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对我国改革发展的影响
2022-12-19
来源:星星旅游
2011年第8期 (总第9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0MY AND CUI .URE No.8.201I Genera1.N仉92 近代【l】国向西方学习历程财莪国改革发展羽影响 杨 奕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由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年之久的被奴役、被压 迫、被剥削的历史。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近代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本文主要阐述了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改革;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K 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 1)08-0175-03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背景 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方本质上是没有邦交往来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不便等 等,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并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若西洋人到中国来,就必须尊中国为上国而以 藩属自居,当时的中国并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此时的通商制度很特别,西洋的商人仅 限于广州一口,对外贸易事务则由广州“十三行”代理。当时对这些来中国做生意的西洋商人的规定也 是非常的不平等和带有“歧视”色彩的。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革 命,开始逐渐向海外大肆扩张,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便成了他们眼中的一块“肥肉”而饱受蹂躏。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彻底打碎并且颠覆了这种格局,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打 开了中国的大门。可以这样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不肯给中 国平等的待遇。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长达100年的被奴役、被压迫、被 剥削的历史。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使得中国的一些有志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巾惊醒,他们察觉 到了封建统治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他们从维 护统治阶级的愿望出发,开始抨击朝政,主张改革,开始抛弃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和 向西方学习的必要,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探求强国御侮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二、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为第一阶段,主要学 习以西方“坚船利炮”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此为物质层面的学习;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辛亥革命为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此为变革社会上层建筑形态的学习;新文化运动到五四 运动是第三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并最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此为思想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层 面的学习。 ‘ (一)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1)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184O——l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以失 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朝野上下带来了巨大的震 动,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有许多“不如夷”之处,于是提出了“师夷”的口号。这其 中的主要三位代表人物即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走在最前列的是龚自珍,其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对封建专 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文化专制主义,抨击了封建的八股科举制度;主张在政治、经 济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如提到了限制君权、贫富分配问题等;他还打着孑L子思想的旗帜来阐发自己的变革 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启蒙思想家。林则徐不但是思想家,而且是实践者,他被誉为“睁眼看世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杨奕(1988一),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JIANGJII ̄G,11YUWEN一 围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8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n8.2011 界的第一人”,在禁烟的同时,研究各国情况,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报刊作为资料,这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魏源则是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的中国人,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指 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就是“制夷”,强调武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奠定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基础。这些先驱者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 因此,从他们的直观印象出发,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表层的物质外壳上,他 们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制夷”的同时更是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是,在当 时迈出这一步,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的,不仅仅在于他们使得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打 开了透视西方的文化窗口,开启了探索外界之风,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当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 距,把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2.洋务派:“自强”、“求富” (】>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l9世纪60年代,向西方学习思想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并获得了相 当大的发展,这决不是偶然,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分不开的。为对付西方列强的联合进攻, 肩负着抵御外侮、挽回权力,作为太平天国的对立物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向西方学习思想发展到一个新 的阶段:从过去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和科学技术转入了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们怀揣着 “中体西用”的矛盾心理,把自强与求富结合起来,成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主要代表 人物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派首先提出“自强”口号,它们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好的,只是武器不行,因此提出要制造兵器, 改革军制,购买外国机器,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等。70年代以后,洋 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提出“裕商”的思想,认为必须先富而后强,在这股浪潮中,出现了一批 近代化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此外,清政府还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选拔了大量人才,还派 出了大批留学生。 (2)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洋务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 即儒家之道,“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即包括西艺与西政, 实用为西艺,管理为西政,“西学为用”就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 赋税、武器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而绝不包括西方的资本主义哲学、政治制度和政治 学说。 (二)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1)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布北洋舰队的夭折,同时也宣布了洋务运动这 一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等行为主张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到了国民的屈辱感,使得人们认识 到只学习西方表面的物质是远远不足的,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这时的维新思想并没 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到了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步的发展。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而全 面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 在首位,主张全面效仿西方,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主张发展丰富早期改良派的“商本” 思想,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效仿西方教育制度来选拔人才,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西方自然科 学,还要学习社会、政治等方面。 (2)极大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中国传统观念。由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力镇压,戊戌变法只持 续了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中国传统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促进了人民的觉 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1)主张革命而非改良。与百日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几乎同时,以三民主义为内容的资产阶级 革命思潮开始兴起。它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主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依照西方资本主义主 权在民为原则的民主共和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主张“全变”, 而且主张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手段来实现“全变”。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五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 (2)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消极面。孙中山把学习西方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他明确提出了 学习西方时应当注意其弊端,既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消极 的一面,这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突破。而且,孙中山思想上能随着革命实践的发 展而不断进步,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进而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都 表明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圈~一一 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