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与古典的
论废名的诗
高恒文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
京派!诗人的创作是象征主义的艺术努力与追求,并且是有其明确的西方象征主义诗(诗人)的影响和与此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传统再发现的特征。对此, 京派!诗人并不讳言,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共识,已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在 京派!作家中,废名以小说家著名,其实他在30年代中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和他的小说一样,别具一格,却也有着 京派!诗的某些共同的艺术特征,至少在 京派!同人中颇有欣赏。本文试图以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理论的几个 关键词!为中心, 细读!式分析废名的作品,来探索废名的诗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追求。
回顾过去,我在精神生活上,也可以自命曾经沧海,饱经风霜,却总是微不足道。人非草木,写诗的更不妨说是 感情动物!。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是在不能自己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 冷血动物!。规格本来不大,我偏又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
(华,结果当然只能出产一些小玩意儿。
看似自谦,其实自矜这种 总倾向于克制!的艺术追求,正是象征主义的艺术神髓之所在。
而在这一点上,与卞之琳有着惊人相似的恐怕是废名了;废名写得最好的作品,如∀十二月十九夜#、∀街头#、∀理发店#和∀寄之琳#等,就是如此。虽然这一艺术特征体现在具体的艺术技巧上,两人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废名没有像卞之琳那样充分发挥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的技巧,作 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甚至偶尔用出了戏拟(parody)!处理)。
这里,且以∀寄之琳#为例。
1935年5月8日∗,废名在北平给远在江南的卞之琳写了一道题为∀寄之琳#的短诗:
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我想写一首诗,犹如日,犹如月,犹如午阴,
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
西方象征主义作为浪漫主义之后继起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主张就是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而强调诗的 客观化!、 非个人化!。卞之琳翻译的TS艾略特的名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有这样一句名言: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回避感情。
对此,雷纳%韦勒克解释说,艾略特的意思 应该理解为是指诗歌不是经验的直接艺术再现!&;而另一位学者彼得%福克纳也说, 他(按,艾略特)的这种意图就是否定所谓的浪漫主义的假定,那种假定认为诗的主要功能是表现自己!∋。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象征主义诗人,尤其是 京派!诗人。卞之琳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的一段话,道出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
作者简介:高恒文(1962),男,安徽繁昌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09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
在你脑里竟变成现实了。最初你把你底热情、欲望或忧郁加在树身上,它底呻吟和摇
曳变成你底,不久你便是树了。
半个世纪后的1983年,卞之琳为∀冯文炳选集#写序时,在文章临近结尾时引述了这首诗,并且深情地说: 读废名诗作中∀寄之琳#一首,我个人非常感动,自然觉得诗写得极妙。!,卞之琳对废名的诗其实是颇有批评的:
他的分行新诗里也自有些吉光片羽,思路难辨,层次欠明,他的诗,语言上古今甚至中外杂陈,未能化古化欧,多数场合佶曲聱牙,读来不顺,更少作为诗,尽管是自
−由诗,所应有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而在中国传统诗学里,这其实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谓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则进一步区分为 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就具体作品而言,就是陶潜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写法。对于十分称赏陶潜的废名来说,他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我们似乎可以说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翻版。
第三句有些费解。 写一封信去!是因为怀念、思念,而看着 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出神,如上文分析,就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即要 写!的情感流露在 看!的行为之中了,所以说 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 日午!不仅仅是名词,也是数量词,指整整一个中午,真挚的情感因而得到强调。
为什么说 我想写一首诗!?因为毕竟 写一封信去!未成,此其一。看着 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出神也有难以下笔、难以言说之 言不尽意!之意,此其二。难以下笔、难以言说是因为 信!之 言!是 常言!,而这种 常言!是 言不尽意!的,只有 立象以尽意!,所以 我想写一首诗!,正如∀诗大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则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并且,正因为是 情动于中!, 我想写一首诗!这一句还包含了一层意义,用废名论诗时所谓 情生文!与
!。因此, 我想 文生情!的区别来说,是 情生文!
那么,卞之琳对这首诗竟 自然觉得写得极妙!,应当是废名作品中的上品了。至少读者的阅读第一印象应该是层次分明,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寄人之作,意在怀人,表达的是怀念之情,然而这首诗在语言的表层,我们根本看不到带有感情的词汇和语句,而卞之琳说 非常感动!,则显然是因为诗中自有深挚、动人之情感。卞之琳说这首诗 写得极妙!,恐怕就是说的至少其中包括这种艺术特征吧?
