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实训基地为载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文章从以创建高水平实训基地为载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方面谈了一些实践思考。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场所,下面兹从以创建高水平实训基地为载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方面谈一谈一些实践思考。
一、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必须有创新的指导思想
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首先要有创新的指导思想,要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型技能训练体系。当前一些学校对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而上述问题的核心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之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型技能训练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和训练基地,切实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建好实训基地必须配备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由于目前经过调整,升级后的产业群体正处于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升级阶段,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变化,需要大量的高级工、技师甚至是高级技师。因此各地各类学校纷纷开始建设实训基地,但这种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需要师资队伍也要跟着调整。从当前多数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建立起来,由于多数老师是从专业理论教学老师转型而来的,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上新台阶,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1.用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对现职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缺什么,补什么。近年来共送30多名教师到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外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数十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的专业教师培训,并每年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省内
高等院校学习一段时间。2.向社会招聘具有“绝技”(技师,高级技师)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的加入,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3.追踪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是到现代企业去,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熏陶,近年来该校与南京华宝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宝通集团合作,教师到企业生产线上参与管理生产,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4.开展经常性的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办法,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综上所述,实训基地能否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成败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一支既有管理知识,又有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实训基地管理者队伍。
三、建设好实训基地,必须走校企合格之路
1、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与学校保持密切关系的很多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江阴长电科技集团提供价值50多万元的电子设备在校内建立了一个电子实验室,在满足学生实习的前提下,部分承担了企业的培训与生产任务。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员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一般选择生产规模大、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如:南京华宝通信有限公司、苏州旧立有限公司、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无锡宝通宿迁分公司等,目前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几十家,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
3、学校资源企业化,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学校的图书资料向区域内所有企业开放,实行信息资源的区域共享,积极为企业培训各类员工,学校为宿迁秀强玻璃厂,宿迁中雅电子厂培训管理人员与维修人员。学校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四、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走产、教、研一体化运作之路
技能型人才与其它人才比较,侧重于技能、技巧。“高技”、“绝技”的形成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见多识广,来自于学习、思考、动手和积累。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展适应于培养目标的产教研三结合的课题研究,以此来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产教研课题一般可以由三种方式确立:一是以生产促科
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校企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培养目标的生产课题;二是自主确立课题,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进行自制仿真教具或设备改造,以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或复合技能)的能力;三是上级部门上达的攻关课题,对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课题,可以采用模块分割的办法,进行集体攻关。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此方面通过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自制电工技能考核柜,改进“转印法”印制电路板,并且《转印法印制电路板的改进》通过了市级科技成果鉴定。这些做法都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齐仲锋,苏列英,我国高技能人才稀缺的原因和对策建议人事人才[J]2005(1)
[2]张凤林,我国企业的技工短缺原因分析与对策[J],经济参考,20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