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练考】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册+单元测评AB卷(附解析)

2024-04-26 来源:星星旅游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眸(móu) 倩影(qiàn) 独处(chù) 鹢首徐回(yì) ....

B.宁静(níng) 悄悄(qiāo) 曲折(qǔ) 妖童媛女(yuàn) ....

C.脉脉(mò) 霎时(chà) 乍看(zhà) 缕缕清香(lǚ) ....

D.羞涩(sè) 煤屑(xiè) 踱步(duó) 参差斑驳(c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沮丧 迁延顾步 沾裳 迷迷湖湖

B.幽僻 蓊蓊郁郁 荫森 曲曲折折

C.点缀 缕缕清香 袅娜 凝碧波痕

D.渺茫 脉脉流水 敛裾 没精打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树缝里也______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______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④薄薄的青雾______起在荷塘里。

A.泻 漏 荡 浮

B.照 漏 摇 浮

C.泻 洒 荡 升

D.照 洒 摇 升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群姑娘穿上时装,________,翩然若仙,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②我喜欢看________的芭蕾舞,也喜欢看节奏欢快的迪斯科。

③咱们学校刚来的那位男老师真是________,言谈举止有儒家风范。

A.亭亭玉立 风度翩翩 婀娜多姿

B.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风度翩翩

C.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风度翩翩

D.风度翩翩 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B.米芾是北宋著名的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来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了医生的安全,却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希望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朱自清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相同的句子(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8.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为何描写了灌木和柳树?

9.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10.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于永远埋在泥中。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可是,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现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

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得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

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 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从中

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出作者的欣慰与希望。

E.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虽然创作背景不一样,但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

12.“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这里所说的“我的审美观念”指的是什么?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13.本文是以“莲荷”为线索来展开的,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1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四、语言运用

1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 故都的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

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jiá) ....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苦涩 屋檐 萧索 碧绿

B.幽远 悲谛 领略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教材的难易程度是评判教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整体素质。

B.打击和防范暴恐活动,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另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的态势。

C.在组织今年科技周活动的过程中,在展览内容、活动形式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都力求出新出彩,以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力。

D.某人才招聘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 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5.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7.作者为何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8.“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一......

句中,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9.第二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

10.第三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①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

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②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筋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暖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③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 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

④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

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用言语来形容。直到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得打一个寒战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⑤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平,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如此得悠长。

⑥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1936年5月27日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写散文要寓情于景,纯客观的写景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但本文不是借景抒情的文章。

B.文中有些话和《故都的秋》近似,如“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

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但是本文的意境不如《故都的秋》深沉、邈远。

C.《故都的秋》对北平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凝重的爱。而本文运用真实自然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留恋和深彻肺腑的亡国之恨。

D.郁达夫写北平的冬季,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的景象,充分传达出北平冬季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

E.本文与《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写出了一个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中的苦闷心境。

12.“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3.作者说,北平郊外大雪时晴的夜晚,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具体指哪些景物?

14.由“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深沉的,试简要概括。

四、语言运用

15.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特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句式照应,修辞手法相同。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永远紧贴在流浪者的胸膛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囚绿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陆蠡(Lǐ) 涸辙(hé) 揠苗助长(yàn) 淅沥(xī) ....

B.猗郁(yī) 抑郁(yì) 蕈菌(xùn) 婆娑(suō) ....

C.瞥见(piē) 茎叶(jìng) 纤细(xiān) 脉络(luò) ....

D.移徙(xǐ) 葱茏(lóng) 囚系(jì) 嵌着(qià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暇 娇弱 毫不犹疑 大笔如掾

B.烽烟 抑郁 以蠡测海 蔽帚自珍

C.绿洲 脉络 渡越沙漠 疲惫不堪

D.简陋 折迭 犹豫不绝 侯门似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________,但又无可奈何。

②记者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________。”

③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________,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陆蠡以他清澈如水的散文作品,在战前就与丽尼、何其芳、李广田等几位散文家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并驾齐驱。

B.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陆蠡写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祝愿和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

C.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D.英年早逝的陆蠡,给世人留下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散文集。他正直

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采,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构成一幅夏晚的佳作,充满了悠闲与静穆的味儿。

①残夏时节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②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③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④衬得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⑤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上打着一个又一个的水圈儿

⑥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⑥④②①⑤③ B.⑥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①⑤⑥④②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B.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C.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D.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7.第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8.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9.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品质?

