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李璐
【摘 要】在风靡世界的英国古典电视剧《唐顿庄园》中,若单纯从传统观影习惯出发,观众则会认定伯爵长女Mary Crawley(玛丽·克劳利)为剧中女主的不二人选.然而,若以文学视角观之,注重考察英国文学影响之下的影视剧创作,特别是将该剧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进行对照,同时吸取影视接受心理的有益观点做进一步挖掘,笔者发现——该剧还向观众呈现出一个更有文学意味的隐性女主——Edith(伊迪丝).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7(000)013 【总页数】3页(P126-128)
【关键词】《唐顿庄园》;《傲慢与偏见》;伊迪丝 【作 者】李秀云;李璐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纵观长达六季的《唐顿庄园》,几乎里面出现的每一角色都被塑造为性格鲜明饱满且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中指出:“维是指矛盾”且“必须是连贯一致的”[1]。于是在剧中我们看到了恪守传统而风趣幽默的老夫人、
阴险狡黠却重视友谊的男仆托马斯、乐于助人却迂腐可笑的莫斯利……这些角色的出现不仅向我们展示出人物的多样性及其性格的多维性,更使得他们以其独有的魅力散发出一种“主角光环”。每个人物在剧中的地位近乎均衡相当,从而为我们接下来所讨论的主角问题提供更多可能。而要完成对女主人公的确定,则要以不同的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由于“文学和影视艺术同时为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且人们在对叙事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评价体系”[2]。那么以文学性视角来对《唐顿庄园》进行解读和评价则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剧的整体把握。
一、一部贵族版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任何一部文学文本总是处在与其他文本相互联系、比较、对立和同一之中。这就是文学的“文本之间性”,它以整个艺术文本的整体联系为背景,确定此文本在整体联系之网上的位置。[3]那么在其作用下,当我们在关注一件艺术作品时,也会调动起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体验,注意到“此一个”与“彼一个”之间所产生的关系网络。对于《唐顿庄园》来说,我们并不难从中发现其与英国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传统不仅是传承或善意的传递过程,它还是过去的天才与今日的雄心之间的冲突,其有利的结局就是文学的延续或经典的扩容……即诗歌、故事、小说、戏剧产生于对先前的诗歌、故事、小说和戏剧的反应[4]。由此可以得出,一部影视剧的诞生,往往也会有其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即在文学传统的大环境下影响产生;同时在影视作品中也往往会呈现出对之前文学作品的折射从而作为对经典的延续。
正是由于将《唐顿庄园》同整个英国文学相结合,我们才会关注到剧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村情结、贵族精神和英式幽默等都染上了浓郁的英国文化底蕴。这种对昔日文化的重现与崇敬不仅体现在剧中人物经常会以本土作家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形象做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晚宴上当马修公布了自己订婚后,老夫人特地找到马修,
坦言自己看到那时的玛丽就像伤心欲绝的茱丽叶;更体现在,《唐顿庄园》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对《傲慢与偏见》做出了整体呼应。 (一)一致的情节设置
1.开场序曲——遗产继承。首先,显而易见的一个情节即财产继承问题。限嗣继承法在英国是一项古老的土地法,即被限定须承担出一个服役男子义务的土地,因此只能由男子来继承。[5]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开篇的现状就是五位班内特小姐均无法继承其家族的财产。而班内特一家还对未来会继承他们财产的表亲柯林斯先生毫无好感可言,这也反映出这项法律所引发的种种的不满。
反观《唐顿庄园》,故事伊始同样是围绕着是否坚守这项古老的继承法而展开,由于伯爵一家拥有三位千金,根据限嗣继承法,意味着伯爵的遗产只能由他们的旁系亲属帕特里克来继承,而帕特里克当时所在的泰坦尼克号游轮遭遇触礁事故,则让遗产继承问题再次回到悬而未决的状态,继而引发了后续的事件。