第一行 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看似叙事,其实抒情。这里的 写一封信去!显然不是回信,而像题目所表明的这种 寄赠类!作品的写作动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中,与实际的事务无关,主要是表达怀念、思念之情。因为是 怀远!,对远方的友人的怀念、思念,所以不自觉的 望远!,然而坐在书桌前又能望到什么呢?自然有了 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这一句。 乃!字,典型的废名的诗的用语,在∀街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仅仅八行,第一、二、三、四行连用四个 乃!字,这里强调了情感的自然流露。 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看似写实,其实也是抒情。卞之琳动情地说:
他在北河沿甲十号住处内院里似在砖铺地中间有一棵小枣树。..我可以设想他在正屋书桌前一个人沉思,忽然间瞥见
窗外小树的情景。
写一首诗!是动情之言,从 写一封信!到 写一首诗!,是这首诗在诗意表达上的推进,是情感的进一步的表达。
犹如日!、 犹如月!是说 我想写一首诗!如日出月落一样,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 为文造情!; 午阴!由 树叶的疏影!而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则是由 午阴!而联想到的杜甫的诗句。这四个比喻排比而下,每一行的音顿在增加,从中心词的单音节( 日! 月!)到双音节( 午阴!)、到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七个音节,极有节奏感,也暗示了感情从难以言说( 写一封信!)到可以表现( 写一首诗!)之后的自由流露的畅达与奔放的情态。
刚一联想到杜甫的这句诗,诗人便意识到以 无边落木萧萧下!来形容,太夸张了,他的这种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不至于像杜甫那样情满宇宙般的浩大、深沉,所以在破折号下有了 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
就艺术表现的技巧来说,则使我们想起梁宗岱在论述象征主义诗艺时引述的波特莱尔的一段话:
有时候自我消失了,那泛神派诗人所特有的客观性在你里面发展到那么反常的程度,你对于外物的凝视使你忘记了你自己底存在,并且立刻和它们混合起来了。你底眼凝视着一株在风中摇曳的树:转瞬间,那在诗人脑里只是一个极自然的比喻
110现代的与古典的
子!这一句。然而, 没有两片叶子!不就是 一片!叶子么?在汉语里, 一片!这两个字常常与 深情!一词连用。在这里,废名显然是语言的戏拟。他很得意这一句,在∀谈新诗#中,他对自己这首诗只说了一句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却用一段话来特意解释这一句诗:
最后一句 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是因为我用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话,怕人家说我的思想里有许多叶子的意思,其实天下事那里有数目可数呢?我们看着一株树叶的疏影,不会说一个叶子两个叶子也。即是不会数一个影子两个影
∀子。
想!,所以写出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和境界,也就是王国维所谓的 不隔!,废名则说这是因为 李(商隐)诗
%,而这不就是艾略特所强调典故就是感觉的串联!
的 这些外界事实最后形成感官经验!吗?废名还说过:
我还是拿李商隐来说,我看他的哀愁或者比许多诗人都美,嫦娥窃不老之药以奔月本是一个平常用惯了的典故,他则很亲切的用来做一个象征,其诗有云,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这诗句,觉得他是深深的感
&着现实的悲哀,故能表现得美..
这也是所谓的 借典故驰骋!,写出艾略特所谓的 一些物体,一种情景,一串事件!作为 客观关联物!,而废名在这里明确地说是 象征!。只是他所谓的 象征!未必完全就是西方象征主义之象征,勿宁说同于周作人的说法: 所谓/兴0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或可以说是象征!; 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
∋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0!
