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对酒渣鼻的认识

2022-10-25 来源:星星旅游


中医对酒渣鼻的认识

中医辨证治疗酒渣鼻,包括全面的中医对酒渣鼻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酒渣鼻,中医治疗酒渣鼻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酒渣鼻的用药规律等。

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痼疾,多见于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虽然本病一般

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痛苦和烦恼。现代西医学尚缺乏根治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

炎、镇静,补充维生素B族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确切,且容易复发。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

风寒之气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

粉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

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

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

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创制的有效方剂颠倒散为代表,且

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现代对本病的研究自1958年哈尔滨医学院皮肤科教研室报道用中药治疗本病40例以后,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资料出现。至1989年,报道文章有50多篇,

累计病例己超过5500例,疗效大多数在80%以上。总的来看,50~60年代,以继承明清时期的有效方剂为主,有些民间验方和秘方也见于报端,但为数不

多。70~80年代,临床文章及病例数大为增加,多以外用专方治疗为主,较少辨证分型。有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本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为数不

多。近年来,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疗又有新的进展。有医者经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由蠕形螨虫引

起。对此论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

通过古今医家的实践,特别是近40年的探索,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和风寒外束。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三个方面。

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

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而发为本病。

寒凝血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之邪客于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关于酒渣鼻的病因,近年来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为“毛囊虫皮炎”。从报道的文献看,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

研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如有报道说检查部分初诊的本病患者,结果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发病的唯

一因素。也有报道用中药灭螨方法治疗本病30例,结果全部有效。同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到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

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确定论。

1.肺胃积热(红斑期) 鼻及颜面部潮红,表面光亮,重者红斑显著,瘙痒,受热后更红,大便干,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黄燥,脉滑微数。

2.热毒炽盛(丘疹期) 鼻及颜面除有红斑外,常有散在炎症小丘及脓疱,患处灼热疼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3.血瘀凝结(鼻赘期) 鼻部暗红或紫红,逐渐肥厚变大,形成鼻赘,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脉弦涩。

本病的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减轻的程度。由于近年来认为毛囊螨虫是本病的原因(临床上有以灭螨为主的治疗方法),因而有人把毛囊虫检查是否阳性作

为疗效标准的一个项目。鉴于在正常人群中仍有可能检查到毛囊虫,因此,疗效标准仍应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毛囊虫直检可作参考项目,而不能作为标准。各地对本

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大同小异,或有侧重不同,或有详略不同,都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现综合如下:

痊愈:皮疹(如红斑、丘疹、脓疱等)完全消失,自觉症状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无新疹出现。

显效:皮疹消退在70%以上,新疹出现较少,潮红减退。皮肤尚有轻度红斑,或少数小丘疹。

好转:皮肤症状(如红斑、丘疹、脓疱等)均有所减轻。

无效:症状无好转,甚至加剧,潮红依旧,仍有新疹出现,有时兼有渗出,疼痛肿胀。

(1)肺胃积热

治法:清泄肺胃积热。

处方: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菊花12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枇杷清肺饮、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丸等。

(2)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

处方: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玄参10克,大黄3克,甘草5克。

加减:红斑弥漫潮红加生地;颜面红紫加桃仁、川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味消毒丸、栀子金花丸、散结灵。

(3)血瘀凝结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归尾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大黄3克,陈皮6克。

加减:若已形成鼻赘加蟅虫,重用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凉血四物汤、大黄蟅虫丸、散结灵等。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治疗50例,其中一期23例,二期22例,三期5例。治疗结果:痊愈35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1)百部清肺饮

组成:百部20克,桑白皮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夏枯草20克,玄参20克,野菊花30克,薏苡仁30克,生山楂3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茯苓皮15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外用蛇黄软膏(蛇床子、黄柏、寒水石、炉甘石)。

疗效:共治疗35例,痊愈32例(91.4%),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2)七叶饮

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2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加减:感染严重加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大便秘结加玄明粉、大黄;皮脂溢出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结节、鼻赘加丹参、夏枯草;血瘀加桃仁、红花;热重加寒水石、

生石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23例,并配合外敷药。结果:痊愈15例(65.2%),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3)酒鼓饮

组成: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川芎10克,陈皮9克,黄芩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9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金银花30克,生石膏15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天为一疗程。

疗效:以本方治疗20例,未配合外敷治疗。结果:痊愈14例(70%),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4)凉血四物汤加减

组成:赤芍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五灵脂9克,红花10克,赤苓皮15克,桑白皮12克,白芷12克,辛荑花12克。

用法: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外用颠倒散或杏黄散。

疗效:共治疗90例,痊愈26例(28.9%),显效31例,好转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4.4%。

(5)酒鼓方(外用)