2.情场波澜——“傲慢”与“偏见”。在小说中,种种误会和冲突无一不是出于当事人双方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如在达西先生的开场中,他就以“身材魁梧,眉清目秀,举止高贵”[6]让在场众人对其迅速投来“爱慕的目光”[6];然而当发觉他“为人骄傲,看不起人”[6]之后,众人则纷纷转而“对他起了厌恶的感觉”[6]。小说中的伊丽莎白听到达西对自己的评价——“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6]之后,“对达西先生委实没甚好感”[6]。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便一直保存在她头脑之中,并一直影响着其日后的一些有关对达西先生的判断。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概念,“傲慢与偏见”这一典型的交际心理延续到《唐顿庄园》的剧情之中,被各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有着乡村情结的英国贵族对拥挤而忙碌的城市生活存有偏见,出于尊卑有序的传统礼仪而呈现出的各式傲慢等。从剧情上说,玛丽与马修之间的悲欢离合、始散终聚的情节发展也同《傲慢与偏见》之中吉英和彬格莱二人关系的走向有着同步性。甚至由玛丽和马修初次
见面而导致的不愉快之中,也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刚开始与达西先生打交道时态度僵化的影子。这里的“傲慢与偏见”既指一种针对全人类的主观化的心理过程,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英式的人际关系的调味剂。
3.终场团圆——喜结良缘。对于同时都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安排,想必读者及观众已不再陌生。小说中以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达西缔结良缘做结;同样的,《唐顿庄园》也是以二小姐伊迪丝最终嫁给了一位侯爵继承人告终。由此来看,两个故事的收尾情节也具有一致性。 (二)对应的人物分配
两个作品在人物设置上的对应性,即笔者认为最为关键也是比较明显的一点。就前两季来说,根据各自出现的三位主要的女性形象,笔者做出了如下对比: 《傲慢与偏见》与《唐顿庄园》人物对照: 大女儿吉英——大小姐玛丽 二女儿伊丽莎白——二小姐伊迪丝 小女儿丽迪雅——三小姐希珀
以上仅作为一种推理式的假设,下面我们不妨具体地比对与上面几位女性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而发现她们之间的相似点在于:
1.大女儿都是最漂亮而迷人的。在小说中的第一次舞会上,达西先生一面“望着班府上年纪最大的一位小姐”[6],一面对他的好友彬格莱先生指出:“舞场上唯一的一位漂亮姑娘在跟你跳舞!”[6]足见大女儿吉英的美貌出众。而《唐顿庄园》中,大小姐玛丽无疑是三位女儿中最迷人的那个,总是能够轻易地俘获晚宴上的男士对她的青睐。
2.对于母亲来说,二女儿似乎都不及大女儿更受宠。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内特太太一味热衷于强调大女儿吉英的美貌,并以此为荣;而在《唐顿庄园》中,伯爵夫妇一面为大女儿的婚事而操劳,一面又担心小女儿“误入歧途”,却没有功夫为
二女儿分心,只能无奈地说一句:“可怜的伊迪丝,只能让她来为我们养老了……” 3.小女儿都有过一次私奔行为。不论是没头脑的丽迪雅被韦翰的英俊外貌吸引而与之私奔,使家人陷入丑闻,还是善良的希珀与司机布兰森私订终身,企图在夜晚私逃到爱尔兰,都是一种未经家人同意就试图与爱人在一起的举动。
综合以上种种互文对应关系,我们似乎已经从中发现了一丝端倪。如果说,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为二女儿伊丽莎白(在小说中这是毫无异议的),那么由此反推可知,二小姐伊迪丝或许就是《唐顿庄园》的女主人公。只不过与剧中的“显性女主”玛丽不同,伊迪丝的女主属性则具有一种尚待发现与挖掘的隐性特点。 二、一个被观众发现的女主
关于女主人公的确定,除了凭借角色的戏份和外貌来判断之外,同样不能忽视观众观影时所伴随的“审美心理的保守性”,具体表现在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选择或取舍。[7]同时观众受传统观影习惯的影响,在判断女主的心理过程中存有一种定向期待。苏联美学接受家鲍列夫称其为接受定向——一种欣赏者预先就有的趣味方向,这种趣味方向在整个艺术感受过程中一直在发挥作用。[8]于是在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下,观众的视线自然地选择了玛丽为女主人公,主动关注她的喜怒哀乐和性格发展。
