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社会中,人类的生活秩序及其意义都是“上帝”、“真主”、“佛”、“天”等宗教信仰的某种意义上超越性秩序的提供和保障;而启蒙运动以来提倡的理性主义原则,对宗教神权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进行无情的批判,使这些超越性的价值理念体系顿时崩溃瓦解。但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宗教事务的融合和发展,宗教的影响似乎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反而越发显得香火旺盛,并且与现代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可以说宗教已然成为了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工业现代化社会的建立,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特别是几次科技革命以后,西方大部分国家都走向了现代化道路。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性带来的空前满足的同时也遭受了由现代性造成的种种磨难。现代的社会问题太多,当代社会的三大危机即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都是由现代性问题而生成。后果是形式化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剥夺了人的自主性,造成人的“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从外在的社会制度层面的现代性来看,它以工具化、形式化的理性为构建原则,它在有效地改造自然、构建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历史进步的作用。但它的沙文主义式的扩张,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际关系冷漠、人的片面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现代的人们以感性和感觉为主导,道德上的善恶价值被归结为感觉上的快乐和痛苦。现代的货币经济特别是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更加促使感觉至上成为人生的主导原则,使现代人心灵秩序感觉化。这种感觉化体现在人生价值上就是造成人的生存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其实质就是现代道德文化危机。从而引起了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失衡、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人生观和价值观加速裂变;人开始变的迷茫,郁闷,使人对生存感到困惑、无价值、无意义,导致人们的精神家园的紊乱。
如何走出这种现代性道德困境?实质就是寻求对人生困惑、人生痛苦和心灵安慰的解答问题。自古以来,解答困惑、解决痛苦和安慰心灵的办法以及信仰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把精神世界和人生命运交给现实的人自己,由现实的人在现实的世界中靠自己现实的努力奋斗和能力发挥,来主宰自己的心灵和命运,人生的命运来自人的现实努力和能力。另一种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命运交给某个掌握生死、荣辱、进退大权的关键人物、杰出人物,认为靠这样的人物,就可以光荣一生,离开或得罪这样的人物,人生就会处处坎坷。第三种就是把精神世界交给天国的上帝或者神,由上帝或者神这种救世主来解答人生困惑、解脱人生痛苦和安慰人的心灵。
一般来说,多数人首先力图从现实世界中去寻求自己精神需求的满足,寻求解决精神世界问题的答案。而当其精神需求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时,当其精神世界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正确答案或者找不到正常合理的现实解决方式时,有些人就会逃避现实,以求在非现实的世界中,以非现实的方式来求得精神上的满足,求得所谓“圆满”解答。其实这就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以利益和经济效益为原则的当代工业社会,人们在对感性化的物欲资本追求下,人的精神世界日益成为物欲所统治的世界。在公共领域,人们所遵循的价值原则是功利主义;精神生活完全逃避到私人领域之中,成为资本原则的补充形式,内在地成为现代性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宗教就成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暂时避难所。“上帝”“真主”“佛”“天”“神”似乎又回到了人们的心灵之中,成为现代人对未来的精神寄托。
宗教是一个实在的,而不是一个空名的,一个以信仰为纽带把社会成员联系起来的组织。就此而言,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是私人领域的,它是所有信徒生活秩序公共的支撑。纵观世界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各种地方宗教均有其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历
史背景,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像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的分离等原则的确立使得宗教团体变得私人化或个人化,乃至于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幻像——可以有完全私人的宗教或者完全私人的神学。从宗教本身来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它超越了政治与经济的现实需要,而且深入到文化价值的融合、伦理标准的统一等领域。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这种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为目的的信仰体系。佛教同样在今天调整自己的信仰内涵和外向张力,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提倡的不杀生、不贪念、持诫、布施放生等伦理道德与当代社会提倡的社会公德与道德规范都是相吻合的,通过因果报应的理论,督促和提醒每个生存于自然界中的人都有责任与其他人按照善业的规范要求共同营造和享受一个美好的世界。道教同样提出的伦理思想,“致虚守静”、“返朴归真”、“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这些都给现代人精神带来一丝的曙光。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一切都数字化,人的精神领域也被量化计算。对于人而言,一度的家园感丧失了,生活的基础在脚下动摇,物质和精神的分裂,目的和手段的颠倒,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分离,都强化着当代世界的异化和颠倒的现实。人的道德追求终极关怀只有逃逸到超验的领域之中才能栖息。宗教作为传统社会共同体的信念曾经支配世界,现在却成为最具个人性的精神活动。
虽然现代性的工具理性淹没了宗教超验性,上帝死了,但现代性的资本社会在精神领域显得无能,为那些失去灵魂家园和漂泊无依的人们提供暂时的精神避难所,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当代社会的边界。虽然宗教失去传统的世俗权力,如今只有形式的意义,但现代性的内在张力和矛盾引起的道德危机,使得“上帝”、“真主”、“佛”等宗教超验性的东西成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暂时寄托,这也是宗教在全球依然风靡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