说得云遮雾罩,似乎故弄玄虚,是他的一贯的风格,言外之意正是得意这一句出人意外。
深挚的情感是以不带感情的语言来表现的,以叙事暗示感情,表现得这样有节制,难怪卞之琳称道 写得极妙!。而且,上文的分析也表明,这首诗其实不是像题目所表明的那种传统的 寄赠类!作品,而是述说要写一首 寄之琳!诗的经过,是说明将要写的一首 寄之琳!的诗的诗。因此,这也就类似卞之琳所谓的 借事抒情!的写法,即借述说要写一首 寄之琳!诗来表达 寄之琳!这种 寄赠类!作品所要表达的怀念之情。这种写法,也就实现了上文所说艾略特的那句名言: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回避感情。!进一步地说,这种 借事抒情!的写法,也是艾略特的著名的 客观关联物!(或译 客观对应物!)理论的意旨:
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唯一办法是找到 客观关联物!,就是说一些物体,一种情景,一串事件,足以成为代表这一特殊情感的公式,只要这些外界事实最后形成感官经验,那么一旦提出就立刻能唤起这一
#特殊情感。
二
∀寄之琳#表达怀念之情,已如上文分析,但问题恐怕未必这样简单。下面我们再回到这首诗的文本分析上来。
第一行中的 江南诗人!,当然是指卞之琳,但 江南!二字却颇有 歧义!。就上文的分析而言,显然是指卞之琳在 江南!,与题目的 寄!字紧扣,怀远之意尽在其中。这首诗写于1937年的5月,此时废名想到卞之琳流连山水的 江南!,自然就会对此时的 江南!有所想象。类似的一个例证是,在写这首诗不久,废名在给卞之琳的一封信中提起北平发生的 一场文学小论争!时,以 不足扰山中瀑布的清听
(,固然可以看作书信常例的套也!这样一句结束
废名从来就没有这样明确表述过他的诗学理论,更不要说∀谈新诗#中那种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玄虚的话语方式了,但意思还是不难明白的。他对李商隐创作特征及∀锦瑟#的分析,其要旨和艾略特的 客观关联物!理论其实是相通的。∀锦瑟#中间四句表现的 惘然!之 此情!,不就是如艾略特所谓的以 一些物体,一种情景,一串事件!来表现的吗?只不过这 一些物体,一种情景,一串事件!是以典故来写的,即废名所谓 李商隐的诗,都是借典故驰骋他的幻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想! 借典故驰骋!的是 幻
语,但也未必不可以视为废名同时也有对卞之琳在山中情景的一念之想象。因此,他所津津乐道的 六朝文章!中的丘迟的名句就应该是 江南!一词的出处了丘迟∀与陈伯之书#云: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暮春三月!,正是写作这首诗的5月。这样看来, 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怀念中也有嗔怪:因为卞之琳在 江南!流连山水,乐在其中,连一封信也
111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不给 我!写。也就是说,这一行中也包含有一种落寞的情怀,由想象 江南!的 暮春三月!的美好春光,想象卞之琳此时流连 江南!名号景色而来。
这种情怀在第二行中被强调了。 一株树叶的疏影!也是有出处的,是 今典!:鲁迅名作∀秋夜#的开头
我的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也是写一种寂寞的情怀: 我的后院!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仅有的两株树还都是 枣树!。这是 诗!的写法。废名对鲁迅∀秋夜#的开头,是十分欣赏的。在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他借人物之口说: 他(按,鲁迅)家后院里确是有两株枣树!; 他写∀秋
上文所引卞之琳关于废名这首)夜#时是很寂寞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依依惜别之情。 西辞!而不是更为常用的 东去!,和 黄鹤楼!三字连用,意在暗示孟浩然的此行,犹如传说中的古人费文
在此
驾鹤登仙西去一样的美好。 三月!也是出典丘迟的名句,意思是说 扬州!已是天堂,何况在此 烟花三月!。 下扬州!在唐代是熟语,出典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按,或作∀殷芸小说#):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0,欲兼三者。! 上扬州!后衍化为 下扬州!。隋炀帝杨广∀泛龙舟#云: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海江北海西头。!因此,这首诗中同时也包含着对扬州的向往(李白此前在扬州几年,留下不少作品)、对孟浩然此行的艳羡。
上文的分析,意在说明这首诗尤其是第一、第二行的内涵看似简单其实丰富的艺术复杂性。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之一,也是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艾略特说:
诗歌中语词的倾向在于表示尽量丰富的含义,表示尽量丰富的事物,使得一个语词的含义确切而又全面而且真正把根本不同和相去甚远的含义融为一体,使之和这
!)个语词形成融合的格调。
诗的一段话中 他在北河沿甲十号住处内院里似在砖铺地中间有一棵小枣树!一句表明, 一株树叶的疏影!中的 树!,正好是 枣树!。废名写成 一株!,看似写实,其实未必不是连 两株树!也没有的意思。只有 一株!,还是 疏影!,也就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盎然春光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卞之琳显然是意识到诗中这一层含义,因为他的 我可以设想他在正屋书桌前一个人沉思,忽然间瞥见窗外小树的情景!这句话中的 一个人沉思!的废名形象,有些落寞、孤单;他说这首诗 写得极妙!,可能也是指诗中包含着的不是单一的情感,并且表达得如此含蓄。
废名十分称赏 晚唐诗!,特别是极力推崇 温(庭筠)李(商隐)!。他曾经这样评论李商隐的诗:
作者似乎并无意要千百年后我辈读者懂得,但我们却仿佛懂得,其情思殊佳,感觉亦美,一面写其惘然之情,一面又看得出
)诗人贞操似的。
这段话完全可以用来说明上文所分析的∀寄之琳#的艺术特征。
卞之琳对废名有其独到看法。他说:他(按,废名)应算诗人,虽然以散文化小说见长。他前期短篇小说和∀桥#的一些篇章真象他自己所说,学唐人写绝句。随便举例说,他在∀桃园#这个短篇小说里有一句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这就象受过中国古典诗影响的西方现代诗的一行,废名却从未置理人家那一套,纯粹