10.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11.作者通过“绿囚”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了,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

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圆,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的要求。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达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

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的品质,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赞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B.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大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C.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了。

D.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

E.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于狱中的过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13.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4.我们为什么要“怀念陆蠡”?请简要分析。

15.有人说,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说,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四、语言运用

16.改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之句式一致,本体、喻体搭配合理。(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

我常常趴在檐下听雨。雨声轻灵,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雨声清脆,像山沟里柳荫下激石的溪水般叮咚;雨声舒缓,像黄昏里泉台上栖着的蜻蜓的翅膀。那种特别的感觉一声一声圈占了我的心,滴进我的记忆……

单元测评(一)A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5分)

蓊.蓊郁郁( )点缀.( )踱.

步( ) 袅.娜( ) 霎.时( ) 斑驳..

( ) 渺.茫( ) 琐屑.( ) 颤.

动( ) 幽僻.( ) 弥.望( ) 羞涩.

( ) 猗.郁( ) 蕈.菌( ) 鹢.

首( ) 辞藻.( ) 敛裾.( ) 瞌.

睡( ) 凋.谢( ) 混混沌.沌( ) 潭柘.

寺( 一椽.( ) 房檩.( ) 驯.

鸽( ) )

歧.路( ) 平仄.( ) 橄榄.

( ) 颓.废( ) 潜.意识( ) 萧.

索( ) 落蕊.( ) 细腻.( ) 嘶.

叫( ) 廿.四桥( ) 普陀.山( ) 急不暇.

择( ) 揠.苗助长( ) 镶嵌.

( ) 瞥见( ) 涸辙..( ) 移徙.( ) 婆娑.

( ) 

脉.脉( )动脉.( ) 沾裳.( )乘.

凉( )衣裳.( ) 千乘.

之国( 

独处.

( ) ) 纤.腰( )到处纤 曲.

折( ).( .夫( ) 曲.

调( )

浅薄.

( )薄.荷( ) 浅.笑( )流水浅 夹.

袄( .浅( )夹.

板(

) ) )

假( )度.

德量力( 度.防( 提.

)提醒( . )罪恶累累( ).

 )硕果累累(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hān)____眠 峭(léng léng)______ 羞(sè)______

(yī)______郁 (xùn)______鸽 (xiāo)______索

细(nì)______ (sī)______叫 (yà)______苗助长

(hé zhé)________之鲋 (tuí)______废

移(xǐ)______ 婆(suō)______ (dī)______防

疏(luò)______ (chàn)______动 幽(pì)______

(diàn) (diān) (diǎn)

量 脚

(xī) (xī) (xī)

戏 笑 微

(wǎn) 然 委(wǎn) 敛(jū) 拮(jū) (wǎn)

惜(jū)



(mài) 络(mò) 脉

三、成语(俗语)填空。(5分)

苗助长 ____德量力 ____辙之鲋

罪恶______ 急不____择 一叶知____

不能自____ 直____了当 陆离______

______含情

四、根据所给出的内容写出对应的词语。(8分)

1.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

2.形容柔美的样子。( )

3.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

4.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

(

5.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

6.茂盛的样子。( )

7.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

8.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

9.形容深幽旷远。( )

10.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

11.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

12.最珍贵的宝物。( )

13.指居住、安置下来。( )

14.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 )

15.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

16.烽火台报警之烟。也借指战争。( )

五、文学常识填空。(13分)

1.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是毛泽东称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才华横溢,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郁达夫,现代作家,__________富阳人。1930年参加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于____________。

3.陆蠡,原名圣泉,________天台人。现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______________。他以散文集________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__________。

4.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取材自由,“________”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________。抒情散文,即__________________散文。叙事散文是以事件为框架为线索,着重在叙事,在叙事中表现__________________,如《小橘灯》;以写人为主的如《背影》《藤野先生》等。

六、默写。(7分)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________________。叶子底下是______________,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________________。

2.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____________________,峭楞楞如鬼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将移而藻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畏倾船而敛裾。

4.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__________________,西山的虫唱,______________,潭柘寺的钟声。

5.曹操在《龟虽寿》中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出他的儒家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运用题。(32分)

1.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______。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2.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威尼斯》。为方便识记,请用一段话将这几部作品串联起来。(4分)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4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5.1948年6月,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于8月12日因贫病交加,在北京不幸逝世。朱先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他逝世后,各界人士哀痛不已。据说朱自清在临逝前,曾借李商隐诗句写了一副自挽联,上联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2分)

但得夕阳无限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请你也写一段关于“秋”的文字,注意要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200字左右。(10分)

7.为下面一段话续写。要求:①写出自己的观点;②不超过80字。(4分)

陆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绽放出一丛丛绚烂的生命之花。

单元测评(一)B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僻(pì) 椽子(chuán)瞥见(piě) 弥望(mí) ....

