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00道数学推理题——有答案@27页

2021-08-25 来源:星星旅游
1.256 ,269 ,286 ,302 ,( ) A.254 B.307 C.294 D.316 解析: 2+5+6=13 256+13=269 2+6+9=17 269+17=286 2+8+6=16 286+16=302 ?=302+3+2=307

2. 72 , 36 , 24 , 18 , ( ) A.12 B.16 C.14.4 D.16.4 解析: (方法一) 相邻两项相除, 72 36 24 18 \\ / \\ / \\ /

2/1 3/2 4/3(分子与分母相差1且前一项的分子是后一项的分母) 接下来貌似该轮到5/4,而18/14.4=5/4. 选C (方法二)

6×12=72, 6×6=36, 6×4=24, 6×3 =18, 6×X 现在转化为求X 12,6,4,3,X

12/6 ,6/4 , 4/3 ,3/X化简得2/1,3/2,4/3,3/X,前三项有规律,即分子比分母大一,则3/X=5/4 可解得:X=12/5 再用6×12/5=14.4 3. 8 , 10 , 14 , 18 ,( ) A. 24 B. 32 C. 26 D. 20

分析:8,10,14,18分别相差2,4,4,?可考虑满足2/4=4/?则?=8 所以,此题选18+8=26

4. 3 , 11 , 13 , 29 , 31 ,( ) A.52 B.53 C.54 D.55

分析:奇偶项分别相差11-3=8,29-13=16=8×2,?-31=24=8×3则可得?=55,故此题选D 5. -2/5,1/5,-8/750,( )。 A 11/375 B 9/375 C 7/375 D 8/375 解析: -2/5,1/5,-8/750,11/375=> 4/(-10),1/5,8/(-750),11/375=>

分子 4、1、8、11=>头尾相减=>7、7

分母 -10、5、-750、375=>分2组(-10,5)、(-750,375)=>每组第二项除以第一项=>-1/2,-1/2所以答案为A 6. 16 , 8 , 8 , 12 , 24 , 60 , ( ) A.90 B.120 C.180 D.240 分析:相邻两项的商为0.5,1,1.5,2,2.5,3, 所以选180

10. 2 ,3 ,6 ,9 ,17 ,( ) A.18 B.23 C.36 D.45

分析:6+9=15=3×5 3+17=20=4×5 那么2+?=5×5=25 所以?=23 11. 3 ,2 ,5/3 ,3/2 ,( ) A.7/5 B.5/6 C.3/5 D.3/4 分析:通分 3/1 4/2 5/3 6/4 ----7/5 13. 20 ,22 ,25 ,30 ,37 ,() A.39 B.45 C.48 D.51

分析:它们相差的值分别为2,3,5,7。都为质数,则下一个质数为11 则37+11=48 16. 3 ,10 ,11 ,( ) ,127 A.44 B.52 C.66 D.78 解析:3=1^3+2 10=2^3+2 11=3^2+2 66=4^3+2 127=5^3+2

其中 指数成3、3、2、3、3规律

25. 1 ,2/3 , 5/9 ,( 1/2 ) , 7/15 , 4/9 ,4/9 A.1/2 B.3/4 C.2/13 D.3/7

解析:1/1 、2/3 、 5/9、1/2 、7/15、4/9、4/9=>规律以1/2为对称=>在1/2左侧,分子的2倍-1=分母;在1/2时,分子的2倍=分母;在1/2右侧,分子的2倍+1=分母

31. 5 ,5 ,14 ,38 ,87 ,( ) A.167 B.168 C.169 D.170 解析:前三项相加再加一个常数×变量

(即:N1是常数;N2是变量,a+b+c+N1×N2) 5+5+14+14×1=38 38+87+14+14×2=167

32.( ) , 36 ,19 ,10 ,5 ,2 A.77 B.69 C.54 D.48 解析:5-2=3 10-5=5 19-10=9 36-19=17 5-3=2 9-5=4 17-9=8 所以X-17应该=16

16+17=33 为最后的数跟36的差 36+33=69 所以答案是 69

33. 1 ,2 ,5 ,29 ,() A.34 B.846 C.866 D.37 解析:5=2^2+1^2 29=5^2+2^2 ( )=29^2+5^2 所以( )=866,选c

34. -2/5 ,1/5 ,-8/750 ,() A.11/375 B.9/375 C.7/375 D.8/375 解析:把1/5化成5/25

先把1/5化为5/25,之后不论正负号,从分子看分别是:2,5,8 即:5-2=3,8-5=3,那么?-8=3 ?=11

所以答案是11/375

36. 1/3 ,1/6 ,1/2 ,2/3 ,( ) 解析:1/3+1/6=1/2 1/6+1/2=2/3 1/2+2/3=7/6

41. 3 , 8 , 11 , 9 , 10 , ( ) A.10 B.18 C.16 D.14 解析:答案是A 3, 8, 11, 9, 10, 10=> 3(第一项)×1+5=8(第二项) 3×1+8=11 3×1+6=9 3×1+7=10 3×1+10=10 其中

5、8、6、7、7=> 5+8=6+7 8+6=7+7

42. 4 ,3 ,1 ,12 ,9 ,3 ,17 ,5 ,( ) A.12 B.13 C.14 D.15

解析: 本题初看较难,亦乱,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是一道三个数字为一组的题,在每组数字中,第一个数字是后两个数字之和,即4=3+1,12=9+3,那么依此规律,( )内的数字就是17-5=12。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4. 19,4,18,3,16,1,17,( ) A.5 B.4 C.3 D.2

解析:本题初看较难,亦乱,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是一道两个数字为一组的减法规律的题,19-4=15,18-3=15,16-1=15,那么,依此规律,( )内的数为17-2=15。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5. 1 ,2 ,2 ,4 ,8 ,( ) A.280 B.320 C.340 D.360

解析:本题初看较难,但仔细分析后便发现,这是一道四个数字为一组的乘法数列题,在每组数字中,前三个数相乘等于第四个数,即2×5×2=20,3×4×3=36,5×6×5=150,依此规律,( )内之数则为8×5×8=320。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6. 6 ,14 ,30 ,62 ,( ) A.85 B.92 C.126 D.250

解析:本题仔细分析后可知,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加2,14=6×2+2,30=14×2+2,62=30×2+2,依此规律,( )内之数为62×2+2=126。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8. 12,2,2,3,14,2,7,1,18,3,2,3,40,10,( ),4 A.4 B.3 C.2 D.1

解析:本题初看很乱,数字也多,但仔细分析后便可看出,这道题每组有四个数字,且第一个数字被第二、三个数字连除之后得第四个数字,即12÷2÷2=3,14÷2÷7=1,18÷3÷2=3,依此规律,( )内的数字应是40÷10÷4=1。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9. 2 ,3 ,10 ,15 ,26 ,35 ,( ) A.40 B.45 C.50 D.55 解析:本题是道初看不易找到规律的题,可试着用平方与加减法规律去解答,即2=12+1,3=22-1,10=32+1,15=42-1,26=52+1,35=62-1,依此规律,( )内之数应为72+1=50。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0. 7 ,9 , -1 , 5 ,(-3) A.3 B.-3 C.2 D.-1

解析:7,9,-1,5,(-3)=>从第一项起,(第一项 减 第二项) ×(1/2)=第三项

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1 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 244÷2=122(只).

在122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122-88=34,有34只兔子.当然鸡就有54只. 答:有兔子34只,鸡54只.

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结为下面算式: 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

上面的解法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做一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单!能够这样算,主要利用了兔和鸡的脚数分别是4和2,4又是2的2倍.可是,当其他问题转化成这类问题时,“脚数”就不一定是4和2,上面的计算方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对这类问题给出一种一般解法. 还说例1.

如果设想88只都是兔子,那么就有4×88只脚,比244只脚多了88×4-244=108(只).每只鸡比兔子少(4-2)只脚,所以共有鸡(88×4-244)÷(4-2)= 54(只).说明我们设想的88只“兔子”中,有54只不是兔子.而是鸡.因此可以列出公式: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88只都是“鸡”,那么共有脚2×88=176(只),比244只脚少了244-176=68(只).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4-2)只脚,68÷2=34(只). 说明设想中的“鸡”,有34只是兔子,也可以列出公式: 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

上面两个公式不必都用,用其中一个算出兔数或鸡数,再用总头数去减,就知道另一个数.

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通常用这样的思路求解,有人称为“假设法”. 现在,拿一个具体问题来试试上面的公式.

例2 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

解:以“分”作为钱的单位.我们设想,一种“鸡”有11只脚,一种“兔子”有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

蓝笔数=(19×16-280)÷(19-11)=24÷8=3(支). 红笔数=16-3=13(支).

答:买了1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 对于这类问题的计算,常常可以利用已知脚数的特殊性.例2中的“脚数”19与11之和是30.我们也可以设想16只中,8只是“兔子”,8只是“鸡”,根据这一设想,脚数是8×(11+19)=240.比280少40.40÷(19-11)=5. 就知道设想中的8只“鸡”应少5只,也就是“鸡”(蓝铅笔)数是3.

30×8比19×16或11×16要容易计算些.利用已知数的特殊性,靠心算来完成计算.实际上,可以任意设想一个方便的兔数或鸡数.

例如,设想16只中,“兔数”为10,“鸡数”为6,就有脚数 19×10+11×6=256. 比280少24.

24÷(19-11)=3, 就知道设想6只“鸡”,要少3只.

要使设想的数,能给计算带来方便,常常取决于你的心算本领. 下面再举四个稍有难度的例子.

例3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字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需10小时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7小时.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

解:我们把这份稿件平均分成30份(30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甲每小时打 甲每小时打30÷6=5(份),乙每小时打30÷10=3(份).

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7.“兔”的脚数是5,“鸡”的脚数是3,总脚数是30,就把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根据前面的公式

“兔”数=(30-3×7)÷(5-3) =4.5, “鸡”数=7-4.5 =2.5,

也就是甲打字用了4.5小时,乙打字用了2.5小时. 答:甲打字用了4小时30分.

例4 今年是1998年,父母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02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解:4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8.此时兄弟年龄之和是17+8=25,父母年龄之和是78+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弟的年龄看作“兔”头数.25是“总头数”.86是“总脚数”.根据公式,兄的年龄是: (25×4-86)÷(4-3)=14(岁). 1998年,兄年龄是 14-4=10(岁). 父年龄是

(25-14)×4-4=40(岁).

因此,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兄的年龄是 (40-10)÷(3-1)=15(岁). 这是2003年.

答:公元2003年时,父年龄是兄年龄的3倍.

例5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每种小虫各几只?

解:因为蜻蜓和蝉都有6条腿,所以从腿的数目来考虑,可以把小虫分成“8条腿”与“6条腿”两种.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8条腿的

蜘蛛数=(118-6×18)÷(8-6)=5(只). 因此就知道6条腿的小虫共 18-5=13(只).

也就是蜻蜓和蝉共有13只,它们共有20对翅膀.再利用一次公式 蝉数=(13×2-20)÷(2-1)=6(只). 因此蜻蜓数是13-6=7(只).

答:有5只蜘蛛,7只蜻蜓,6只蝉.

例6某次数学考试考五道题,全班52人参加,共做对181道题,已知每人至少做对1道题,做对1道的有7人,5道全对的有6人,做对2道和3道的人数一样多,那么做对4道的人数有多少人? 解:对2道、3道、4道题的人共有 52-7-6=39(人). 他们共做对

181-1×7-5×6=144(道).

由于对2道和3道题的人数一样多,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对2.5道题的人((2+3)÷2=2.5).这样兔脚数=4,鸡脚数=2.5,总脚数=144,总头数=39.

对4道题的有(144-2.5×39)÷(4-1.5)=31(人). 答:做对4道题的有31人.

习题一

1.龟鹤共有100个头,350只脚.龟、鹤各多少只?

2.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恰好可供120个学生同时进行活动.象棋2人下一副棋,跳棋6人下一副.象棋和跳棋各有几副?

3.一些2分和5分的硬币,共值2.99元,其中2分硬币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多少个?

4.某人领得工资240元,有2元、5元、10元三种人民币,共50张,其中2元与5元的张数一样多.那么2元、5元、10元各有多少张?

5.一件工程,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8天完成,现在甲做了若干天后,再由乙接着单独做完余下的部分,这样前后共用了16天.甲先做了多少天?