∀)继承中国传统诗的笔法。
懂得!与否,不仅是因为表现的深刻,也因为表现的复杂。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说作品包含了复杂而非单一的思想情感,诗人在其作品中处理了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他在∀论新诗#中对李商隐的∀锦瑟#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 温李!尤其是李商隐作品的这种艺术特征未必仅仅是 晚唐诗!的独特性,就∀寄之琳#而言,我们更容易联想到李白的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小说如此,诗何尝又不是如此。所谓 纯粹继承中国传统诗的笔法!,这个判断显然是有来历的,姑且不论;所谓 受过中国古典诗影响的西方现代诗!,则是指影响和帮助艾略特很大的庞德和其他英美 意象派!诗人的作品,他们翻译过中国古典诗词并受到一
#。而 这就象受过中国古典诗影响的西)定的影响
方现代诗的一行!,则提示我们废名的诗与 西方现代诗!有着至少可作 平行比较!的艺术关系。
112现代的与古典的
西方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的深刻性也是其复杂性的表现,并且这是诗人的自觉追求。仍以其代表人物艾略特为例,他说:
当诗人心灵完全做好工作的准备时,它就不断地混合完全相异的经验;普通人或者谈的经验是混乱的,错杂的,片断的。普通人恋爱,或者阅读斯宾诺莎,这两种经验相互之间毫无关系,它们与打字的噪音或烹调的气味之间也毫无关系;而在诗人
∃)的心灵中,这些经验总是形成新的整体。
∃载∀学文#第1期∀创刊号#,1935年5月。&!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第228页、第309页;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第43页;付礼军译,昆仑出版社,1989年。
()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雕虫纪历#序言页之第1页、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卞之琳∀1冯文炳选集2序#,载∀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
+这首诗在废名的 谈新诗!这个 讲义!中第一次公开出现,参见∀谈新诗#第16章 ∀妆台#及其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次公开出现在卞之琳∀1冯文炳选集2序#。第三次公开出现在∀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梁宗岱∀象征主义#,见梁宗岱∀诗与真#,第
95页,商务印书馆,1935年。
! 情生文!、 文生情!是废名经常使用的一对来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术语,参见∀谈新诗#第4章 以往的诗文学与新诗!,版本同上。
∀废名∀谈新诗#第16章 ∀妆台#及其他!,第
217218页,版本同上。
# 客观关联物!这一术语及这一段话,中文有多种译本,此处采用王佐良的翻译,见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第245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
∃% 废名∀谈新诗#,第35页,第39页,版本)同上。
&废名∀新诗答问#,载∀人间世#第15期,1934年11月5日。
∋周作人∀1扬鞭集2序#,载∀语丝#第82期,1926年6月。
(卞之琳∀追忆邵洵美和一场文学小论争#,载
∀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第八章 上回的事)
情没有讲完!,载∀文学杂志#第2卷第8期,1948年2月。
#参见∀意象派诗选#,彼德%琼斯编,裘小龙译,漓)
江出版社,1986年;另,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第47页,版本同上。)&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6卷,第)
315页;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艾略特的这一观点不是直接立论的,而是在其著名的∀玄学派诗人#一文中,通过评论英国17世纪诗人多恩作品的艺术特征来表达的,正如废名通过解说 温李!作品来表达他的诗学理论一样。对于艾略特的这一观点,一位西方学者在引述艾略特上面这段话之后,紧接着有这样明确的解说:
这段话又一次表明了,现代主义作家渴望包容性,渴望那种能使经验的全部复杂性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文学
%)形式。
也就是说,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这些 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单一的思想与情感。正因为如此,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作品的 歧义!、 悖论!、 含混!、 反讽!等思想情感同时也是艺术技巧的特征,将作品视为充满 张力!的 有机体!,正如雷纳%韦勒克在其∀近代文学批评史#中对 新批评!主将布鲁克斯理论的解说:
确切地说,布鲁克斯是把艺术作品设想为 各种态度、评价和解释的一种较量!。统一性原则似乎是 起均衡及和谐作用的各种内涵、态度和意义!。最终的和谐是达到了,但是布鲁克斯所有的工作术语, 歧义!、 悖论!、 态度综合!、 反讽!,意味着一部艺术作品内部和读者经验之中的张力、冲突、对立、对比。 艺术作品,!他称, 是通过时间布局发展而来的表现和解、均
&)衡及和谐的一个模式!。
正如 京派!诗人受到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启发而对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传统 再发现!一样,我们由西方象征主义诗学来看废名的诗,对其艺术特征自然也就有新的或者说更为深入的理解。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