B.脉脉(mò) 落寞(mò) 猗郁(yī) 倩影(qiàn) ....

C.敛裾(jū) 嘶叫(sī) 蕈菌(xùn) 驯鸽(xùn) ....

D.袅娜(nuó) 落蕊(ruǐ) 纤细(xiān) 涸辙(hé)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脉博 精彩 参差斑驳 惹是生非

B.掂记 苍茫 梳梳落落 平平仄仄

C.箫索 嘶叫 一泻千里 以逸待劳

D.瞥见 婆娑 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________,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了,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________,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________,做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标新立异 等量齐观 口若悬河

B.独树一帜 一视同仁 口若悬河

C.标新立异 一视同仁 信口开河

D.独树一帜 等量齐观 信口开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应喝温的或凉的白开水,因为它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B.今年,我省将加大对洛阳、郑州两大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3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等16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

C.即使生活艰辛,但只要还有爱我的父母,还有我疼爱的妹妹,幸福就不会消失,希望就还会存在,我就还会顽强地奋斗着。

D.南京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奥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奥,不扰民”。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歌应该是植种在灵魂深处的一颗种子,它可以在适当的时刻发芽,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生出来了也是个怪胎。

①任何对诗歌不负责的心

②而这种情感必须是真情实感

③都不能生长出健康的诗歌

④这需要时间孕育

⑤更需要心和情感的呵护

⑥这颗心也必须是责任心

A.④⑥⑤②③① B.②⑤①④⑥③

C.④⑤②⑥①③ D.②⑥①⑤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威尼斯(节选)

朱自清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八十七座,有的是。只要不怕拐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里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花团锦簇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邻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它巧妙的结构,加上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球灯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一个是佛拉利堂。佛拉利堂的神坛后面挂着大画家铁沁的《圣处女升天图》,那朱红和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国际艺术展览会每两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参展国家众多,参展作品种类繁极。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前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捷不啰唆,痛快之至。 .....

6.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节奏”,本是音乐方面的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建筑物排列整齐,鳞次栉比,像音乐节奏那样和谐。

B.“酽”,本指液汁浓,味厚,这里借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C.“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D.“简捷不啰唆”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受。

7.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尼斯是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城市,远看似花团锦簇,干净透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城市环境非常优雅。

B.圣马克方场是本文描述的中心,庄严华妙,这里荟萃了威尼斯的文化艺术,置身其中,让你觉得伟丽、森严。

C.圣马克方场中建筑的布局并不对称。圣马克堂左边是“老衙门”,右边是“新衙门”,再往右侧有钟楼偏在一边儿。

D.在威尼斯,唱夜曲有一定的规矩,成一方习俗。人们在欣赏夜曲的同时,又欣赏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运河夜景,因此,听夜曲又是一种享受。

8.下列对本文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的名篇,写作时期不同,《荷塘月色》表达了他在那时的“淡淡的忧愁”,本文则表达了他轻松愉悦的情感,虽然两者的抒情风格不同,但他那种热爱美、表现美的追求始终没有变。

B.作者眼里的“海中的城”——威尼斯,是十分美丽的,它不仅有水乡泽国的自然美,还有历史名城的艺术美和威尼斯人的气质美。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C.文章运用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如将大运河比作“反写的S”和“大街”,将运河中的轮船比作“公共汽车”,将小河道比作“小胡同”。这些比喻把威尼斯这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D.作者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写此文在“记叙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他“费心”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朴素的现代口语和叠词的运用上,前者读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后者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馀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取金坛、常州,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败扩廓于定西,遂定宁夏。四年拜征西将军,引军入重庆。 .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

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①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复有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凡得五万八千七百馀人。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

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明年八月卒,年七十。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②,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注] ①(dú):诽谤,怨言。②致(zhì):紧密、严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军入重庆 引:带领 .

B.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 患:担忧 .

C.可无烦客兵也 客:以……为宾客 .

D.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 坐:因……犯罪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倜傥”是个多义词,可以形容人卓越,不同寻常;也可以形容人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文中的意思指前者。

B.“倭寇”一指明代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的日本海盗,文中意思即此;二是指“倭”与“寇”两个词语,意思是倭寇骚扰(侵犯)。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与今人说的棉布不同,文中的“布衣”,借指平民。

D.“正旦”指传统戏曲角色名,俗称“青衣”,如《窦娥冤》里的窦娥角色;还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文中意思是后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和与太祖同乡,多计谋策略。汤和曾带领十多个勇士归顺郭子兴,后跟随太祖。当时诸将领因某种原因多不肯做太祖的部下。