6.摩托车赛全程长281千米,全程被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中,有的是由一段上坡路(3千米)、一段平路(4千米)、一段下坡路(2千米)和一段平路(4千米)组成的;有的是由一段上坡路(3千米)、一段下坡路(2千米)和一段平路(4千米)组成的.已知摩托车跑完全程后,共跑了25段上坡路.全程中包含这两种阶段各几段? 7.用1元钱买4分、8分、1角的邮票共15张,问最多可以买1角的邮票多少张? 二、“两数之差”的问题

鸡兔同笼中的总头数是“两数之和”,如果把条件换成“两数之差”,又应该怎样去解呢? 例7 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一:如果拿出40张8分的邮票,余下的邮票中8分与4分的张数就一样多. (680-8×40)÷(8+4)=30(张),这就知道,余下的邮票中,8分和4分的各有30张. 因此8分邮票有40+30=70(张). 答:买了8分的邮票70张,4分的邮票30张.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办法.

解二:譬如,假设有20张4分,根据条件“8分比4分多40张”,那么应有60张8分.以“分”作为计算单位,此时邮票总值是4×20+8×60=560.比680少,因此还要增加邮票.为了保持“差”是40,每增加1张4分,就要增加1张8分,每种要增加的张数是:

(680-4×20-8×60)÷(4+8)=10(张). 因此4分有20+10=30(张),8分有60+10=70(张).

例8 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天可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一天工程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解:类似于例3,我们设工程的全部工作量是150份,晴天每天完成10份,雨天每天完成8份.用上一例题解一的方法,晴天有

(150-8×3)÷(10+8)= 7(天).

雨天是7+3=10天,总共7+10=17(天). 答:这项工程17天完成.

请注意,如果把“雨天比晴天多3天”去掉,而换成已知工程是17天完成,由此又回到上一节的问题.差是3,与和是17,知道其一,就能推算出另一个.这说明了例7、例8与上一节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总脚数是“两数之和”,如果把条件换成“两数之差”,又应该怎样去解呢?

例9 鸡与兔共100只,鸡的脚数比兔的脚数少28.问鸡与兔各几只?

解一:假如再补上28只鸡脚,也就是再有鸡28÷2=14(只),鸡与兔脚数就相等,兔的脚是鸡的脚4÷2=2(倍),于是鸡的只数是兔的只数的2倍. 兔的只数是:(100+28÷2)÷(2+1)=38(只). 鸡是:100-38=62(只). 答:鸡62只,兔38只.

当然也可以去掉兔28÷4=7(只).兔的只数是(100-28÷4)÷(2+1)+7=38(只).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办法.

解二:假设有50只鸡,就有兔100-50=50(只).此时脚数之差是: 4×50-2×50=100,

比28多了72.就说明假设的兔数多了(鸡数少了).为了保持总数是100,一只兔换成一只鸡,少了4只兔脚,多了2只鸡脚,相差为6只(千万注意,不是2).因此要减少的兔数是: (100-28)÷(4+2)=12(只). 兔只数是:

50-12=38(只).

另外,还存在下面这样的问题:总头数换成“两数之差”,总脚数也换成“两数之差”.

例10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460-280=180(字).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在写出“鸡兔同笼”公式的时候,我们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例7、例9和例10三个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

例7,假设都是8分邮票,4分邮票张数是(680-8×40)÷(8+4)=30(张).

例9,假设都是兔,鸡的只数是(100×4-28)÷(4+2)=62(只).

例10,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20×13+20)÷(28-20)=35(首).

首先,请读者先弄明白上面三个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公式比较,这三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

其奥妙何在呢?当你进入初中,有了负数的概念,并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就会明白,从数学上说,这一讲前两节列举的所有例子都是同一件事.

例11

有一辆货车运输2000只玻璃瓶,运费按到达时完好的瓶子数目计算,每只2角,如有破损,破损瓶子不给运费,还要每只赔偿1元.结果得到运费379.6元,问这次搬运中玻璃瓶破损了几只?

解:如果没有破损,运费应是400元.但破损一只要减少1+0.2=1.2(元).因此破损只数是(400-379.6)÷(1+0.2)=17(只).

答:这次搬运中破损了17只玻璃瓶.

请你想一想,这是“鸡兔同笼”同一类型的问题吗?

例12 有两次自然测验,第一次24道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包含不答)1题倒扣1分;第二次15道题,答对1题8分,答错或不答1题倒扣2分,小明两次测验共答对30道题,但第一次测验得分比第二次测验得分多10分,问小明两次测验各得多少分?

解一:如果小明第一次测验24题全对,得5×24=120(分).那么第二次只做对30-24=6(题)得分是:8×6-2×(15-6)=30(分). 两次相差:120-30=90(分). 比题目中条件相差10分,多了80分.说明假设的第一次答对题数多了,要减少.第一次答对减少一题,少得5+1=6(分),而第二次答对增加一题不但不倒扣2分,还可得8分,因此增加8+2=10分.两者两差数就可减少6+10=16(分).(90-10)÷(6+10)=5(题).

因此,第一次答对题数要比假设(全对)减少5题,也就是第一次答对19题,第二次答对:30-19=11(题). 第一次得分:5×19-1×(24- 9)=90. 第二次得分:8×11-2×(15-11)=80. 答:第一次得90分,第二次得80分.

解二:答对30题,也就是两次共答错 24+15-30=9(题).

第一次答错一题,要从满分中扣去5+1=6(分),第二次答错一题,要从满分中扣去8+2=10(分).答错题互换一下,两次得分要相差6+10=16(分). 如果答错9题都是第一次,要从满分中扣去6×9.但两次满分都是120分.比题目中条件“第一次得分多10分”,要少了6×9+10.因此,第二次答错题数是:(6×9+10)÷(6+10)=4(题)? 第一次答错 9-4=5(题).

第一次得分 5×(24-5)-1×5=90(分).

第二次得分 8×(15-4)-2×4=80(分).

习题二

1.买语文书30本,数学书24本共花83.4元.每本语文书比每本数学书贵0.44元.每本语文书和数学书的价格各是多少? 2.甲茶叶每千克132元,乙茶叶每千克96元,共买这两种茶叶12千克.甲茶叶所花的钱比乙茶叶所花钱少354元.问每种茶叶各买多少千克?

3.一辆卡车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16次,雨天每天只能运11次.一连运了若干天,有晴天,也有雨天.其中雨天比晴天多3天,但运的次数却比晴天运的次数少27次.问一连运了多少天? 4.某次数学测验共20道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1分,不做得0分.小华得了76分.问小华做对了几道题? 5.甲、乙二人射击,若命中,甲得4分,乙得5分;若不中,甲失2分,乙失3分.每人各射10发,共命中14发.结算分数时,甲比乙多10分.问甲、乙各中几发?

6.甲、乙两地相距12千米.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在停留半小时后,又从乙地返回甲地,小王从乙地到甲地,在甲地停留40分钟后,又从甲地返回乙地.已知两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经过4小时后,他们在返回的途中相遇.如果小张速度比小王速度每小时多走1.5千米,求两人的速度.

巧算和与差

一天,小明对一些小朋友说:“请你们随意说出2个数来,我会一下子算出它们的和减去它们的差的结果来!” “真的吗?”小光惊奇地问。

“那当然,请出题吧!”小明自信地说。 于是,小光写出了两道题: (348+256)-(348—256) (7564+3125)-(7564-3125)

小光刚写完第2题,小明就立刻说出两题的得数分别是512、6250。大家一起算,得的结果跟小明的一样。

小兰想弄明白小明计算的奥秘,又说出下面4组数:47和23,400和278,120与80,16840与3020。结果小明总是很快就说出了答案。 这时,小明问小兰:“你找出规律了吗?”

“还没找到。不过,我觉得关键在两数中的较小数上。”小兰回答。 “对!你再研究一下得数跟较小数的关系就会明白!” “我知道了,得数是较小数的2倍!”小光兴奋地说。 小明给大家解释:当我们从两个数的和中减去这两个数的差时,就是从两个数的和中减去了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一部分,得到的结果是两个较小数的和,也就是较小数的2倍。”

三只船运货

西方传入我国学校里的第一本算术教科书是美国人狄考文编的《笔算数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道题:

甲、乙、丙三艘船共运货9400箱,甲船比乙船多运300箱,丙船比乙船少运200箱。求三艘船各运多少箱货? 这道题如果思路不对的话,就很难抓住解题的关键。事实上,它代表着一类广泛的问题,其共同特点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

思考时,一般先假设几个未知量相等,或假定要求的一未知量是题里的某一已知量;然后按照题里的已知条件推算。所得结果常与题里对应的已知量不符,再加以调整,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这道题就可以这样来思考:根据已知甲船比乙船多运30O箱,假设甲船同乙船运的一样多,那么甲船就要比原来少运300箱,结果三船运的总箱数就要减少300箱,变成(9400-300)箱。

又根据丙船比乙船少运200箱,假设丙船也同乙船运的一样多,那么丙船就要比原来多运200箱,结果三船总箱数就要增加200箱,变成(9400-300+200)箱。

经过这样调整,三船运的总箱数为(9400-300+200)。根据假设可知,这正好是乙船所运箱数的3倍,从而可求出动船运的箱数。

乙船运的箱数知道了,甲、丙两船运的箱数马上就可得到。

微软招聘员工试题

1. 有7克、2克砝码各一个,天平一架,如何只用这些物品三次将140克的盐分成50克、90克各一份? 砝码称重是常见的数学问题。要使称的次数最少需要讲究方法技巧。经过思考按下述步骤操作:(1) 把2克重的砝 放在天平左端,分盐于天平两端直到平衡,此时,左端有盐69克,右端有盐71克。(2) 取下天平左端的2克砝码换上7克重的砝码, 端重(69+7)76克,右端仍重71克,从左端取出5克盐后,天平两端平衡,这时左端 余64克盐。 在取下天平两端物品。(3) 用刚才称出的5克盐当作\"砝码\",与2克、7克砝码合成14克砝码。从64克盐 取出14克,恰好剩下50克盐。则其余盐的重量就是90克。

2. 有两个房间,其中一间房里有三盏灯,另一间房里有控制这三盏灯的开关。这两间房是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没有空 上的直接联系;三盏灯与三个开关也没有顺序上的必然联系。现在只允许你分别进入这两个房间一次,然后判断三盏灯分别是由哪个开关控制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多 虑的可能是灯与线之间怎样连结及如何开关等,这样就步入了解题的歧途。利用灯亮的发热特性操作如下:(1) 先走进有开关的房间,将三个开关编号为A、B、C。(2) 将开关A打开数分钟后关闭,再打开B。(3) 立即进入有灯的房间,此时亮着的灯则由开关B控制。用手摸另外两盏灯:发热的由开关A控制,不热的由开关C控制。

3. U2合唱团赶往演唱会场,途中必需经过一座桥,天色很暗,而他们只有一只手电筒。一次 时最多 以有两人一起过桥,而过桥的时候必须持有手电筒,所以就得有人把手电筒带来带去,来回于桥的两端。手电筒是不能用丢的方式来传递的。四个人的步行速度各不同,若两人同行则以较慢者的速度为准。Bono需花1分钟过桥,Edge需花2分钟过桥,Adam需花5分钟过桥,Larry需花10分钟过桥,他们如何在17 钟内过桥?

此题属于策略优化问题。从题中我们知道,同行两人的过桥时间应该尽量接近,且来回传递电筒者应尽量选用速度快的人。根据以上分析,作如下安排:(1) Bono和Edge两人先行过桥后,Bono带手电 回,共用时3分钟。 2) Adam和Larry两人同时过桥,Edge带手电返回。共用时12分钟。(3) Bono和Edge两人再次过桥,用时2分钟。至此,四人全部过桥,一共用时3+12+2=17(分钟)。

4. 有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40千米的速度离开洛杉矶直奔纽约,同时,另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60千米的速度从纽约开往洛杉矶。如果有一只鸟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和两列 车同时启动,从洛杉矶出发,碰到另一列车后返回,往

返在两列火车间,直到两列火车相遇为止。已知洛杉矶到纽约的铁路长4500千米,请问,这只小鸟飞行了多远路程? 小鸟在两列火车之间往返飞行,思维也很容易随着\"跑\"起来。如果我们试图算出那些越来越短的路程,问题就会十分复杂。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只小鸟一直在两列火车间一刻不停地飞,所以,火车的相遇时间就是小鸟的飞行时间。这样,小鸟的飞行路程为:30×[4500÷(140+160)]=450(千米)。

5. 对一批编号为1-100,全部开关朝上(开)的灯进行以下操作:凡是1的倍数反方向拨一次开关;2的倍数 方向又拨一次开关;3的倍数反方向又拨一次开关„„问:最后为关熄状态的灯的编 是哪些?

