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教学重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一、导入新课
探访名胜,始终是古代文人墨客们最喜闻乐道的一件事。上节课,我们就学习了描写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的文章,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描写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醉翁亭的文章——《醉翁亭记》。
二、预习课文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2.写作背景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3.知识链接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的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醉翁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4.生字积累
滁州(chú)林壑(hè)潺潺(chán)辄醉(zhé)若夫(fú)
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酒洌(liè)野蔌(sù)觥筹(gōng)阴翳(yì)琅琊(láng yá)5.重点实词
林壑尤美:尤其,特别。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太守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当于“于”。寓之酒也:寄托。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晦明变化者:指天气阴晴昏暗。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风霜高洁: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泉香而酒洌:清。
伛偻提携: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觥筹交错:交互错杂。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颓然:倒下的样子。
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①乐:以…为乐。②乐:乐事。6.重点虚词(1)“而”用法: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修饰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和并列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溪深而鱼肥: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之”用法: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指琅琊山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山水之乐:助词,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宴酣之乐: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也”用法
①与“者”字连用,构成“……者……也”的句式,表判断。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②放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如:环滁皆山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③放在感叹句末,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3)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4)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6)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8.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愿望,心愿】(5)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9.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
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临溪而渔:靠近把酒临风:面对(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9.特殊句式(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2)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4)成语积累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10.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
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三、文本探究
1.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路线:滁州——琅琊山——泉水——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景色:朝暮——四季(乐)
经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2.读第一段,这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3.读第二段,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醉翁亭周边早晚和四季的景色。早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第三段写了什么?
明确:这是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俗画。一共描写了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5.第四段主要体现一个什么字?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明确:主要体现一个“乐”字。“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四、主题探究
如何理解文中的“乐”?
明确:全文贯串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五、艺术特色
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意境优美。其优美的意境表现在:
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2.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3.四季变幻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
4.动静对比之美。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再说景与鸟、景与人的对比。
(二)结构精巧。
作者采用链珠式的结构,将多种景物、多个场景用一个中心“乐”串联起来,文章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三)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比如对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描写,可谓是字字珠玑。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联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这两个人的思想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画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