B.皇帝请求汤和赴沿海彻底消灭倭寇,汤和要求方鸣谦与他一同前往,因为方鸣谦熟悉海上战事,汤和可随时向他咨询抵御倭寇的策略。

C.汤和在沿海设置多个防卫所,挑选多名少壮的人来修筑,当时打扰了当地的百姓。浙江人认为修建防卫所是令他们苦恼的事情。

D.后来汤和因感染疾病而失声,皇帝当日还亲临探视,表示叹惋;皇帝想见汤和,下诏用可以乘坐的车载他入朝觐见,可见君臣关系很好。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5分)

(2)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5分)

1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寄乡友

王僧孺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②默,是日最思君。

[注] ①结:交叠。②悯:哀伤。

(1)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4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晏殊在《浣溪沙》中用“花”和“燕”这两个意象来反映事物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不断更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受上赏”和“受下赏”的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明“国恒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分)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

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

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8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六、(8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概括寓意。 (20字左右)(4分)

大慧禅师门下有一个弟子,参禅多年,仍不能开悟。一天晚上,这个弟子诚恳地向大

师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向大师求助。

大师说:“我很高兴能够帮助你,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做。”

弟子忙问是哪三件事。

大师说:“当你肚子饿时,我不能帮你吃饭,你必须自己吃;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自己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除了你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弟子听罢,心扉豁然开朗,快乐无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寓意是

20.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四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李先生,您好!昨天,您光临贵府,恰好我因事外出,未能一见,非常遗憾。我对您的学识、人品、才华佩服之至,改天我定会登门亲自求教,真诚地期待与您的见面。

(1)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也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____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横线处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1.D [解析] A项,“处”应读chǔ;B项,“曲”应读qū;C项,“霎”应读shà。

2.C [解析] A项,湖湖—糊糊;B项,荫—阴;D项,彩—采。

3.A [解析] ①作者把“月光”比作“流水”,“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②与“一两点路灯光”搭配时用“漏”字更好。③用“荡”字更能体现出采莲女“唱着艳歌”的欢快的心情。④“浮”字和“升”字都能表现“青雾”的动态,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字让人感觉“雾”很高;“浮”字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4.B [解析]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婀娜多姿:形容女性姿态各异,柔软而美好。风度翩翩: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5.D [解析] A项,成分赘余,删去“著称”。 B.结构混乱,“包括……无所不画”应删掉“包括”。C.搭配不当,“保护……安全”应改为“保证……安全”。

6.C [解析] 由“不论……都……”可知,②⑤句是条件复句。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且煞尾字是仄声,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且煞尾是平声,同时,“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所以④在⑥后。

7.D [解析] 例句和D项都运用了通感。A项是拟人和比喻;B项是拟人和博喻;C项是拟人。

8.直接写月光是困难的,作者写“灌木”的“黑影”和 “柳树”的“倩影”,目的是从侧面写月光的轻盈荡漾。

9.“流水”“牛乳”“轻纱”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在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10.本文处处笼着低沉的情绪,如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正是作者因无法摆脱烦乱、哀愁时的感受。

11.CE [解析] C项,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精练、生动,而没有选项所说的“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禅境的理趣”;E项,描写重点、基本表现手法、审美情趣都不一样。

12.[答案]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回答“事物的存在不能太单一,其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也对)为下文莲荷的栽植做铺垫。(或答“引出下文对荷的描写”)

[解析] 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找准它在原文中的位置,联系前后文,分析它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结合本段的“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等语句即可得出答案。开头的作用一般为引起下文,为下文描写的事物做铺垫。

13.[答案] 作者思路:种荷、盼荷、出荷、赏荷、思荷。

[解析]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的脉络,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行文线索和基本结构。题目要求“梳理作者的思路”,其实就是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因为“文章是围绕‘荷花’展开的”,所以,提炼答案要点也要扣住这一“主旨”。显然,文章的第②段写种荷;第③段写盼荷,第④⑤段写出荷,第⑥⑦⑧段写赏荷,第⑨⑩段写思荷。

14.[答案] 本文通过对清塘中的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动态描写,表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欣慰和希望。

[解析] 概括文章的主旨,要结合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如“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表明荷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我为我的‘季荷’祝福”等表明了作者对荷花的态度:十分欣慰和充满希望。

15.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2 故都的秋

1.A [解析] “钞”应该读chāo。

2.A [解析] B项,“谛”应为“啼”;C项,“训”应为“驯”;D项,“摔”应为“蟀”。

3. C [解析]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这里应当用“周而复始”。

4.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打击和防范”应为“防范和打击”或将:“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的态势”放在前面,“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放在后面。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D项,语意重复,“超过”“以上”,删去其一。

