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代表先秦诸子散文最
高艺术成就的是什么?
篇一 : 代表先秦诸子散文最高艺术成就的是什么? 代表先秦诸子散文最高艺术成就的是 代表先秦诸子最高艺术成就的是什么?
《庄子》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的身 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 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 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 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精 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 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 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 “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 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 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 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 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 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 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 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 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 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 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 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 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 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 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 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 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 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 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宏伟壮观,惊心动魄, 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蜗角蛮触,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罔两问影,庄周梦蝶 ,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 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捅焙V?酆鑫?吮?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想 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 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怪诞而不 可思议,所要
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 判精神。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 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而像“儒以诗礼发 冢”,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匠石运斤 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诡的艺术境界,具有 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 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 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 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 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 等寿夭、合同异等等,
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 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 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 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 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 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 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 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 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 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 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 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 了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 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 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 夫大?K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乎?山 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譹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 喁。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而像《逍遥游》末段那样的文字,简直就是 抒情诗。
篇二 : 37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具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
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
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老子》和《论语》。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也叫作《老子》, 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上善若水”来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论语》比老子稍晚。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任务举止言谈,取其,展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有时寥寥几笔,就可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侍坐》章,历来为人称道。还有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等都比较鲜明。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表
达含蓄而意味深长。《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总之,春秋时代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
《孟子》的文章在语录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些章节依然是《论语》式的片言只语的记录,而有的
章节则出现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反复论证的对话体文体。文章的篇幅明显的增长了。有时为了论述一个问题,可以使用多达数千字的篇幅。《孟子》发展了辩论艺术,善用比喻,寓言说理,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孟子》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远胜《墨子》,而其文章体制却不如《墨子》成熟,这也许与孟子墨守儒家家法,作文模仿《论语》有关。
《庄子》的散文极富创造性,首先,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撰述说理文。文章很少使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而是多用寓言故事连缀成篇,用形象直接说理,理隐事中,意在言外。从文体是看,《庄子》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文章具有专论体的倾向,但依然保留着对话体的成分。《庄子》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鲁迅称:“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老子发轫于前,庄子继轨于后,共同创造了散文艺术极品,在先秦诸子中独放异彩。
《荀子》与《韩非子》的出现,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
《荀子》的散文,大都是一些长篇大论,文章具有标题,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成为成熟的专论体议论文。此后,这种文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韩非子》发展了《荀子》的议论文,极富表现力与说服力,把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还收集、整理、创制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诸子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关怀人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他们为社会而立说,“文章合为时而筑,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传统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基础。
第二,议论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著文自然就把感情倾入文章之中了。 第三,象喻式的表达方式,形象地说理方法。使议论文变得生动活泼,,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直接影响了后代的语言修辞。
