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系统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绿色崛起,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显然优化,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完替,突破一批绿色低碳核心关键技术,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然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4%,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环境空气质量率先实现全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全部达到II类标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更加巩固,XX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绿色能源
1.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全面推动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打造明阳沿淮“风光储〞新能源示范区,在沿淮两岸及南部山区集中布局风力发电,在县域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加快新能源储能建设、电力应急调峰能力建设。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超过150万千瓦,风电装机超过200万千瓦,配套储能容量达到60万千瓦,2030年前逐步用新
能源方式取代燃煤电厂,把XX打造成一个绿色能源供给的行政区域。〔责任单位:〕
2.提升油气确保能力。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确保民生用气。切实强化天然气基础管网建设和气源引入,进一步降低天然气用气成本、提升天然气供应确保能力。推动天然气基础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国家管网公司“XX-XX-XX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加快前期进度,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拓展天然气下游终端市场,引入多方气源,有效降低用气成本,切实强化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责任单位:〕
3.推动电网升级改造。积极推动电网项目建设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市电网确保能力,早日实现XX电网发展第五次跨越,形成500千伏电网“两纵一横〞供电格局。继续加大110千伏布点建设,加快乡村区域35千伏电网升级,强化配电网主干网架建设,提升10千伏线路互联互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做好农田机井通电、老旧小区改造、电制茶等配套设施电网建设,消除低电压、频繁停电和高负损台区等电网薄弱问题。力争到2025年,XX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提升至520万千瓦,满足“十四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电力必须求。〔责任单位:〕
4.推动煤炭消费减量。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强化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推动新
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采纳清洁低碳能源。开展散煤治理行动,依法查处违规销售、储存、运输、使用洁净型煤和散煤的行为,严防严控散煤复烧,确保散煤清零。实施农业散煤替代,加快淘汰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燃煤设施。〔责任单位:)
〔二〕壮大绿色产业
1.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健全部门会商联审机制,强化“两高〞项目管理。新、改、扩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国家、省有关产能减量或等量置换政策要求,坚决实施煤耗、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改造升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制定能耗水平不符合准入值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提升。强化“两高〞项目用能分析预警,强化窗口指导。严格涉危险物品项目准入管理,落实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项目“入园〞选址、“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单位:〕
2.深入推动节能降碳增效。强化节能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检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节能监察制度,加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动钢铁、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引导产业园区开展综合能源改造,促进能源梯级利用。将节能改造项目纳进市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范围,加大财政补助资
金支持力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配套制度体系,争创用能权交易试点。落实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参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责任单位:〕
3.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加快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强化低碳工艺革新,全面推动工业节能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动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有序达峰。落实国家要求,科学管控炼焦产能与长流程炼钢产能比例。推广全废钢电炉工艺,提升电炉钢比重。支持绿色微电网、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储能、区域综合能源等新兴技术和模式应用,激励提升再生资源使用比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探究开展园区、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行绿色制造,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制定,大力推动绿色产品开发应用,推动企业开展节能低碳产品认证。推动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构建能源管理体系。〔责任单位:〕
4.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强化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确保,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装备制造产业,依托XX技改升级做强新基建材料产业链,支持同合车轮、航天精工、航天车辆、开源环保、三元光电、XX造船业等做大做强,加快中部应急安全产业园建设,率先实现XXX亿目标。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高新区、XX区、XX区、XX县、XX史河湾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加快电子信息智造
科技园建设,向XXX亿目标奋力迈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羚锐制药、信合援生等培育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补齐上游原料药产业链条,加大引入制药研发力度,激励科技革新,建设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结合实际引进医疗器械生产项目,三年实现XXX亿目标。〔责任单位:〕
〔三〕做强绿色交通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广快速公交系统,打造节能、低碳、高效城市客运体系,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全面融合。优化调整货运结构,继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道路货运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淮河航运,实施XX公河海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推动XX县淮上交通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XX开发区大别山多式联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装备技术发展,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培育壮大“散改集〞运输规模,提升大宗散货一体化联运水平。〔责任单位:〕
2.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货运车辆、内河航运船舶、铁路运输电气化清洁化改造,中心城区每年新增公交车、市政环卫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更新或新增的巡游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2025年年底前,除应急车辆外,市辖区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载货汽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推动交通用能低碳
多元化,稳步有序推动电力、氢燃料车辆对燃油车辆的替代。〔责任单位:〕
3.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改造,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场站,激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分区域构建“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建设充电配套基础设施。到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全市公共服务领域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5%。〔责任单位:〕
〔四〕推广绿色建筑