若实际操作求解会相当繁琐。我们知道,就某个亮着的灯而言,如果拨其开关的次数是奇数次,那么,结果它一定是关着的。根据题意可知,号码为N的灯,拨开关的次数等于N的约数的个数,约数个数是奇数,则N一定是平方数。因为10=100,可知100以内共有10个平方数,即,最后关熄状态的灯共有10盏,编号为1、4、9、16、25、36、49、64、81、100。

6. 一个大院子里住了50户人家,每家都养了一条狗。有一天他们接到通知说院子里有狗生病了,并要求 所有主人在知道自家狗生病的当天应立即把狗枪杀掉。所有主人和他们的狗都不得离开自家的房子,主人与主人之间也不准进行任何沟通,他们能看到其他49条狗,且能准确判断是否生病,但看不到自家的狗。院中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枪声,第三天传出了一阵枪声,问有多少条病狗被枪杀。 这是一道逻辑推理趣题。分析如下:(1) 如果50条狗中只有1条病狗。比如说张家的狗有病,那么,张看到的另49条狗 是正常的,从而判断自家的狗一定病了,张就会把自家的狗枪杀掉,但第1天没有枪声,说明病狗多于1条。(2 如果50条狗中只有2条病狗,比如说王家和李家的狗是病狗,那么,除了王和李以外,其余的人都看到了2条病狗,而王和李只能看到1条病狗和48条正常的狗,已经知道病狗数量多于1,所以王和李可以判断出自家的狗一定是病狗,按照规定应该枪杀,但第2天没有枪声,说明病狗又多于2条。(3) 如果有4条或4条以上病狗,那么每个病狗的主人至少看到了3条病狗,由于病狗数量是不是3条无法确定,故每个人也就不能判断自家的狗是否有病,第3天也就不会有枪声,这与已知矛盾 综上可以判定,病狗的数量是3条

“和倍问题”怎样思考?

【典型问题】

1. 四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

解答:用131+134=265,这是1个甲、丁和2个乙、丙的总和,因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所以用265-1=264就刚好是3个乙、丙的和,264÷3=88,就是说乙丙的和是88,那么甲丁和是88+1=89,所以四个班的和是88+89=177人.

2. 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是45,46,49,52,那么这四个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多少?

解答:大家想想,我如果把4个数全加起来是什么?实际上是每个数都加了3遍!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思想!(45+46+49+52)÷3=64就是这四个数的和,题目要求最小的数,我就用64减去52(某三个数和最大的)就是最小的数,等于12.

3. 在一个两位数之间插入一个数字,就变成一个三位数。例如:在72中间插入数字6,就变成了762。有些两位数中间插入数字后所得到的三位数是原来两位数的9倍,求出所有这样的两位数。

解答:对于这个题来说,首先要判断个位是多少,这个数的个位乘以9以后的个位还等于原来的个位,说明个位只能是0或5!先看0,很快发现不行,因为20×9=180,30×9=270,40×9=360等等,不管是几十乘以9,结果百位总比十位小,所以各位只能是5。略作计算,不难发现:15,25,35,45是满足要求的数 你会解答下面的题目吗?

1. 某班买来单价为0.5元的练习本若干,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只给女生,平均每人可得15本;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只给男生,平均每人可得10本。那么,将这些练习本平均分给全班同学,每人应付多少钱?

2. 动物园的饲养员给三群猴子分花生,如只分给第一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2粒;如只分给第二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只分给第三群,则每只猴子可得20粒,那么平均分给三群猴子,每只可得多少粒?

“还原问题”怎样思考?

【典型问题】

1.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多少? 解答:(6×6+6)÷6-6=1,这个数是1.

2.有砖26块,兄弟二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到了。哥哥看弟弟挑的太多,就抢过一半。弟弟不肯,又从哥哥那儿抢走一半。哥哥不服,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时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问最初弟弟准备挑

多少块?

解答:先算出最后各挑几块:(和差问题)哥哥是(26+2)÷2=14,弟弟是26-14=12,然后来还原:1. 哥哥还给弟弟5块:哥哥是14-5=9,弟弟是12+5=17;2. 弟弟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哥哥:抢走了一半,那么剩下的就是另一半,所以哥哥就应该是9+9=18,弟弟是17-9=8;3. 哥哥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弟弟:那么弟弟原来就是8+8=16块.

3. 甲、乙、丙三人钱数各不相同,甲最多,他拿出一些钱给乙和丙,使乙和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乙的钱最多;接着乙拿出一些钱给甲和丙,使甲和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丙的钱最多;最后丙拿出一些钱给甲和乙,使甲和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三人钱数一样多了。如果他们三人共有81元,那么三人原来的钱分别是多少元?

解答:三人最后一样多,所以都是81÷3=27元,然后我们开始还原:1. 甲和乙把钱还给丙:每人增加2倍,就应该是原来的3倍,所以甲和乙都是27÷3=9,丙是81-9-9=63;2. 甲和丙把钱还给乙:甲9÷3=3,丙63÷3=21,乙81-3-21=57;3. 最后是乙和丙把钱还给甲:乙57÷3=19,丙21÷3=7,甲81-19-7=55元. 你会解答下面的题目吗?

1. 甲、乙、丙三人各有糖豆若干粒,甲从乙处取来一些,使自己的糖豆增加了一倍;接着乙从丙处取来一些,使自己的糖豆也增加了一倍;丙再从甲处取来一些,也使自己的糖豆增加了一倍。现在三人的糖豆一样多。如果开始时甲有51粒糖豆,那么乙最开始有多少粒糖豆?

2. 有一筐苹果,把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苹果;取出其中两份,将它们三等分后还剩两个;然后再取出其中两份,又将这两份三等分后还剩2个。问:这筐苹果至少有几个?

巧用工程法解题

有一辆自行车,前轮和后轮都是新的,并且可以互换,轮胎在前轮位置可以行驶5000千米,在后轮位置可以行驶3000千米,问使用两个新轮胎,这辆自行车最多可以行多远?

如果我们考虑在中途某个时刻将车轮调换,则非常麻烦。如果将这个问题转化成工程问题:把一个车轮的使用寿命看作单位“1”,则每行1千米,前轮被使用了1/5000,后轮被使用了1/3000,这样用两个轮子的寿命2÷(1/5000+1/3000)=3750(千米),很容易就求出使用这两个轮子最多可以行3750千米,就不用考虑何时调换轮子这个恼人的问题。

时间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

星期六,某同学离家外出时看了看钟,2个多小时后回到家又看了看钟,发现时针和分针恰好互换位置。请计算,该同学离家外出多少小时?

这看上去是个时间问题,但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钟面上的时间问题去思考,很难找到解题思路。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成行程问题,这样想:在这两个多小时中,分钟转两圈多(红线表示),时针走了两个多大格(绿线表示),两针交换了位置,如下图,两针这段时间里正好走了三圈,相当于这段时间内时针和分针合走了三圈,这样就将钟面的时间问题转化成了行程中的相遇问题。

用总路程3(3圈)除以速度和(1+1/12)【想:分针1小时走1圈,时间1小时走1大格,即1/12】,列式为3÷(1+1/12)=2又13分之10(小时)。

一笔糊涂帐

一个男子到一家手杖店去买了一根30元的手杖,付出一张50元的钞票。店主找不出零钱,就到隔壁小店去竞零票。零票兑来,付给顾客20元的找头,顾客就离去了。隔了一会,隔壁店主慌张地过来说,那张50元的钞票是伪钞,手杖店的店主不得不赔了50元。事后,店主觉得很伤心。他算了一下找给顾客20元,又赔给隔壁的店主50元,一共损失了70元。但又一想,顾客只占了50元的便宜,隔壁店主没有损失,也没有占便宜。这相差的20元咋回事呢? 其实,当手杖店主与隔壁小店没有发生经济往来。手杖店主与顾客的经济往来是,顾客给小店50元伪钞,而小店给顾客一根手杖(30元)和20元找头,计50元。所以,手杖店主损失50元,而不是70元。

巧用假设法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过分数乘、除法和倒数的知识后,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甲的2/5和乙的3/4相等,求甲与乙的比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少同学觉得很难下手,实际上只要用假设法,首先列出等式:甲×2/5=乙×3/4,然后假设等式的结果都是1,利用倒数的知识,可知甲是5/2,乙是4/3,则可求出甲与乙的比是15∶8。 又如,“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长于1米),第一根剪去1/2米,第二根剪去1/2,剩下的相比较,哪一根长?”这样的问题用假设法解决起来也很容易,设这两根分别长10米,第一根还剩9.5米,第二根还剩5米,很容易知道第一根剩下的长。同学们,你还能假设其他数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两根绳子的长度都等于1米或都小于1米,结果又会如何呢?请你们用假设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换个角度、整体思考》

题目:一次考试共有五道试题,做对第(原题没有“第”字)1、2、3、4、5题的分别占考试人数的84%、88%、72%、80%、56%,如果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上为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至少是多少?

解法:假设这次考试有100人参加,那么五题分别做对的人数为84、88、72、80、56人。全班共做对84+88+72+80+56=380(题)。要求及格率最少,也就是让不及格人尽量的多,即仅做对两题的人尽量的多;要让及格的人尽量的少,也就是说共做对5题和共做对4题的人要尽量的多。我们可以先假设所有人都只做对两题,那么共做对100×2=200(题)。由于共做对5题的最多有56人,他们一共多做了56×3=168(题),这时还剩下380-(200+168)=12(题)。因为做对4题的人要尽量的多,所以每2题分给一个人,可以分给12÷2=6(人),即最多6个人做对4题。加上做对5题的56人,那么及格的人最少有56+6=62(人),也就是及格率至少为62%。

骑驴找驴

一次师生座谈会,老师看学生,人数一样多,学生看老师,老师的人数是学生的3倍,问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 (方法一)

设:老师= X , 学生=Y;

老师看学生,人数一样多(在看的老师不包括在内)即可以列为方程:X-1=Y; 学生看老师,老师的人数是学生的3倍(在看的学生不包括在内)即可列为方程: 3×(Y-1)=X; 所以:解得Y=2,X=3 分析: (方法二)

3个老师,当其中一位老师看学生的时候,把自己忽略了,2个学生。2个老师一样多;2学生中的一个看老师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给忽略了,所以就剩一个学生了,老师还是3个。

“凑比法”解题例谈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类题目:已知两个量的和(差),以及它们的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无法转化成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统一单位“1”),也无法求出这两个量的比。因此,常规解法极为繁杂。若将其中的一个量增加(减少)一个特定数量后,则常很容易“凑”出它们的比,从而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生1999年第十五届《迎春杯》决赛题) 还多10个”得:

从而知,师傅加工零件个数是3份,(徒弟加工零件个数+40个)是4份,也就是(师徒二人共加工零件个数+40个)(3+4=)7份,即(170+40)

弟加工零件个数为(170-90=)80(个)。

11人参加数学竞赛。这个班男、女生各多少人? 从而知,男生人数是3份,(44人-女生)是2份,也就是(男生-女生+44人)(3+2=)5份。又因“男生比女生多6人”,故(6+44)人是5

例3 甲桶油比乙桶油多3.6千克,如果从两桶中各取出1千克后,甲 (1999年小奥预赛B卷) 从而知,(甲桶油-1千克)是3份,(乙桶油-1千克)是2份,即(甲桶油-1千克)比(乙桶油-1千克)多(3-2)份,也就是甲桶油比乙桶油多(3-2)份,而甲桶油比乙桶油多3.6千克,因此,每份重为3.6÷(3-2)=3.6(千克),(甲桶油-1千克)为3.6×3=10.8(千克),甲桶原有油10.8+1=11.8(千克)。

例4 大小球共100个,取出大球的75%,取出小球的50%,则大小球共剩30个。问原有大小球各多少个?(见贵刊1998年第1、2期第22页《注意求异思维训练》中的例1,这里用“凑比法”解较容易) 分析与解 依题意“取出大球的75%,取出小球的50%,则大小球共剩30个”得: 大球个数×(1-75%)+小球个数×(1-50%)=30 大球个数×25%=30-小球个数×50%

