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日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11期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方案的引导下,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重点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学内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谈体会?本文从六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谈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谈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96
阅读教学让学生谈体会感受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提问阅读感受很多时候学生往往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即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的鼓励,学生好不容易开口,但也挤不出几个字,说不上两句话。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就要找到由读到感的桥梁,在读感之间架设通道,让学生稳稳当当地走过去。这道桥梁就是教师的引导方法。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须根据学情来决定。引导学生谈体会感受的总体原则是由浅到深、由窄到广、循序渐进、逐步扩展。 一、由关键词入手
关键词往往在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某个关键词语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由关键词出发,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例如:课文《将相和》最后一个故事“负荆请罪”。将相终于和好如初,关键是什么?文中哪个词语给你印象最深?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请”或“请罪”。接着,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你为什么选择“请”或“请罪”?继而让学生谈为什么“请”,怎样“请”,“请”的结果如何;最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整个引导一气呵成,学生思维不断得到深化。教学的过程中,优生往往不用教也懂,但对班中占绝大多数的中下生来说,就要给他们一个个台阶,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断地拓展思维。从“词语”开始的突破,把隐藏在词语后面的“为什么”一一水到渠成地领悟。 二、从插图入手
小学课本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无用,而是编者有意为之,是课文内容最经典的反映,对文本学习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而不是视而不见。比如,课文《理想的风筝》第9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放风筝这一细节,表达了刘老师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不怕困难、顽强执着的精神。刚好段旁又配有一幅画。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彩。读了这段话你眼前看到什么画面?你会给这幅图起怎样的名字?如果由你来画还会增加些什么?一段比较复杂的文字,以图画的方式来理解,并分享阅读感受,角度新
颖,相信学生会有全新的体验。对于画面感非常强的文字,加上插图在旁,运用美术的方法来引导,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从朗读入手
语文有些东西是讲不清道不明的,也不是非得弄个一清二楚,这也就是所谓的只好意会不好言传的道理。这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当学生能够读好一段话,理解和感受也就融在其中了。例如,课文《青花》一文,很多句子意思不容易理解,“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期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的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舍弃大量分析讲解的做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读书。然后展示读书成果。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听读后,笔者提问,你从同学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如果让你来读,你会怎样读?有了充分的朗读体验,学生就能更深入地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意思。 四、从联系生活入手
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学与用之间要有良好的连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道桥梁搭建起来,让学生由学的桥头走到用的实践路上。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体会。这是学的提升,又是用的前奏,在学用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向生活拓展,无疑就是升华阅读的含义,由此及彼,联系生活,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提高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实践打好基础。 五、从表演入手
通过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表演,通过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画面,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更多维度去体会感悟语言的魅力。而且表演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他们思维活跃,表现能力强,只要给他们平台,引导得法,孩子会带给你许多的惊喜。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的第18、19、20自然段,通过动作、神态、语言传神细致地写出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在熟读之后,先让同桌之间试着演练,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孩子们把动作的描写表演得有模有样,“蹲着、扶上、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一连串的动作,把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同情与关怀表现得活灵活现。大多学生都有表演的潜能,只是平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慢慢地这种才能就埋没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文段都可让学生演一演。表演的过程,学生也就很好地消化了文本,也较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体会也就融入其中了。 六、从评价人物入手
有些文章比较长,人物比较多,人物性格鲜明。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也是一种感悟的好方法。例如,课文《赤壁之战》,笔者这样引导: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相信大家对文中的曹操、周瑜、黄盖、程昱等有了较深的印象,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人物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你喜欢哪个人,你不喜欢哪个人,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里笔者不直接问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而是用“你想对他说点什么”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样比直接用“为什么”圆润一些,不那么生硬,有利于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把学生问得哑口无言。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浅层性的,而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就要特别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最好的提问就是要达到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且说得丰富多彩,答案是开放性的,就说明这个问法有价值。但对小学生来说,人物评价一词有点难以理解,而通过变换形式提问,学生就能顺着梯子去思考,并到达需要去的地方。这就是语文学习深入浅出的道理,小学教学一定要把握好这种方法。
总之,引导学生谈体会的小方法很多,在教學实践中,需要我们慢慢去摸索总结,就会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惊喜,就能组成教育的幸福感,为幸福教育而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陈村镇中心小学5254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