5.C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应理清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容衔接。

6.B [解析] 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

7.作者笔下的景物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而且把自己的主观色彩融入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之中。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破坏了主

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因而他认为淡红色的花“最下”。而青、蓝、灰、白等冷色调能显示出故都秋景深沉、淡泊的特征。

8.不说“城市”,而说“皇城”,是为了扣住标题中的“故都”之“都”。不说“一间房屋”,而说“一椽破屋”,用“一椽”既突出其小,又很形象,且在遣词上显得别致;以“破”修饰“屋”,一则紧扣标题中“故都”之“故”,二则渲染萧条、破败的气氛。

9.写出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

10.用反衬的手法。“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11.CE [解析] A项,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文章。B项,本文的意境更加深沉、邈远。 D项,“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的景象”错,应为“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

12.[答案] ①住屋使人温馨安逸;②雪天屋外生活最富情趣;③冬宵适合看书,写信,回忆和闲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段落层次的理解,本题的信息区间为文章的②③④⑤段。概括每段的段意即可得到答案。

13.[答案] 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不少白峰头,几阵西北风。

[解析] 题干是有关第④段的内容,从第④段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14.[答案] 作者对北平的冬季情有独钟,无比眷恋;同时,北平的沉沦境况也在作者心里投下了抹不掉的阴影,从中透露出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考生可先在文中勾画出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短语和句子,再根据文章内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另外,这篇文章和《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有紧密的联系,答题时应注意联系课文内容。

15.示例: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 家园如一柄崭新的伞,一直撑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头上

3 囚绿记

1.B [解析] A项,揠苗助长(yà);C项,茎叶(jīng);D项,囚系(xì)。 ...

2.C [解析] A项,“掾”应为“椽”;B项,“蔽”应为“敝”;D项,“迭”应为“叠”,“绝”应为“决”。

3.B [解析] 三个成语都含有“轻视”之意。“嗤之以鼻”语意重,有时可以表示“讥笑”之意。“不屑一顾”含有“因认为不值得看而不看”的意思,“嗤之以鼻”没有这层意思。“不足挂齿”指不值得提起,可用于自谦。

4.C [解析] 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的缘故”不能同时使用,可删掉“的缘故”。

5.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空间、时间顺序和所给的标点符号

即可得出答案。由远及近可看出③①在一起,⑤接“浓密的芦苇”放在①后,然后根据时间的变化,⑥④②与后文语境相接。

6.D [解析] A项为比喻和排比;B项为拟人;C项为比喻。

7.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8.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9.“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10.“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隐隐觉得自己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着地存有“魔念”,囚禁着绿,作者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绿藤对光明自由的执着追求。

11.作者通过“绿囚”这一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光明自由,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12.AD [解析] A.陆蠡是在13岁考入高中后才“从平桥小镇走向了外面的世界”的;D.巴金的原话是“见得不多”,不是“再无第二个”。

13.①思想进步,坚持斗争。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出版了很多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②为营救同事,挺身而出。在得知同事被巡捕房抓走后,他直接去交涉。

③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面对日寇逼问,他直面回击,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4.①(从身份的角度)他是一个“绝代散文家”,绝妙的文章是一笔宝贵的财富。②(从人格魅力的角度)他的硬气、实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扬。③他的成就和历史地位不匹配,我们对他所知甚少,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宣传和研究他。

15.观点一:优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理由:①散文的内容,多是描写故乡山水,童年回忆。②散文的情感,字里行间涌动着他特有的激情和深挚的眷恋。③散文的主旨: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④散文的风格,奇丽明朗,清新可诵,充满乡土气息。

观点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理由:①富有正义感,充满爱国热情。面对巡捕和日寇,他都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忠诚善良,淳朴厚道。保持着一个地道山乡人的本质,这是他能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③热心肠,讲义气,挺身而出,为营救同事,不惜牺牲生命。④默默耕耘,注重实干,沉默寡言,不趋时媚俗。

观点三:两者兼而有之。理由:将观点一与观点二中的理由综合起来即可。

16.[答案] 雨声轻灵,是黄昏里泉台上栖着的蜻蜓的翅膀;雨声清脆,是山沟里柳荫下激石叮咚的溪水;雨声舒缓,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每个比喻句都改写成“……,是……”或“……,像……”;②本体“雨声”的三个特点要与相对应的喻体一致;③第二个分句中的“溪水般叮咚”应改为“叮咚的溪水”。