诸子论著都是学术著作,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博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影响
了中国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同时,它们又以其华美的词章,瑰丽的形象,多彩的风格,高超的技巧,丰富的想象,成为精美的文学作品,铸就了我国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6页。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5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篇三 :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类,先秦散文-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着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 《国语》 《战国策》等历史着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着作。古代中国是散文大国,也是出现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先秦散文_先秦散文 -分类
先秦散文分为2大类:1类是历史散文,1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着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
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先秦历史故事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着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着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1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
《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诸子散文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着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着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着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
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3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文风上,诸子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先秦散文_先秦散文 -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文学形成的历史,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从片言只语到成段成章,再到中心明确、结构谨严的篇章,经历了1个漫长的发
展过程。 甲骨文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代是1个神权统治的时代,统治者借用神的力量来加强他们对奴隶及臣民的控制。当时的文化,基本上是神权统治的工具,被巫祝所垄断。殷代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他们把卜问的时间及祭祀、天时、年成、田猎、征战、商王的起居、疾病等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以便日后检验。这些卜辞,一般包括序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也有少量非卜辞的记载,上面记录了狩猎与战争的史实以及有关甲骨整治、收藏等情况。这些记事,只是为了备忘,加上刻写的困难,所以力求简单概括,大多是些零散的句子,较长的记事刻辞如“小臣墙刻辞”,补足其残文,估计原文字数超过150字。就中能够完整明白地表达意思的已属上乘,能够略具篇章规模的更为少见,所以它还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铭文
商周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已发现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估计近万件。商代铜器铭文很简单,一般仅用一至五、6个字记作器者之名、所纪念的先人庙号等。商代晚期出现了较长的铭文,但也没有超过50字的,内容多数是因接受赏赐而作纪念先人的祭器以示荣宠的记录,在表现技巧上,与同时的商代甲骨文相似。到西周,铜器铭文达到全盛,篇幅加长,二、三百字的颇为多见,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则长达498字;内容也大为丰富,除了
较常见的记载周王的任命、赏赐及记功表德外,还有记诉讼、土地交易、勘定田界等较特殊的记事铭文,正如《墨子·鲁问》中说的:“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世子孙。”许多周代的铜器铭文是有韵的,且喜欢用整齐的四字句,有的铭文还具有比较浓厚的文学气息。但因铜器铭文的篇幅受限制,内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叙事部分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又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如流传下来的同时代的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筮辞
周人卜与筮并用,但多用蓍筮。把占筮过的事和结果记下来,以便年终复查占验多少,这些记录,叫做筮辞。占筮者把收集到的旧筮辞编辑成书,以作占筮的参考。《周易》就是这样的一部占筮用书。《周易》中所记的旧筮辞也象卜辞一样,大多片言只语。经过编辑者的选择、加工,编成六十四卦,每卦分为六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多数的卦都有中心、有层次,卦爻辞中用韵的约占三分之一,部分近似民歌,有些描写细致,运用比喻、起兴、衬托等表情达意的手法,颇为生动形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写作水平。因为是占筮之书,所记的内容显得驳杂零乱,其中又插进了不少贞兆辞,衔接成章的并不多,只能说它还处在散文正在形成的阶段。 形成
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应该是《尚书》。《尚书》主要载录了殷商、西周时期的典、谟、誓、命、训、诰,以及东周作品,是上古的一部官方历史文献。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尚
书》是史官之作;前者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后者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现存的《尚书》已几经聚散,真伪杂糅。《盘庚》三篇是盘庚迁都于殷的三次训话。但全文中心突出,议中夹叙,有生动的比喻,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它与《周书》中写周公告诫周成王的《无逸》等篇,可算是较早的、比较完整的论说文。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记叙文,则可以《周书》中的《顾命》为代表。《顾命》记叙周成王之死和周康王即位的经过,先记成王临终时对大臣们的遗嘱,接着记述康王即位的仪式,最后是召公和诸侯们对康王的告诫和康王的答词,记叙具体而有层次。《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先秦散文_先秦散文 -文风
古文观止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着作。《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1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
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例如,《非攻》篇中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以下又从盗窃别人鸡狗说到,侵略他人国家,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之举。这样的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恒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诸子图 《庄子》: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1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1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 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
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2个国家,1个建在蜗牛的左角,1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都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散文_先秦散文 -地位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
“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先秦说理散文是中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着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先秦散文_先秦散文 -影响
先秦散文虽然不是纯文学的着作,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文体
礼乐文化 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在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先秦。先秦时期的论说及史传各体都为后世所直接继承。此外,《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章等,类于轶事;《左传》、《列子》好奇,载及鬼神,近乎志怪;子、史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穆天子传》、《燕丹子》,可以称之为小说萌芽;而《战国策》铺陈扬厉,《庄子·说剑》与宋玉《对楚王问》增设主客问答,更可以看出汉赋的渊源。 文风
刘师培《论文杂记》说:“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确实,先秦各家的散文风格,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作者。 表现手法
“《春秋》笔法”、“《左传》义法”,曾被推崇为文之准绳。唐宋古文运动以诸经、诸子为旗帜,标举“文统”,莫不导源于先秦。因此,先秦散文与《诗经》、《楚辞》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基石。 其他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