1.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动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制定、建设和运行,引导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动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工作,推动政府投资、参加项目率先示范,打造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低碳示范。〔责任单位:〕
2.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制定标准。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积极施行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发展低碳建筑。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推动既有建筑节能节水改造与功能提升,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住宅建筑节能水平。继续推动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重点城市建设,实施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开展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供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升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
3.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推动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融合发展,建设高星级装配式绿色建筑和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工程。打造区域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区,依托杭萧绿建、万华生态、中浙远大、泰禾木业、现代筑美、上天梯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加快水泥、罗山石材等原材料专业园区整合升级,实现集群成链,打造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支持在建设用地供应中落实装配式建筑建设面积比例,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库,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积比例达到40%。〔责任单位:〕
4.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堆放、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掉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激励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与集成。〔责任单位:〕
〔五〕革新绿色金融
1.建立绿色金融发展载体。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市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搭建大别山〔XX〕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结
合大数据、智能风控和监管等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绿色企业和项目污染排放、环境违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信息的整合,制定特色产业技术规范和地方绿色标准,建立并动态管理绿色企业和项目库,提升平台〔系统〕环境信息共享与绿色项目认定水平,定制化开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和支持政策,革新绿色资产质押登记、绿色供应链金融、金融风险防范、绿色票据贴现等场景应用,提升线上银企对接成效,依法强化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2021年底建成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库,2022年正式投入运营。〔责任单位:〕
2.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XX“两茶一菜〞、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布局,引导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革新产品,革新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绿色金融资产证券化,加快实现排污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破冰〞。定期推介重点绿色企业和项目,催促银行机构提升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差异化金融服务机制,提升绿色信贷比重。综合运用银、证、保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从融资到风险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责任单位:〕
3.探究开展环境权益交易。支持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探究开展养殖业减排碳汇交易、粮食作物交易、林
业碳汇交易,支持我市光伏、风电等行业的企业纳进申请自愿减排项目,探究发展以排污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应收账款等为抵押物的革新贷款业务。建立完善XX革命老区林业碳汇、绿色减排项目碳储量评估、碳排查及相关数据体系,加大与全国和地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合作力度,探究开发林业碳汇质押贷款、碳债券、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稳步扩展碳汇造林、碳汇金融、森林抚育规模。〔责任单位:〕
〔六〕构建绿色屏障
1.优化生态布局。科学编制“三线一单〞,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空间管控为手段、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要求的系统性分区环境管控体系,并将其纳进到各项规划之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宏观调控和战略引导。〔责任单位:〕
2.强化生态保护。巩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治理成果,推动淮河一干九支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淮河生态廊道,大幅提升沿淮干支流区域生态涵养能力。围绕XX县、XX县、XX县等县区营造山区生态林,重视水源涵养林和水土坚持林,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积极建设特色经济林,建好山地生态屏障。〔责任单位:〕
3.深入生态建设。启动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指导有条件的县区进一步加快生态创建步伐,力争XX区、XX县、XX县等创成省级以上生态县,XX县等县区创成省级以上低碳试
点县。2022年编制完成《XX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2021-2030〕》,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责任单位:〕
4.深入探究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及林业、水流、湿地、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补偿标准、考核办法、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让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合理挂钩,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及生产者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以南部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及沿淮生态走廊等为重点区域,以效益显然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为重点领域,规范、高效使用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积极探究市场化机制,运用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反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责任单位:〕
〔七〕倡导绿色生活
1.创建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开展绿色低碳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评选宣扬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深入无废城市建设。〔责任单位:〕
2.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提升原生资源利用效率,进
一步提升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继续提升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废纸、废钢、再生有色金属的利用量。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水资源化利用和餐厨垃圾处置能力短板。2023年底前实现全市生活垃圾零填埋,2025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责任单位:〕
3.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大绿色低碳出行宣扬力度,积极倡导绿色交通文化和理念,建立绿色出行奖励制度,引导公众主动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城区和县城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60%。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强化绿色产品标识推广,激励民众、企业、机关等购买低碳绿色产品。〔责任单位:〕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严格监督考核。
〔三〕强化宣扬引导。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扬我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积极宣扬先进典型,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违规乱上“两高一危〞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加的优良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