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2022-04-27 来源:星星旅游
第1期 2011年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NO.1 2Ol1 【文化艺术】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张成凤 (贵州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语言符号成为了文化符 号的一部分,同时新的语言词汇的出现以及被社会的认可,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中完成 的,每一个时代语言符号都标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本文主要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入 手,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关键词:文化符号;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885(2011)0l一77—04 代表的语言文化观,他认为,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 定因素是语言结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决定了文 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是作为物质表现形 式的“音”和作为内容的“义”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 具有指称显示现象的一个系统。语言符号的主要 存在形式有两种:第一种形式是口头语言,第二种 形式是书面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之一,它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按照哲学 的说法,语言是一定思维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一个 化的存在。第三种是以格里姆肖为代表的语言文 化观,他认为社会文化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是一种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存在的状态。这一观 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 现。第四种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观,他认 为,无论是语言结构也好,社会文化结构也好,都必 复杂的综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 俗和一个以社会一员的资格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 习惯。 文化与语言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语言 须受到作为人的存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人的思 维的影响或者是人脑构造的影响。第五种实证主 义的语言观,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决定和 因果的关系,它们只是两个有相互关联的事物而 已,并不能够说谁决定谁。在上述的各种观点里, 我们看到了有相互交叉的观点存在,也有对立的观 点存在。作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问题,我们不应该 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 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 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又是怎样进行衔接来推动人 类历史的发展,这都需要我们首先明确语言符号与 文化符号到底是怎样的作用。 目前,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存在着诸多 看法,莫衷一是。主要包括以下的五种。第一种以 马克思为代表的语言文化观认为,社会文化结构决 定语言结构,也就是说,文化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 因素而存在的,它决定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其他符号 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第二种是以萨丕尔.沃尔夫为 辩证地加以分析。 社会文化要进步要发展,必须 通过语言的交际功能进行传播,在这个意义上,语 收稿日期:2011—1—20 作者简介:张成风(1974一)女,贵州黎平人,贵州省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学研究。 78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每一种语言符号都有 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表意系统——这一套约 定俗成的表意方式都是由文化的潜在质素决定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语言符号运动、发 按照科学的方法做了分割,并指出,语言是一种符 号,这种符号具有任意性与强制性的统一。这时 候,语言符号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作为文化, 就如同是镜子中的一个影像,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 展、演变的内在性因素。但就另外一个意义上来 说,我们又可以把语言符号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符 号。因为正是因为语言符号的存在才为其他文化 外在物质形式存在,只是一种“像”,语言作为一种 质素从文化中区分开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 言符号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自成一体 符号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是作为文化系统生成的 一个基础平台而存在的。 语言与文化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只 有当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讨论才显得有 意义和有必要,否则只会成为一种无休止的争论。 下面笔者将通过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发展以及词汇 作为限定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 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镜像关系 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镜像 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儿童把镜子中他 自己的影像感知为一个现实事物的影像,从而把自 我与他我混淆起来,这时候打别的儿童总是叫喊着 他自己被打了,他看见别人跌跤反而自己哭起来。 第二个时期,儿童发现镜子中的那个他人不再是一 个实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个影像,他学会了把影 像从他人的现实性中区分开来。第三个时期,儿童 不仅把镜子中的那个反射看成是一个影像,并且能 够确认那个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④拉康的这个理 论正好反映了文化与语言符号之间的那种水乳交 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作为文化的一种 “相似性的想象”而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可以将这三个阶段看作是语言符号发展的阶 段。开始,当语言产生的时候,没有人去考虑它是 文化的产物还是一个自足的个体,文化与语言之间 是不可辨识的,当人们去学习语言的时候,实质上 学习的是一整套的文化潜规则,是通过文化符码的 学习去解决语言问题。而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发 展到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索绪尔将语言 的系统。而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当发展到解构主 义(后结构主义)时代,进入了大文化研究,作为语 言符号以及文化已经被规界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 西,二者在这样一个统一体中得到了自己的地位和 归属感,它们在意识形态这个系统中得到相互的指 认:文化对于符号具有一种规范性的作用,而这种 规范性的存在,是潜在的、隐性的;而语言符号自然 具有它的任意性,但是这种任意性的界定永远是在 文化这个大的统一性的规定下完成的,也就是说, 只有当语言符号在某一个文化系统中,它才具有指 认自己的功能,否则,它的存在只是一堆无意义的 符号的堆砌。