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物经济、数字经济、 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纳入统计指标体系,科学设计传统优势产业统计归类,完善产业振兴 统计指标体系。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讲求实效、便 于操作和考核的原则,细化重点产业以及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年 度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考评细则,建立日常考评与定期考核相结 合工作机制,考核评价结果提供组织部门,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 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使考核结果成为抓落实的刚性约束。 一、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打造数字经济新“蓝海”
充分发挥我省数据、科技、人才、平台、场景等优势,推动前沿 技术突破和融合应用,以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主引擎,以培育壮 大数字产品制造业为主动力,以全方位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为主 阵地,加快构建首尾相连、内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龙江数字经济 产业集群,打造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新龙头。到2025年,全省数字 经济核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2026年进入更快车道。突 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高校院所、科研 机构、企业等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体系。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 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
院等国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领军团队参与我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强 前沿基础研究。依托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载体,搭建人工智 能、新型传感器等创新平台,超前部署人工智能、数字李生、元宇宙、 区块链等重大项目,开展应用技术攻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数字 产业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做大做优存量,推动 中电科49所、新光光电、博实机器人等重点骨干企业提升能级,做强 做实增量,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引进省外数字产业化行业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生成新的数字产品制造业,构建9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 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建成数字产业化北上制造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做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创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 枢纽节点,优化人工智能算力基础供给, 积极引进云计算龙头企业带 动培育云平台产业发展,加快“企业上云”进程。巩固提升安天科技、
哈工大软件等重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特色软件研发和产业 化,加快发展数字创意、体积视频等新兴业态,大力培育壮大一批 “专精特新”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打造10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 业链,建设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安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成 果转化基地。
全方位提升优势产业数字化赋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龙江特色数字经济产 业发展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创新覆盖全产业 链、全生产线、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化管控模式,加快建设500个智能 工厂和数字车间,打造哈电集团、中国一重、大庆石化公司、七。三
研究所等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建设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 平台体系,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促进 中小企业上云赋智。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数字化改造,发展个性定 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打造北大荒国家农业产业数字化先导区,推 广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集成应用和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数字技 术+农业生产” “云数统管+农业管理” “电子商务+农业营销” “互 联网+农业服务”等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推广智能物 流装备和车载智能终端应用,加快建设无车承运人、多式联运等物流 平台。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深化对俄金融合作,加快数字金融服务向 边境地区、农村地区延伸,提升数字金融普惠水平,建设哈尔滨新区 特色金融中心。全面激发数字消费活力,加快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平 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慧共享新型数字生活,建 成东北亚跨境数字化合作中心。
二、加快引进培育促增长,打造创意设计产业新高地
充分运用绿色、低碳、协同、系统、生态等设计理念和手段,落 实全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以“产业设计化”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设计产业化”完善设计产业生态链,提升产 业链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打造东北创意设计新高地。推动区域协同 发展。创建哈尔滨“设计之都”,打造哈大齐、哈牡佳两条区域创意 设计产业廊道,融合实体经济,优化创新生态,构建重点突破、梯次 成长、有序衔接的创意设计发展格局。精准推动重点门类创意设计创
业发展。利用创意设计赋能特色产业、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强产 业柔性生产和需求适配能力。打造中俄・哈尔滨创意设计周、深哈国 际设计双年展、工业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构建开放型创业生态。完 善创意设计产业链。推动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品牌、互联网等领 域融合,建设多领域、全方位的新型设计体系。到2025年,全省打造 形成4大重点产业链,创意设计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力争达到100 亿元,2026年实现更优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把产业振兴、再创新辉煌作为奋斗目标。凝聚全省共识,集 聚智慧力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向产业振兴集中发力。强力促 进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迸发新活力,增强活跃度,强力推动战
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形成爆发力, 提升竞争力,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坚持把规划引领、市场导向作为根本遵循。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 用,组织实施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规划和 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新型要素供给,毫不动 摇支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健康发展,使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 “无形的手”握紧合力,为各类企业打造竞相发展舞台。
坚持把“无中生有” “有中生新”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技术创新 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新机遇,着眼前沿产业、未来产业,敢闯敢试 敢于谋划,向新经济业态要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推动传 统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能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动 力源。
