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与路径突破
2020-08-18
来源:星星旅游
2012年第3期 (总第242期) ・世纪桥 No.3,2012 Shi Ji Qiao (General No.242) 经济研究・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与路径突破 马文清 (山东省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枣庄277800) 摘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 化。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中国能否如期、不降低标准地实现现代化,关键 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制度困境,对中国经济结构不 断优化升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建成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本论文通过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制度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冲破这些困境的路径选择,以期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制度困境;路径选择 农业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 生产的首要条件”l lJ(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 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要以 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要保持国民 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13亿人民衣食无忧,奔向小康,农业 必须冲破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制度困境,实现农业现代 化,这是我国政府和人民长期以来矢志追求的目标。 一仅足以维持生存的部门;前者是有组织的工业,后者主要 指农业 下与流失 )上: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 相对于有组织的工业部门来讲,传统农业部门的比较 利益低下,这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其微观利益出发, 减少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缩小其生产经营的经济边界,从 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农业生产增长的缓慢;再加上二元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表现 经济结构所固有的国民收益分配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的 “重工轻农”的政策制度倾向,共同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 题,而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现代 持续流失与低下,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 阻滞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变过程。 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世界性的概念。概括地说,农业 定增长,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服务 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的过程;也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非 农化转移缓慢 严格的户籍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制度与社会保障制 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得农村居民转 变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严重受阻,形成了城乡长期分割的 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 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 显增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这是因 鲜明界限,这种界限造成了城市工业化脱离农业片面推 进,城市工业化与农业人口非农化严重失衡,从而使不断 增加的农业人口与不断减少的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 突出,造成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经营难度加大,从而阻 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成因 为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条件约束和制度困境,其制 度上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1954 年,刘易斯在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 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他将发展中国家的经 (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 一是在计划政策上对工业的偏向。在计划经济时代, 济结构概括为两大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前者是使 用再生产性资本生产利润的资本主义部门,后者是自给的 收稿日期:2012—02—09 计划部门主要对公有化程度高的城市国有企业实行高度 的计划管理,以计划指令或指导方式将资源、物质、资金和 作者简介:马文清(1980一),女,山东枣庄人,山东省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56・ 人才等要素优先或倾斜配置给城市企业或经济部门,并以 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在财政支出上 对工业的偏向。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推进赶超型工业化战 的大背景下,冲破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困境就要进一步 是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加快建设有中 国特色现代农业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必须进一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对农民剩余进行剥夺,为工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由政府主导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 略,我国大部分年份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在工业,基本 建设投资也基本上在城市,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主要表 现为“财政支农资金”,大部分年份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 20%。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 步加强公共财政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并充分用好、 用活、用足党和政府的各项扶农惠农政策,以进一步加强 农业基础地位。即使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也没有放松农业的基础地位。例 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后劲不断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迟缓无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期停滞,农民生 活水平的持续低下,从而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在为工业发 如美国,虽然只有不足3%的人从事农业,但它却是世界上 耕地保护最好、粮食生产最多、粮食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 美国主要是通过政府补贴来维持其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 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使自身发展严重受阻,农业基础 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与巩固。 (二)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 一是要素流动的城市偏向。自20世纪8O年代后期 以来,通过财政与金融渠道投放的经济建设资金有90%以 上用到了城市和非农产业,而人口占60%一70%、经济总 量占40%—5O%的农村只得到了不到10%的资 金 JI ””,这种城乡发展的偏向使城乡间的劳动力、土地、 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利润最大化的倾向下偏向城市, 使农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支持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劳动力流动的城市偏向。为了稳定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和保证他们的就业机会,我国又以严 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村居民排斥在城市之外,从而造成了人 口和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的困难和交流的不平等。尽管 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 但由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的严重迟滞,致使农村 剩余劳动力目前仍无法真正纳入城市劳动力的统一安置 范围,从而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短期性与不 稳定性,其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不平衡 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总之,城市与工业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过度转移了农村资源,将有限的财力过多地集中于现有城 市,溺爱了市民,委屈了农民,因此也破坏了等价交换规 则、公平法则,加剧了农村的相对贫困,剥夺了农业进一步 发展的基础,阻滞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我国冲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困境的路径选择 鉴于以上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制度困境 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受到了国内政府人 为干预的强烈影响。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建 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就要冲破以上阻滞我国农 业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困境,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 易斯等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经济资源由边际生产率 低的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边际生产率高的现代工业部门 的转移过程;同时又是工业部门创造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制 度逐渐向农业部门渗透的过程。当两部门的要素收益率 趋同时,农业现代化改造即告完成 ”)出发,使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进而实现 农业现代化。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在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战略方针 是世界上农业补贴最多的国家。要高度重视加大对“三 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既包括资金投入, 也包括土地、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各种能源资源、先进技 术和现代管理制度等的投人,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在我国城镇数量远远大于大中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 较低,且距离农村比较近,农民进入门槛比较低,这无疑是 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推动农业土 地集约化经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加快 农村城镇化进程就要做到: 一要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定居的问题,使相当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脱离出来,逐步向城镇集 中。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份额,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城镇居民,增加对农产品的需 求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并带动国 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二要注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2O世纪90年代,我 国农村小城镇之所以迅速崛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80年 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 民增加了收入,有条件进城谋生。乡镇政府有了充足的财 政收入,也才能更好地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的 发展打下基础。 三要鼓励农民进城择业和务工经商。近些年来,有1 亿多的农民外出到各类城镇打工,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 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工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不仅使农 民有稳定的收益,而且使农民逐步地适应城市文明,为农 民最终向城镇居民转化,创造了精神和物质的前提和条 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 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 出版社,1989. [4]李昌来.“三农”科学发展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8. [5]郭剑雄.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建武] ・57・