大球个数×25%=(60-小球个数)×50%即,大球个数∶(60-小球个数)=50%∶25%=2∶1 从而知,大球个数是2份,(60-小球个数)是1份,大球个数比(60-小球个数)多(2-1)份,即[大球个数-(60-小球个数)]为(2-1)份,也就是(大球个数+小球个数-60)为(2-1)份,又知大小球共100个,故(100-60)个为(2-1)份,又知大小球共100个,故(100-60)个为(2-1)份,即40个是1份。因此,大球个数有(40×2=)80(个),小球个数有(100-80=)20(个)。

巧分数字和

题目 将1至9九个数字写在一条纸带上,如下图:

将它剪成三段,每段上数字联在一起算一个数,把这三个数相加,使和能被77整除,那么中间一段的数是____。 这是1997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中的一道整除的问题。将纸带剪成三段,要剪两刀,共有28种不同的剪法,逐一去试,分别计算出结果,再去试除,这样做太繁琐,不可取。可以结合整除的有关知识,从这九个数字的数字和

去考虑。

分析与解答 由于77=7×11,(7、11)=1,所以能被77整除的数,必能分别被7和11整除。

先考虑能被11整除。一个数若能被11整除,其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必能被11整除。对于这一性质,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如果几个加数的和能被11整除,那么这几个加数所有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必能被11整除。

对于这条纸带上的九个数字,不管怎样剪,奇位数字和总大于偶位数字和。由于1+2+3+4+5+6+7+8+9=45,45=39+6=28+17,39-6=11×3,28-17=11,所以奇数、偶数的所有数字和分别是39和6或28和17。

(一)当奇位数字之和是39,偶位数字之和是6时,因为6=1+2+3=5+1=4+2,只剪两刀,使另外的6个或7个数字都在奇位上,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二)当奇位数字之和是28,偶位数字之和是17时,因为

(1)如果9、8、7、3、1在奇位上,无法使相邻的三个数字4、5、6都在偶位上。 (2)如果9、8、6、3、2在奇位上,无法使相邻的两个数字4、5都在偶位上。 (3)如果9、8、6、4、1在奇位上,无法使相邻的两个

(4)如果9、8、5、4、2在奇位上,无法使相邻的两个数字6、7都在偶位上。 (5)如果9、7、6、5、1在奇位上,无法使相邻的三个数字2、3、4都在偶位上。

(6)如果9、7、6、4、2在奇位上,相邻的两个数字6、7都在奇位上,因此必在6、7之间剪一刀,另一刀的剪法有三种:

第一种剪法得到的三个数的和:12+3456+789=4257,4257÷7=608„„1

第二种剪法得到的三个数的和:1234+56+789=2079,2079÷7=297,由此可知,剪后中间一段的数是56。 第三种剪法得到的三个数的和:123456+7+89=123552,123552÷7=17650„„2。 (7)如果9、7、5、4、3在奇位上,无法使相邻的两个数字1、2都在偶位上。

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

以静变动,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这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求解几何图形面积时是常常用到的。现举例如下:

一、旋转的思想方法

将所给图形中的某一部分绕一个固定点旋转一定(或适当)的角度,变为较明显的简单而又直观的图形。 例1 如图1中的两个三角形都是正三角形,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小三角形面积的多少倍?

分析与解 观察图1可见,只需将小三角形绕圆心旋转60°,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形。小三角形将大三角形分别割成面积相等的四块。因此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小三角形面积的4倍。 例2 求图3中阴影部分的面积。(π取3)(单位:厘米)

分析与解 观察图3发现,只要将图中右边的阴影部分绕圆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就得到图4所示的形状。所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大扇形的面积与空白部分(三角形)面积的差。即 二、移动的思想方法

1.点的移动:将图中的某一点看作一个“动点”沿直线移动,使原来分着的空白部分合并在一起变成一个简单明了的图形。

例3 如图5,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10平方厘米,求OD长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 观察图5,把图中的阴影部分看作两个三角形(即△ABO和△CBO),将这两个三角形中的A点和C点分别看作“动点”平移到如图6所示的A'点和C'点(等底等高,面积相等),等积变形为一个简单的三角形A'C'O。因为阴影部分面积是10平方厘米,A'C'的长为4厘米,所以OB的长度为(10×2÷4=)5(厘米),因此OD的长度是(8-5=)3(厘米)。

2.面的移动:将所给图形中的某个图形沿直线上下左右移动,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使原来面积不等变成相等。

例4 有红、黄、绿三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放在一个正方形盒内,它们之间互相叠合(如图7),已知露在外面的部分中,红色面积是20,黄色面积为14,绿色面积是10,那么正方形盒子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 根据题目的条件,观察图7,发现黄色正方形沿着正方形盒子的边线慢慢向左平移,黄色纸片的小部分逐渐被红色纸片所盖没,绿色纸片却逐渐在增加,黄色纸片盖住的部分就是绿色纸片增加的部分。直移到红色与黄色两纸片下上对齐。此时绿色纸片也暴露到了最大的程度(如图8),而且黄色纸片与绿色纸片的面积是相等的。即黄色和绿色的面积都为((10+14)÷2=)12。我们把留出的空白部分假设为白色,从图中可看出,红、黄两纸片有一边相同,绿、白两纸片也有一边相同,所以它们各自面积之比等于相应边长的比。便有: 因此,所求正方形盒子的面积为 20+12+12+7.2=51.2

三、翻折的思想方法

将所给图形的某一部分以某一直线为对称轴翻折,使原来复杂的图形变为直观图形。

例5 如图9,长方形的长是8,宽是6,A和B是宽的中点,求长方形内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 观察图9,根据题目的条件可知直线AB将原大长方形分成大小一样的两个小长方形。只需把下面的小长方形以直线AB为对称轴向上翻折,就把下面长方形内的阴影部分合并到如图10所示的上面的长方形中。我们知道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即所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8×(6÷2)÷2=12。

例6 在图11中,圆的半径为r,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 以图11中的水平直径作为对称轴,将上半部分往下翻折,使阴影部分拼合成两个三角形(如图12)。可以看出,所求的阴影部分面积等于梯形面积与空白部分(即三角形面积)的差。所以 阴影部分面积=(2r+4r)×r÷2-2r×r÷2=2r2。

运用“取中法”解题举隅

根据题目特征,以中间一个数为突破口进行解题,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运用取中法解答课本中的思考题和数学竞赛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解题思路简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数列说明。 一、运用取中法解答数值计算

对于由相近的一组数相加的计算题,解答时可选择一个中间数作为计算基础,通过“移多补少”变加为乘,能使计算简便。 例1 计算

(4845+4847+4836+4838+4840+4839+4842)÷7

分析和解 例1括号内是7个相近的数相加,按顺序排列可知中间的数是4840,以4840为基数,可作如下计算: 原式=[4840×7+(5+7-4-2-1+2)]÷7=4841 二、运用取中法解答整除问题

涉及整除问题的填数题,可根据填数的诸种可能性,先假设中间一个数进行试探,进而再进行调整,可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2 如果六位数,1992□□能被95整除,那么,它的最后两位数是_____。 (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B)卷第4题)

分析和解最后两位数只能是“00”到“99”一百个数中的一个数,先假设这两位数是中间数50。那么,199250 ÷95=2097„„35,显然,假设偏大35,故从199250中减去35所得的差能被95整除。即:199250-35=199215,所以,它的最后两位数是“15”。

三、运用取中法解答估算问题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出现这样一类题,它不要求算式的精确值,只要求算式结果的整数部分。对这类题,解答时取中间一个数代换其它数进行计算,先求出近似结果,再加以确定能较快地求出结果。

分析和解 观察可知,繁分数中共有12个分母数字较大的分数,按常规的通分方法显然行不通。若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讨论算式的取值范围,也较

找出算式的整数部分。

因此,S的整数部分是165。 四、运用取中法巧填数字题

填数字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题型,其填法多种多样,但以中间数为突破口,通过分组试调,得到的一种解法,过程简捷、规律性强,便于操作,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

例4 把1、3、5、7、9、11、13填进7个空中,使每个圆圈里四个数字的和都相等。(九年义务教材第四册88页思考题)

分析和解 观察题图发现,图中有一中心格,它是三圆交叉的公共格,此处所填的数三个圆圈都得用。因此,确定此格的数字至关重要,由于中间数7即是7个数的平均数(49÷7=)7,所以中心格应填7,中间数把另6个数分成两组,前面三个数为较小数,后三个数为较大数,将较小数1、3、5填入三个较小空中或填入三个较大的空中,再将三个较大数9、11、13与之搭配,采取较小数配较大数的方法试调。使每个圆圈里的四个数的和都相等。这样便得到如下两解。

偶数题详解加法与减法

【内容概述】

各种加法和减法的速算与巧算方法,如凑整,运算顺序的改变,数的组合与分解,利用基准数等。 【例题分析】

1.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

分析1: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前面一个数都比后面一个数大10,因此可以设一个基准数。 详解:我们不妨设1986为基准数。 1966+1976+1986+1996+2006

=(1986-20)+(1986-10)+1986+(1986+10)+(1986+20) =1986*5 =9930

评注:通过仔细观察题目后,通常会发现一些规律。找到规律,就能轻而一举的解决问题。 分析2:等差数列的个数是奇数个时,中间数是它们的平均数 详解:1966+1976+1986+1996+2006 =1986×5 =9930

2.计算:123+234+345-456+567-678+789-890 答案:34

分析:这些数粗略一看好象是杂乱无章,其实不然。通过对各位数的观察, 详解:

先看个位:3+4+5-6+7-8+9-0=14

再看十位:2+3+4-5+6-7+8-9=2 但是注意个位的进位:2+1=3(1是个位进位来的) 最后看百位:1+2+3-4+5-6+7-8=0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34这个数

评注:做这种有技巧的计算时,要先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后再逐一化简。把它变成一道很容易且学过的题。就像这道题一样,本来是3位数加减法,而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位数加减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忘了前一位的进位。 3.计算:6472-(4476-2480)+5319-(3323-1327)+9354-(7358-5362)+6839-(4843-2847) 答案:20000

分析:这个题目一眼看去没有办法简单运算,但如果把括号内得数算出,便发现了一些规律。

详解:6472-(4476-2480)+5319-(3323-1327)+9354-(7358-5362)+6839-(4843-2847) =6472-1996+5319-1996+9354-1996+6839-1996 =6472+5319+9354+6839-1996*4 =6472+5319+9354+6839-7984

=(6472+5319+6839)+(9200+154)-(7900+84) =(6472+5319+6839)+(9200-7900)+(154-84) =(6472+5319+6839)+1300+70 =18630+1370 =20000

评注:在一道简算的大题中,有可能有好几个地方可以简便运算,一些技巧性的题目,简算会在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不让你一眼看出,大家要在解题过程中找出简算步骤,这就需加强练习,方可得心应手。 4.(1)在加法算式中,如果一个加数增加50,另一个加数减少20,计算和的增加或减少量? 答案:增加30

分析:此题并非很难,只是初学者会认为缺少条件。其实这与两个加数与和的本身值是无关的。因为计算的只是“和的增加或减少量”。

详解:如果我们用“A”来代替一个加数,B代表另一个加数,(A+B)代表和 (A+50)+(B-20) =(A+B)+30

评注:某些题目的某些条件并不是我们所需知的,用字母或符号代表这些不需知的未知数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技巧。 (2)在加法算式中,如果被减数增加50,差减少20,那么减数如何变化? 答案:增加70

分析:与上题一样。其实减数变化与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本身值是无关的。 详解:我们用“A”来代表被减数,B代表减数,(A-B)代表差 减数=被减数-差

=(A+50)-[(A-B)-20] =B+70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用在这里很合适。一些无需知的未知数在运算过程中就会抵消,这样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5.计算: 1+2+1

1+2+3+2+1

1+2+3+4+3+2+1

1+2+3+4+5+4+3+2+1 „„„„„„„

根据上面四式计算结果的规律,求:1+2+3+„„+192+193+192+„„+3+2+1的值。 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所有数的和=中间数×中间数 详解:1+2+3+„„+192+193+192+„„+3+2+1 =193×193 =37249

