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湛江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相关对策

2023-04-20 来源:星星旅游
湛江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相关对策

李海明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合理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湛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4

【总页数】2页(P91-9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湛江;公共物品;农村基础设施

【作 者】李海明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03

一、湛江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坚持生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不解决,农村就始终贫穷落后,城乡差距就会继续扩大,农民不安于农,就会出现“农业危机”。湛江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用现代工业带动农业、用市场经济引导农业,输入现代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参与市场竞争。

湛江从2005年开始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绿色品牌,形成了香蕉、菠萝、荔枝、糖蔗、辣椒和花卉等农产品专业村。同时进一步对湛江主导产业——糖业进行改制,实行放开蔗区、放开蔗价和放开经营方式的“三放开”政策,从而解决了广大蔗农卖蔗难的问题,给蔗农收入增加了近7亿元。

2、建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息场所 湛江地处南亚热带,滨海风光、绿色生态、红土风情和人文环境景致独特。政府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节约用地的原则,对乡村居住环境进行综合规划,建设公共村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引导民众充分利用村道村场、屋前屋后的空地,多种果树,多种遮荫树,保护好古树名木,融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安居乐业的优美环境,还成为生态旅游的新景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3、坚持乡风文明理念,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

设,更为根本的是乡村文化建设,即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有意义也是最有事情可做的领域[1]。湛江坚持乡风文明理念,大力发展农村新文化,立足农村自身既有的文化资源,突出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本土文化”,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创建了特色文化村138个,建设了1500多个农村文化室和一些便民读书室;挖掘和创新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如“全国醒狮之乡”的遂溪县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吴阳镇等;树立了民间文化品牌,如湛江醒狮和东海人龙舞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湛江通过制订一个合理规划、发展一个特色产品、推进一批改造工程、建设一个公共村场、营造一个干净环境、种上一片成荫绿树等工程,切实地推动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湛江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1、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湛江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有很多类似于形式主义的“样板工程”和“形象工程”, 盲目冒进,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种运动,忽略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有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命令、强制摊派的现象发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浮动的、长期的、水涨船高的目标[2]。“三农问题”不是在农村内部产生,其解决肯定也不是在农村内部就可以完成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在统筹城乡的条件下来实现,它是一个农村再现代化的过程,需要宏观基础体制改革与城市改革来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解决。因此,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急于求成。

2、构建合理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之间非对称的财政供给体制导致了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求[3]。公共物品的匮乏在湛江表现得非常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看病和上学问题。虽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数百元的杂费却让众多农家子弟望学兴叹,因交不起各种费用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越来越依赖于收费,以至于多数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极大地阻碍了农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农村公共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采用“省里出一点,市里出一点,县里出一点,镇里筹一点,村里集一点,外出老板和打工人员捐一点,村民出一点”等方式,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同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彻底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4,5],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融资体制。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必须大力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这是农村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

湛江的新农村建设缺少的是完善的基础设施,较为突出的是环境污染严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村信息化资源缺乏。政府应着手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重视红土改良、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村信息

服务网络。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村内道路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的目标。

4、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理念 “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这句话常被用来描述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政府主导面太宽,几乎主导着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而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可自主作为的领域太小,农民依然没有话语决定权。例如,农民在对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等关键问题上没有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尽管农村建设项目繁多,但收效甚微,上级工作组撤走之后,往往一切复归如前。这是因为有些项目缺乏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恩赐”,而不是内生。应当认识到,新型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6]。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体现一切为了农民群众,更要重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让农民和农民组织决定村内建什么项目、如何建,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交给农民自己来解决,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行动能力和利益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开拓产品市场、推进体制改革、规划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管理村中事务等方面,直接参与决策,当家作主。政府应当从宏观角度上搞好新农村建设,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构建农民组织以增强农民主体作用;而从微观层次中抽身,促使农民及其组织在微观领域发挥自主作用,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7]。

【相关文献】

[1] 申端锋.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2):43-47.

[2] 林毅夫.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J].科学决策月刊,2006(8):28-29.

[3] 贺聪志,李玉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67-73.

[4] 马晓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31):26.

[5] 韩俊.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J].瞭望,2006(1):19-21.

[6] 陈义平.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N].光明日报,2005-12-6(6).

[7] 温锐,陈胜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以江西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