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象版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知识点总结(下)

2020-02-23 来源:星星旅游
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溶解的秘密

3.溶解与加热

一、提出问题 升高水温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吗? 二、猜想假设 升高水温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三、制定计划

我们先来考虑哪些条件变,哪些不变?

对比实验

改变(不同)的条件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水温):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同样多的白糖、水量及均搅拌或者均不搅拌。

实验材料:2个烧杯、100毫升冷水、100毫升热水、物质(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

实验步骤:

1.2个烧杯中分别放入100毫升(或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

2.同时在两杯水中放入同样多的物质(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 3.静置,观察物质的变化。 或者

1. 在2个烧杯中分别放入同样多的物质(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 2. 同时在2个烧杯中放入100毫升(或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 3. 静置,观察物质的变化。 四、实验

实验记录:水温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物质 白糖 味精 食盐 小苏打 五、得出结论

在冷水中溶解(快/慢) 慢 慢 慢 慢 在热水中溶解(快/慢) 快 快 快 快

1

实验证明,升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物质(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 小贴士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我们将会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六、拓展活动

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溶解一颗水果糖?

首先,将水果糖块用研钵研成粉末状或者小颗粒状; 然后,再用热水溶解;

最后,边用酒精灯加热边搅拌使水果糖溶解。(研磨+边加热+边搅拌) 4.溶解的多与少

一、提出问题 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 二、猜想与假设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有限的物质。 三、制定计划

我们都用100毫升水来实验,每次放入1包10克装的食盐(或白糖、味精、小苏打)。

不能一次放入好几包食盐(或白糖、味精、小苏打)。

探究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包10克装的食盐(或白糖、味精、小苏打)? 实验材料:烧杯、100毫升水、10克装的食盐(或白糖、味精、小苏打)若干包、玻璃棒、量筒。 实验步骤:

1. 把食盐分装成10克一份,准备若干份。 2. 在烧杯中加入100毫升的水。

3. 将食盐一份一份加入烧杯中,待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份,溶解慢时,可以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直到食盐不能溶解。

(在100毫升水中放入1包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后,放入第2包,待完全溶解后,再放入第3包......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4. 当食盐不再溶解时,及时记录加入了多少份食盐。 四、实验

实验记录: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2

物质 食盐 白糖 味精 第8包未溶解完小苏打 第1包未溶解完100毫升水能第4包未溶解完第21包未溶解完溶解的包数 (即:30-40克) (即:200-210克) (即:70-80克) (即:1-10克) 切记:最后没有溶解完的那一包不算在内! 五、得出结论

物质在100毫升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在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

小贴士

在20℃时,100毫升水能溶解:

物质 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的量 由此说明:

1.某物质溶解的克数越多,说明该物质易溶于水;某物质溶解的克数越少,说明该物质不易溶于水。

2.某物质溶解的克数比较少,说明该物质溶解能力小,但并不代表不溶于水。 3.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但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 A.白糖比食盐易溶于水 B.白糖溶解的最多 C.味精比食盐易溶于水 D.小苏打也溶于水 E.物质在100毫升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食盐 36克 白糖 204克 味精 74克 小苏打 9.6克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黄豆占据了瓶子的空间(还有空气) 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还

有空气)

一、提出问题

3

为什么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能被吹得很大,而套在瓶子里的气球仅能被吹大一点点?

二、作出假设

1.可能我们都还是小孩,力气小。 2.还有可能是气球漏气。 3.可能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顶着。 4.可能是因为瓶子太小。 三、实验

实验1 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实验材料:空塑料瓶、气球 1.在瓶子侧壁上钻一个小孔,再来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如图2所示)

2.将1中的瓶子放入水中,直至侧壁的小孔被水淹没,再来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发生了什么现象?(如图3所示)

我们发现: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实验2 不会湿的纸团

4

实验材料:水槽、水、玻璃杯、纸团

我们发现: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四、得出结论

通过两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据着?

1. 书包里的空间除了被文具盒和书本占据,也被空气占据了一部分。 2. 袋子鼓鼓的,因为里面除了零食,还有空气。 3. 装有黄豆的瓶子里不仅仅有黄豆,还有空气。......

由此我们更能说明: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五、拓展活动

科学魔术——听话的小球

实验材料:水槽、水、矿泉水瓶、乒乓球、锥子、安全剪刀 1. 去掉矿泉水瓶子的底部,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并拧紧瓶盖。

2. 把乒乓球放入水中,用手心堵住瓶盖上的小孔,用瓶子罩住乒乓球,将瓶子

5

下压到水底。结果发现:乒乓球停在了水槽底部。

乒乓球在水槽最底部面

乒乓球在水槽最底部面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假设 三、实验

瓶盖未被打孔时

乒乓球往上升 乒乓球在水槽最上

瓶盖被打孔时

乒乓球往上升 乒乓球在水槽最上2. 会上升的热空气

为什么厨房里的排风口要设在高处呢?