评注:这个数列我们特别讲一个很复杂的方法,但很锻炼大家的思维的。 设 1式.............1+2+1 2式.............1+2+3+2+1

3式.............1+2+3+4+3+2+1

4式.............1+2+3+4+5+4+3+2+1

5式.............1+2+3+4+5+6+5+4+3+2+1 „„

观察发现1式与2式差5,2式与3式差7,3式与4式差9,4式与5式差11„„

又通过观察发现每两式相差的数都相差2(例如:1式与2式差5,2式与3式差7,7-5=2;再例如:2式与3式差7,3式与4式差9,9-7=2)

再观察 1式与2式差5 5与2式中的3差2 2式与3式差7 7与3式中的4差3 3式与4式差9 9与4式中的5差4 4式与5式差11 11与5式中的6差5

观察上面这一步 最后相差的都是式子中间的数减1

所以最后一个式子(1+2+3+......+191+192+193+192+191+.....+2+1)与它上面一个式子(1+2+3+......+190+191+192+191+190+.....+2+1)的差为:193+(193-1)=385 所以(1+2+3+......+191+192+193+192+191+.....+2+1) =(1+2+1)+(5+7+9+11+13+15+17+...........+385) =4+390*[(385-5)/2+1]/2 =4+390*191/2 =4+37245 =37249

当然,这样的方法考试不可取,平常炼一下,多见识几种方法还是有好处的。

6.请从3、7、9、11、21、33、63、77、99、231、693、985这12个数中选出5个数,使它们的和等于1995。 答案:9、77、231、693、985。

分析:首先,我们观察数的特征,要使得5个数的和恰好是1995,那么我们需要通过求出3到4个数的和,使它们接近1955,剩下的比较小的差异通过一两个数进行“微小调节”。

详解:通过我们观察数的特征,我们将几个较大的数相加,得到:985+693+231=1909 1995-1909=86

这样比1995还相差86

所以我们只要在剩下的数里面寻找两个数的和是86即可 77+9=86

所以这五个数是:

9、77、231、693、985。

评注:一些题目往往不一定要按顺序思考,利用从相反方向出发的原则也是可以解一些灵活性较强的题的。比如这个题目我们还可以用这12个数的和减去1995,用差来作为寻找的目标。

7.题目:从1999这个数里减去253以后,再加上244,然后再减去253,再加上244......,这样一直减下去,减到第多少次,得数恰好等于0? 答案:195次

分析: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因为一个循环减少9,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求1999能被9整除多少次即可。其实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如果1999这个数在某一点也就是在减253加244过程中有可能运算完只剩253,而减去253后就等于0。我们来实验一下所述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 1999-253=1746 1746/(253-244)=194 194+1=195

恰好如我们所猜测的。 详解:1999-253=1746 1746/(253-244)=194次

但是最后一次减去也是一次运算:194+1=195次

评注:结果正如分析所述,194+1的这个1就代表前面所减的253的那次。为了需要,我们先减去了253,这样算起来会比后减253更方便。

和差倍问题之一

2.三个小组共有180人,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比第三小组多20人,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2人,求第一小组的人数。

分析:要点:先把一,二小组看成一个整体!把第三小组看成一个整体,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化三为二”即把三个问题转换成二个问题,先求出第一,二小组的人数,再求出第一小组的人数。这也是一个和差问题。 解:(180+20)÷2=100(人)——第一,二小组的人数 (100-2)÷2=49(人)——第一小组的人数 综合:[(180+20)÷2-2]÷2=49(人)——第一小组的人数 答:第一小组的人数是49人。

4.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等于120,而减数是差的3倍,那么差等于多少?

分析:这是一个和倍问题。减数是差的3倍,那么被减数就是差的4倍,所以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就是差的8倍,应该等于120,所以差=120÷8=15。

解:120÷(1+3+1+2)=15 答:差等于15。

6.有50名学生参加联欢会,第一个到会的女同学同全部男生握过手,第二个到会的女生只差一个男生没握过手,第三个到会的女生只差2个男生没握过手,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到会的女生同7个男生握过手。问这些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

分析:这是和差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这个班再多6个女生的话,最后一个女生就应该只与1个男生握手,这时,男生和女生一样多了,所以原来男生比女生多(7-1)6个人!男生人数就是: 解:(50+6)÷2=28(人)。 答:男生人数是2 8人。 注:还有一种解法,7+6+5+4+3+2+1=28(人) 我的分析方法还不能说得很清楚。请大家指正。

8.甲、乙、丙共有100本课外书。甲的本数除以乙的本数,丙的本数除以甲的本数,商都是5,余数也都是1。那么乙有多少本书?

分析:这是和倍问题。看懂题后可以这样理解,“甲、乙、丙3个数是100,甲是乙的5倍多1,丙是甲的5倍多1,求甲、乙、丙各是几?”。即:乙是1倍;甲是乙的5倍多1;丙是乙的(5×5)倍多(1×5+1)6。那么100减去(1+6)的差对应(1+5+5×5)倍,这样可求出乙是多少。 解:[100-1-(1×5+1)]÷(1+1×5+1×5×5)=91÷31=3(本) 答:乙有3本书。

10.有货物108件,分成四堆存放在仓库时,第一堆件数的2倍等于第二堆件数的一半,比第三堆的件数少2,比第四堆的件数多2.问每堆各存放多少件?

分析:如果我们把第一堆看成1倍,那么可以算出第二堆就是(2×2)4倍,第三堆是2倍多2件,第四堆是2倍少2件,那么一共就刚好是1+4+2+2=9倍(第三堆和第四堆刚好一个多2件一个少2件正好抵消),那么1倍就是108÷9=12件,第二堆就是12×4=48件,第三堆就是12×2+2=26件,第四堆就是12×2-2=22件。 解:(108+2-2)÷(1+2×2+2+2)=108÷9=12(件)——第一堆

12×2×2=48(件)——第二堆; 12×2+2=26(件)——第三堆; 12×2-2=22(件)——第四堆; 答:每堆各有12件、48件、26件、22件。

12.用中国象棋的车,马,炮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数。如果:车÷马=2,炮÷车=4,炮-马=56,那么“车+马+炮”等于多少?

分析:这是一个差倍问题。依题有,马是1倍,车是马的2倍,炮是车的4倍,所以炮与马的倍数差是(2×4-1)7倍,而炮与马的两数差是56,根据差倍问题的公式就可分别求出车、马、炮的值。

解:56÷(8-1)=8——马; 8×2=16——车 16×4=64——炮

8+16+64=88——车+马+炮 答:车、马、炮的和是88

14.甲、乙两位学生原计划每天自学的时间相同,若甲每天增加自学时间半小时,乙每天减少自学时间半小时,则乙自学6天的时间仅相等于甲自学一天的时间。问:甲、乙原计划每天自学多少分钟?

分析:差倍问题。原来时间相同,现甲多半小时,乙少半小时,现在的两数差是(30+30)60分钟,现在的差数差是(6-1)5倍,这样可求出现乙每天自学的时间,加上30分钟,可得原计划每天自学时间。 解:(30+30)÷(6-1)+30=12+30=42(分钟) 答:原计划每天自学42分钟。

和差倍问题之三

涉及4个或4个以上的对象,已知数量关系,不便直接运用,与其它知识相关联的复杂和差倍问题。 【典型问题】

1. 四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

解答:用131+134=265,这是1个甲、丁和2个乙、丙的总和,因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所以用265-1=264就刚好是3个乙、丙的和,264÷3=88,就是说乙丙的和是88,那么甲丁和是88+1=89,所以四个班的和是88+89=177人.

2. 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是45,46,49,52,那么这四个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多少?

解答:大家想想,我如果把4个数全加起来是什么?实际上是每个数都加了3遍!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思想!(45+46+49+52)÷3=64就是这四个数的和,题目要求最小的数,我就用64减去52(某三个数和最大的)就是最小的数,等于12.

3. 在一个两位数之间插入一个数字,就变成一个三位数。例如:在72中间插入数字6,就变成了762。有些两位数中间插入数字后所得到的三位数是原来两位数的9倍,求出所有这样的两位数。

解答:对于这个题来说,首先要判断个位是多少,这个数的个位乘以9以后的个位还等于原来的个位,说明个位只能是0或5!先看0,很快发现不行,因为20×9=180,30×9=270,40×9=360等等,不管是几十乘以9,结果百位总比十位小,所以各位只能是5。略作计算,不难发现:15,25,35,45是满足要求的数

4. 某班买来单价为0.5元的练习本若干,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只给女生,平均每人可得15本;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只给男生,平均每人可得10本。那么,将这些练习本平均分给全班同学,每人应付多少钱?

解答:对于这种问题,如果给一个学过工程问题的学生来做的话,简直太简单了,但工程问题是六年级的内容,四年级的学生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我就假设班上有2个女生(动动脑筋,为什么不假设成有1个女生?),那么就一共有30个练习本,进而推出有3个男生,用30÷(2+3)=6,说明每人应该有6个练习本,所以每人要付3元钱.

5. 动物园的饲养员给三群猴子分花生,如只分给第一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2粒;如只分给第二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只分给第三群,则每只猴子可得20粒,那么平均分给三群猴子,每只可得多少粒?

解答:和上个题目一样我想找到1个数,它既是12的倍数,又是15的倍数,还要是20的倍数。你能找到吗?可以找到最小的是60,那么我就假设共有60粒花生,那么可以算出来第一群猴子有5个,第二群猴子有4个,第三群猴子有3个,那就一共有5+4+3=12只猴子,60÷12=5,所以每个猴子是5粒. 6. 一个整数,减去它被5除后余数的4倍是154,那么原来整数是多少?

解答:首先,被除数除以除数,余数肯定小于除数。所以在这个题里,余数肯定不大于4,这就确定了原来整数只能是:154+4×0,154+4×1,154+4×2,154+4×3,154+4×4中的一个,检验一下,很快得到结果是154+4×2=162. 7. 若干名家长(爸爸或妈妈,他们都不是老师)和老师陪同一些小学生参加某次数学竞赛,已知家长和老师共有22人,家长比老师多,妈妈比爸爸多,女老师比妈妈多2人,至少有1名男老师,那么在这22人中,爸爸有多少人? 解答:家长比老师多,所以老师少于22÷2=11人,也就是不超过10人,家长就不少于12人。在至少12个家长中,妈妈比爸爸多,所以妈妈要多于12÷2=6人,也就是不少于7人。因为女老师比妈妈多2人,所以女老师不少于9人,但老师最多就10个,并且还至少有1个男老师,所以老师必须是10个(9个女老师,1个男老师),家长12个人中,有7个妈妈,那么爸爸就有12-7=5人.

8. 一次数学考试共有20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未答的题不计分。考试结束后,小明共得23分,他想知道自己做错了几道题,但只记得未答的题的数目是个偶数。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他答错了多少道题?

解答:20个题,如果全部做对的话,可以得20×2=40分。如果不答1道题的话就要少2分,如果做错一道的话就要少3分。小明得了23分,比总分少40-23=17分。因为没有做的题是偶数,所以我们可以先想想如果有0道题没答

的话,17分都是做错了少的,可是17÷3=5„2,不可能!再考虑如果有2道题没做的情况,2道题没做就少4分,还有17-4=13分是因为做错了少的,13÷3=4„1,也不可能!考虑4道题没做的话,就少了8分,还有17-8=9分是因为做错了少的,9÷3=3,所以有3道题是做错的.

9. 某种商品的价格是:每一个1分钱,每五个4分钱,每九个7分钱,小赵的钱至多能买50个,小李的钱至多能买500个。小李的钱比小赵的钱多多少分钱?

解答:先在脑袋里算一下,是不是九个7分钱最合算啊?先看小赵:50÷9=5„5,所以他有5×7+4=39分钱;再看小李:500÷9=55„5,所以他有55×7+4=389分钱,那么小李就比小赵多389-39=350分钱。千万不要认为用(500-50)÷9×7=350就可以了,比如我把500换成400,方法就不对了!

10. 某幼儿园的小班人数最少,中班有27人,大班比小班多6人。春节分桔子25箱,每箱不超过60个,不少于50个,桔子总数的个位数字是7。若每人分19个,则桔子数不够,现在大班每人比中班每人多分一个,中班每人比小班每人多分一个,刚好分完。问这时大班每人分多少桔子?小班有多少人?(本题是本讲中最难的问题!!!)