所以,从语言符号对自己的地位的确 认和建构来看,语言符号在实现着一次次的反叛, 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意义范围——只有存在于一定 的文化中的语言符号才是真正的完成了“自我认 识”,形成了自己的意义建构。 二、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将讨论的范围缩小到一 个较小的范围内——词汇,只有在这样的界定中, 讨论才有意义。词汇作为语言要素之一,它是与文 化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要素。一个民族的语言,无 论怎样的去掩盖,总是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特 征。作为汉语,是在五千年文化侵染中形成的,由 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国的文字也充满着厚重感。 在中国的词汇系统中,文化的反应有的是通过词汇 结构,有的是通过词汇的意义分类,有的又是通过 词汇的感情色彩。我们以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为 例来做说明。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 文化完全反应在语言中。就称谓词而言,今天的称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79 谓词已经用一种平等的关系取代了宗法制的高下 物的产生;四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五是思维观念的 转变。 优劣的区分,这一点也是文化进步在语言符号上的 体现。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符号是作为一种文化 符号而存在的。今天我们在自称时,不再用“在 下”、“下官”、“小弟”这些词语,而统一用“我”(这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新词 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其中的一个或是多方面的影 响的结果。作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 个词语没有一种身份的高下之分,是完全建立在平 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工作,由 等意义上的一个词)。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我 国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文化的和谐就体现 在了语言符号的变化上。当然,作为一种文化是始 终具有传承性的,不可能一下子割断与传统文化的 关系。在古代社会中,从称呼是可以看出称呼者与 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如果称呼者 与被称呼者之问的关系好,在口语中,通常称呼对 方的字或者号,而在书面语中则通常称呼对方的官 名。今天我们只有姓和名,是不是说,我们就没有 了这种从称谓来判断关系亲疏远近的可能呢?完 全不是,作为文化的传承,不是不变的,而总是顺着 主脉,在每一个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也就是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总是带着自己 时代的特色。因此作为在变化中发展的现代汉语, 其语言符号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一 个综合反映。比如在今天我们为了表示称呼者与 被称呼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通常只称呼名而省略 姓。比如在国庆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群众打出 了“小平,你好!”的标语,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这样 完全体现出了一种国家领导人与人民之间的友好 关系,虽然并没有称呼他的官名,但是通过这种称 谓语言符号反映着一种亲民的文化。所以,在今天 我们说“小平”的时候,不是在说一个成为,它已经 完全超出了语言符号本身所具有的能指意义,而在 能指滑移中建构起了一种文化的含义,成为了一种 文化符号的存在。 三、新词的产生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历史 特征 新词产生的原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三是新生事 于工作种类的单一,接触事物范围的局限性,因而 新词语也仅仅是局限于一些器物或者自然现象上。 因为这一时期,人们的总体认识水平低下,他们对 自身主体性缺乏有效而完整的认识,在很大程度 上,将希望都寄托在对于上天的一种祈祷上,所以, 这一时期,除了有上述的与生产有关的词汇外,很 大一部分词汇都是与祭祀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定的历史事件,就会造出 新的词汇,比如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 历了三反五反、大炼钢铁、肃反运动、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乡等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只存在于指 认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些词语,比如说,红卫兵、走资 派、粮票、知青等等。它们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体 现。 在今天,社会的开放度明显增高,与外界的交 流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阻隔,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进 入到你想要的任一领域之中。而这一时期所产生 的网络语言也体现了其时代的特征——拼贴、个 性、自由。现在网络上所流行的很多语言都是跨界 存在的,比如现在网络上正在流行的“给力”一词, 原是北方的土话,也就是方言,指的是做事情“得劲 儿”的意思。而它今天已经完全融人到年轻人的生 活之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这一个词。这种方言土 话进入到人民的语言运用中,也说明了一个社会在 不断的走向开放,对于除规定的现代汉语外的各种 有效的语言的一个认可问题,这是具有开放性的包 容文化的反应和体现。在网络语言中,最大的特点 就是崇尚简洁,并且不乏幽默。当然这也是当代文 化的一种标识。网络语言中常用数字、缩写、标点 符号等简省的方法进行交流,“数字”词语相继产 80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生,这在形式上打破了现代汉语以书面语为主的格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不能单一的 从一个侧面对其做一种界定,而应该考虑到各种文 化要素的影响。总之,一个时代语言词汇的更新必 定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导致。语言就像是文 化的一面镜子。因此,语言符号的存在实质上来 局。④如,5753——不见不散,GG——哥哥。 四、结语 文化依赖着语言,而作为语言又是文化的传播 方式。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很容易看到语言对某 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存在。 一个时期文化的生成所起到的作用,但是,作为语 言的存在又是深深的根植于文化的积淀中。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jE京:北京出版社,20o4. [2]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 [3]杜声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8. [4] 孙向华.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词汇的特点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Lin ̄uinguistic Sic ̄ig gns as CulCulturaltural ̄ymbol Symbolss ZHANG Cheng——feng (School of Humanity,Kaili Institute,556000,Kaili,Guizhou,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 existed a t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linguistic symbol become a part of culture,and simultaneously,emergence of new vocabularies and its recognition also completed in certain heritage of culture.Every erag lan— ugage represents the culture of a time.The essay explores linguistic code as culture symbol v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Key Words:Cultural Symbols;Linguistic sig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