坚持把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作为增量来源。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 链瓶颈制约,创造一流环境,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转化落地, 精心、精准、精细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产业发 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把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完善落实重点工作 “四个体系”建设,学习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思路、服务举措和服务
细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大幅提高效率,打造龙江服务“快节奏”。
四、保障措施
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将推动行动计划实施融入到 “四个体系”建设中,坚持以思想上的“破冰”,推进发展上的“突 破”,用龙江人的血性,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强化省委、省政府对行动计划的 领导和组织推动,成立省级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领导、 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落实。 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盟主制,构建“链长+盟主”协同推进的 工作机制,由省领导领衔担任链长、由领军企业家或领衔科学家担任 盟主,省市县部门分级包联重点企业和项目,围绕产业链补短板强弱 项,推动资源、要素、政策向产业链关键节点聚焦。各市(地)政府 (行署)、省直有关部门对照成立工作专班,把行动计划作为推动产 业振兴的导则,把产业振兴工作作为检验履职担当的标尺,主要负责 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从全局高度谋划推动工作落实,分管负责 同志履行抓落实直接责任,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和责任 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
(二)建立健全计划落实体系。以1个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为牵动, 扎实推进数字、生物、冰雪、创意设计4个规划落实,培育壮大5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6个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7个现代服 务业,省直有关部门要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国家新型城镇 化规划和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任务,围绕确定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22个专项行动 方案和“M”个配套计划,每个专项行动和配套计划要有一个配套方案、 一个专班、一个省领导包联、一个牵头部门、一个目标、一个考核体 系,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1+22+M”方案体系。各市(地)要结合自 身实际,找准切入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时 效性和延展性,制定出台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衔 接、层级衔接、功能互补、边界清晰的规划体系。
(三)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抢抓中央给予支持的重大发展机 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可操作的 实施细则,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确保企业可享受相关政策。行动计 划作为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行动计 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将政策向企业和潜在投资者广泛宣传, 汇集成册,实现“扫码即看”,确保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 向全社会展现省委、省政府振兴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为产业发展营造
良好氛围。落实各项纾困惠企政策,做实做细包联服务企业工作,坚 持“六必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实行重点工 作任务台账管理机制,将产业振兴任务逐条分解,明确具体措施、责 任单位及完成时限,提升重点工作落实的全面性、时效性、精准性。 建立工作调度机制,省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开展一次 督导调度,及时掌握情况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业务指导,通 报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交流推广经验做法,推动各项工作任 务走深走实。建立专项评估机制,根据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通过实地调研、专家研讨、聘请第三方机构等方 式,开展工作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目标任务进行对标对表,对潜 在风险给予预警提示。
(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冰雪经 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统计指标体系,科学设计传统优 势产业统计归类,完善产业振兴统计指标体系。遵循实事求是、科学 合理、重点突出、讲求实效、便于操作和考核的原则,细化重点产业 以及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年度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考评细贝I」, 建立日常考评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工作机制,考核评价结果提供组织部
门,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使考核结果 成为抓落实的刚性约束。
(六)建立健全督导问责体系。创新督查方式,采取定期督查、 专项督查、“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等形式,重点督查各地各部门推进 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情况,按季度开展序时分析, “晾晒”工作成绩。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加快整 改落实,对于经督导仍整改不到位的市县和部门及时约谈。坚持有责 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执 行强大推动力。
五、加强能源产品保障供给,推动产业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发展
打好稳油增气攻坚战。实施勘探攻坚工程,加大常规油气勘探开 发力度,实施“金边”工程,推动水驱控递减和长垣外围油气资源开 发利用,建设百年油田、百年油城,确保大庆原油产量稳定在3000万 吨。发展深层气,挖潜中浅层气,稳定伴生气,协调推动新增探明天 然气产能规模扩大。打好页岩油新会战,打造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 家级示范区,加快页岩油开发产业化商业化步伐,建设国家重要的油 气生产基地。全力抓好“煤头电尾”。充分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强 “四煤城”开采区深部及外围区域资源勘查,“十四五”末形成新增 煤炭产能3650万吨/年的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依兰三矿、鸟山煤 矿等19处30万吨/年以上规模煤矿在建项目建设和达产达效,推进已 核准的福平、朝阳、鹿山六井等156处规划升级改造煤矿审批和开工 建设,力争煤炭产能迈上8000万吨台阶。支持东部大型矿区发展低热
值煤发电项目建设,提升煤电保障能力。推动传统煤电转型升级,加 快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 促进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产业。以哈大齐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和以佳木斯市为中心东 部四煤城地区现代化新能源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中车集团年产300 台(套)风电装备、隆基股份年产1GW光伏组件等项目建设,建设省 东部新能源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利用盐碱地、采煤沉陷区、废弃工矿 用地等开发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因地制宜在农(牧)区、边境 地区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 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佳木斯一体化小 型核能供热堆前期工作,开展核能清洁取暖利用示范。有序推进实施 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尚志、依兰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 设,布局一批配置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开展制氢、储 电、储热多能互补的综合项目试点,打造哈大齐新型储能示范基地。 到2025年,全省能源产业力争营业收入达到2800亿元、新增煤电装 机容量210万千瓦时,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100万千瓦以上,建 设全国重要的对俄能源合作基地和运输通道,2026年能源保障能力进 一步提升。
资料整理来源: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