解答:首先桔子的个数在1250(=25×50)和1500(=25×60)之间。下面大家帮我看以下两种分桔子的办法的区别是多少?(1)大班每人a+1个,中班每人a个,小班每人a-1个;(2)无论大中小班,每人a个。在第一种分法中,我让大班的孩子每人都拿出来1个去补给小班的孩子,每人补1个,因为大班人比小班多6人,所以最后就还多6个桔子。

如果我从所有桔子中拿出6个来,就可以使得原题中的第一种分法变为我的第二种分法。因为桔子的总数个位是7,减去6后的个位是1,这么多桔子可以分给所有的孩子,并且让每人一样多,所以总的人数和每人所分到的桔子数都是奇数!!

但很明显每人19个是不够的,所以只能是每人17个,15个,13个等等,15个当然不可能了(因为任何数乘以15后,各位不是5就是0),下面我们来看看可不可能是13个或更少:至少有1250个桔子,1250÷13=96„2,那么至少有96人,那么大班与小班和起来就至少96-27=69人。可是小班人最少不会超过中班的27人,所以大班小班和起来不应该超过27+(27+6)=60人,这与我刚才的结果是矛盾的!所以每人不可能是13个或者更少,这就说明了每人应该是17个苹果。

现在总的苹果数个位是7-6=1,每人17个苹果,所以总的人数个位应该是3!!再看:1250÷17=73„9,1500÷17=88„4,这时就可以找到总人数一定是83。因为如果是73的话,桔子还没有分完。所以大班小班共有83-27=56人,用和差问题的公式可以很快得到小班人数是:(56-6)÷2=25人.

11. 一个正方体木块放在桌子上,每一面都有一个数,位于对面两个数的和都等于13,小张能看到顶面和两个侧面,看到的三个数和为18;小李能看到顶面和另外两个侧面,看到的三个数的和为24,那么贴着桌子的这一面的数是多少?

解答:大家先想想,我如果用18加上24的话,得到是哪几个面的和?是4个侧面和2个顶面的和!四个侧面的和应该是:13+13=26,这时就可以计算出顶面的数是:(18+24-26)÷2=8,于是底面的数是:13-8=5.

12. 左图是一个道路图。A处有一大群孩子,这群孩子向东或向北走,在从A开始的每个路口,都有一半人向北走,另一半人向东走,如果先后有60个孩子到过路口B,问:先后共有多少个孩子到过路口C?

解答:自己先尝试一下假设A处有1个孩子,2个孩子时有什么问题,发现后来就会出现半个孩子的情况,这是不行的,所以再假设有4个,8个,16个孩子,发现后来还是会出现半个孩子,于是我们就假设A处有32个孩子吧!(自己动动脑筋:为什么是1,2,4,8,16,32这些数?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吗?)最后经过计算能发现C处有8个孩子经过,B处有10个孩子经过。但事实上B处有60个孩子经过,所以原来A处就应该是6个32个孩子!所以就有8×6=48个孩子经过C点.

13. 比赛用的足球是由黑、白两色皮子缝制的,其中黑色皮子为正五边形,白色皮子为正六边形,并且黑色正五边形与白色正六边形的边长相等。缝制的方法是:每块黑色皮子的5条边分别与5块白色皮子的边缝在一起;每块白色皮子的6条边中,有3条边与黑色皮子的边缝在一起,另3条边则与其它白色皮子的边缝在一起。如果一个足球表面上共有12块黑色正五边形皮子,那么,这个足球应有白色正六边形皮子多少块?

解答:先算黑皮子共有多少条边:12×5=60条。这60条边都是与白皮子缝合在一起的,对于白皮子来说:每块白色皮子的6条边中,有3条边与黑色皮子的边缝在一起,另3条边则与其它白色皮子的边缝在一起,所以白皮子所有边的一半是与黑皮子缝合在一起的,那么白皮子就应该一共有60×2=120条边,120÷6=20,所以共有20块白皮子. 14. 5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某班同学喝了161瓶汽水,其中有一些是用喝剩下来的空瓶换的,那么他们至少要买汽水多少瓶?

解答:大致上可以这样想:先买161瓶汽水,喝完以后用这161个空瓶还可以换回32瓶(161÷5=32„1)汽水,然后再把这32瓶汽水退掉,这样一算,就发现实际上只需要买161-32=129瓶汽水。可以检验一下:先买129瓶,喝完后用其中125个空瓶(还剩4个空瓶)去换25瓶汽水,喝完后用25个空瓶可以换5瓶汽水,再喝完后用5个空瓶去换1瓶汽水,最后用这个空瓶和最开始剩下的4个空瓶去再换一瓶汽水,这样总共喝了:129+25+5+1+1=161瓶汽

水.

15. 现有三堆苹果,其中第一堆苹果个数比第二堆多,第二堆苹果个数比第三堆多。如果从每堆苹果中各取出一个,那么在剩下的苹果中,第一堆个数是第二堆的三倍。如果从每堆苹果中各取出同样多个,使得第一堆还剩34个,则第二堆所剩下的苹果数是第三堆的2倍。问原来三堆苹果数之和的最大值是多少?

解答:这种题和第十题一样,好做但是不好讲,关键在于如何能让四年级的学生听明白!

从第一个条件开始:从每堆苹果中各取出一个,在剩下的苹果中,第一堆个数是第二堆的三倍,这时假设第二堆是1份苹果,那么第一堆就是3份苹果,差2份苹果。再看第二个条件:从每堆苹果中各取出同样多个,使得第一堆还剩34个,第二堆所剩下的苹果数是第三堆的2倍,因为是从每堆苹果中各取出同样多个,所以第二堆还是比第一堆少2份苹果,所以这个2份应该比34个要少(大家自己考虑一下为什么不能相等?)所以一份最多就16个,于是在第二个条件时,第二堆还有34-16×2=2个,第三堆还有2÷2=1个,所以回到第一个条件时,第二堆应该是1份16个苹果,第三堆少一个是15个,第一堆是3份共16×3=48个苹果,所以在最开始分别有49,17,16个,总共有49+17+16=82个.

还原与年龄问题 【典型问题】

1.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多少? 解答:(6×6+6)÷6-6=1,这个数是1. 2. 两个两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是73,另一个加数不知道,只知道另一个加数的十位数字增加5,个位数字增加1,那么求得的和的后两位数字是72,问另一个加数原来是多少?

解答:和的后两位数字是72,说明另一个加数变成了99,所以原来的加数是99-51=48.

3. 有砖26块,兄弟二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到了。哥哥看弟弟挑的太多,就抢过一半。弟弟不肯,又从哥哥那儿抢走一半。哥哥不服,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时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问最初弟弟准备挑多少块?

解答:先算出最后各挑几块:(和差问题)哥哥是(26+2)÷2=14,弟弟是26-14=12,然后来还原:1. 哥哥还给弟弟5块:哥哥是14-5=9,弟弟是12+5=17;2. 弟弟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哥哥:抢走了一半,那么剩下的就是另一半,所以哥哥就应该是9+9=18,弟弟是17-9=8;3. 哥哥把抢走的一半还给弟弟:那么弟弟原来就是8+8=16块.

4. 甲、乙、丙三人钱数各不相同,甲最多,他拿出一些钱给乙和丙,使乙和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乙的钱最多;接着乙拿出一些钱给甲和丙,使甲和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丙的钱最多;最后丙拿出一些钱给甲和乙,使甲和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三人钱数一样多了。如果他们三人共有81元,那么三人原来的钱分别是多少元?

解答:三人最后一样多,所以都是81÷3=27元,然后我们开始还原:1. 甲和乙把钱还给丙:每人增加2倍,就应该是原来的3倍,所以甲和乙都是27÷3=9,丙是81-9-9=63;2. 甲和丙把钱还给乙:甲9÷3=3,丙63÷3=21,乙81-3-21=57;3. 最后是乙和丙把钱还给甲:乙57÷3=19,丙21÷3=7,甲81-19-7=55元.

5. 甲、乙、丙三人各有糖豆若干粒,甲从乙处取来一些,使自己的糖豆增加了一倍;接着乙从丙处取来一些,使自己的糖豆也增加了一倍;丙再从甲处取来一些,也使自己的糖豆增加了一倍。现在三人的糖豆一样多。如果开始时甲有51粒糖豆,那么乙最开始有多少粒糖豆?

解答:先假设后来三个人都是4份,还原后得到甲、乙、丙分别是3份,5份,4份,实际上甲原来有51粒,51÷3=17,那么我们可以把1份看成17粒,所以乙最开始有糖豆17×5=85粒.

6. 有一筐苹果,把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苹果;取出其中两份,将它们三等分后还剩两个;然后再取出其中两份,又将这两份三等分后还剩2个。问:这筐苹果至少有几个?

解答:如果最后的1份只有1个的话,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前面的11份就是(1×3+2)÷2=2.5个,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的那一份至少是2个,那么这筐苹果原来至少有:(2×3+2)÷2×3+2=23个.

7. 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15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2倍,问:现在父子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解答:今年父子的年龄差是儿子的5-1=4倍,15年后父子的年龄差是儿子的2-1=1倍,这说明在过了15年后,儿子的年龄是现在的四倍,根据差倍问题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儿子今年的年龄是15÷(4-1)=5岁,父亲今年是5×5=25岁.

8. 有老师和甲乙丙三个学生,现在老师的年龄刚好是三个学生的年龄和;9年后,老师年龄为甲、乙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又3年后,老师年龄为甲、丙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再3年后,老师年龄为乙、丙两个学生的年龄和。求现在各人的年龄。

解答:老师=甲+乙+丙,老师+9=甲+9+乙+9,比较一下这两个条件,很快得到丙的年龄是9岁;同理可以得到乙是9+3=12岁,甲是9+3+3=15岁,老师是9+12+15=36岁.

9. 全家4口人,父亲比母亲大3岁,姐姐比弟弟大2岁。四年前他们全家的年龄和为58岁,而现在是73岁。问:

现在各人的年龄是多少?

解答:73-58=15≠4×4,我们知道四个人四年应该增长了4×4=16岁,但实际上只增长了15岁,为什么呢?是因为在4年前,弟弟还没有出生,那么弟弟今年应该是几岁呢?我们可以这样想:父亲、母亲、姐姐三个人4年增长了12岁,15-12=3,3就是弟弟的年龄!那么很快能得到姐姐是3+2=5岁,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73-3-5=65岁,根据和差问题,就可以得到父亲是(65+3)÷2=34岁,母亲是65-34=31岁. 10. 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当我象你这么大时,你刚3岁;当你象我这么大时,我已经39岁了。”求老师与学生的年龄。

解答:老师的这句话表示3,学生年龄,老师年龄,39这4个数是一个等差数列,即学生年龄-3=老师年龄-学生年龄=39-老师年龄,我们可以先求出这个差是多少:(39-3)÷3=12,所以学生年龄是3+12=15岁,老师年龄是15+12=27岁.

11. 哥哥现在的年龄是弟弟当年年龄的3倍,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哥哥与弟弟现在的年龄和为30岁。问:哥哥现在多少岁?

解答:假设弟弟当年年龄是1份,那么哥哥现在的年龄就是3份,因为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因为弟弟当年年龄,弟弟现在年龄(=哥哥当年年龄),哥哥现在年龄这三个数是等差的,所以弟弟现在年龄(=哥哥当年年龄)就刚好是2份,那么兄弟现在的年龄和是3+2=5份,一份就是30÷5=6,哥哥现在是6×3=18岁. 12. 梁老师问陈老师有多少子女,她说:“现在我和爱人的年龄和是子女年龄和的6倍;两年前,我们的年龄和是子女年龄和的10倍;六年后,我们的年龄和是子女年龄和的3倍。”问陈老师有多少子女。

解答:2年前,年龄差是子女年龄和的10-1=9倍;今年,年龄差是子女年龄和的6-1=5倍;6年后,年龄差是子女年龄和的3-1=2倍。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这个题中的年龄差不是一定的,否则年龄差是9,5,2倍数,至少是90,这是不合常理的,也就是说子女个数不会是2个。如果这个题目不用方程的话,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假设陈老师有1个子女,很快就会得到矛盾,最后可以算出陈老师是3个子女。本题推荐使用方程求解!

13. 今年是1996年。父母的年龄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父的年龄是弟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解答:四年后,父母的年龄和是78+8=86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8=25岁,父=弟×4,母=兄×3,那么父+母=弟×4+兄×3=3×(弟+兄)+弟,即86=3×25+弟,所以弟是11岁,兄是25-11=14岁,父是11×4=44岁,母是14×3=42岁(以上都是4年后的年龄,即公元2000年),很显然再过1年后父亲45岁,兄是15岁,父亲是哥哥年龄的3倍,所以答案就是公元2001年.

