计数据看,2006 年,全国 24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 631.3万人,占人口总数为 0.99%。而且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农业人才所占的比例最低,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却很少,仅为万分之一,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却有万分之三十到四十。其次是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低,第一学历就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比例很少;农技人员为大专学历的,很多都是属于第二次或第三次学历了,并且多数人员通过函授、进修或党校等短期培训获得的。最近几年农技人员更是受到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层几乎没有补充大中专毕业生,年轻技术人员的比例是逐年下降,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呈现老年化的趋势;知识老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培训的机会少,许多人多年未参加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观念陈旧,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拓展,知识老化现象严重。1990 年—2005 年农村从业人员从 33336.4 万人下降到 29975.5万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够、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为生产和服务所要求的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同时也为职校学生奠定一定的学习基础。中职学校的教学就该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职业技能,拥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都已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学校,办学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意愿服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以学生的意愿就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一个专业首要的原因在于该专业的实用性,现实性,学好农艺技术可以为自己的家庭经济创收,所有学校的教学工作都该以此为基础,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目前学校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重文凭、轻技能”传统思想普遍存在,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得到一个文凭好就业,学校也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所以并不重视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习,这样的培养结果就是学生的生存技巧差,不懂专业技术,就更不要说什么创新能力了,人文素质了,竞争了。所以有必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把所学专业的模拟形式引入教学,避免学校教学和实际相互脱节。 (三) 课程设置与就业需要脱节。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需要越来越大,尤其是具有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实用人才,而且这种需求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持续。但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设置,大多都在专业课大纲框架下自行开设。总的来说,目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组成成分很单一,多为 15—17 岁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无论是身体,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文化基础欠缺且世界观的认识也不完善。学生还需要进行很多方面的学习。由此可见,加强对专业课设置,回归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转变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把发展三农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以恢复和提高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吸收就业的相对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农学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和层次将迎来大幅度增长。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教育农学专业劳动者的重任,发展前景,特别是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又必须依靠农业教育。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摈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树立办人民教育的观念,树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新理念,理清办学思路,端正办学方向,立足“服务三农”,创建新颖实效的办学机制,增强自身办学能力。
(二)努力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期后,农学专业就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教学实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力重要手段。设置农学专业课程就更改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状况,按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对各目标课程进行认真编制,编写各学习单元资料,实施教学计划,课程组合上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把某些专业基础课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按照职业目标和生产季节组织专业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生产当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结语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学专业教育也承担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学专业教育都是套用普通教育办学模式,没有根据社会,地区需求来办学,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很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核心作用。而如何在新时期抓住机遇,利用本地区的地理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提高课堂质量,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真正做到“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呢,这将是每一所中职校,每一个中职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顾永成.论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个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 张维新,陈宇晖.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功能与途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