热空气可能会向上跑,装在高处方便热空气排出去。 6

实验1 转动的纸蛇

实验材料:卡纸、安全剪刀、细线、蜡烛 实验步骤:

1. 在一张白色的卡纸上画出一条螺旋状的蛇,并沿着线条剪下来。(如图1) 2. 用细线把纸蛇悬挂起来,并放到蜡烛上方,保持一定的高度。(如图2)

图1 图2

观察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发生的变化,并试着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点燃蜡烛前:纸蛇耷(da)拉着或者纸蛇不动,这说明普通空气没有向上升。 点燃蜡烛后:纸蛇会向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把它顶起来了,这说明热空气会上升。 是什么力量是纸蛇转动呢? 答:热空气上升的推力。 实验2 放飞塑料袋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吹风机(或电吹风) 实验步骤:

1. 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展开,另一人用电吹风向袋内吹热风。(如图1) 2. 等一会儿,观察塑料袋会发生什么变化。(如图2)

图1 图2

吹热风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答:吹热风前:袋子是瘪(bie)的,需要用手拿住袋子上方防止其落下; 吹热风后:袋子是先慢慢鼓起来,越来越大,然后上升,接着又慢慢掉下来。

7

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呢?

答:热胀冷缩,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此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即: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变轻,然后上升。空气受冷后,体积变小、变重,然后下降) 四、得出结论

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安全提示:

1. 使用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烧伤自己及他人;

2. “放飞塑料袋”实验注意不要让电吹风的高温部分靠近手和塑料袋。 五、拓展应用

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原理呢?

热气球 蒸馒头 孔明灯

3. 空气的流动

一、提出问题 暖气片旁边的空气受热上升之后,留下的空间被谁占据了呢?

二、猜想假设

用下面的装置模拟一间房子,蜡烛相当于房间里的暖气片。猜一猜,蜡烛点燃后,“房间”里的空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1. 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上升后变凉又再次下降,最后从侧面下方的开口流出。

2. 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有一部分向上升,有一部分从侧面下方的开头流出。 三、搜集证据

8

实验材料:带孔的玻璃箱、蜡烛、线香 把点燃的线香放到装置侧面的开口处,然后点燃装置里的蜡烛。

因为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用线香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观察空气在流动。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前:烟竖直向上飘,说明空气没有流动,没有形成风。 点燃蜡烛后:烟横着往里飘,说明空气流动了,形成了风。(☆)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四、类比发现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其它空气流动的例子吗?

1. 车内和车外不同空间的冷热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2. 地区之间的冷热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郊区的温度低,市区/城区的温度高)

五、拓展阅读

巧妙的设计-风门

为了控制炉子里煤炭燃烧的火力,人们在炉子的下方开了一个口,并在口上安装了一个小门 -- 风门。

门开的大一些,流进炉子里的冷空气就会多一些,炉子里的火也就会旺一些。(☆)

9

4. 大自然里的风

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现象,我们称它为风。

猜想假设

大自然里风形成的原因可能跟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有关。 阅读(☆)

切记一句话:热空气会上升!!!

大自然里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或者说大自然里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主要和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有关。

大自然中空气受热不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白天 陆地上的岩石、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得快,而海水的温度升高得慢。这样,陆地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陆地上的空气受热上升,海洋上的冷空气就会沿着海面水平流向陆地,这样就形成了风。

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

10

到了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得快,会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由此可得:热空气向上流动,受冷后下降,形成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即形成了风。因此,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5. 我们来制造风

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 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以事实为依据。

制造出风的工具有:

橡胶气吹球 风扇 鼓风机 抽拉式灶台 吹风机 扇子

11

风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风的好处:

夏日使人凉爽 风力发电 加速吹干衣物 植物播种

风的坏处:

冷风使人寒冷 大风吹倒庄稼 大风影响航船 大风引起灾害

扩展阅读

新能源——风力发电

这种巨大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属于风的好处) 风能是无公害的能源之一,而且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缺燃料、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利用风力发电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第五单元

奇妙的声音

1. 声音是怎样产生

一、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猜想假设

1. 声音可能是振动产生的; 2. 声音可能是摩擦产生的; 3. 声音可能是撞击产生的。 三、实验

12

敲鼓时,鼓面上的纸屑或者沙子在跳动 吹口哨时嘴唇振得发麻

刚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会溅出来,并且有波动。 未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没有变化。 四、得出结论

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不让振动就无法发出声音了。 ..............大量事实证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蚊子发出的嗡嗡声,就是它们在飞行时因翅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易错) 补充:

敲锣时,锣发出声音;不敲锣时,锣还有声音。这是因为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如果不碰撞锣就不会振动。

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这是因为锣不振动了。

由此也说明了: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

一、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猜想假设

13

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1. 声音可能是通过纸杯传播的; 2. 声音可能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3. 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物质。 三、实验

能听见手指轻挠桌面的声音。 声音通过桌子传到人耳,桌子属于固体。 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来传播。