14. 甲、乙、丙三人现在岁数的和是113岁,当甲的岁数是乙的岁数的一半时,丙是38岁,当乙的岁数是丙的岁数的一半时,甲是17岁,那么乙现在是多少岁?

解答:假设当甲的岁数是乙的岁数的一半时,甲是a岁,乙就是2×a岁,丙38岁;当甲17岁的时候,注意到甲乙的年龄差不变,都是a,所以乙是17+a岁,那么丙是乙的2倍,就是2×(17+a),再根据甲丙的年龄差可以得到:38-a=2×(17+a)-17,由此可以得到a是等于7的,所以在某一年,甲7岁,乙14岁,丙38岁,和是7+14+38=59岁,(113-59)÷3=18,再过18年后,三人年龄和是113岁,所以乙今年的年龄是14+18=32岁.

15. 今年,祖父的年龄是小明的年龄的6倍。几年后,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5倍。又过几年以后,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4倍。求:祖父今年是多少岁?

解答:观察年龄差:今年的年龄差是小明年龄的5倍;几年后的年龄差是小明当时年龄的4倍;又过几年以后的年龄差是小明年龄的3倍,所以年龄差是5,4,3的倍数,很快就能得到年龄差应该是60(当然不可能是120,180等等),今年小明的年龄是:60÷(6-1)=12岁,那么祖父就是12+60=72岁.

另类题型

小明爸爸让他将3个酒瓶卖5角钱. 结果小明分别卖给3个人每个2角.得了6角.爸爸让他把多的钱退还.小明路上买了4分钱的冰棒.剩的6分刚好退还3人每人2分.也就是说3人每人是1角8.共计5角4. 加买冰棒的4分.共计5角8.还有2分钱跑哪去了?

3人每人是1角8.共计5角4,\"加买冰棒的4分\"是没有道理的。 应该减去买冰棒的4分,刚好是他们买酒瓶的钱。

拉面里的数学

同学们,你们一定吃过拉面(也叫抻面)吧。你在品尝这来自大西北的风味佳肴时,你想过这细长的面条用隐含的数学知识吗?

假设我们用25O克和好的面。

光把它拉长到1米,这时面的长度是1米: ——1×1=1(第1次)

然后对折,再把它拉长到1米,这时面的长度是2米:

——1×2=2(第2次)

然后再对折,再把它拉长到1米,这时面的长度是4米: ——2×2=4(第3次)

然后再对拆,再把它拉长到1米,这时面的长度是8米: ——4×2=8(第4次)

然后再对折,再把它拉长到1米,这时面的长度是131O72米。 ——65636×2=131O72(第18次)

也就是说,这25O克面对折18次,它的长度约有131千米,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一般的汽车也要行驶2个小时呢。

当你到饭馆里吃拉面时,一大碗拉面大约25O克,你可以看到师傅拉多少次,就可以估算出这一碗拉面的长度了。

有一位拉面大王,用1000克面拉出了大约1100千米长的面条,这相当于12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面条几乎像头发丝那么细,你知道大约拉了多少次吗?(假设每次拉的长度为11O米。)

植树问题

绿化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确定在一定条件下栽树、种花的棵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应用题可以化为“植树问题”来解,或借助解“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 先介绍四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

为使其更直观,我们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只有下面四种情形:

(1)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有“点”时, “点数”=“段数”+1。

(2)非封闭线只有一端有“点”时, “点数”=“段数”。

(3)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没有“点”时, “点数”=“段数”-1。 (4)封闭线上,“点数”=“段数”。

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只有这四类情形。

例如,一条河堤长420米,从头到尾每隔3米栽一棵树,要栽多少棵树?这是第(1)种情形,所以要栽树420÷3+1=141(棵)。

又如,肖林家门口到公路边有一条小路,长40米。肖林要在小路一旁每隔2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由于门的一端不能栽树,公路边要栽树,所以,属于第(2)种情形,要栽树40÷2=20(棵)。

再如,两座楼房之间相距3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一直行能栽多少棵树?因紧挨楼房的墙根不能栽树,所以,属于第(3)种情形,能栽树30÷2-1=14(棵)。

再例如,一个圆形水池的围台圈长60米。如果在此台圈上每隔3米放一盆花,那么一共能放多少盆花?这属于第(4)种情形,共能放花60÷3=20(盆)。

许多应用题都可以借助或归结为上述植树问题求解。

例1在一段路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包括这段路两端埋设的路灯杆,共埋设了10根。这段路长多少米? 解:这是第(1)种情形,所以,“段数”=10-1=9。这段路长为50×(10-1)=450(米)。 答:这段路长450米。

例2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的11层,他走到5层用了100秒,照此速度计算,他还需走多少秒?

分析:因为1层不用走楼梯,走到5层走了4段楼梯,由此可求出走每段楼梯用100÷(5-1)=25(秒)。走到11层要走10段楼梯,还要走6段楼梯,所以还需 25×6=150(秒)。 解:[100÷(5-1)]×(11-5)=150(秒)。 答:还需150秒。

例3一次检阅,接受检阅的一列彩车车队共30辆,每辆车长4米,前后每辆车相隔5米。这列车队共排列了多长?如果车队每秒行驶2米,那么这列车队要通过535米长的检阅场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车队间隔共有 30-1=29(个),

每个间隔5米,所以,间隔的总长为

(30-1)×5=145(米),

而车身的总长为30×4=120(米),故这列车队的总长为 (30-1)×5+30×4=265(米)。

由于车队要行265+535=800(米),且每秒行2米,所以,车队通过检阅场地需要 (265+535)÷2=400(秒)=6分40秒。

答:这列车队共长265米,通过检阅场地需要6分40秒。

例4下图是五个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的图形。它的长度是多少?十个这样的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

解:如上图所示。关键是求出重叠的“环扣”数(每个长6毫米)。根据植树问题的第(3)种情形知,五个连在一起的“环扣”数为5-1=4(个),所以重叠部分的长为 6×(5-1)=24(毫米),

又4厘米=40毫米,所以五个铁环连在一起长 40×5-6×(5-1)=176(毫米)。 同理,十个铁环连在一起的长度为 40×10-6×(10-1)=346(毫米)。

答:五个铁环连在一起的长度为176毫米。十个铁环连在一起的长度为346毫米。

例5父子俩一起攀登一个有300个台阶的山坡,父亲每步上3个台阶,儿子每步上2个台阶。从起点处开始,父子俩走完这段路共踏了多少个台阶?(重复踏的台阶只算一个)。

解:因为两端的台阶只有顶的台阶被踏过,根据已知条件,儿子踏过的台阶数为 300÷2=150(个),

父亲踏过的台阶数为300÷3=100(个)。

由于2×3=6,所以父子俩每6个台阶要共同踏一个台阶,共重复踏了300÷6=50(个)。所以父子俩共踏了台阶 150+100-50=200(个)。

答:父子俩共踏了200个台阶。

巧求周长

我们知道:

这两个计算公式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用途却十分广泛。用它们可以解决许多直角多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的多边形)的周长问题。这是因为直角多边形总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正方形或长方形。

例如,下面的图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当然分割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由此,可以演变出许多只涉及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题目。

例1一个苗圃园(如左下图),周边和中间有一些路供人行走(图中线段表示“路”),几个小朋友在里面观赏时发现:从A处出发,在速度一样的情况下,只要是按“向右”、“向上”方向走,几个人分头走不同的路线,总会同时达到B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分析与解:如右上图所示,将各个交点标上字母。由A处到B处,按“向右”、“向上”方向走,只有下面六条路线: (1)A→C→D→E→B; (2)A→C→O→E→B; (3)A→C→O→F→B; (4)A→H→G→F→B; (5)A→H→O→E→B; (6)A→H→O→F→B。

因为A→C与H→O,G→F的路程一样长,所以可以把它们都换成A→C;同理,将O→E,F→B都换成C→D;将A→H,C→O都换成D→E;将H→G,O→F都换成E→B。这样换过之后,就得到六条路线的长度都与第(1)条路线相同,而第(1)条路线的长“AD+DB”就是长方形的“长+宽”,也就是说,每条路线的长度都是“长+宽”。路程、速度都相同,当然到达B处的时间就相同了。 例2 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解:(1)将图中右上缺角处的线段分别向上、向右平行移动到虚线处(见左下图),这样正好移补成一个正方形,所以它的周长为25×4=100(厘米)。

(2)与(1)类似,可以移补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为 (10+15)×2=50(厘米)。

例3 求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解:(1)与例2类似,可以移补成一个长(15+10+15)厘米、宽(12+20)厘米的长方形,所以周长为 (15+10+15)×2+(12+20)×2=144(厘米)。

(2)设想先把长20厘米的线段向上平移到两条长15厘米的线段中间,构成一个长60厘米,宽(15+20+15)厘米的长方形,此时,还有两条长35厘米的竖线段。所以周长为 60×2+(15+20+15)×2+35×2=290(厘米)。

例4在一张纸上画出由四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拼凑或组合成的图形(重叠的线段只算画一次)。显然,这个图形有多种多样的画法,下列各图是其中的一部分画法。在所有的这些画法中, (1)哪种画法画出的线段总长最长?有多长? (2)哪种画法画出的线段总长最短?有多长?

分析与解:画的线段重叠部分越少,画的线段就越长。反之,重叠部分越多,画的线段就越短。因此,类似图1那样画的线条最长,共画了 3×4×4=48(厘米)。

右图画的线条最短,共画了 (3+3)×6=36(厘米)。

例5下图是一个方形螺线。已知两相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均为1厘米,求螺线的总长度。

分析与解:如左下图所示,按箭头方向转动虚线部分,于是得到了三个边长分别为3,5,7厘米的正方形和中间一个三边图形(见右下图)。所以螺线总长度为 (3+5+7)×4+1×3=63(厘米)。

和倍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应用题。根据它们的结构形式和数量关系,形成了一些用特定方法解答的典型应用题。比如,和倍应用题、差倍应用题、和差应用题等等。 和倍应用题的基本“数学格式”是: 已知大、小二数的“和”,又知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求大、小二数各是多少。 上面的问题中有“和”,有“倍数”,所以叫做和倍应用题。为了清楚地表示和倍问题中大、小二数的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如下: 从线段图知,“和”是小数的(倍数+1)倍,所以, 小数=和÷(倍数+1)。

上式称为和倍公式。由此得到 大数=和-小数,

或 大数=小数×倍数。

例如,大、小二数的和是265,大数是小数的4倍,则 小数=265÷(4+1)=53,

大数=265-53=212或53×4=212。

例1 甲、乙两仓库共存粮264吨,甲仓库存粮是乙仓库存粮的10倍。甲、乙两仓库各存粮多少吨? 分析:把甲仓库存粮数看成“大数”,乙仓库存粮数看成“小数”,此例则是典型的和倍应用题。根据和倍公式即可求解。

解:乙仓库存粮 264÷(10+1)=24(吨),甲仓库存粮 264-24=240(吨), 或

24×10=240(吨)。

答:乙仓库存粮24吨,甲仓库存粮240吨。

例2 甲、乙两辆汽车在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甲、乙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分析: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2倍,所以“1倍”数是乙车的速度。现只需知道甲、乙汽车的速度和,就可用“和倍公式”了。由题意知两辆车 2时共行 360千米,故1时共行 360÷2=180(千米),这就是两辆车的速度和。 解:乙车的速度为

(360÷2)÷(2+1)= 60(千米/时), 甲车的速度为

60×2=20(千米/时),或180-60=120(千米/时)。 答:甲车每时行120千米,乙车每时行60千米。

从上面两道例题看出,用“和倍公式”的关键是确定“1倍”数(即小数)是谁,“和”是谁。例1、例2的“1倍”数与“和”极为明显,其中例2中虽未直接给出“和”,但也很容易求出。下面我们讲几个“1倍”数不太明显的例子。 例3 甲队有45人,乙队有75人。甲队要调入乙队多少人,乙队人数才是甲队人数的3倍?