然而,除了受到定向期待心理的影响之外,电影与观众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电影欣赏是一个审美主体(观众)和审美客体(影片)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审美客体的影片总是通过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引导着观众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7]纵观伊迪丝的命运轨迹,几乎堪称恨嫁女变身新兴职业女性的发展史。第一季里,她就因长相不及玛丽便一直处于不受关注的状态,后来争取父亲同意自己与安东尼爵士结婚(然而这位老爵士却在教堂意外取消了婚礼,令她一度萎靡不振)。当伊迪丝从沮丧中恢复,试图成为记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她遇到了伦敦的编辑迈克尔。尽管迈克尔向伊迪丝主动示爱使两人互生好感,但伊
迪丝却发现他是一个有妻室的男人。当后来得知迈克尔的妻子是一个精神失常的女人,而根据英国法律迈克尔无法同妻子离婚时,伊迪丝不禁为迈克尔真诚而热切的追求所打动并大胆与之相恋。后来迈克尔远赴德国,未婚先孕的伊迪丝不得不独自承受与私生女有关的种种辛酸。她深爱女儿,却不得不顾及名誉而将其寄养在农夫德鲁家,以至于又同德鲁太太发生龃龉。第六季里,尽管一开始伊迪丝被人追求,可当她面临伯蒂的求婚时却由于私生女事件再次陷入诚实还是谎言的两难境地。此时的伊迪丝,俨然那个一直徘徊在婚姻门槛的苔丝,由于自己的不再纯洁而备受精神的煎熬。
另一方面,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也并不是被动地反应和消极地静观,而是在欣赏影片的全部过程中,不断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艺术素养和美学趣味对影片进行补充和加工。[7]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会对剧中的人物产生相应的情感变化。观众逐渐发现,不知道从何时起,伊迪丝身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闪光点。她从未被雪藏,只是一直处于不被关注的境遇。我们发现,一战期间唐顿庄园被当作伤兵疗养院,是伊迪丝默默无闻地为每一位伤兵提供服务和关怀;当面对暴躁编辑的偏见时,她果断将其辞退,决心自食其力地连夜赶制杂志样本。与长女玛丽不同,没有继承权的伊迪丝在同不幸命运挣扎的过程中已逐渐意识到要沿着自己的方向去开拓,从而凭借自己的事业取得了独立。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奋斗女性典型。与之相呼应的是,身为观众的我们对伊迪丝的感情,也正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喜爱。经此种种,笔者推想,伊迪丝就是那个“被观众发现的女主”,与被导演设定的显性女主不同,她是一个靠逐渐生成的气质俘获观众的角色,一个赢得了普遍认同的女性形象。 三、一种潜在的艺术魅力
《唐顿庄园》中,相比于显性女主玛丽,伊迪丝这一女性形象并不出彩,但经过对照,我们却不难发现她身上的主角光环。明明还是那个在第一季中在背后写告密信
揭露玛丽丑闻的伊迪丝,还是那个相貌不及玛丽甚至也不及希珀的伊迪丝,还是那个一直就不怎么被父母重视的伊迪丝,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个令我们为之着迷的角色。我们看到,正是在一种“影响的焦虑”之下,经典的剧情对经典的文学作品做出了有益的呼应和反哺,同时也给予观众领略其中多种内蕴的可能。而一部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放大和挖掘,除了具备必要的戏剧性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和引人深思的对白之外,更在于其潜藏的、隐性的艺术魅力,带给观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金元浦,主编.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 申琳.于流行中寻觅经典——论《唐顿庄园》与《傲慢与偏见》的相似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4).
[6]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7] 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 [苏]鲍列夫.美学[M].乔修业,常谢枫,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