罩钟里的空气没有抽掉时:能听见闹钟响 罩钟里的空气被抽掉时:听不见闹钟响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空气属于气体。 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

真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每个方向均能听到水中石块相互敲击发出的声音。 水中石头相互敲击发出的声音可以从水中传出来。

这两个实验说明:水里的声音可以传出来,外面的声音也可以传到水里。 声音可以通过水来传播,水属于液体,声音可以通过液体来传播。

拍掌时小鱼会受到惊吓。

水外面拍掌的声音可以传到水里去。

14

四、得出结论

1. 声音可以通过桌子等一些物体进行传播。

2. 将闹钟放进罩钟里,我们也能听到声音,但抽空罩钟里的空气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3. 水里的声音可以传出来,外面的声音也可以传到水里。

4. 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五、知识点补充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是不一样的。

在铝箔中的声音最大,所以声音在铝箔中的传声效果最好。 在棉线中的声音最小,所以声音在棉线中的传声效果最不好。

声音是通过物质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在固体中传播的能力较大, 在气体中传播的能力较小。

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不能直接面对面讲话?

答: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而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面对面讲话。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5

3. 声音的传播

一、提出问题 影响声音高低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

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和节奏变化形成了音乐的旋律。 补充:声音的高与低 就是声音的尖/细与粗/低沉。 二、猜想假设

1. 不同的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声音的高低不同。 2. 物体的振动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是什么? ① 琴弦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②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的高低变化也应该和振动有关系…… 三、实验

1、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面上,把钢尺的另一端按压到一定高度后松手。

2、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每次按压的高度不变,观察并记录钢尺振动的快慢以.......及发出声音的高低是如何变化的。 .......

四、得出结论

我们发现: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16

原来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五、补充—知识点

补充实验:

实验1:用装水的杯子—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杯中的水越少,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即音高/音调越高。 杯中的水越多,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即音高/音调越低。

实验2:用梳子—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7

纸片滑的越快,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即音高/音调越高。 纸片滑的越慢,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即音高/音调越低。

振动慢,声音高,或音高/音调高。 振动快,声音低,或音高/音调低。 (振动快慢/振动频率)

声音的高低(音调)不同

4. 声音的强弱

一、提出问题 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 补充:声音的强与弱就是指声音的大与小。 二、猜想假设

18

皮筋琴声音的强弱变化:

可能跟皮筋的松紧有关;跟纸盒的大小有关;可能和拨动皮筋的幅度有关。 三、实验

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

1、把橡皮筋分别拉开不同幅度,然后松手。 2、观察并记录发出声音的强弱和橡皮筋的振动有什么变化。

从上述表格,我们发现:橡皮筋拉开大的幅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四、得出结论

影响声音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我们还能想出其他实验方案吗?

钢尺/尺子:将钢尺一端按压在桌面上,把钢尺压弯到不同的高度后松手。

钢尺按压的高度越高,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大(强); 钢尺按压的高度越低,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小(弱)。

19

鼓:将纸屑放在鼓面上,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

用的力度越大,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大(强); 用的力度越小,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小(弱)。

五、阅读

噪声与听力保护

高低和强弱变化混乱、听起来嘈杂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被称为噪声。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噪声过强甚至会危害健康。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表示 。当音量超过60分贝时就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音量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损伤听力。

保护听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噪声和控制声源。由于耳机离耳朵很近,所以耳机最大音量远远超过60分贝,我们在用耳机听音乐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

5. 自制乐器

一、吉他的结构 (要会填写)

二、制作吉他的步骤

材料超市:卡纸、纸箱、橡皮筋、双面胶、安全剪刀、美工刀 (要会给制作吉他的步骤排序)

1.在纸盒中间挖一个大圆孔; 2.在大圆孔的下方钻四个小孔;

20

3.剪一张卡纸条,在卡纸条上钻四个小孔,然后将四根橡皮筋分别穿入四个小孔并打结;

4.将四根橡皮筋的另一端从盒子上对应的小孔里面往外拉出;

5.以同样的方法固定好琴弦的另一端,并用卡纸作为琴码盖住橡皮筋。 6.在盒子上方打一个圆孔,把纸筒插入孔中,再用卡纸装饰琴头。

反思单元 达尔文给我们的启迪

达尔文:英国 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达尔文环球考察的过程:

每到一个地方,达尔文都会认真考察,如观察当地的动植物,采集当地的矿物、化石和动植物标本,采访当地的居民,并进行详细记录。

犰狳(qiu yu),又叫做“铠鼠”,是哺乳动物。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了13种不同的雀鸟。

回到英国之后,达尔文把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类。通过大量的观察、比较后,他发现了更多不同时代的生物之间具有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特征的现象。这些证据让他更加坚信物种是逐渐变化的。

1859年11月,达尔文在经过20多年的苦心研究后,终于写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系统阐述(chan shu)了生物进化论。

观察和比较,让我们提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也为我们的假设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21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