分析:容易求得“二数之和”为 45+75=120(人)。如果从“乙队人数才是甲队人数的3倍”推出“1倍”数(即小数)是“甲队人数”那就错了,从75不是45的3倍也知是错的。这个“1倍”数是谁?根据题意,应是调动后甲队的剩余人数。倍数关系也是调动后的人数关系,即“调入人后的乙队人数”是“调走人后甲队剩余的人数”的3倍。由此画出线段图如下:

从图中看出,把甲队中“?”人调入乙队后,(45+75)就是甲队剩下人数的 3+1=4(倍)。从而,甲队调走人后剩下的人数就是“1倍”数。由和倍公式可以求解。 解:甲队调动后剩下的人数为

(45+75)÷(3+1)= 30(人),故甲队调入乙队的人数为45-30=15(人)。 答:甲队要调15人到乙队。

例4 妹妹有书24本,哥哥有书53本。要使哥哥的书是妹妹的书的6倍,妹妹应给哥哥多少本书? 仿照例3的分析可得如下解法。

解:兄妹图书总数是妹妹给哥哥一些书后剩下图书的(6+1)倍,根据和倍公式,妹妹剩下 (53+24)÷(6+1)=11(本)。故妹妹给哥哥书24-11=13(本)。 答:妹妹给哥哥书13本。

例5 大白兔和小灰兔共采摘了蘑菇160个。后来大白兔把它的蘑菇给了其它白兔20个,而小灰兔自己又采了10个。这时,大白兔的蘑菇是小灰兔的5倍。问:原来大白兔和小灰兔各采了多少个蘑菇? 分析与解:这道题仍是和倍应用题,因为有“和”、有“倍数”。但这里的“和”不是 160,而是160-20+10=150,“1倍”数却是“小灰兔又自己采了10个后的蘑菇数”。线段图如下: 根据和倍公式,小灰兔现有蘑菇(即“1倍”数) (160-20+10)÷(5+1)=25(个),

故小灰兔原有蘑菇25-10=15(个),大白兔原有蘑菇 160-15=145(个)。

答:原来大白兔采蘑菇145个,小灰兔采15个。

差倍应用题

与和倍应用题相似的是差倍应用题。它的“基本数学格式”是: 已知大、小二数之“差”,又知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求大、小二数各是多少。 上面的问题中,有“差”、有“倍数”,所以叫做差倍应用题。差倍问题中大、小二数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表示:

从线段图知,“差”是小数(即“1倍”数)的(倍数-1)倍,所以, 小数=差÷(倍数-1)。

上式称为差倍公式。由此得到 大数=小数+差, 或

大数=小数×倍数。

例如,大、小数之差是152,大数是小数的5倍,则 小数=152÷(5-1)=38,

大数=38+152=190或38×5=190。

例1 王师傅一天生产的零件比他的徒弟一天生产的零件多128个,且是徒弟的3倍。师徒二人一天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分析:师徒二人一天生产的零件的“差”是128个。小数(即“1倍”数)是徒弟一天生产的零件数,“倍数”为3。由差倍公式可以求解。 解:徒弟一天生产零件 128÷(3-1)=64(个), 师傅一天生产零件

128+64=192(个)或64×3=192(个)。

答:徒弟、师傅一天分别生产零件64个和192个。

例2 两根电线的长相差30米,长的那根的长是短的那根的长的4倍。这两根电线各长多少米? 解:“差”=30,倍数=4,由差倍公式得短的电线长 30÷(4-1)=10(米), 长的电线长

10+30=40(米)或10×4=40(米)。

答:短的电线长10米,长的电线长40米。 解差倍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1倍”数是谁,“差”是什么。上两例中,“1倍”数及“差”都极明显地直接给出。下面讲两个稍有变化,不直接给出“差”和“1倍”数的例子。

例3 甲、乙二工程队,甲队有56人,乙队有34人。两队调走同样多人后,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3倍。问:调动后两队各还有多少人? 分析:画线段图如下: 由上图可知,“1倍”数是乙队调动后剩下的人数。因甲、乙队调走的人数相同(不影响他们二队人数之差),所以,甲、乙两队人数之差仍是56-34=22(人)。 解:由差倍公式得调动后乙队有 (56-34)÷(3-1)=11(人)。 调动后甲队有

11×3=33(人)或11+(56-34)=33(人)。 答:调动后甲队有33人,乙队有11人。

例4 甲、乙两桶油重量相等。甲桶取走26千克油,乙桶加入14千克油,这时,乙桶油的重量是甲桶油的重量的3倍。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画线段图如下:

从上图知,当甲桶取走26千克、乙桶加入14千克后,乙桶里的油就是甲桶里的油的3倍,所以,“1倍”数是甲桶里剩下的油。“差”是什么呢?从图中可知,“1倍”与“3倍”之间的差26+14=40(千克)就是我们要找的“差”。所以,由差倍公式知,

“1倍”数=(26+14)÷(3-1)=20(千克)。 故甲、乙桶原来各有油 20+26=46(千克),

或 20×3-14=46(千克)。 答:原来各有46千克。

例5 小云比小雨少20本书,后来小云丢了5本书,小雨新买了11本书,这时小雨的书比小云的书多2倍。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本书? 分析与解:“小雨的书比小云的书多2倍”,即小雨的书是小云的书的3倍。这个“倍数”是变化后的,所以“1倍”数应是小云变化后的书(见下图)。“差”是 20+5+11=36(本)。 根据和差公式得: 小云现有书

(20+5+11)÷(3-1)=18(本)。 小云原来有书18+5=23(本), 小雨原来有书23+20=43(本)。

答:原来小云有23本书,小雨有43本书。 巧算年龄

[题目]某村有甲、乙、丙、丁四位老人。他们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82岁,甲、乙两位老人的平均年龄比丙、丁两位老人的平均年龄大2岁,丙老人比丁老人小2岁。甲老人今年已经92岁了。求今年乙、丙、丁三位老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

由四位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2岁,可知四位老人的年龄之和为 (岁), 由甲、乙两位老人的平均年龄比丙、丁两位老人的平均年龄大2岁, 可知甲、乙两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比丙、丁两位老人的年龄之和大4岁。 因此可以求出甲、乙两位老人的年龄之和为 (岁), 因为甲老人今年92岁,所以乙老人今年 (岁)。

由甲、乙两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是166岁可以求出丙、丁两位老人的年龄之和为 (岁), 因为丙老人比丁老人小2岁, 所以丙老人今年 (岁), 丁老人今年 (岁)。

打折问题

一种商品,按期望得到50%的利润来定价。结果只销售掉70%商品,为尽早销掉剩下的商品,商店决定按定价打折出售。这样获得的全部利润,是原来所期望利润的82%问打了几折? 解:假设成本为x,打折a,则定价为1.5x,期望利润为0.5x, 所以(0.7*0.5x+(1.5ax-x)*30%)/0.5x=0.82,求得a=0.8 抽屉原理和六人集会问题

“任意367个人中,必有生日相同的人。”

“从任意5双手套中任取6只,其中至少有2只恰为一双手套。”

“从数1,2,...,10中任取6个数,其中至少有2个数为奇偶性不同。” 大家都会认为上面所述结论是正确的。这些结论是依据什么原理得出的呢?这个原理叫做抽屉原理。它的内容可以用形象的语言表述为:

“把m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东西。”

在上面的第一个结论中,由于一年最多有366天,因此在367人中至少有2人出生在同月同日。这相当于把367个东西放入 366个抽屉,至少有 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在第二个结论中,不妨想象将5双手套分别编号,即号码为1,2,...,5的手套各有两只,同号的两只是一双。任取6只手套,它们的编号至多有5种,因此其中至少有两只的号码相同。这相当于把6个东西放入5个抽屉,至少有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 抽屉原理的一种更一般的表述为:

“把多于kn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东西。” 利用上述原理容易证明:“任意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的两两之差是3的倍数。”因为任一整数除以3时余数只有0、1、2三种可能,所以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除以3所得余数相同,即它们两两之差是3的倍数。 如果问题所讨论的对象有无限多个,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表述: “把无限多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n是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无限多个东西。”

抽屉原理的内容简明朴素,易于接受,它在数学问题中有重要的作用。许多有关存在性的证明都可用它来解决。

追 及 问 题

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下面的公式: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 速度差=距离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快速-慢速

* 1 甲、乙二人在同一条路上前后相距9千米。他们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前进。甲在前,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乙在后,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自行车追赶甲。几小时后乙能追上甲?

* 2 甲、乙二人在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同向出发。乙在前,每小时行5千米;甲在后,每小时的速度是乙的1.2倍。甲几小时才能追上乙?

* 3 甲、乙二人围绕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350米,乙每分钟跑250米。二人从起跑线出发,经过多长时间甲能追上乙?

* 4 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我军侦察到敌军在我军南面6千米的某地,正以每小时5.5千米的速度向南逃窜,我军立即以每小时8.5千米的速度追击敌人。在追上敌人后,只用半小时就全歼敌军。从开始追击到全歼敌军,共用了多长时间?

* 5 一排解放军从驻地出发去执行任务,每小时行5千米。离开驻地3千米时,排长命令通讯员骑自行车回驻地取地图。通讯员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回到驻地,取了地图立即返回。通讯员从驻地出发,几小时可以追上队伍?

# 6甲、乙同时从两面三刀地同向前进,甲在乙前200米,甲每分钟走70米,乙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乙追上甲? # 7 甲乙二人同地同方向出发,甲每小时走7千米,乙每小时走5千米。乙先走2小时后,甲才开始走,甲追上乙需要几小时?

# 8小伟和小华从学校到电影院看电影,小伟以每分60米的速度向影院走去,5分后小华以每分80米的速度向影院走去,结果两人同时到达影院。学校到影院的路程是多少米?

# 9小聪和小明从学校到相距2400米的电影院去看电影。小聪每分行60米,他出发后10分小明才出发,结果俩人同时到达影院,小明每分行多少米?

# 10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途中甲车出故障停车修理了3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小时到达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 1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5小时后,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也从甲地开往乙

地。在甲乙两地的中点处火车追上汽车,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 1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8千米的A、B两地出发,向同一方向行走,甲每小时行走6千米,乙每小时行走4千米。(1) 若甲在前面,乙在后面,走4小时后两人会怎样?(2) 若乙在前面,甲在后面,走4小时后两人会怎样? # 13甲、乙两人相距6千米,乙在前,甲在后,两人同时从同向出发,3小时后甲追上乙,乙每小时行走4千米,甲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14甲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去某地,乙比甲晚4小时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去追甲,乙每小时行10千米,乙几小时可以追上甲?

# 15一架敌机侵犯我领空,我机立即起飞迎击,在两机相距50千米时,敌机扭转机头以每分钟14千米的速度逃跑,我机以每分钟点20千米的速度追击,当我机追至距敌机2千米时,与敌机激战,用1分钟将敌机击落,敌机从扭头逃跑到被击落共用了多少分钟?

# 16甲、乙两人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同时、同地、同向步行出发,走12分钟后,甲返回取东西,而乙继续前进,甲取东西用去6分钟,然后改骑自行车以每分钟360米的速度去追乙,骑车多少分才能追上乙?

# 17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0千米的A、B两地出发,同向而行,乙在前,甲在后。甲每小时行走6千米,乙每小时行走4千米,途中乙因故休息1小时,几小时后,甲追上乙?

# 18甲船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26千米,两船同时同地背向出发巡逻,2小时后,甲船返回追乙船,几小时可以追上乙船?

# 19甲每小时跑12行米,乙每小时跑10千米,乙比甲多跑了2小时,结果乙多跑了4千米,乙总共跑了多少千米? # 20、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向同一方向行走,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途中甲因故休息了1小时,5小时后两人相距26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基准数法

(1)计算:23+20+19+22+18+21

解:仔细观察,各个加数的大小都接近20,所以可以把每个加数先按20相加,然后再把少算的加上,把多算的减去.

23+20+19+22+18+21 =20×6+3+0-1+2-2+1 =120+3=123

6个加数都按20相加,其和=20×6=120.23按20计算就少加了“3”,所以再加上“3”;19按20计算多加了“1”,所以再减去“1”,以此类推.

(2)计算:102+100+99+101+98

解:方法1:仔细观察,可知各个加数都接近100,所以选100为基准数,采用基准数法进行巧算. 102+100+99+101+98 =100×5+2+0-1+1-2=500

方法2:仔细观察,可将5个数重新排列如下:(实际上就是把有的加数带有符号搬家) 102+100+99+101+98 =98+99+100+101+102 =100×5=500

可发现这是一个等差连续数的求和问题,中间数是100,个数是5. 求22+24+26+„„+42的和

A348B350C352D354

题解析:本题所用公式为(首项+末项)÷2×项数,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所以,本题的项数=(42-22)÷2+1=11,答案为(22+42)÷2×11=352。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