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发展条件的分析
姓名:陈晋芳 班级:地本0801班
学号:200804310025
吕梁市发展条件的分析
序 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可持续不仅应该是一种发展观,而更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吕梁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人口素质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加剧等,这既是现状,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根源,只有把脱贫与可持续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第一部分 区情分析
吕梁市位于黄河北干流东岸,山西省中部西侧,地处我国经济承东启西的战略通道。区域总面积21131平方公里,现辖2市1区10县,共151个乡镇,4635个行政村。2002年总人口344.2万人,城市化水平16%。 一、自然资源现状
1、人口资源。根据2002年末人口统计数据,全区总人口344.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城镇人口87万人,占总人口的25%;按性别分类:男性人口178.9万人,女性人口165.3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52:48。
2、土地资源。从整体情况看,沿黄山区九县市自然条件差,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地表黄土抗蚀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瘠薄,农业生产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平川四县市相对地势比较平坦,属晋中盆地边缘,是本区主要农作物产区。 3、气侯资源。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一是昼夜温差大,二是光能资源丰富,三是年降水少,一般年平均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而且年际变化大,春旱、伏旱、秋旱连年不断,故称十年九旱。 4、林草资源。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063.93万亩,其中有林地534.14万亩,灌木林332.61万亩,加四旁林地91.2万亩。现有牧草地面积99.76万亩,牧草资源相对匮乏。
5、水资源:我市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区,水资源利用率也很低。近20年来没有兴建控制性水源工程,只是修修补补,拦蓄能力很低。地下水资源开采较快,开发利用程度高,山前洪积地带已有部分超采区出现。水源控制性工程建设滞后,调节蓄水能力差,水量流失严重。
6、矿产资源。吕梁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本市突出资源是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石棉、硅矿和含钾岩石等;另外,煤层气、膨润土、紫砂陶土、石墨、花岗岩等有一定成矿远景。 (1)突出优势资源--煤炭
本市含煤面积普遍为上石炭系山西组和太原组,绝大部分地区地质构造简单,埋藏较浅,水资源相对集中,煤水结合条件好,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适于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2)相对优势资源-铁、铝
①铁矿。本市铁矿分布广,蕴藏量大。
②铝土矿。我市铝土矿资源丰富,在省内占首位。储量大、质量好,大部分可露天开采,主要分布在兴县东部、中阳北部、孝义西部,临县、离石、柳林、交城也有矿点分布。 (3)潜在优势资源-钾岩石
矿区位于临县紫金山,探明储量4.74亿吨,是我国罕见的大型含钾岩矿,且地质条件简单,适宜露天开采。
1
二、吕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以煤炭、焦化、化工和冶炼为主的传统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县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污染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民生计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与十年九旱之间的矛盾,贫困人口多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投资环境建设滞后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国家和省一些政策和法规与吕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给“低凹效益”带来的挑战。 第二部分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一是工业结构特殊,污染物排放量大。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是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染日益严重。
三是自然资源开发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和破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潜伏着相当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发展危机。一些地方地表裂痕,水位下降。植被破坏,引发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粗放的能源生产与浪费方式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了能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
四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由于我市工业经济主体结构为资源型,重污染、高消耗结构,加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给大气、水体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和破坏。大气环境继续恶化、水体环境状况恶化、固体废物排放增加。
五是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尚未形成,经济增长很不稳定,人口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人口的过快增长,抵消了一部分增长因素,形成贫困与生育之间的恶性循环;交通的“瓶颈”仍然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劳动技能培训任重道远。扶贫资金规模不足,使用方法和监督约束机制存在漏洞。 六是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严重问题。我市农业自然条件差,综合生产力低。山地、丘陵面积大,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威胁着农业的发展。
七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北武当山和临县碛口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等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在低层次、初级开发阶段,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善,不少旅游景点“深藏闺中”,保护不力、管理不善,有些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八是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社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口、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压力加大。 三、发展目标
1、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树立新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山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质量和综合素质。
3、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比较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2
4、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5、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
6、建立健全与国家、省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制度。 第三部分 重点发展领域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
1、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建设,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强化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突出第二产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2、狠抓所有制结构调整,构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框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4、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围绕城乡格局一体化的目标,以离石、孝义、汾阳三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10个县城建设为支点,307、209国道沿线重点中心镇为纽带,完善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规划,分类指导不同类型的城镇发展。
5、区域经济特色化与扶贫功坚。构筑“一带两圈三片”经济发展新格局。“一带”即:以太军高速公路、307国道为主干,构筑运输服务、商贸流通、物流集散经济带,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两圈”即:离石——柳林——中阳——交口城市圈,孝义——汾阳——文水——交城城市圈,全面提高两个城市圈的产业集聚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三片”即沿黄片、沿山片、平川片,重点是发展绿色农业。 6、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
1、人口可持续发展:要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形成经济最优人口,努力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化产业。