单元测评(一)A

一、wěng zhuì duó niǎo shà bān bó miǎo xiè chàn pì mí sè yī xùn yì zǎo jū kē diāo dùn zhè chuán lǐn xùn qí zè gǎn lǎn tuí qián xiāo ruǐ nì sī Niàn tuó xiá yà qiàn piē hé zhé xǐ suō mò mài cháng shɑng chéng shèng chǔ chù xiān qiàn qū qǔ bó bò qiǎn jiān jiá jiā luò lào là zháo zhāo zhuó zhé shé zhē dù duó dī tí lěi léi

二、酣 楞楞 涩 猗 驯 萧 腻 嘶 揠 涸辙 颓 徙 娑 提 落 颤 僻 惦 掂 踮 嬉 嬉 熹 宛 婉 惋 裾 据 居 脉 脉

三、揠 度 涸 累累 暇 秋 已 截 斑驳 脉脉

四、1.蓊蓊郁郁 2.袅娜 3.脉脉 4.斑驳 5.丰姿 6.猗郁 7.潜意识 8.颓废 9.幽远 10.一叶知秋 11.不能自已 12.至宝 13.安顿 14.攀缘 15.固执 16.烽烟

五、1.自华 佩弦 秋实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踪迹 背影 学者 诗人 民主战士

2.浙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苏门答腊

3.浙江 散文 翻译 泉州语文学社 《海星》 《囚绿记》

4.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 神不散 叙事散文 写景状物 人物

六、1.凝碧的波痕 脉脉的流水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 3.船欲动而萍开 恐沾裳而浅笑

4.钓鱼台的柳影 玉泉的夜月 5.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6.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七、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且兼及考查选用句式、连贯知识点。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注意喻体体现出的含义要与宽容之心一致,鲜花不计较马蹄,两者和谐相融,体现出了前面句子的本意。B项非常符合这一特点。

2.[答案] (1)④ 理由示例:“黑葡萄”,圆溜溜,有灵动之感,与“深情地注视”和“半洋半土、半文半野”呼应。

(2)② 理由示例:墨镜下的姑娘的眼睛是黑眼珠,水灵灵,充满了灵气,用“黑钻石”可显其高雅,又与后文的“奇异的光亮”呼应。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四个备选的词语都有“黑”的意思,但“黑夜”给人以恐怖、死寂之感,且缺乏表现力;用“黑墨”形容姑娘的眼睛,则缺乏灵气。“黑钻石”高雅、闪光;“黑葡萄”状其瞪圆,有原生态之感;根据喻体前后的内容和两个喻体的特点,(1)选“黑葡萄”,(2)选“黑钻石”。

3.[答案] 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天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船上他又想起了在《威尼斯》的那段时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富有新意。注意串联词要涵盖朱自清的文章篇目,并且要连贯得体。

4.[答案]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解析] 这是一道句式变换题,把所给的句子改写为排比句,就要考虑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应具备的条件:分句必须是三句或三句以上,且分句之间具有连续性,分句的结构应具有相同性、相似性的特点。对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音乐家”“文学家”“画家”“一般人”可作为分句的主语,然后再把相关的语句进行整合。

5.何须惆怅近黄昏

6.夕阳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它那金色的光线,透过淡淡的窗帘,几缕阳光斜映在我的墙上。我徜徉于夕阳下的金秋中,远离了城市的繁华,看那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远处苍翠的松柏依旧挺拔,那火焰般的红枫在风中舞动,又像红色的波浪,滚滚涌向无尽的天边。近处,满是悬挂在枝头熟透了的柿子,像红彤彤的灯笼,又像调皮孩子的笑容朵朵绽放。夕阳依依,爱抚着万物,脸边多了几抹红晕,那红晕渐渐淡成线挂在天边。我忽然觉得它在释放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逼着你去体验、收获,这种感觉充实而又美好。

好一派诗意的秋!

7.示例:他的身上洋溢着的不仅是一个文学家、翻译家的文采,也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天台人的硬气。他那优美的散文、他那传奇般的人生、他的民族气质……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单元测评(一)B

1.A [解析] A项,“piě”应读“piē”。

2.D [解析] A项,脉博—脉搏;B项,掂记—惦记,梳梳落落—疏疏落落;C项,箫索—萧索。

3.C [解析]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与语境不符。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与句意不合。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口若悬河: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4.A [解析] B项,动宾搭配不当,应为“加大……工作力度”或“加强……工作”。C项,“即使”和“但”关联词不搭配。可将“即使”改为“虽然”。D项,不合逻辑,前后不对应,应去掉“是否”。

5.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确定首句,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这段文字横线前的内容是说诗歌就像种子一样,可以在适当的时刻发芽,根据文意,第一个横线处应该填④;而⑤中“更需要”一词紧承④中的“需要”,所以第二个横线处应该填⑤;②照应⑤中的“情感”并对其进行阐述,⑥针对⑤中的“心”进行阐述,且⑥中的“也”紧承②;①和③紧

