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2020-09-16 来源:星星旅游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

一、问题要有价值

所谓“有价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主义。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在“无疑之处生疑”;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问点要准确

所谓“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三、发问要灵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四、提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

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