①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同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繁荣。③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灾害综合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方针,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方案,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1、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保障城乡供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文峪河、吴城水库、陈家湾水库、阳坡水库、天古崖水库、峪口沟水库等现有水利工程的维修、改造与配套水利设施,提高现有工程调蓄供水能力;完善和增加控制洪水工程体系,解决我区的缺水问题。
2、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
3、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大力发展煤层气、水电等清洁能源,积极利用西部天然气资源,努力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促进传
3
统的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式向环境无害化方向转变,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4、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靠科技进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快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林业产业。
5、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吕梁山中部山区,集中发展肉牛、羊等草食家禽;西部丘陵区发展舍饲型畜牧业。
6、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和海外矿产资源基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保护。 7、气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温室气体的监测,建立和完善我市气候资源系统监测资料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8、水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制订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域的发展规划,开展水库、塘坝精养技术的推广,引进优良品种,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四、生态保护和建设
1、生态环境监测及安全评价。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
2、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吕梁山脉中段天然林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树种、珍稀野生动物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调整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加强水土保持。坚持径流水保林整地、旱井集雨和生物经济埂配套三大治理措施;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4、发展生态农业。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检测、评价及预警系统。
5、自然风景区建设与保护。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快制定北武当山、石壁山、柏洼山、碛口自然风景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景区开发和保护建设规划,加大开发建设力度。
6、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山体、水体保护,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五、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综合防治,强化重点城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抓好离柳矿区和孝义、文水的环境保护及“三废”治理,建设“绿色矿区”和绿色能源。
1、水污染防治。健全水环境监测监理网络体系,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等应用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提高全市产业水污染治理水平。
2、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治理离石区、县(市)城和重点中心镇的大气污染。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燃料,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淘汰热效率低的小型锅炉。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快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抓好城市气化和集中供热,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4、强化农村环境保护。防止城市污染源转向农村。
5、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建立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机制,重点建
4
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和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得到良性发展,基本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 6、建设“绿色矿区”和绿色能源。
7、环保产业发展。制定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加大推广利用粉煤灰、矿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综合利用技术。 六、能力建设
建立比较完善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推行有效可行的综合管理制度,增强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能,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
1、建立和完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统一协调机制与综合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以及宏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彻底摆脱以粗放式增长方式和增长,强化服务、创新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责任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二、以扩大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
整合市内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拓宽招商引资新领域,大幅度提高利用外资实效,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1、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和教育体系,造就一支配置合理的精干的科技和教师队伍。
3、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 三、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优化自然环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 2、优化经济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吕梁。保证供水、供热、以便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硬环境;采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气营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3、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
4、优化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规,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普及和教育,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隐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信访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我市社会稳定,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四、更新观念,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开放吕梁。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把土地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二是把矿产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三是要把民间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四是要把廉价劳动力、人才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
五、以典型示范为突破口,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示范工作。
围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政策、战略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集技术、管理、政策、机制于一体的不同类型可持续发展综合典型示范区。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