接着⑥从反面阐述。据此可确定答案。

6.A [解析] “排列整齐,鳞次栉比”与文中“式样各别,并不对称”“偏在一边儿”相矛盾。

7.D [解析] A项,“花团锦簇”是在钟楼上俯瞰的景色,应为近景,“干净透明”应为远景。说“城市”“干净透明”也不妥。B项,“让你觉得伟丽、森严”的是圣马克堂,而非圣马克方场。C项,原文为“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

8.B [解析] “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原文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9.C [解析] “客”是“外地”“外来的(人)”的意思。

10.B [解析] 从“既而倭寇上海”句意来看,句中的谓语只能是“寇”,所以此处“倭”与“寇”是两个词语,应为“倭寇骚扰(侵犯)”。

11.B [解析] “皇帝请求汤和赴沿海彻底消灭倭寇”不合文意,皇帝只是请求汤和尽力替他行动一次。

12.[答案] (1)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要顾念眼前(近期)的抱怨,担当重大责任的人不要顾虑细枝末节。

(2)汤和所修筑的沿海防卫所,都坚固严密,并且长久不倒塌,浙江人民靠防卫所来自我保护,有很多人歌颂、思念他。

[解析] 注意理解句子中关键实词、虚词的意义,(1)句的“远算者”“顾”“细谨”,(2)句中的“赖”“以”“之”。

[参考译文]

汤和,字鼎臣,是濠州(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人,和太祖是同乡。(汤和)小时候有奇特的志向,游戏玩乐曾模仿(练习)骑马射箭,部署约束一群儿童。等到(他)长大后,身高七尺,卓越而多谋略。郭子兴开始起兵时,汤和带领十多个勇士归顺他,凭借功劳被授官千户。(他)跟随太祖攻打大洪山,攻克滁州,授官管军总管。跟随(太祖)取得和州。当时各位将领多与太祖辈分、年龄或等级差不多,不肯做他的部下。汤和比太祖大三岁,唯独(他)奉守礼节控制自己,言行十分谨慎,太祖很喜欢他。攻取金坛、常州,汤和的防守没有疏漏,使敌人不能觊觎。凭借右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在定西打败扩廓,于是平定宁夏。洪武四年升任征西将军,带领军队进入重庆。

不久倭寇(日本海盗)骚扰上海地区,皇帝担忧这件事,回头对汤和说:“你虽然年纪大了,尽力替我行动一次。”汤和请求与方鸣谦一同(前往)。方鸣谦,是方国珍的侄子,熟悉海上战事,(汤和)常常向他咨询用来抵御倭寇的策略。方鸣谦说:“倭寇从海上来,那么就在海上抵御他们啊。请求丈量陆地(距离海)的远和近,设置防卫所,陆地聚结步兵,水上配备可以作战的舰船,那么倭寇就不能进入了,即使进入也不能靠近海岸。靠近大海的百姓,四个男丁中登记一人让他作为军人,驻守在海防卫所,这样就没有了从外地调来军队的烦恼。”皇帝认为这个对策好。汤和于是就丈量浙江西部、东部的土地,并且沿海设置防卫所五十九个,挑选三万五千个少壮的人来修筑它,全部拿出州县的钱和征收罪犯的赋税钱给役夫。役夫往往有过高的希望,况且百姓不可能一点儿没有被打扰,浙江人认为这是令他们很苦恼的事情。有人对汤和说:“人民有怨言了,怎么办?”汤和说:“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要顾念眼前(近期)的抱怨,担当重大责任的人不要顾虑细枝末节,(如果)再有诽谤的人,

就要触及我的剑锋(就要杀掉他)。”过了一年,防卫所修筑成功。考核驻军等次,制定考评标准,设立奖赏法令。浙江东部的百姓一家有四个男丁以上的,每户派一个男丁驻守在这些防卫所,共获得五万八千七百多人。第二年,福建沿海全部的防卫所工程竣工,汤和回京复命,中都新府第也建成了。皇帝下诏书褒奖(有功之臣),各位大臣没有能比得上汤和的。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汤和)因感染疾病而失声。皇帝当日亲临探视,惋惜感叹了很长时间,把他送回故里。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的病情渐渐严重,不能起来。皇帝思念他,想见汤和,下诏用可以乘坐的车载他入朝觐见。第二年八月(汤和)去世,享年七十岁。

