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07-29T11:07:51.85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 作者: 张会会
[导读] 新闻角度就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张会会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 要:新闻角度就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结合相关案例,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关键词:新闻报道 新闻角度 选择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看待和表述的角度不同,其效果各异。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报道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什么是新闻角度?按照《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新闻角度就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角度不同,视点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因此,记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构成事物的每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形式,报道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
既然新闻角度如此重要?那么怎样选择新闻角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选择新闻的切入角度。 一、 从“新”中选择最新闻角度
要想写出好新闻,就必须多观察新闻事实的各个侧面,选择最有新意的角度。实践证明,角度的新意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也是最吸引受众、最具活力的因素。有这样一件事:一家报社编辑部招聘摄影记者,考核时要求应聘者用一张图片新闻表现同一台文艺晚会的精彩瞬间。当时大多数记者把镜头对准了舞台,唯有一位摄影师拍摄了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的一个老汉的特写,这张照片拍得新颖独特传神,令人浮想联翩,老汉的表情正是精彩演出的最好反映。结果,当然是这位独具慧眼、能够在新闻角度的选取上出“新”的摄影师胜出了。再比如下面一则电视新闻报道:
5月19号下午,在我县举行的中国春茶交易会期间,一次空中观光活动的主角,由原来的当地党政领导换成了在基层工作的劳模和群众代19号下午4点过,这8名来自我县农村、环卫、交通、公安等行业的代表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停在郊外的直升飞机,飞上蓝天。
她叫刘先琴,是一名县城的环卫工人。今天能够在空中俯瞰自己每天打扮的城市,对她来说是一次难逢的机会。(环卫工人刘先琴同期声:很难得的机会——)
据介绍,这8名代表都是工作在基层的第一线。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在蓝天上,他们看到自己家乡的变化,内心激动万分。
(优秀教师代方岐同期:能够在自己的家乡乘坐飞机上蓝天,观看家乡近几年的发展,挺有意思,很激动)。
这则新闻特写虽然只有短短1分多钟,但是记者并没有写成一次普通的乘坐飞机空中观光活动,而是匠心独具地捕捉基层劳动代表乘坐直升机观看自己每天都在努力建设和奉献的城市时的激动心情,既将主题提升到劳动者、建设者感受家乡变化的自豪感上来,也细腻地刻画出城市建设者们纯朴、可爱的一面,贴近了受众的心灵,让受众感受到真实可信。 二、从“焦点、热点”中选择新闻角度
新闻报道既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又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新闻内容,表达出重大的、有意义的或有意思的主题,就必须选择一个能聚集受众目光的好角度。要像画家、摄影师那样,尽量选取有特色的、“立体感”强的角度,“平面感”的角度往往不能有效地吸引大家关注的目光。受内在特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热点、疑点、难点、争论的集中点等问题,往往是读者倍加关注的焦点所在。选择的新闻报道角度,若在情绪上、心理上拨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非同一般的社会宣传效果,实现新闻的真正价值。例如:
2005年4月25日《武汉晚报》刊出《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一稿,仅400字,选题为湖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楚才杯”作文比赛中发生的事。此稿被《人民日报》、央视等近百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转载和跟踪报道;新华社《新华视点》推出专题报道,并获得2005年度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篇简短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冲击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选取了一个最佳角度。采写该文可以有多个角度,如可以报道“楚才杯”作文比赛的影响;可以是“楚才杯”比赛中优秀选手的报道;也可以是对其赛事活动过程的报道等。从这些角度入手也都会是一篇较好的稿件,但在诸多的新闻角度中,作者通过比较,却选取了有7成孩子在比赛试卷上,把他们的妈妈塑造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形象的新闻事实的角度来报道,既有鲜明的个例,又有普遍代表性。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母亲又逼孩子培优,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已成为一个困扰众多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抓住这一热点,从一个侧面披露了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引发家庭、学校和政府参与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途径。
三、从“以小见大”中选择新闻角度
选择新闻角度还有一个大小的问题。角度,角度,顾名思义就是一角。因此,在选择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如果贪大求全,角度就选的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马克思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在生活中,有许多看来是极平凡的小事情,却很能说明大问题。
农村上房的中堂位置,几千年来一直是农民供奉祖先灵牌和各种神像的宝地。1994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取下神像挂地图》报道告诉读者,在豫西农村,这块农家最神圣的地方,近年来却挂上了地图。农民李满仓凭着一张地图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拿着地图走南闯北,做木工,搞建筑,办家具商场;农民李世英拿着地图走村串户替公家收购粮食,办起了农副产品收购公司。报道中的这些小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传统转向现代,从自然
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沧桑巨变。广大农民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全世界所注目、惊奇的经济成果,而且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上,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明,从愚昧迷信到信仰科学的心理嬗变。真可谓窥一斑见全豹,一滴水见太阳的以小见大的好角度。
四、从“分析比较”中选取新闻角度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比较,就是现在同过去比,正面同反面比,先进同落后比,正确与错误比,此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此一人物与其他人物相比。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如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原载《苏州日报》2004年3月4日)一文。像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是中国几代农民心中的梦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重镇昆山,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既是当地城市化进程中老百姓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一件大事。作者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一新闻事实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于是,截取具有标志意义的医疗卡发放瞬间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对农民生活的重大积极意义,凸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