组成:水银4克,苦杏仁9克,枫子仁9克,柏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胡桃肉3克,当归3克,樟脑2克,火麻仁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纱布包扎,每天在鼻部周围慢慢搽擦2遍,每遍20~30次。用后将药密封,以防药味外溢,影响疗效。药粉过干时可加人少许菜油或麻

油拌匀,每包可用1个月。注意:本方有剧毒,切忌内服。配合内服龙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6克。必要时改丸为汤,随证加减。

疗效:共治3590例,总有效率为90%。

(6)脱皮液(外用)

组成:斑蝥50克,蜈蚣20条,蟾酥10克,冰片15克,地肤子15克,硫黄50克,百部25克,雄黄25克,松香20克,蛇床子15克,烟胶30克,白藓皮50克,土槿皮150克,大枫子50克,镇江醋2.5公斤,90%酒精若干千克。

用法:将斑蝥、蟾酥、蜈蚣、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醋中浸泡10天,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药物捣碎后再放

人酒精内浸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使用时,用小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不超过8ml,每隔2星期涂一次。涂药后局部痛、麻、起

疱、流水(注意不可让其流经好的皮肤,以免起疱),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

次治疗,直至痊愈。

疗效:用本配方共治疗1195例,痊愈488例(41%),显效654例,无效53例,总有效率为95.6%。

(7)颠倒散(外用)

组成:硫黄、大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凉水调至糊状。每晚临睡前涂鼻部,次晨洗去,2周为一疗程。或硫黄、大黄粉各1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拌匀密封1周后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搽1次。

疗效:用此方治疗27例,痊愈17例(63%),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3%。

(8)灭螨方(外用)

组成:百部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15克,黄柏15克,乌梅15克,野菊花15克,土茯苓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公斤,每日1剂,煎水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疗效:用此方治疗30例,痊愈8例(27%),显效1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100%c另有20例用西药灭螨酊(灭滴灵、氯霉素)作为对照组。两组比较,毛囊螨虫检查阴转

率无明显差异,但中药组见效快,副作用较小。

(9)大枫子膏(外用)

组成:大枫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火麻仁9克,核桃仁9克,樟脑6克,水银花9克。

用法:前四味捣烂成极细糊膏状,再将研为细末的樟脑捣人合匀,最后将水银捣人直至均匀不见水银珠为止,装瓶备用。用药前先洗净手及患部,用纱布包药缠紧,然后涂擦患处约1~2分钟,或将药膏薄薄涂上一层,每日3次。用后将手洗净。本药有毒,切忌入口。

疗效:本方共治疗143例,痊愈85例(60%),显效36例,好转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8%。

高仲山医案 余

×,男,年近60岁。1978年3月,其鼻头肿大如胆,皮色紫红,上面密集脓疱,两颊亦满布红点,甚为苦恼;因患者即将出国考察,特请诊治。处方:净水银

50克,大枫子仁50克,核桃仁50克。将大枫子仁与核桃仁一并捣烂,入乳钵内,加水银研至不见银星为度,即成褐色药膏,贮瓶中备用。用时取药膏一小块,

裹在纱布内拧至出油,轻擦患处,每日数次,不要洗脸。3日后,见脓疱渐退,紫红色变浅,面颊红点消失。6日后,脓疱完全平复,肿胀消退,仅皮色稍暗。3个

月后,鼻头及面颊光滑如常人,仅鼻准头皮色稍暗,未再复发。

按:本病成因,多为脾胃湿热上熏于脾肺之窍,热结血瘀,甚则腐化而为脓疱。多见于长期嗜酒,或消化不良,大便秘结,或妇女血分郁热而月事愆期之人。上述药

膏,屡试屡验,效果极佳。且擦此药膏无刺激性,愈后无瘢痕。个别人用药后,面部可有轻度浮肿,需暂停数日,待浮肿消后,再用则无虞。在治疗过程中,如能配

合服用清利湿热或调理脾胃之剂,其效尤佳。

(1)内服方用药规律

从近40年国内发表的50余篇文章中,选出12首疗效在80%以上的内服方剂,统计出这些方剂中每味药的使用情况(人次/数)和每味药出现的篇数多少,从而反映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现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75

赤芍、山栀、红花。

100~200

>5

生地、川芎、黄芩、甘草、桑白皮、大黄、野菊花、生山楂。

50~99

1~4

黄连、葛根、枇杷、当归、茵陈、凌霄花、乌梅、桔梗、苍术、连翘、干姜。

<49

1~4

蕙苡仁、五灵脂、赤苓皮、辛荑花、白芷、百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玄参、白藓皮、地肤子、丹皮、桑叶、陈皮、侧柏叶、人参叶、荷花、竹叶、大青叶、石膏、金银花、桃仁、防风、荆芥、枳壳、花粉、丹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