汤和晚年时为人更加恭敬谨慎,进入朝廷听取讨论国家大事,一句话也不敢向外泄露。(他)把得到的赏赐,多分赠给乡里,见到当年做普通百姓时的同乡旧交和年老而经历丰富的人,欣喜欢乐如当年。当时封公、封侯的久经沙场的各将领因结成奸党犯罪,先后被绳之以法,很少有能得到幸免的人,可是汤和能独自享有高寿,凭借功名寿终。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在倭寇侵扰问题上忧患得困苦不堪,汤和所修筑的沿海防卫所,都坚固严密,并且长久不倒塌,浙江人民靠防卫所来自我保护,有很多人歌颂、思念他。

13.(1)①翠枝、绿水、戏鱼、游鸟、云。(2分)②春景美丽且充满生机(生机盎然)。(2分)

(2)①旅途的孤独;②思念友人的愁苦;③对欢聚的渴望。(每点1分,全对得4分)

14.(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5.AC [解析] A项,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目的是说明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人生、艺术的影响。答案区域在第①段。C项,“‘清凉散’之喻……欣赏”表述有误,“清凉散”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答案区域在第⑤段。

16.[答案] 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解析] 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使答案精练),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

17.[答案]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首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前后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其次,在内容上,我们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我们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思考,得出答案。

18.[答案]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解析] 首先,要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的含意。答题时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其次,要根据题干下面所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理解此句的含意。

19.寓意:成功的关键是靠自己,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

20.①“贵府”改为“寒舍”;②“恰好”改为“不巧”;③“学识”或“才华”删掉一个;④“亲自”删掉。(每项1分,必须找对并能准确修改)

21.[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提供材料的半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审原材料。材料的第一句是中心句,阐明了美丽的内涵。之后的阐释句列举了美丽的具体表现,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小草、落叶、残月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平凡、简单、挫折、苦难、寂寞、错误等;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内容,因为材料的最后还有一个省略号。二是审题目中心,把题目补充完整。题目中最为关键的字眼是“也”,审题时要注意分析“也”字的作用。一个“也”字表明所写的内容不是常态,它与“就是”是完全不同的,所填的词语与“美丽”构成的关系不是对等的,而是有转折或相反的关系,绝对不能构成等同关系。如果填上了“坚强”“成长”“智慧”等词语,是有悖题意的。在文体选择上,适合写议论

文、记叙文、散文等。

[范文]

苦难也美丽

一考生

大海如果失去了翻涌的巨浪,就会失去磅礴的气势;沙漠如果失去了狂舞的飞沙,就会失去壮观的风景;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一帆风顺,生命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微笑着,去唱响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苦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只要勇敢面对,苦难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饮一杯香茗,品千年历史,让一串串热泪砸向多艰的人生,苦难的人生。杜甫饱受世俗的羁绊,然而世俗的羁绊却成就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那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成为历史的象征。杜甫的人生,因苦难而凝成一种沉郁的美丽。

历史的回眸里,悲凉的胡笳,牵引着孤独的马车,沿着丝绸古道西行。虎门销烟,让你成为万民景仰的英雄,亦带给你无尽的苦难。嗟道英雄命途艰,可你终究选择了勇敢面对,身在南疆边陲,心念王朝兴衰,凭着血汗为清王朝创造了一个塞上江南。最终,情思与梦想混在了麦香中,遥远的声音已经来临。林则徐的人生,因苦难而成为一种深沉的美丽。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柏杨的人生曲折坎坷,十年阶下囚生活的苦难激起了他胸中的斗志。身陷囹圄,潜心治史,抨击国人之弊病,振聋发聩。因为苦难,柏

杨成为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奔腾的河,波光灿烂似开屏的孔雀,羽翎飞动。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让所有的沧桑与厚重,苦难与缄默扑面而来。溯流而上,看那昔日的英雄在苦难的泥潭之中奋斗,听那曾经的士子冲破苦难的藩篱向着太阳歌唱。历经磨难的人生才会更加缤纷,才会为这世间留下一份美丽……

一条幽径,迂回曲折中总会柳暗花明;

一朵巨浪,潮起潮落时更能惊心动魄;

一个故事,遗憾悲惋里才会催人泪下;

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苦难也美丽啊!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开头由自然界中的事例过渡到人生的苦难,从而表明作者的观点——只要勇敢面对,苦难也是一种美丽。正文部分运用了形象化论证,引用了杜甫、林则徐、柏杨勇敢面对苦难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且意蕴丰富,富有感染力。尤其是结尾排比句的运用,既做到了首尾照应,又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使议论更加深刻。整篇文章不是严格按照议论文的那种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顺序的,而是采用了散文化的笔法,并且做到了形散神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