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教学: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
下面我就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大领域方面谈谈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
一、数与代数的教学怎样预习?
数与代数的内容比较多,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特点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找规律,学生比较难看出来,老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书中的主题图上发现规律,结果是大半节课都是老师在诱导学生说出规律,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强牵着,思维仅仅停留在表层上,对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指导不够。
如果有学习找规律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而在新授时只要带领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提炼为书本中的数学,然后再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先布置了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去思考了,然后再经过点拨,学生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空间图形的教学怎样预习?
“空间和图形”内容有: 图形的认识、探索长、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体积计算等,内容特点是: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2、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3、注意素材的趣味性。4、重视空间与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
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怎样画平行线上。
三、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怎样预习?
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数据统计活动初步、不确定现象、统计图(表)。内容特点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是他收集的,更是他感兴趣的,在课堂上他就会表现的很积极!
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怎样预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每册教材上都安排了4个左右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特点是: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课题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重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般来说,实践与综合运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解决问题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而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侧重于第一、二阶段,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融合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让自己的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的预习任务是:1、仔细阅读短文,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3、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老师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再重新进行实验时,如果不预习,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就不能知道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在这节课中老师不能有的放矢,学生一点收获也没有!一节课就这么浪费了!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正确把握教学起点,成为预习后组织课堂教学中更为突出的关键性问题。我认为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先和学生交流预习成
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而我们的预习更应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上进行思考。使得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差异,而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学生差异会更大,有的学生很听话,回家真的认认真真的预习,思考了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回家却不预习,敷衍老师,面对这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更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常规性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呢? (一)默看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就是朗读课文。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一默看”时深刻。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
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怎样培养数学预习习惯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1)小学生数学预习的目的 (2)小学生数学预习的意义
(3)小学生数学预习学好数学的作用
(4)小学生数学预习与整个数学学科相关性的研究 2、教师在预习中起的作用 (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 (2)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 (3)学生预习方法的研究
(4)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 二、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富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据统计,国内外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并不是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成才的,而是靠自学成才。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
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将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2、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3、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三)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