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学段: 小学
“读”出来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姓名: 李静雅
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读”出来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在学生个人读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么。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他们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了水的特点,水静、清、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作者在写这山和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学生精彩的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问:“你们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
在品读“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这一部分时,我问“同学们,读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回答:“我感觉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有的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这部分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我顺势引导:“说得不错。你能用感叹的语气说说吗?”“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语气平淡读到。“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读,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我出示课件学生练习朗读这三个感叹句。“大家读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静、清、绿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想象不出来,那怎么办呢?”一生说:“还要把它读具体才能让人感受到。”我赶紧引导:“这样吧,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怎么样?”(生读得非常投入。)我追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好么?”有的学生说:“我是边想象边读的。”,有的学生说:“我注意了语气的变化。”,有的学生说:“我是怀着深深的赞美之情读的。”„„我总结:“原来读好书有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练一练,相信你会读的更棒。”这次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听课老师都热烈的鼓起掌来。 三、案例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情境,而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学生在情感上
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漓江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一)平等对话,“读”出感悟
在我们的对话式的课堂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的关系。本课初读时,就能被文章的美所吸引;再读耐人寻味,作者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后来,越读越觉得学生要读好这篇课文不容易,因为要感悟的东西太多了。于是,这样一篇美文就以学生的“读”展开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课堂中,教师把读文、理解词句和说话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看、说、读等自主活动深入文本,感悟教材。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读悟,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做法在不经意间将学生又拉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最后学生们在读中自然找到了答案。这种以“读”为线,深入文本与学生进行的平等性对话,将文本言语的准确、生动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对朗读的语感,也感悟了文本蕴含的情感,在教师、学生的互动中提升自己。
(二)尊重个体,“读”出热情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学生,一位学生善于观察,老师及时给予表扬;一位学生的发言非常好,老师马上给予掌声;几位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老师适时给予解答。另外,老师还不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景物句进行品读,并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随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助学生点燃了“读”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对文本的直接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感受、体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捕捉生成,“读”出精彩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体系,教学行为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以任何框框限制学生,课堂中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的,做为教师此时只需做一位聆听者与组织者,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挖掘作者的用语,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感受文本的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